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环境安全
环境规划新编教程

环境规划新编教程PDF格式文档图书下载

环境安全

  • 购买点数:11
  • 作 者:周敬宣主编
  • 出 版 社: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0
  • ISBN:9787560966090
  • 标注页数:295 页
  • PDF页数:309 页
图书介绍:本书详细介绍了环境承载力、环境压力及计算、可持续发展与人地系统、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空间结构理论,水环境规划、大气环境规划、固体废物防治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市环境规划和生态环境规划等内容。

查看更多关于环境规划新编教程的内容

图书介绍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环境规划概述 1

一、中国环保新道路与环境规划新思维 1

二、环境规划的含义 5

三、环境规划的类型 6

四、环境规划的任务 9

五、环境规划的作用 11

第二节 环境规划与其他类型规划的关系 12

一、环境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12

二、环境规划与经济区划 12

三、环境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 13

四、环境规划与国土规划 14

五、环境规划与生态规划 14

第三节 环境规划的特点与基本原则 15

一、环境规划的特点 15

二、环境规划的基本原则 16

第四节 环境规划的发展趋势 18

一、环境规划的发展历程 18

二、环境规划的现状分析 21

三、环境规划发展的趋势与展望 22

思考题 24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5

第一节 系统学理论 25

一、系统学的基本概念 25

二、系统学的主要观点 29

三、系统学与环境规划 30

第二节 环境经济学理论 31

一、环境经济学概论 31

二、环境经济学的基本观点 33

三、环境经济学与环境规划 35

第三节 环境承载力理论 37

一、环境承载力 37

二、环境压力 41

三、环境承载力与环境规划 42

第四节 空间结构理论 42

一、空间结构基本理论 42

二、城市空间结构理论和城市功能区划 43

三、城市空间结构的环境经济效应和集聚规模经济 45

思考题 46

第三章 环境规划的工作程序与主要内容 47

第一节 环境规划的工作程序 47

第二节 环境规划目标和指标体系 49

一、环境规划目标 49

二、环境规划指标体系 50

第三节 环境评价和环境预测 54

一、环境评价 54

二、环境预测 56

第四节 环境功能区划 57

一、环境功能区划的含义和目的 57

二、环境功能区划的依据和类型 58

第五节 推行绿色经济 59

一、绿色经济 59

二、推行绿色经济发展的主要措施 60

第六节 环境规划方案的设计与优化 62

一、环境规划方案设计 62

二、环境规划方案优化 63

第七节 环境规划的实施 64

一、环境规划实施的条件和措施 64

二、环境规划的管理 65

思考题 66

第四章 环境规划的技术支撑 67

第一节 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67

一、污染源评价——等标污染评价法 67

二、环境指数评价法 69

三、大气环境质量指数 71

四、水质指数 72

第二节 环境预测方法 73

一、时间统计模型 73

二、弹性系数模型 74

三、大气污染预测方法 75

四、水污染预测方法 83

五、固体废物与噪声污染预测方法 88

第三节 环境决策分析方法 90

一、环境决策分析基本概念 90

二、线性规划 91

三、非线性规划 93

四、动态规划 93

五、多目标决策技术 94

第四节 综合集成方法 95

一、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 96

二、环境规划综合集成研讨厅的构成 96

第五节 “3S”技术集成在环境规划中的应用 98

一、“3S”技术集成的基本内容 98

二、“3S”技术集成在环境规划中的应用 102

三、“3S”技术集成在城市环境规划管理中的应用 104

四、GIS在城市环境规划中的应用 106

思考题 110

第五章 环境承载力和压力的计算与预测 111

第一节 环境承载力和压力 111

一、环境承载力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111

二、环境规划对环境承载力、压力内涵的界定和计算 112

三、环境承载力和压力的计算思路 114

第二节 武汉市1995—2005年的环境压力和环境承载力 117

一、影响环境承载力和环境压力关键因素的定性分析 117

二、影响环境承载力和环境压力关键因素的定量分析 118

三、武汉市的环境压力、环境承载力的预测 124

思考题 130

第六章 水环境规划 131

第一节 水环境规划基础 131

一、水环境规划的内容 131

二、水环境功能区划 132

三、水污染控制单元 133

四、水环境容量 134

五、武汉市水环境容量计算实例 137

第二节 水污染控制优化规划 138

一、排污口最优化处理(水质规划) 138

二、最优化均匀处理(厂群规划) 139

三、区域最优化处理(区域处理最优规划) 140

第三节 水污染综合防治措施 141

一、减少污染物排放量 141

二、利用水体自净能力 143

第四节 规划方案综合评价 143

一、费用-效益分析 143

二、方案可行性分析 144

三、水环境承载力分析 144

第五节 水环境规划实例 146

一、规划研究内容 146

二、环境容量的计算 146

三、水污染综合防治方案 147

思考题 150

第七章 大气环境规划 151

第一节 大气环境规划概述 151

一、我国大气环境质量现状 151

二、大气环境规划的原则和依据 152

三、大气环境规划内容 156

四、大气环境规划类型 158

五、大气环境容量 158

第二节 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 160

一、总量控制与浓度控制 160

二、总量控制区边界的划定 161

三、总量控制的A-P值法 162

第三节 大气污染综合防治措施 171

一、全面规划、合理布局 171

二、调整工业结构、推行清洁生产 171

三、改善能源结构 171

第四节 大气环境规划实例分析 175

一、大气污染源预测 175

二、总量控制 176

思考题 176

第八章 固体废物管理规划 178

第一节 固体废物概述 178

一、固体废物的定义及分类 178

二、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危害 179

三、固体废物的处理系统 180

第二节 固体废物管理规划 183

一、固体废物管理规划基本概念 183

二、国内外固体废物规划方法比较及发展趋势 184

三、固体废物管理规划的内容 184

第三节 固体废物管理规划模型与方法 185

一、固体废物产生量预测方法 186

二、城市固体废物处置设施选址方法 187

三、城市固体废物收集系统最优化方法 188

第四节 城市固体废物管理规划优化方法与案例 189

一、城市固体废物优化管理模型 189

二、案例研究 191

三、结果讨论与分析 192

四、结论 195

思考题 195

第九章 土地利用规划 196

第一节 土地利用规划概述 196

一、土地和土地资源 196

二、土地利用 198

三、土地利用规划 200

四、我国土地利用规划的发展 201

第二节 土地利用规划的工作程序和主要内容 201

一、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 201

二、土地利用规划的工作程序 201

三、土地利用规划的主要内容 202

四、土地利用规划设计 202

五、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与管理 206

六、土地利用的生态适宜度评价 207

第三节 土地利用规划案例 210

一、土地资源利用状况 210

二、武汉市土地利用 212

三、土地利用规划实施措施 215

思考题 216

第十章 城市环境规划 218

第一节 城市环境规划概述 218

一、基本概念 218

二、城市环境规划的内容 219

三、城市环境规划的编制程序 219

第二节 大气污染总量控制规划 221

一、大气污染源分析与评价 221

二、大气污染预测 221

三、大气污染总量控制规划 222

第三节 水污染总量控制规划 222

一、城市水污染源调查 222

二、污染源预测与水质现状分析评价 222

三、污水总量控制模型 223

四、城市水污染控制规划 223

第四节 噪声、固体废物管理规划 224

一、城市噪声管理规划 224

二、固体废物管理规划 224

第五节 城市生态规划 225

一、生态城市的基本理论 225

二、城市生态规划的内容 229

三、城市生态规划的保障措施 230

第六节 城市环境规划案例研究 231

一、研究区域概况 231

二、环境质量现状 231

三、建立规划模型 232

四、结果分析 234

五、结论 237

思考题 238

第十一章 环境规划课程设计 239

第一节 环境规划课程设计的目的和要求 239

一、环境规划课程设计的目的 239

二、环境规划课程设计的总体要求 239

三、环境规划工作大纲 239

第二节 环境规划课程设计指导 249

一、水环境规划 249

二、大气环境规划 249

三、环境承载力约束下的人口、经济发展规模规划 250

四、城镇生活垃圾处理规划 250

五、景观规划 250

第三节 参考案例一 250

一、研究对象 251

二、环境容量的计算 251

三、水污染综合防治方案 255

第四节 参考案例二 260

一、研究对象 260

二、污染源预测 261

三、总量控制 270

四、综合整治措施 270

参考文献 272

附录 277

附录A 帕斯奎尔曲线的σy、σz值(m) 277

附录B 敏感点及敏感点污染物浓度(以二氧化硫为例) 278

附录C 大气污染点源排放企业概况 280

附录D A-P值法(二氧化硫,P=50) 282

附录E A-P值法(二氧化硫,P=60) 283

附录F A-P值法(二氧化硫,P=70) 285

附录G A-P值法(氮氧化物,P=50) 286

附录H A-P值法(氮氧化物,P=60) 288

附录I A-P值法(氮氧化物,P=70) 289

附录J A-P值法(PM10,P=50) 291

附录K A-P值法(PM10,P=60) 292

附录L A-P值法(PM10,P=70) 294

查看更多关于环境规划新编教程的内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