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创新教材  毒理学  第2版

创新教材 毒理学 第2版PDF格式文档图书下载

医药卫生

  • 购买点数:11
  • 作 者:姜岳明 唐焕文 刘起展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7
  • ISBN:9787117247580
  • 标注页数:289 页
  • PDF页数:303 页
图书介绍:该教材主要内容为毒理学基础(概论、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与转化、毒作用影响因素及机制、毒理学实验基础、外源化学物的一般毒性、致突变、致癌、生殖与发育毒性作用、管理毒理学)和应用毒理学(临床毒理学、卫生毒理学、药物毒理学、法医毒理学),计划增加2章(生活中的毒理学、毒理学研究的前沿问题)。其特点:(1)鼓励与国际医学教育接轨,在临床医学专业积极开展毒理学教学。(2)该教材教学针对性强,兼顾到临床医学和非临床医学(预防、基础、放射医学、药学类专业)类的教学需要。(3)每章结合案例拓展新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编者大部分长期在一线教学,知道教学的要求和难点,不编写看不懂、讲不清楚或从来不讲授的内容,严格按教学时数编写教材

查看更多关于创新教材 毒理学 第2版的内容

图书介绍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概述 1

一、毒理学研究领域 1

二、研究方法 3

第二节 毒理学与其他医药学分支学科的关系 4

一、毒理学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 4

二、毒理学在预防医学中的应用 5

三、毒理学在法医学、放射医学、药物学中的应用 7

第三节 毒理学基本概念 7

一、毒物、毒性及毒效应 7

二、生物学标志 9

三、剂量和剂量-反应关系 9

四、时间-反应关系 12

五、选择性毒性 12

六、毒性参数和安全限值 12

第四节 毒理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13

一、毒理学的过去 13

二、毒理学的现在 14

三、毒理学的未来 16

第二章 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与生物转化 19

第一节 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 19

一、生物膜与生物转运 19

二、外源化学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 20

三、毒物动力学 23

第二节 外源化学物的生物转化 25

一、Ⅰ相反应及其相关酶 26

二、Ⅱ相反应及其相关酶 30

第三节 外源化学物代谢的毒理学意义 32

一、生物转化反应对外源化学物毒性的影响 32

二、外源化学物代谢产物的溶解性变化 36

三、影响外源化学物代谢的因素 37

第三章 外源化学物毒作用影响因素及机制 39

第一节 外源化学物毒作用影响因素 39

一、化学物因素 39

二、机体因素 42

三、环境因素 45

四、化学物的联合作用 46

第二节 毒作用机制 47

一、终毒物与靶分子的相互作用 47

二、细胞功能障碍 48

三、修复障碍 50

四、外源化学物毒作用的表观遗传机制 53

第四章 毒理学实验基础 57

第一节 毒理学实验的原则和局限性 57

一、毒理学实验的基本原则 57

二、动物实验的“3R”原则 58

三、人体实验的伦理学原则 58

四、毒理学实验的局限性 59

第二节 毒理学实验基本目的 60

一、安全性评价的基本目的 60

二、危险度评定的基本目的 60

三、毒理学实验的其他目的 60

第三节 实验动物的选择和管理 61

一、实验动物的生物学、生理学及微生物控制参数 61

二、实验动物物种、品系与个体的选择 61

三、实验动物的饲养与管理 63

四、实验动物常见疾病 64

第四节 动物实验方法 65

一、动物实验设计原则与要点 65

二、受试物样品的准备 66

三、实验动物称重、标记与分组 67

四、实验动物染毒方法 68

五、实验动物生物材料的采集及处死 69

第五节 毒理学实验结果的统计分析 70

一、毒理学实验结果统计分析的基本内容 70

二、假设检验方法的选择 71

三、剂量-效应关系和剂量-反应关系 71

四、毒理学实验结果的统计学意义和生物学意义 72

第六节 毒理学实验的质量控制 72

一、优良实验室规范 72

二、毒理学实验设计的质量控制 73

三、毒理学实验实施过程的质量控制 74

四、毒理学实验结果分析的质量控制 75

第五章 外源化学物的一般毒性作用 77

第一节 急性毒性作用及其评价 77

一、急性毒性及其试验 77

二、急性毒性试验方法 78

三、急性毒性替代试验 83

第二节 局部刺激试验和皮肤致敏试验 83

一、局部刺激试验 83

二、皮肤致敏试验 86

第三节 短期、亚慢性和慢性毒作用 87

一、蓄积作用 87

二、短期、亚慢性和慢性毒作用 87

三、短期和亚慢性毒性试验设计 88

四、慢性毒性试验的设计 91

五、结果评价 92

第六章 外源化学物致突变作用 95

第一节 概述 95

第二节 外源化学物致突变的类型及后果 96

一、外源化学物致突变的类型 96

二、突变的后果 98

第三节 外源化学物致突变作用的机制 99

一、作用于DNA 100

二、影响细胞分裂过程 102

三、其他改变 103

四、DNA损伤修复与突变 103

第四节 观察外源化学物致突变作用的基本方法 103

一、观察项目的选择 103

二、常用的致突变试验 104

三、致突变试验的设计和结果判定 108

第七章 外源化学物的致癌作用 111

第一节 化学致癌物的分类 111

一、根据化学物的理化特性和作用机制进行分类 111

二、根据化学物对人类致癌的危险性进行分类 112

三、根据化学物对人类致癌的靶器官进行分类 114

第二节 化学致癌机制 115

一、多阶段致癌过程 115

二、与化学致癌相关的机制 117

第三节 化学致癌物的毒理学检测方法 120

一、定量构效关系分析 122

二、遗传毒性试验 122

三、细胞恶性转化试验 122

四、哺乳动物致癌试验 122

五、人群流行病学调查 125

第八章 外源化学物的生殖与发育毒性作用 127

第一节 概述 127

一、生殖与发育 127

二、生殖毒性与生殖毒理学 127

三、发育毒性与发育毒理学 128

第二节 生殖毒性作用及其机制 129

一、雄性生殖毒性作用 129

二、雌性生殖毒性作用 132

三、生殖毒性作用机制 133

第三节 发育毒性作用及其机制 135

一、不同发育阶段的发育毒作用特点 135

二、发育毒性作用的影响因素 136

三、发育毒性作用机制 137

第四节 生殖发育毒性研究方法 141

一、动物整体生殖毒性试验 141

二、体外试验 144

三、人群流行病学调查 145

第九章 管理毒理学 147

第一节 概述 147

一、管理毒理学的概念和范围 147

二、毒理学工作者在化学品管理中的作用 147

三、管理对毒理学的影响 148

第二节 安全性毒理学评价 148

一、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的发展概况和意义 148

二、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的基本内容 149

三、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 151

四、安全性毒理学评价需要注意的问题 154

第三节 风险评估 155

一、风险评估的相关概念及其内容 155

二、健康风险评估的定义、目的、步骤 156

三、危害识别 156

四、剂量-反应关系评定 158

五、暴露评估 159

六、风险特征分析 162

七、案例分析 163

第四节 风险管理与风险交流 164

一、概述 164

二、风险管理 164

三、风险交流 167

第十章 临床毒理学 169

第一节 概述 169

一、临床的毒作用类型 169

二、临床观察在毒理学研究中的意义 170

三、中毒的临床特点 170

四、中毒病人治疗的临床对策 171

第二节 毒物中毒 172

一、职业性中毒 172

二、动植物中毒 174

三、乙醇中毒 175

第三节 药物中毒 176

一、处方药中毒 176

二、非处方药中毒 178

三、中草药中毒 180

第四节 滥用药物和吸入剂中毒 181

一、滥用药物中毒 181

二、滥用吸入剂中毒 185

第十一章 卫生毒理学 188

第一节 环境毒理学 188

一、概述 188

二、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的效应 189

三、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与评价 190

第二节 职业毒理学 192

一、概述 192

二、职业性有害因素对暴露人群的健康效应 193

三、职业毒理学的研究方法与评价 194

第三节 食品毒理学 194

一、概述 194

二、食物中有害物质的健康效应 195

三、食品毒理学的研究方法与评价 198

第四节 保健品毒理学 199

一、概述 199

二、保健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与实验方法 199

第五节 农药毒理学 200

一、概述 200

二、农药毒理学的研究方法与评价 201

第十二章 法医毒理学 203

第一节 概述 203

一、法医毒理学的定义 203

二、法医毒理学的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203

第二节 毒物中毒 204

一、毒物中毒的种类 204

二、突发性群体中毒 209

第三节 中毒的法医学鉴定 211

一、中毒案情调查与现场勘查 211

二、中毒的临床表现分析 212

三、中毒尸体的法医学检查 213

四、法医毒物分析 215

五、中毒法医学鉴定的鉴别诊断 220

六、中毒方式 221

第十三章 放射毒理学 222

第一节 概述 222

一、放射毒理学定义 222

二、放射毒理学的研究目的、内容与意义 222

三、放射毒理学发展简史 223

第二节 电离辐射与放射性核素 223

一、辐射的概念和分类 223

二、放射性核素分类与衰变 224

三、电离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225

四、常用辐射的量和单位 226

第三节 放射性核素体内污染途径与生物转运 227

一、放射性核素的吸收途径 227

二、放射性核素的分布与滞留 227

三、放射性核素的排泄 228

第四节 放射性核素内照射的作用机制及其影响因素 228

一、放射性核素内照射作用机制 228

二、放射性核素的作用特点 229

三、影响放射性核素作用的因素 230

第五节 放射性核素内照射损伤效应 231

一、放射性核素内照射的毒性和损伤特点 231

二、内照射确定性效应 232

三、内照射的随机性效应 233

第六节 放射性核素内污染监测、损伤诊断与危害评价 234

一、放射性核素内污染的监测 234

二、对个人测量结果评价的主要目标 235

三、放射性核素内照射放射病诊断标准 235

第七节 放射性核素内污染的医学处理 236

一、内污染的医学处理原则和医学干预水平 236

二、减少吸收 237

三、加速排出 237

四、综合对症治疗 237

第八节 常见核素的放射毒理学 238

一、放射性铀 238

二、氡及其子体 238

三、放射性碘 238

四、放射性磷 239

五、放射性碳 239

第十四章 靶器官毒理学 241

第一节 神经与行为毒理学 241

一、概述 241

二、外源化学物对神经系统的损害效应 242

三、神经与行为毒理学的研究方法与评价 243

第二节 肝脏毒理学 244

一、概述 244

二、外源化学物对肝的损害效应 244

三、肝脏毒理学的研究方法与评价 245

第三节 肾脏毒理学 246

一、概述 246

二、外源化学物对肾的损害效应 246

三、肾毒理学的研究方法与评价 248

第四节 免疫毒理学 249

一、概述 249

二、外源化学物对免疫系统的损害效应 250

三、免疫毒理学的研究方法与评价 251

第五节 其他靶器官毒理学 253

一、呼吸毒理学 253

二、心血管毒理学 254

三、血液毒理学 255

四、皮肤毒理学 257

第十五章 毒理学研究的前沿问题 260

第一节 毒理学的机遇与挑战 260

第二节 毒理学研究前沿问题 261

一、纳米材料的安全性问题 261

二、外源化合物表观遗传毒性 263

三、替代毒理学适用度问题 265

四、细胞微环境 266

第三节 新方法在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268

一、高通量测序法在毒理学中的应用 268

二、高通量毒物筛查方法 270

三、快速动力学和快速物理相互作用方法 273

四、单分子和超高分辨成像方法 274

五、神经环路研究方法与技术 277

中英文对照索引 281

主要参考文献 289

查看更多关于创新教材 毒理学 第2版的内容

相关书籍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