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中国大通史  5  秦汉  上

中国大通史 5 秦汉 上PDF格式文档图书下载

历史地理

  • 购买点数:16
  • 作 者:岳庆平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学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8
  • ISBN:7507753141
  • 标注页数:504 页
  • PDF页数:521 页
图书介绍
标签:通史 主编

综述 3

一、秦汉历史在世界和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3

二、秦汉历史的总特点 8

三、秦汉历史纵向与横向发展之相互影响 16

四、秦汉史上的几个问题 23

治乱兴衰编 39

第一章 权力更迭与政争 39

一、秦朝的兴衰 39

(一)秦统一政权的建立 39

(二)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41

(三)秦始皇的五次巡游 44

(四)秦朝的暴政 46

(五)秦朝的灭亡 49

二、楚汉战争 52

(一)刘邦“约法三章” 52

(二)项羽鸿门设宴 54

(三)项羽封立十八王 57

(四)刘邦进军“三秦” 60

(五)楚汉双方对峙 61

(六)刘邦封立异姓王 64

(七)项羽兵败垓下 66

三、西汉的兴衰 68

(一)西汉的建立 68

(二)汉高帝封立同姓王 68

(三)文、景、武三朝削藩 73

(四)王莽摄政与代汉 78

(五)皇太后与皇后干政 79

四、东汉的兴衰 80

(一)东汉的建立 80

(二)封立诸侯王 80

(三)外戚与宦官的斗争 83

(四)士大夫与宦官的斗争 85

(五)对宗室的限制与利用 86

(六)董卓之乱 88

第二章 重大改革与变更 92

一、秦朝推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92

二、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97

三、汉武帝轮台罪己诏 103

四、王莽改制 107

(一)王莽改制的主要内容 107

(二)王莽改制失败的原因 108

(三)对王莽改制的评价 112

五、汉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113

第三章 国力盛衰与社会稳定 119

一、汉初的“无为而治” 119

二、文景之治 122

三、昭宣中兴 126

四、光武中兴 133

第四章 秦朝的民族关系 139

一、秦朝与南方越人的关系 139

二、秦朝与西南夷人的关系 140

三、秦朝与北方匈奴等族的关系 141

四、秦朝与西方戎、羌、月氏等族的关系 144

第五章 汉朝的民族关系 145

一、汉朝与匈奴的关系 145

(一)汉初的“和亲”政策 145

(二)汉武帝反击匈奴 146

(三)昭宣时期与匈奴的关系 149

(四)王昭君出塞与西汉后期的汉匈关系 151

(五)东汉与南匈奴的关系 153

(六)东汉与北匈奴的关系 153

二、汉朝与西域的关系 155

(一)西域概况 155

(二)张骞两通西域 156

(三)西汉与匈奴反复争夺西域 158

(四)东汉与西域的“三绝三通” 160

三、汉朝与其他民族的关系 162

(一)汉朝与羌族的关系 162

(二)汉朝与越人的关系 163

(三)汉朝与南蛮、西南夷的关系 165

(四)汉朝与乌桓、鲜卑及东北各族的关系 166

第六章 国家关系 169

一、秦朝与朝鲜半岛、日本及中亚、西亚诸国的关系 169

(一)秦朝与朝鲜半岛、日本的关系 169

(二)秦朝与中亚、西亚诸国的关系 171

二、汉朝丝绸之路 172

三、汉朝与东南亚、南亚诸国的关系 174

四、汉朝与朝鲜半岛、日本的关系 177

第七章 农民起义 182

一、秦末农民起义 182

(一)农民起义的原因 182

(二)陈胜和吴广起义 184

(三)项羽钜鹿破秦 187

(四)刘邦入关灭秦 191

二、西汉末农民起义 191

(一)绿林军起义 192

(二)赤眉军起义 193

(三)铜马军起义 194

三、东汉末农民起义 195

(一)遍布全国的小规模起义 195

(二)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 198

(三)张鲁建立的汉中政权及其转化 200

经济编 207

第一章 资源与环境 207

一、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 207

(一)气候的基本状况 207

(二)江河与湖泊 211

(三)森林与草场 212

(四)动植物资源 215

(五)土地的开发 216

(六)长城南北的自然、经济变迁 217

(七)水利设施的兴修 218

(八)自然灾害 219

二、人力资源及其利用 220

(一)秦汉人口制度与人口政策 220

(二)秦朝人口的减少与西汉人口的巨大增长 222

(三)东汉人口的变迁 224

(四)秦汉人口的空间分布 225

(五)秦汉劳动力的结构 225

第二章 经济体制、政策与管理 229

一、体制与管理 229

(一)国家财政与皇室财政的划分 229

(二)中央财政机构 230

(三)地方财政机构 232

(四)财政结构及其物质基础 234

二、财经制度与政策 237

(一)土地制度 237

(二)户籍制度 240

(三)赋税制度 242

(四)徭役制度 246

(五)上计制度 248

(六)货币制度 250

(七)重农政策 253

(八)抑商政策 256

(九)工矿政策 259

(十)贸易政策 262

(十一)抑奢政策 265

(十二)荒政 266

第三章 部门经济 268

一、农牧林渔 268

(一)农业的发展 268

(二)畜牧业的发展 271

(三)林业的发展 274

(四)渔业的发展 276

二、手工业 279

(一)组织形式 279

(二)管理机构 281

(三)冶铁业 282

(四)铸铜业 283

(五)纺织业 284

(六)漆器业 285

(七)制陶业 286

(八)造纸业 287

(九)造船业 288

(十)造车业 289

三、交通运输 289

(一)陆路交通网的分布 290

(二)水路交通与漕运 292

(三)交通运输工具 294

(四)交通运输的管理 297

四、商业贸易 299

(一)国内商业的发展 299

(二)商人资本的流向 302

(三)商业都会的兴盛 304

(四)市场的组织与管理 305

(五)与少数民族的贸易 307

(六)与海外各国的贸易 308

第四章 区域经济 310

一、中原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310

二、江南地区的经济开发 313

三、河西地区的经济开发 316

四、巴蜀地区的经济开发 322

五、岭南地区的经济开发 325

第五章 科技发明 331

一、赵过推行代田法 331

二、氾胜之总结和推广区田法 333

三、蔡伦改进造纸术 334

四、张衡发明地动仪 336

五、冶炼技术的提高 337

六、造船技术的发展 341

七、建筑技术的发展 345

(一)世界奇观——万里长城 345

(二)城市、宫殿建筑 346

(三)陵墓建筑 348

八、高超的测绘技术 352

九、精美的织造工艺 355

十、漆器工艺的成就 358

社会结构编 365

第一章 阶层、阶级与社会群体 365

一、皇族 365

(一)宗室 365

(二)公主 367

(三)外戚 369

二、官僚 370

三、宦官 372

四、幕僚 374

五、士人 375

六、地主 377

(一)士族地主 377

(二)庶族地主 379

(三)军功地主 380

七、农民 382

(一)自耕农 382

(二)雇农 384

(三)佃农 386

八、手工业者 387

(一)业主 387

(二)雇工 389

九、商人 390

(一)官商 390

(二)小商贩 392

十、军人 393

十一、奴隶 395

十二、刑徒 397

十三、妇女 399

(一)后妃 399

(二)知识妇女 401

(三)一般妇女 402

十四、民间宗教组织 404

十五、方士 405

十六、游侠 407

十七、社会成员的层间流动 408

第二章 家庭、宗族与社区 411

一、婚姻与家庭 411

(一)婚姻结构 411

(二)婚姻形式 413

(三)家庭结构 419

(四)家庭关系 422

(五)家庭职能 428

(六)齐家治国 431

二、宗族 433

(一)宗族结构 433

(二)宗族职能 434

(三)宗族裙带 439

(四)宗族株连 440

(五)强宗大族与中央集权 441

(六)皇帝家族 442

三、城市与乡村 443

(一)秦都的逐步东移和横跨渭水两岸的咸阳 443

(二)鸿裁巨制的斗城长安 448

(三)铜墙铁壁的东汉雒阳 457

(四)豪强地主田庄的出现与发展 460

(五)坞壁的发展及民间化 463

四、社会的空间流动 467

(一)政府的强制性移民 468

(二)天灾人祸导致的人口流动 471

(三)少数民族人口的内徙 473

(四)人口流动与秦汉社会发展 476

第三章 少数民族 479

一、匈奴 479

二、羌族 485

三、西域诸国 488

四、南方越人 492

五、南蛮、西南夷 496

六、乌桓、鲜卑及东北各族 500

查看更多关于中国大通史 5 秦汉 上的内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