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刑法总论

刑法总论PDF格式文档图书下载

政治法律

  • 购买点数:23
  • 作 者:陈予平
  • 出 版 社:元照出版有限公司
  • 出版年份:2015
  • ISBN:9789862556658
  • 标注页数:857 页
  • PDF页数:885 页
图书介绍
标签:总论 刑法

第一篇 刑法之基础理论 3

第一章 刑法之意义与功能 3

壹、刑法之意义 3

贰、刑法之性质 4

参、刑法之分类 6

肆、刑法之规范 8

伍、刑法之功能 8

陆、刑法之谦抑主义 10

柒、刑法与社会伦理规范 11

捌、刑法学 12

第二章 刑法之历史与理论 15

壹、封建时代之刑法制度 15

贰、启蒙时代之刑法思想 15

参、前期古典学派之刑法理论 17

肆、后期古典学派之刑法理论 20

伍、近代学派之刑法理论 22

陆、学派论争与其后之发展 25

柒、纳粹德国之刑法理论 27

捌、德国战后之刑法思想 28

玖、日本近现代之刑法思想 28

拾、我国近现代之刑法思想 32

拾壹、现代刑法理论之基本观念 37

第三章 刑法之基本原则 41

第一节 罪刑法定主义 41

壹、罪刑法定主义之意义 41

贰、罪刑法定主义之沿革 42

参、罪刑法定主义之思想基础 43

肆、罪刑法定主义之内容 45

第二节 行为主义 58

第三节 责任主义 58

壹、责任主义之意义 58

贰、责任主义之内容 59

第四章 刑法之效力 60

第一节 刑法之时的效力 60

壹、时的效力之意义 60

贰、行为后法律有变更者 60

参、限时法 65

第二节 刑法之地的效力 66

壹、地的效力之意义 66

贰、立法主义 66

参、现行刑法之地的效力 67

肆、外国裁判之效力 68

第五章 刑法之基本用语 69

壹、以上、以下、以内 69

贰、公务员 69

参、公文书 75

肆、重伤 76

伍、性交 78

陆、电磁纪录 80

第二篇 犯罪论 83

第一章 犯罪之概念与犯罪论之体系 83

第一节 犯罪之概念 83

壹、犯罪之意义 83

贰、一般概念之犯罪 84

参、犯罪之本质 86

肆、犯罪之分类 88

第二节 犯罪论之体系 99

壹、犯罪论体系之意义 99

贰、犯罪论之阶段性(阶层性)构造 100

参、犯罪论体系之构成方法 103

第二章 行为论 108

壹、行为论之体系地位 108

贰、行为概念之功能 108

参、行为论之各说 109

第三章 构成要件论 116

第一节 构成要件之概念与理论 116

壹、构成要件之概念 116

贰、构成要件之理论 117

参、构成要件之功能 125

肆、构成要件之种类 126

第二节 构成要件之要素 129

壹、依构成要件要素性质之分类 129

贰、记述性的构成要件要素与规范性的构成要件要素 143

第三节 不作为犯 144

壹、作为犯与不作为犯 144

贰、不纯正不作为犯之成立要件 146

第四节 因果关系 154

壹、因果关系之意义 154

贰、条件关系 155

参、因果关系理论 159

肆、客观归责理论 167

伍、相当因果关系说与客观归责理论之比较 170

陆、司法实务之见解 174

第五节 构成要件的故意 177

壹、故意之意义 177

贰、故意之体系地位 178

参、构成要件的故意之要件 180

肆、故意之种类 186

第六节 构成要件事实之错误 191

壹、构成要件事实错误之意义 191

贰、构成要件事实错误之分类 192

参、具体事实错误 194

肆、抽象事实错误 198

第七节 构成要件的过失 201

壹、过失之意义 201

贰、传统的过失理论(旧过失论) 202

参、新的过失理论(新过失论) 204

肆、构成要件的过失之要件 209

伍、信赖原则 210

陆、可容许之危险 215

柒、过失之种类 216

捌、过失之竞合 220

玖、被害人自我承受危险(自陷危险、风险) 220

第四章 违法性论 226

第一节 违法性之概念 226

壹、违法性之意义 226

贰、违法性之本质 227

参、违法性之判断 236

肆、可罚的违法性 237

第二节 违法性阻卻事由(正当化事由) 241

壹、违法性阻卻之意义 241

贰、违法性阻卻(正当化)之一般原理 241

参、违法性阻卻事由(正当化事由)之种类 244

第三节 正当防卫 245

壹、正当防卫之意义 245

贰、正当化之根据 246

参、正当防卫之要件 246

肆、防卫过当 259

伍、误想防卫 261

陆、误想防卫过当 261

柒、防卫行为与第三人 262

第四节 紧急避难 264

壹、紧急避难之意义 264

贰、紧急避难之本质(紧急避难不罚之根据) 264

参、紧急避难之要件 267

肆、避难过当 270

伍、误想避难 271

陆、误想避难过当 271

柒、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难 271

第五节 依法令行为、业务上正当行为 276

壹、意义 276

贰、依法令行为 276

参、业务上正当行为 280

第六节 超法规违法性阻卻事由(超法规正当化事由) 284

壹、意义 284

贰、被害人之承诺(同意) 285

参、其他社会相当性之行为 297

肆、自救行为(自力救济) 297

伍、另一类之超法规违法性阻卻事由 299

第七节 义务冲突 300

壹、义务冲突之意义 300

贰、义务冲突之种类 301

参、义务冲突之法的性质 302

肆、义务冲突之处置 303

第五章 责任论 304

第一节 责任之概念 304

壹、责任(Schuld)之意义 304

贰、责任主义(责任原则、罪责原则) 304

参、责任之本质 307

肆、责任之基础(对象) 311

伍、责任之内容 313

陆、责任之要素 315

第二节 责任能力 315

壹、责任能力之意义 315

贰、责任能力之本质 317

参、责任能力之体系地位 319

肆、无责任能力者与限制责任能力者 321

伍、原因自由行为 326

第三节 责任条件 335

壹、责任条件之意义 335

贰、责任的故意 335

参、责任的过失 336

肆、违法性意识或意识可能性(不法意识或意识可能性) 337

伍、期待可能性 354

第四节 结果加重犯 359

壹、结果加重犯之意义 359

贰、结果加重犯之要件 360

参、我国司法实务见解 364

肆、本书之立场 371

第六章 未遂犯论 374

第一节 犯罪之实现阶段 374

壹、导言 374

贰、阴谋与预备 374

参、既遂犯与未遂犯 376

肆、未遂犯之处罚根据 377

第二节 普通未遂 382

壹、普通未遂之意义 382

贰、普通未遂之成立要件 383

参、普通未遂之效果 395

第三节 不能未遂 395

壹、不能未遂之意义 395

贰、不能未遂与普通未遂之区别 398

第四节 中止未遂 421

壹、中止未遂之意义 421

贰、中止未遂之法律性质 421

参、中止未遂之成立要件 428

肆、中止未遂之法律效果 435

伍、预备之中止 436

陆、我国现行刑法第27条之解读 438

第五节 未遂犯立法例之比较(我国、日本、德国) 441

壹、条文内容 441

贰、比较说明 443

第七章 正犯与共犯论 446

第一节 正犯与共犯之基本概念 446

壹、正犯与共犯之立法例 446

贰、正犯之概念 451

参、共犯之概念 452

肆、限缩正犯概念与扩张正犯概念 453

伍、正犯与共犯之区别 454

第二节 必要的共同犯罪 467

壹、必要的共同犯罪之意义 467

贰、必要的共同犯罪有无总则「正犯与共犯」规定之适用 469

第三节 间接正犯 471

壹、间接正犯之意义 471

贰、间接正犯之正犯性 472

参、间接正犯之形态 474

肆、间接正犯之未遂成立时期 479

伍、间接正犯之错误 481

陆、己手犯 483

第四节 正犯与共犯之基础理论 485

壹、共同正犯之本质 485

贰、共犯之处罚根据(理由) 497

参、共犯之学说 504

第五节 共同正犯 517

壹、共同正犯之意义 517

贰、共同正犯之要件 518

参、实施与实行 521

肆、主观要件「共同实行之意思」之相关联问题 531

伍、客观要件「共同实行之事实」之相关联问题 556

第六节 教唆犯 574

壹、教唆犯之意义 574

贰、教唆犯之要件 576

参、教唆之未遂与未遂之教唆 579

肆、阴谋罪、预备罪之教唆 595

伍、过失之教唆 597

陆、间接之教唆与连锁之教唆 598

柒、共同教唆 602

捌、效果 603

第七节 帮助犯(从犯) 605

壹、帮助犯之意义 605

贰、帮助犯之要件 607

参、中性行为之帮助 609

肆、帮助犯之因果关系 611

伍、阴谋罪、预备罪之帮助 616

陆、为他人之预备行为 619

柒、共同正犯与帮助犯之区别 620

捌、间接帮助、连锁帮助与教唆帮助、帮助教唆(有称「共犯之共犯」) 624

玖、帮助犯之其他诸问题 629

拾、效果 630

拾壹、德国、日本与我国教唆犯、帮助犯之立法例 631

第八节 正犯、共犯与身分 636

壹、意义 636

贰、身分或其他特定关系之概念 638

参、身分犯之概念 641

肆、刑法第31条第1项与第2项之解读 642

伍、纯正身分犯与正犯、共犯 647

陆、不纯正身分犯与正犯、共犯 648

柒、消极身分犯与正犯、共犯 649

捌、我国第31条与日本第65条、德国第28、29条之异同 651

第九节 共同正犯与共犯之其他诸问题 652

壹、共同正犯之错误与共犯之错误 652

贰、「共同正犯或共犯之中止」与「共同正犯或共犯关系之脱离」 659

参、共同正犯、共犯与不作为犯 666

第八章 罪数(竞合)论 672

第一节 罪数之概念 672

壹、罪数之意义 672

贰、罪数之种类 674

参、决定罪数之基准 674

第二节 本来的一罪 676

壹、单纯一罪 677

贰、包括一罪 682

参、犯意变更与另行起意 690

第三节 科刑上的一罪 691

壹、意义 691

贰、想像竞合 692

参、牵连犯(已删除) 699

肆、连续犯(已删除) 704

伍、锯齿(鉤环)现象 710

第四节 数罪并罚(并合罪) 711

壹、意义 711

贰、要件 712

参、处分 713

第三篇 刑罚论 719

第一章 刑罚之概念 719

第一节 刑罚与刑罚权 719

壹、刑罚之本质 719

贰、刑罚权 719

第二节 刑罚之种类 720

壹、意义 720

贰、种类 721

第二章 刑罚之适用 738

第一节 法定刑与刑之加重、减轻 738

壹、法定刑之意义与法定刑之轻重 738

贰、法定刑之加重与减轻 740

参、累犯 741

肆、自首 743

伍、酌量加重、减轻、免除 745

陆、刑罚之加重、减轻之方法与顺序 750

第二节 量刑与刑之谕知 753

壹、量刑 753

贰、刑罚之谕知 760

第三章 刑罚之执行 762

第一节 各种刑之执行 762

壹、意义 762

贰、死刑之执行 762

参、自由刑之执行 763

肆、财产刑之执行 768

伍、行政院修正草案(2015年8月) 775

第二节 缓刑 776

壹、意义 776

贰、要件 776

参、缓刑宣告之附带处置 779

肆、缓刑期间 781

伍、缓刑之撤销 781

陆、缓刑之效力 785

第三节 假释 787

壹、意义 787

贰、要件 787

参、假释之撤销 790

肆、假释之效力 792

伍、假释要件之刑罚执行期间之计算 794

陆、假释之程序 795

第四章 刑罚之消灭 797

第一节 意义 797

第二节 犯人之死亡与法人之消灭 797

第三节 赦免 798

壹、意义 798

贰、种类 798

第四节 时效 799

壹、意义 799

贰、追诉权时效 799

参、行刑权时效 806

第四篇 保安处分论 813

第一章 保安处分之意义与沿革 813

壹、保安处分之意义 813

贰、保安处分之沿革 814

第二章 保安处分之基础 815

壹、反覆犯罪之危险性 815

贰、保安处分之法定 815

第三章 保安处分与刑罚之关系 816

壹、并科主义 816

贰、代替主义 816

参、择一主义 816

第四章 我国刑法上之保安处分 817

壹、感化教育 817

贰、监护 818

参、禁戒 819

肆、强制工作 821

伍、强制治疗 823

陆、保护管束 827

柒、驱逐出境 829

第五章 保安处分之宣告与执行 830

壹、保安处分之宣告 830

贰、保安处分之执行 831

参、保安处分之时效 833

主要参考书目(按出版顺序) 835

事项索引 839

查看更多关于刑法总论的内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