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2005年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2005年版PDF格式文档图书下载

哲学宗教

  • 购买点数:11
  • 作 者:胡良贵主编
  • 出 版 社: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5
  • ISBN:7540931310
  • 标注页数:290 页
  • PDF页数:301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为高校“两课”教材之一,已陆续在我社出版6年。该教材主要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是大学生提交综合素质的必修教材。

查看更多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2005年版的内容

图书介绍

第一章 导论 1

第一节 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 2

一、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2

二、哲学的时代性、民族性与阶级性 4

三、哲学在民族文化中的地位 8

四、哲学基本问题 9

五、哲学的基本派别及其历史形态 11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特征 14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14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征 16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24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24

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引导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 27

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辩证统一 31

四、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 33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 37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现时代精神的精华 37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科技革命 38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现代哲学中的主导地位 40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41

第五节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和方法 44

一、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 44

二、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 46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50

第一节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51

一、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51

二、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58

三、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59

第二节 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 62

一、实践是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 63

二、实践的结构和功能 65

三、实践的基本形式和特点 69

四、人把握物质世界的主要实践环节 72

五、自在世界、人类世界与人的实践活动的相互关系 74

第三节 意识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76

一、意识是人脑对物质世界的反映 76

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82

三、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86

第三章 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 89

第一节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90

一、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90

二、世界的永恒发展 93

三、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学说 98

第二节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 100

一、对立统一规律 100

二、质量互变规律 117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 122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及其方法论意义 127

一、现象和本质 127

二、内容和形式 128

三、必然性和偶然性 131

四、原因和结果 134

五、可能性和现实性 135

第四章 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139

第一节 认识的发生和本质 140

一、认识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40

二、认识和实践的相互作用 143

第二节 认识过程的辩证运动 147

一、认识的基本形式 147

二、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148

三、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153

四、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154

五、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157

第三节 认识的真理性及其检验标准 159

一、真理及其基本属性 159

二、真理的发展途径 163

三、真理的检验标准 166

第四节 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169

一、哲学方法与科学研究方法、工作方法 169

二、辩证思维方法 171

第五章 社会历史观及其基本问题 178

第一节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179

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179

二、唯心史观的根本局限 180

三、唯物史观的创立及其重大意义 182

四、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一个统一整体 186

第二节 从自然界向人类社会的过渡 187

一、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 187

二、劳动是连接社会和自然的纽带 188

三、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189

第三节 社会的物质基础 192

一、地理环境在社会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192

二、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96

三、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198

第四节 社会历史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199

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99

二、社会历史本质上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200

第六章 人类社会的基本结构与文明进步 203

第一节 社会的经济结构 204

一、生产力及其构成要素 204

二、生产关系的构成要素和类型 208

三、阶级是特定经济结构中的人群共同体 211

第二节 社会的政治结构 213

一、政治结构及其核心 213

二、国家的实质、职能和类型 214

第三节 社会的文化结构 217

一、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 217

二、意识形态结构及社会功能 218

三、文化的本质和功能 222

四、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223

第四节 文明进步与社会发展 226

一、文明的含义及其构成 226

二、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相互关系 227

三、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意义 228

第七章 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创造者 231

第一节 社会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232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232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234

第二节 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 237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37

二、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241

三、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45

四、科技进步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50

第三节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 258

一、社会发展规律与人的活动 258

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60

三、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266

第八章 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 269

第一节 社会进步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270

一、社会发展过程的客观必然性与主体的选择性 270

二、社会发展道路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 272

第二节 人的本质与人的价值 274

一、人的本质 274

二、人的价值 277

第三节 人的全面发展与共产主义理想 280

一、自由与必然及其辩证关系 280

二、社会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 282

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根本价值目标 286

后记 289

查看更多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2005年版的内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