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医学真菌学

医学真菌学PDF格式文档图书下载

医药卫生

  • 购买点数:10
  • 作 者:温海等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2
  • ISBN:9787117163668
  • 标注页数:207 页
  • PDF页数:221 页
图书介绍:本教材内容包括了医学真菌的各个方面,如真菌及酵母的形态和分类、常见真菌病的诊断及处理、真菌标本的取材和检验、真菌病理、真菌病的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以及抗真菌药的研究进展等。不仅可以作为医学真菌亚专业培训班的培训教材,也可以作为临床医师、检验人员以及本科生或研究生的教学参考书。

查看更多关于医学真菌学的内容

图书介绍

第一章 真菌的形态和分类 1

第一节 真菌的结构与形态 1

一、真菌的基本结构 2

二、真菌细胞壁组成 2

三、真菌的隔膜 3

四、真菌细胞核 3

第二节 真菌分类 3

一、概述 3

二、真菌种的概念 4

三、真菌分类和鉴定 4

四、形态学鉴定 4

五、分子生物学鉴定 5

六、其他鉴定方法 6

七、常见致病真菌的分类位置 7

第二章 常见致病真菌的特征和鉴定 9

第一节 酵母菌特征和鉴定 9

一、致病性酵母的鉴定 9

二、深部标本(痰、粪、尿、脓、体液、咽拭、尿道及阴道分泌物)培养操作程序 9

三、常见鉴定方法与试验 10

四、隐球菌的特征与鉴定 12

五、丝孢酵母的鉴定 13

第二节 常见皮肤癣菌的特征和鉴定 13

一、毛癣菌属 14

二、小孢子菌属 19

三、表皮菌属 21

四、迄今已发现的毛癣菌属菌种 22

五、迄今已发现的小孢子菌属菌种 22

第三节 常见霉菌的特征和鉴定 23

一、曲霉的实验室检查 23

二、常见曲霉的特征与鉴定 24

三、常见青霉的特征与鉴定 25

四、常见拟青霉的特征与鉴定 26

五、常见镰刀霉的特征与鉴定 27

六、常见暗色孢科霉菌的特征与鉴定 29

七、申克孢子丝菌的特征与鉴定 31

第四节 无绿藻的特征与鉴定 31

一、无绿藻的形态与结构 31

二、无绿藻的鉴定 32

三、无绿藻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32

四、无绿藻对常见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 33

五、无绿藻感染的组织病理学特征 33

六、总结 34

第五节 马拉色菌的特征与鉴定 34

一、形态学鉴定方法 34

二、生理生化学鉴定 36

三、马拉色菌属的鉴别 36

四、分子生物学鉴定 37

第六节 真菌的保藏 39

一、斜面保藏法 40

二、液状石蜡保藏法 40

三、滤纸保藏法 40

四、冷冻干燥保藏法 41

第三章 抗真菌药物 42

第一节 概述 42

一、对真菌细胞膜的损害作用 42

二、对真菌细胞壁的损害作用 43

三、对真菌核酸合成和功能的影响 43

四、其他作用机制 43

第二节 抗真菌药物现状 44

一、多烯类抗真菌药物 44

二、唑类抗真菌药物 44

三、丙烯胺类抗真菌药物 45

四、棘白菌素类抗真菌药物 45

五、电子转移抑制剂 45

六、自然界中的抗真菌成分 45

第三节 多烯类抗真菌药物 45

一、两性霉素B 45

二、脂质体两性霉素B 47

三、制霉菌素 48

四、那他霉素 49

第四节 唑类抗真菌药物 49

一、咪唑类药物 49

二、三唑类药物 51

三、伏力康唑 54

四、泊沙康唑 55

第五节 丙烯胺类抗真菌药物 55

一、萘替芬 56

二、特比萘芬 56

三、布替萘芬 57

第六节 棘白菌素类抗真菌药物 57

一、卡泊芬净 57

二、米卡芬净 58

三、阿尼芬净 59

第七节 其他抗真菌药物 59

一、灰黄霉素 59

二、5-氟胞嘧啶 60

三、碘化钾 61

四、利拉萘酯 61

五、阿莫罗芬 61

六、环吡酮胺 61

第八节 抗真菌药物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及其机制 62

第九节 抗真菌药物敏感性试验 63

一、液基稀释法 64

二、琼脂稀释法 64

三、纸片扩散法 64

四、E-test法 64

第十节 抗真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65

一、浅部真菌病 65

二、深部真菌病 65

第四章 真菌检验 67

第一节 真菌检验的条件及设备 67

一、真菌实验室空间和设备要求 67

二、真菌实验室的工作条件 67

第二节 标本采集及注意事项 68

一、标本采集 68

二、浅部标本 68

三、深部标本 68

第三节 常规检查 68

一、直接镜检 69

二、培养检查 70

第四节 特殊检查 72

一、API-20C AUX酵母菌鉴定系统 72

二、芽管试验 73

三、厚壁孢子形成试验 73

四、CHROMagar显色 74

第五节 病理检查 75

一、标本切片制作 76

二、真菌病病理组织标本染色法 76

第六节 医学真菌的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 77

一、真菌的免疫学检测 77

二、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 78

三、真菌病的分子生物学诊断 81

第七节 常用真菌培养基及制备 82

第五章 浅部真菌病 84

第一节 概述 84

第二节 头癣 86

一、黄癣 87

二、白癣 87

三、黑癣 88

四、脓癣 89

五、头癣的治疗与预防 90

第三节 体股癣 90

一、体癣 90

二、股癣 92

第四节 手足癣 93

一、手癣 93

二、足癣 94

第五节 甲真菌病 96

第六节 叠瓦癣 98

第七节 掌黑癣 99

第八节 毛结节病 100

第九节 癣菌疹 101

第十节 红癣 102

第十一节 腋毛菌病 103

第六章 马拉色菌属 104

一、分类 104

二、形态学 105

三、生理生化 106

四、体表生态学 108

五、马拉色菌各个种简介 109

六、免疫学 112

七、分子生物学 112

八、马拉色菌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 114

第七章 念珠菌病 116

第一节 病原学 116

一、白念珠菌 116

二、热带念珠菌 117

三、光滑念珠菌 117

四、季也蒙念珠菌 117

五、近平滑念珠菌 118

六、克柔念珠菌 118

七、乳酒念珠菌 118

八、葡萄牙念珠菌 119

九、法氏念珠菌 119

十、赫母尤念珠菌 119

十一、都柏林念珠菌 119

十二、挪威念珠菌 120

十三、涎沫念珠菌 120

第二节 流行病学 120

第三节 发病机制与病理 121

一、毒力因子 121

二、宿主免疫 123

第四节 临床表现 125

一、黏膜念珠菌病 126

二、皮肤念珠菌病 126

三、系统性念珠菌病 127

第五节 实验室检查 128

一、直接检查法 128

二、培养检查法 129

三、念珠菌的鉴定试验 130

第六节 诊断与鉴别诊断 130

一、临床标本快速检测 131

二、培养物的菌种快速鉴定 131

第七节 治疗 131

一、外用药物治疗 131

二、内用药物治疗 131

第八章 隐球菌病 133

第一节 病原学 133

第二节 流行病学 133

第三节 致病机制 134

第四节 临床表现 134

一、中枢神经系统隐球菌病 134

二、肺隐球菌病 136

三、皮肤黏膜隐球菌病 136

四、骨隐球菌病 136

五、隐球菌败血症 137

第五节 实验室检查 137

一、病理学 137

二、真菌学检查 137

第六节 诊断与鉴别诊断 139

第七节 治疗 140

第八节 预防 142

第九章 曲霉病 143

第一节 病原学 143

第二节 流行病学 143

第三节 组织病理 144

第四节 致病机制 144

第五节 临床表现 145

第六节 实验室检查 146

第七节 诊断与鉴别诊断 147

第八节 治疗 148

第九节 预防 150

第十章 孢子丝菌病 152

第一节 孢子丝菌病的病原学 152

第二节 孢子丝菌病的流行病学 152

第三节 孢子丝菌病的发病机制 153

第四节 孢子丝菌病的临床表现 153

一、皮肤型孢子丝菌病 153

二、系统型孢子丝菌病 155

第五节 组织学病理改变及致病菌形态特点 155

一、组织病理学改变 155

二、致病菌的结构特点 156

三、致病菌的超微结构 156

第六节 实验室检查 156

一、直接镜检 156

二、培养检查 157

三、其他实验室检查 157

四、分子生物学检查 157

第七节 孢子丝菌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158

一、诊断 158

二、鉴别诊断 158

第八节 孢子丝菌病的治疗 159

第九节 孢子丝菌病的预防 159

第十一章 青霉病 161

一、病原学 161

二、流行病学 162

三、致病机制 162

四、临床表现 163

五、实验室检查 163

六、诊断 164

七、治疗 165

八、预后 165

第十二章 毛霉病 169

第一节 病原学 169

一、毛霉目 169

二、虫霉目 170

第二节 临床表现 171

一、鼻脑型毛霉病 171

二、心肺型毛霉病 171

三、胃肠型毛霉病 171

四、皮肤型毛霉病 171

五、播散型毛霉病 171

六、蛙粪霉病 172

七、耳霉病 172

第三节 诊断要点 172

一、具有毛霉病的临床特点 172

二、组织病理 172

三、真菌学检查 172

第四节 治疗 172

第十三章 组织胞浆菌病 174

第一节 病原学 174

第二节 流行病学 174

第三节 致病机制 175

第四节 临床表现 176

第五节 实验室检查 176

第六节 诊断与鉴别诊断 177

第七节 治疗 177

第八节 预后 179

第十四章 着色真菌病 182

第一节 病原学 182

一、着色芽生菌病病原学 182

二、暗色丝孢霉病病原学 182

第二节 流行病学 183

一、着色芽生菌病 183

二、暗色丝孢霉病 183

第三节 临床表现 183

一、着色芽生菌病 183

二、暗色丝孢霉病 184

第四节 实验室检查 185

一、着色芽生菌病 185

二、暗色丝孢霉病 185

第五节 诊断与鉴别诊断 187

一、着色芽生菌病 187

二、暗色丝孢霉病 187

第六节 治疗 187

一、着色芽生菌病 187

二、暗色丝孢霉病 188

第十五章 放线菌病 190

第一节 病原学 190

第二节 流行病学 190

第三节 病理 191

第四节 临床表现 191

第五节 实验室检查 192

第六节 诊断与鉴别诊断 193

第七节 治疗 193

第八节 预防 193

第十六章 常见污染真菌及真菌毒素 194

第一节 污染真菌及其所致疾病 194

一、拟青霉属 194

二、帚霉属 194

三、金孢子菌属 195

四、木霉属 195

五、毛壳菌属 196

六、白僵菌属 196

七、酵母菌属 196

八、毛孢子菌/丝孢酵母菌 197

九、顶孢霉属/头孢霉属 197

十、汉逊酵母属 198

第二节 真菌毒素及其所致疾病 198

一、真菌毒素 198

二、真菌毒素中毒症 201

三、医学上重要的真菌毒素及其所致疾病 202

查看更多关于医学真菌学的内容

相关书籍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