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枣庄文化通览

枣庄文化通览PDF格式文档图书下载

历史地理

  • 购买点数:15
  • 作 者:邓滕生主编 胡小林学术主编
  • 出 版 社: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2
  • ISBN:9787209062671
  • 标注页数:472 页
  • PDF页数:521 页
图书介绍:本书全面、系统、科学地介绍和总结了枣庄地区文化的发展进程、历史面貌、特色亮点,是一部深入研究、系统挖掘、全面整理枣庄文化的精品之作。

查看更多关于枣庄文化通览的内容

图书介绍

绪论 1

一、自然环境 1

二、行政区划域沿革 3

三、市情概况 6

四、文化特点与历史贡献 9

上编 19

第一章 枣庄的新石器文化 19

第一节 枣庄境内的细石器文化 19

一、细石器遗存的分布 19

二、枣庄细石器文化特征 20

第二节 北辛遗址与北辛文化 21

一、北辛文化命名地——北辛遗址 21

二、北辛文化时期的自然环境 22

三、北辛文化主要特征 23

第三节 北辛文化的聚落形态和农业经济 25

一、聚落形态 25

二、农业经济 26

三、葬制与葬俗 27

四、社会经济与社会性质 28

第四节 枣庄的大汶口文化 29

一、分布状况和典型遗址 29

二、考古发掘的遗址和氏族墓葬 31

第五节 枣庄的龙山文化 35

一、具有设防功能的高台遗址 35

二、考古发掘获取的重要历史信息 36

第六节 枣庄的岳石文化 38

一、枣庄的岳石文化分布 38

二、社会动荡时期的岳石文化 39

第二章 夏商及西周时期:方国封邦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41

第一节 夏及先商时期的古国 41

一、徐夷在枣庄的活动 41

二、妘姓古国偪阳 44

三、先商文化发祥地之一——蕃 47

第二节 奚仲造车与早期交通文化 48

一、古籍中关于奚仲造车的记载 48

二、车的发明对城邑文明的推动 50

三、奚公山——造车遗迹、车服祠和奚仲墓 53

第三节 商周方国与封国文化 54

一、薛国与仲虺 54

二、神秘的邳国 56

三、姬姓滕国 58

四、商代兒国与春秋郳国 59

第三章 墨子:先秦显学及墨家学派创始人 63

第一节 墨子生平 64

一、墨子的籍贯、姓名及其生活时代 64

二、墨子生平 66

第二节 墨子的经世思想 66

一、兼爱与非攻 67

二、节俭与强国 68

三、尚贤与尚同 70

四、天志与明鬼 71

第三节 墨子的科技贡献 73

一、小孔成像 73

二、杠杆定理 74

三、机械制造 75

四、数学概念 76

第四节 墨予的社会实践 77

一、广收弟子,弘扬墨学 77

二、富国强兵,不战而胜 79

三、周游列国,广布政见 80

第五节 墨家学派与中国文化 83

一、墨家学派 83

二、救世献身:墨家的文化性格 85

三、匡扶正义:“侠”的人格理想 86

第四章 春秋战国至秦汉:圣贤辈出,巧匠云集 88

第一节 能工巧匠鲁班 89

一、班墨同代,交相辉映 89

二、享誉神州的机械圣人 90

三、土木工程专家和木工工具发明家 92

四、鲁班文化对后世的影响 94

第二节 儒家治国理念的首位实践者滕文公 95

一、滕文公见孟子 96

二、儒家治国理念的首次实践 96

三、以人为本与政治经济改革 98

四、文公台与灵沼 100

第三节 任贤养士的政治家孟尝君 100

一、门客三千与重才敬智 101

二、焚券买义与狡兔三窟 102

三、鸡鸣狗盗与人尽其用 103

第四节 勇于自荐的毛遂 104

一、毛遂自荐,脱颖而出 105

二、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105

三、毛遂墓 106

第五节 一代儒宗叔孙通 107

一、周旋于乱世的机敏儒生 107

二、通达世事,崇儒践行 108

三、制礼作乐,辅佐新政 110

第六节 辉映文化星空的经学大师 111

一、今文《春秋》学者眭弘 112

二、《春秋》“颜氏学”开创者颜安乐及传人马宫 113

三、太傅疏广与少傅疏受 114

四、凿壁偷光的匡衡 116

五、一代廉吏王良 117

六、力谏平冤的寒朗 118

第五章 魏晋至宋元:民族冲突与文化高地的沉寂 120

第一节 北人南侵对枣庄的冲击 120

一、经济的萧条与衰落 121

二、儒家思想的式微与正统信仰的缺失 122

第二节 世族南迁 123

一、“南兰陵”由来 123

二、社会动荡与文化传统的流变 125

第三节 文化的落寞与武士的兴盛 126

一、冉魏短命皇帝冉闵 126

二、马夫骁将蒯恩 128

三、南齐开国功臣李安民 131

四、桓康与怖鬼民俗 132

五、农民起义军领袖李子通 134

六、唐代名臣萧至忠 136

第四节 大浪淘沙,名人代出 137

一、宋代开国功臣王晏 137

二、折狱高手魏涛 139

三、元代文学家李泂 140

四、名卿李稷 142

第六章 泇运河的开通与沿运文化 145

第一节 泇运河开通之前的文脉 146

一、贾梦龙与市井文化 146

二、贾三近的文治武功 147

三、贾氏父子与《金瓶梅》 149

第二节 泇运河的开凿 149

一、黄泛阻运与徐州、吕梁二洪 150

二、“泇河之议”与泇运河的开凿 151

三、开泇功臣舒应龙、刘东星、李化龙 152

第三节 泇运河与台儿庄 154

一、明代筑城与漕道八闸的创建 154

二、清代繁盛与运河重镇的勃兴 155

三、优势凸显的黄金水道 156

四、商贾云集,文化繁荣 157

五、台儿庄城区的水工设施及衙署机构 158

六、民居博览城 160

第四节 泇运河两岸的尚勇文化 162

一、清初峄县的“盗户” 162

二、惊动清廷的抢劫龙袍案 163

三、捻军与幅军起义 164

第五节 清代中叶的三位诗人 166

一、翰林院编修李克敬及其诗作 166

二、滕县诗人满秋石 167

三、万里诗心张素含 169

第七章 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171

第一节 枣庄煤炭的开采 171

一、开采历史,源远流长 172

二、开采规模,星罗棋布 172

第二节 洋务运动在枣庄的兴业实践 173

一、李鸿章与峄县中兴矿局 173

二、张莲芬与华商自营的中兴公司 174

三、中兴公司与民国军政要员 175

第三节 中兴公司的近代工业文化 176

一、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和设备 177

二、多业并举,综合经营,产销配套,实力超群 178

三、精英荟萃,多种文化的碰撞、融合与创新 179

第四节 中兴公司的民族气节 180

一、创办子弟学校,培养有识之士 180

二、投资兴建连云港码头 181

三、破釜沉舟的抗日壮举 182

第五节 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与区域社会的演变 183

一、枣庄绅商生活方式与心态的转变 183

二、现代商业文明的引进与传播 184

三、市民社会的形成对帮会组织的改造 185

四、现代交通设施的建设 186

第八章 西方文明的传入与近代多元文化的形成 188

第一节 美国北长老会在峄县的宗教文化活动 188

一、峄县教区的建立及发展 189

二、万美利与峄县孤儿院 190

三、峄县教会学校与现代教育的萌芽 192

第二节 北长老会在滕县的宗教文化活动 194

一、华北基督教会的成立 194

二、由新民学校到华北弘道院 195

三、华北神学院的建立与迁出 197

四、女传教士道德贞与麻风病医院 198

第三节 近代枣庄文化品格的形成 200

一、近代文明对枣庄城市文化的催生与建构 200

二、枣庄地方文化对西方文明的吸纳与融合 201

三、工业文明带来的文化新风 203

第九章 鲁南地区的红色文化 206

第一节 马列主义在枣庄的传播 206

一、马列主义革命理论在煤城的传播 207

二、枣庄矿区党支部和矿区工会的建立 209

第二节 乡民的反抗与临城劫车案 211

一、民国初年社会乱象与鲁南地区社会矛盾的纠结 211

二、孙美瑶铤而走险——临城劫车 212

三、鲁南下层民众的文化基因 215

第三节 抗日战争时期的红色文化 216

一、新民主主义文化对枣庄老区的影响 216

二、说唱故事与红色歌谣 218

第四节 铁道游击队与运河支队 222

一、由自发到自觉、由侠义到革命的升华 222

二、中国共产党先进文化对铁道游击队的积极改造 224

三、铁道游击队传奇的精神文化影响 225

四、运河支队与运河女侠 227

第五节 鲁南大捷与淮海战役支前 229

一、鲁南战役与鲁南大捷 229

二、枣庄解放与红色政权建立 231

三、车轮滚滚——淮海战役的枣庄支前大军 232

第六节 《白毛女》的鲁南元素 234

一、贺敬之的家世与少年启蒙 235

二、《白毛女》的鲁南元素 236

三、反抗压迫的自由诉求与追求正义的人文情怀 237

第十章 台儿庄大战——民族精神扬威不屈之役 240

第一节 震惊中外的台儿庄大战 240

一、抗日英雄浴血疆场 241

二、民众支援同力戮敌 244

第二节 台儿庄大战在民族精神史上的不朽地位 246

一、台儿庄大战中民族精神的体现 247

二、恢复了中华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247

三、提高了中华民族的国际地位 248

四、中华民族凝聚力得到空前强化 249

五、强烈的爱国精神得到升华和弘扬 250

第三节 战后文学与民族精神的弘扬 251

一、战后的文学创作 251

二、报告文学 252

三、诗歌 253

下编 259

第一章 薛河流域的古文化遗址 259

第一节 孕育农耕文明的沃土 259

一、薛河流域的古地理环境及自然资源 260

二、薛河流域的细石器文化 260

第二节 薛河流域分布的新石器时代遗址 261

一、北辛文化命名地 261

二、大汶口文化遗址 263

三、龙山文化遗址 265

四、岳石文化 266

第三节 星罗棋布的商周遗址 267

一、商周文化遗址 267

二、薛国城址 268

三、滕国城址 270

四、小邾国与贵族墓葬群 271

第四节 汉代遗址、墓群与城址 271

一、汉代冶铁遗址 272

二、汉墓群 272

三、汉代城址 274

第五节 薛山灵芝寺与摩崖造像 275

一、薛山灵芝寺 276

二、薛山、龙牙山摩崖造像 277

第六节 薛河遗址群在区系考古中的重要地位 278

一、北辛文化与大汶口文化 278

二、商周遗址群与薛河古国 278

第二章 璀璨的汉画像石艺术 280

第一节 枣庄汉画像石的发现与分布 280

一、枣庄汉画像石的发现与发掘 280

二、枣庄汉画像石的分布 282

第二节 枣庄汉画像石产生的时代背景及人文因素 283

一、社会历史原因 284

二、齐风鲁韵的熏陶 285

三、楚歌楚舞的浸润 285

第三节 石椁、石墓与小祠堂画像 286

一、石椁画像 286

二、石墓画像 288

三、小祠堂画像 289

第四节 内容广博、题材丰富的画像艺术 291

一、牛耕、冶铁与纺织画像 291

二、丰富多彩的饮食起居 293

三、富丽壮观的古典建筑 294

四、叹为观止的百戏表演 297

五、驱列如云的车马出行 299

六、寓意教化的历史故事 301

七、西王母与东王公 303

八、千奇百怪的神话传说 304

九、风格浪漫的祥瑞纬象 307

第三章 中陈郝瓷窑——中国江北第一民窑 309

第一节 瓷窑遗址分布与形成 309

一、瓷窑遗址分布 309

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312

三、民间瓷器烧制的历史传统 313

第二节 中国最早以煤炭为燃料的瓷窑 314

一、传统瓷窑烧制的技术 315

二、从燃木到燃煤:烧制技术的划时代变革 316

三、生产工艺的提高与瓷器品种的开拓 318

第三节 器形与图案折射的丰富文化内涵 320

一、民间用品的器形变化 320

二、南北风格兼容的装饰工艺 322

三、瓷品丰富,通达南北 324

第四节 中陈郝瓷窑对中国瓷文化的影响 326

一、中陈郝瓷窑的历史地位 327

二、烧制技术的流布及对南北瓷业的影响 328

三、窑业习俗与窑神崇拜 331

四、中陈郝民窑对官窑的文化影响 333

第四章 伏里土陶与民间传统工艺 336

第一节 伏里土陶艺术及其历史渊源 336

一、从土到陶:劳动智慧的结晶 336

二、节庆土陶:辟邪纳福的载体 338

三、耍货土陶:精神追求的升华 340

四、生活土陶:幸福美满的器具 341

五、耍货传人:历史脉搏的持续 343

第二节 洛房泥塑玩具 344

一、文化信息的寄寓 344

二、工艺制作的绝活 345

三、品种类型的繁多 346

第三节 王楼年画 347

一、独特唯一的历史 347

二、兼容创新的内容 348

三、制作有序的工艺 348

第四节 其他民间工艺 349

一、滕县印染:土布粗服的记忆 349

二、张范剪纸:民间美术的执著 350

三、庞庄草条编:变废为宝的副业 351

四、割绒鞋垫:承载愿望的名片 351

第五章 台儿庄与南北文化交融 353

第一节 荟萃南北的建筑文化 353

一、水汪、水巷、水街文化 353

二、南北交融的大院文化 355

三、运河纤夫村文化 357

四、水系与建筑折射的儒家文化 362

第二节 贾贩云集的商埠与商旅文化 363

一、辐射苏鲁豫皖的商城 363

二、台儿庄的五大商帮及会馆 364

三、丰厚的商贸文化传承 366

第三节 宗教信仰及活动场所 367

一、基督教与教堂 368

二、伊斯兰教与清真寺 368

三、佛教与寺院 369

四、道教与宫观 370

五、水神崇拜与天后宫、金龙大王庙 371

第四节 因运变化的水乡民风 371

一、由农从渔 372

二、由农从运 373

三、由农从工 373

四、由农从商 374

五、运河漕帮与秘密组织 374

第五节 船民宴与酒风俗 375

一、富有水乡特色的船民宴 375

二、船民饮酒风俗 376

第六章 独具特色的枣庄矿山文化 378

第一节 历史上的煤窑文化 379

一、煤炭生产和窑工生活 379

二、窑规与禁忌 381

三、窑户行话 383

四、窑神崇拜与窑神庙 384

第二节 中兴公司的历史遗产 386

一、中兴公司矿山遗址 386

二、中兴公司矿区建筑群 388

三、中兴公司的历史档案 389

第三节 矿工的精神状态和生存方式 390

一、矿工组成的移民社会 390

二、抱团结伙的生死兄弟 391

三、粗犷侠义的矿工性格一 392

四、矿山文化与枣庄传统民风的互动 393

第七章 柳琴戏与民间曲艺 396

第一节 柳琴戏的起源与流布 396

一、柳琴戏的起源 396

二、柳琴戏的流布 397

第二节 柳琴戏的构成与艺术特质 397

一、沿运特色的题材来源 397

二、柳琴戏的唱腔设计 399

三、柳琴戏的伴奏乐器 401

第三节 柳琴戏代表剧目与著名演员 402

一、柳琴戏的代表剧目 402

二、柳琴戏的著名演员 404

第四节 其他民间曲艺 407

一、运河大鼓 407

二、运河号子 408

三、高派山东快书 410

第八章 冠世榴园与石榴文化 412

第一节 世界最大的石榴园 412

一、石榴园的来历与传说 413

二、峄城石榴栽培历史 414

第二节 民间习俗中的石榴文化 416

一、石榴与民间生活 416

二、石榴与人生仪礼 420

三、石榴与民间节日 422

四、石榴与民间工艺 424

第三节 民间文学中的石榴文化 425

一、石榴与民间传说 425

二、石榴与民间俗语 427

三、石榴与民间歌谣 428

第四节 文人创作中的石榴文化 431

第九章 台儿庄大战遗址——亚洲首座二战纪念城市 433

第一节 台儿庄大战前的古城 433

一、台儿庄城的兴建 434

二、运河开通后的台儿庄及其文化景观 435

第二节 大战遗址 436

一、清真古寺 437

二、中正门 437

三、新关帝庙 438

四、火车站 438

五、运河浮桥 439

六、泰山庙 439

七、中和堂和弹孔墙 440

第三节 亚洲首座二战纪念城市 440

一、台儿庄大战纪念馆 440

二、李宗仁史料馆 442

三、大战遗址公园 442

四、海峡两岸交流基地 442

第十章 名胜古迹与地质奇观 444

第一节 抱犊崮与道教建筑 444

一、抱犊胜景 444

二、革命摇篮 446

三、道教福地 446

第二节 龙泉古寺与龙泉塔 447

第三节 青檀寺与青檀精神 448

一、青檀古寺 449

二、青檀与岳飞养眼 450

第四节 永乐北征与权妃墓 451

一、权妃入明宫 451

二、青山葬“皇娘” 452

第五节 莲青山与鲁王墓 453

第六节 熊耳山裂谷与康熙七年郯城大地震遗址 455

一、熊耳山大裂谷奇观 455

二、“山川易景”的康熙七年郯城大地震 456

三、大裂谷成因 457

主要参考文献 459

后记 471

查看更多关于枣庄文化通览的内容

相关书籍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