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社会稳定的理论与实践  当代中国社会稳定机制研究

社会稳定的理论与实践 当代中国社会稳定机制研究PDF格式文档图书下载

政治法律

  • 购买点数:12
  • 作 者:丁水木等著
  • 出 版 社: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7
  • ISBN:721301496X
  • 标注页数:308 页
  • PDF页数:316 页
图书介绍

绪论 1

一 社会运行的两种状态 2

二 机制和社会机制 4

三 社会稳定和社会稳定机制 7

第一章 回顾与思考——前苏联和东欧各国社会主义制度兴衰的历史教训 13

一 对前苏联的历史回顾与思考 13

1.捍卫十月革命的胜利成果 13

2.斯大林模式在苏联的确立 15

3.赫鲁晓夫时期的“解冻” 17

4.勃列日涅夫时期的“停滞” 19

5.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失败 21

二 对原东欧国家的历史回顾与思考 22

1.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停滞与经济改革 22

2.政治稳定机制的基本特征及其改革 29

三 原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制度倾覆的基本原因 37

1.社会控制系统强化的负效应 38

2.社会经济发展基本激励源的枯竭和消失 42

四 简短的结论 47

第二章 稳定——一个历史的概念 51

一 稳定——社会分化和阶级统治的产物 52

二 稳定——作为统治阶级的人为结果 53

三 达到稳定统治的内容和构成 55

1.政治制度 55

2.经济制度及其结构 59

3.法律制度 61

4.文化制度 62

四 稳定——阶级社会的政治奢侈品 64

五 作为理性管理形态的资本主义稳定范式 66

1.建立理性社会——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宗旨 68

2.进行全面的社会管理——工业社会国家的首要职责 72

六 简短的结论 76

第三章 实现中国社会长期稳定的基本思路 78

一 步入社会转型时期的历史背景 79

1.中国现代化的基本条件——实现中华民族的新生 79

2.现代化目标的确定和实现过程中的曲折 80

3.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83

二 转型时期中国社会的特征 84

1.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 85

2.政府职能由全面干预向管理、指导、服务转变 86

3.社会运作由行政型向法制化转变 88

4.分配由平均主义向有差别的共同富裕转化 89

5.国家行政管理权力由中央高度集中向地方相对自治转化 91

6.社会结构由乡村型向城市化转化 92

7.社会利益群体结构由相对单纯变为相对复杂 94

8.社会价值体系由单一变为多样 95

9.社会保障制度从城乡二元型向涵盖全社会转化 96

10.对外关系由闭关自守向全方位开放转化 98

三 实现中国社会长期稳定的基本思路 99

1.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100

2.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三者关系 101

3.建立一个具有高度权威的政治领导集团和政府管理机构 102

4.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104

5.建立一套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稳定机制 107

四 简短的结论 108

一 社会控制机制概述 110

1.社会控制概念的提出 110

第四章 社会控制机制(一)——硬控制系统 110

2.社会控制理论的发展 112

3.社会控制机制的构成 119

二 社会硬控制系统的构成及其内容 124

1.行政管理 128

2.法律控制 129

3.纪律控制 130

三 我国社会硬控制机制的建设与发展过程 131

1.建国初期重视法制建设 131

4.国家机器的强力控制 131

2.1957年以后开始忽视法制建设 132

3.“文化大革命”时期对法制的恣意践踏 134

4.新时期对法制建设的重视及其成果 135

四 当前社会治安状况分析 136

1.社会治安出现的新问题 136

2.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分析 138

3.加强硬控制建设的几点意见 142

五 社会腐败现象的蔓延及其治理对策 145

1.腐败的实质与危害 145

2.腐败的成因与特性 147

3.当前社会腐败现象分析 148

4.反腐败的若干对策 150

六 简短的结论 152

第五章 社会控制机制(二)——软控制系统 155

一 社会软控制系统概述 155

1.社会软控制的基本途径 156

2.社会软控制的基本内容 159

二 精神文明建设与社会控制体系 164

1.市场经济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正面效应和负面影响 169

三 社会转型时期精神文明建设与社会控制 169

2.道德价值体系重构是当前社会软控制的首要任务 175

四 当前社会软控制机制运作的现实途径 182

1.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培育 182

2.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社会控制功能 186

五 软控制系统中的大众文化问题 189

六 简短的结论 194

第六章 社会监督机制 196

一 社会监督机制概述 196

1.何谓社会监督机制? 196

2.社会监督机制的产生和发展 197

3.社会监督的类型 200

二 我国社会监督状况的简要回顾 202

1.建国初期 202

2.1957—1966年 203

3.“文化大革命”时期 204

4.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205

三 现行社会监督机制的不足及建设方向 212

1.改革开放需要强化社会监督 212

2.当前社会监督机制的不足之处 213

3.社会监督机制的建设方向 214

四 简短的结论 217

第七章 社会保障机制 219

一 社会保障概述 219

二 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成就和弊端 223

1.社会保险 223

2.社会福利 229

3.社会救助 233

4.社会优抚 236

1.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237

三 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237

2.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原则 240

3.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项目、重点与走向 241

四 大力发展商业保险 254

五 简短的结论 257

第八章 社会宣泄机制 260

一 社会宣泄机制概述 260

1.何谓社会宣泄机制 260

2.社会宣泄机制的产生和发展 262

3.社会宣泄的表现方式 263

二 社会宣泄的社会功能 264

1.社会宣泄的正功能 264

2.社会宣泄的负功能 266

三 我国建立社会宣泄机制的历史和现状 268

1.我国建立社会宣泄机制的历史过程 268

2.我国社会宣泄机制的现状 270

四 社会宣泄渠道的梳理与完善 275

1.当前社会宣泄渠道存在的不足与问题 275

2.社会宣泄渠道的梳理 276

五 简短的结论 280

第九章 社会预警机制 282

一 社会预警机制概述 283

1.地震预报的启示 283

2.建立社会预警机制的可能性 284

二 社会指标与社会预警指标 286

1.社会指标的产生、发展与应用 286

2.社会预警指标的产生及其应用 287

三 我国社会预警指标体系中的核心指标 288

1.物价上涨指数 290

2.失业率 291

3.居民实际收入下降户占总户数的比例 293

4.重大刑事案件发案率 294

5.经济犯罪案件涉案者中国家公务员的比重 295

6.请愿、上访、学潮、工潮发生数 296

四 社会心态研究及其预警功能 298

1.建国以来我国社会心态的变化 299

2.社会心态研究的预警功能 301

五 简短的结论 304

后记 306

查看更多关于社会稳定的理论与实践 当代中国社会稳定机制研究的内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