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上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上PDF格式文档图书下载

政治法律

  • 购买点数:11
  • 作 者:庄玉瑞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6
  • ISBN:9787503555275
  • 标注页数:266 页
  • PDF页数:266 页
图书介绍:本书已列入中央党校2016年度创新工程。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在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体下,在党的领导前提下依据宪法和法律,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促进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社会主义法治是人类历史上最高的民主法治。我国社会主义法治不仅包含着丰富内容,而且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性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政治纲领,也是中国实现经济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宏伟目标。建设民主、文明、和谐、富强的社会主义中国也需要“法治的落地”。

查看更多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上的内容

图书介绍

总 论 3

一、人类文明社会科学理论怎么了 3

二、人类文明社会的异化 7

三、人类文明社会异化的克服 10

四、本书的宗旨、方法与目的 13

五、本书的基本结构 15

导读新思路:社会形态重新界定 18

一、社会科学理论的纠结 18

二、马克思理论的症结 19

三、新思路:人类社会形态重新界定 19

第一部分 马克思劳动异化原因探析 25

第一章 马克思劳动异化基本内容及其原因简析 25

第一节 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内容 26

一、劳动与劳动异化基本含义 26

二、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基本内容 29

第二节 马克思劳动异化的原因与动力 33

一、劳动异化的原因:财产私有 33

二、劳动异化的动力机制:生产力发展与社会分工 34

第三节 马克思劳动异化原因质疑 37

一、劳动异化制度必然性之困惑 37

二、劳动异化两种方法之争论 40

三、对待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的研究方法 43

第二章 精神劳动与物质劳动相分离原因质疑——劳动异化原因析疑(上) 46

第一节 “现实的人”基本属性 46

一、近现代社会科学理论对人的认知简析 46

二、“现实的个人”双重属性 49

三、“现实的个人”双重性辩证关系 52

四、常态社会人的本质认定 57

第二节 马克思精神劳动与物质劳动分离原因析疑 61

一、常态社会“现实的个人”意识 61

二、马克思的物质劳动与精神劳动的分离原因分析 67

第三章 社会分工必然带来分配不平等原因质疑——劳动异化原因析疑(中) 72

第一节 新旧社会分工理论析疑 72

一、社会主义新旧分工理论质疑 72

二、常态社会分工与异化社会分工比较分析 74

第二节 社会分工是克服劳动异化的基本动力 77

一、常态社会生产力基本含义 77

二、劳动力与生产力关系 79

三、生产分工与协作是消除劳动异化的根本动力 82

第四章 财产私有与劳动异化原因质疑——劳动异化原因析疑(下) 86

第一节 常态社会财产概念与功能 86

一、常态社会财产基本含义与特征 86

二、常态社会财产基本功能 89

第二节 常态社会财产基本属性及其矛盾运动 91

一、异化社会与常态社会财产基本属性比较分析 91

二、生活消费财产双重属性及其矛盾运行规律 93

三、生产领域财产双重属性及其矛盾运动 96

第三节 劳动异化与财产私有原因探析 107

一、财产私有与劳动异化之间关系 107

二、生产资料当作财产的危害性 110

第二部分 劳动异化原因及其表现形式 119

第五章 人类文明社会劳动异化形成原因 119

第一节 人类文明社会形成的基本条件 119

一、人类文明社会形成史例 119

二、文明社会形成基本条件 121

三、财产家庭所有与个人所有制度形成 122

第二节 劳动异化产生原因 125

一、原始社会生存竞争规则 125

二、人类文明社会劳动异化原因 128

三、劳动异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制形成 130

第六章 劳动异化与人类文明社会异化 133

第一节 劳动异化实现的基本条件 133

一、动物无生存异化原因简析 133

二、原始社会没有产生劳动异化原因分析 134

三、劳动异化实现的基本条件简析 135

四、劳动异化与文明社会战争的关系 139

第二节 劳动异化与人类文明社会异化概述 145

一、劳动异化与经济基础异化 145

二、劳动异化与上层建筑领域异化 145

三、劳动异化与社会科学理论异化 146

第三部分 劳动异化本质 151

第七章 常态社会劳动的人生价值 151

第一节 人生价值与劳动价值简析 151

一、人的生命价值 152

二、人的生活价值 152

三、劳动的人生价值 154

第二节 异化社会与常态社会劳动价值含义比较分析 154

一、西方主流经济学家对劳动价值含义简释 155

二、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含义简析 157

三、常态社会劳动价值含义范畴 160

第三节 哲学语境中的劳动价值 162

一、哲学的价值观与劳动价值 162

二、哲学上劳动价值的基本内容 163

三、劳动价值的评价标准 165

第八章 劳动价值运行机制 168

第一节 人类社会劳动价值基本属性 168

一、劳动价值的自我属性 169

二、劳动价值的社会属性 172

第二节 劳动价值双重属性矛盾的运力机制 174

一、劳动价值双重属性矛盾运动的同一性 175

二、劳动价值双重属性矛盾运动的斗争性 177

三、劳动价值双重属性矛盾运动的动力机制 179

第三节 实现劳动价值度、量、质的平衡关系 181

一、劳动痛苦与快乐平衡关系 182

二、劳动与休闲平衡关系 182

三、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平衡关系 184

四、劳动强度平衡关系 185

五、劳动人生价值与劳动报酬平衡关系 186

第九章 劳动异化本质 188

第一节 劳动异化本质 188

一、为他人劳动本质 188

二、否定劳动价值结果 189

三、劳动价值相互否定的表现形式 191

第二节 劳动异化本质的理论分析 194

一、剥削与被剥削理论分析 194

二、劳动契约理论分析 199

第十章 常态社会自我劳动实现的路径 205

第一节 马克思共产主义社会自我劳动实现经济条件简析 205

一、马克思共产主义社会自我劳动实现的经济条件 205

二、马克思共产主义社会自我劳动实现的基本条件质疑 207

第二节 劳动价值与社会生产力之间的关系 210

一、劳动价值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 210

二、劳动价值内容与生产力的关系 216

第三节 常态社会自我劳动实现的基本途径 219

一、常态社会自我劳动实现的基本思路 219

二、自我劳动实现的基本途径 221

第四部分 常态社会性质和基本功能 227

第十一章 常态社会基本性质 227

第一节 人类社会形态的重新界定 227

一、马克思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形态理论简析 227

二、人类社会形态的基本界定 231

三、常态社会基本特征 238

第二节 常态社会核心价值和本质属性 242

一、常态社会核心价值 242

二、常态社会本质属性 247

结束语 常态社会是重构社会科学理论的社会基础 252

一、衡量常态社会的标准 252

二、社会生产力发展客观规律基本界定 254

三、常态社会是人类社会科学理论研究的社会基础 256

四、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国家、法律、政党等消亡的说明 262

五、本书上、中、下册(原书第1、2、3卷)逻辑结构说明 262

六、更改书名说明 263

后记 265

查看更多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上的内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