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民事诉讼法要览  上

民事诉讼法要览 上PDF格式文档图书下载

政治法律

  • 购买点数:9
  • 作 者:东方法学会编
  • 出 版 社:泰东图书局
  • 出版年份:1923
  • ISBN:
  • 标注页数:192 页
  • PDF页数:194 页
图书介绍

第一部 总则 1

第一编 绪论 1

第一章 民事诉讼法 1

第一 诉讼之观念 1

第二 民事诉讼之意义 2

(一)私权保护 2

(二)私法适用 2

(三)审判程序 2

第三 民事诉讼法意义 2

第二章 诉讼之目的及目的物 3

第一 诉讼之目的 3

第二 诉讼之目的物 3

第三章 民事诉讼之手段 4

第一 裁判 4

第二 处分 4

第四章 民事诉讼之限界 5

第一 民事诉讼与刑事诉讼 5

第二 民事诉讼与行政诉讼 6

第三 民事诉讼与非讼事件 6

第四 民事诉讼与公断程序 7

第五章 诉权 7

第一 诉权之意义 7

第二 诉权之性质 8

第三 诉权发生 9

(一)实质的诉权 9

(二)形式的诉权 9

第六章 诉讼关系 9

第一 诉讼关系之意义 10

第二 诉讼关系之发生 10

第三 诉讼关系之性质 10

(一)公法关系 11

(二)三面关系 11

第七章 民事诉讼之种别 11

第一 通常诉讼程序 12

第二 特别诉讼程序 12

第八章 民事诉讼法之效力 12

第一 关於时之效力 12

第二 关於场所之效力 13

第三 关於人之效力 14

(一)原则 14

(二)例外 14

第九章 民事诉讼法之沿革 14

第二编 诉讼主体 16

第一章 审判衙门 16

第一节 司法权 16

第一 司法权之观念 16

第二 民事审判权 16

第二节 审判衙门之种类 17

第一 通常审判衙门 17

第二 特别审判衙门 17

第三节 审判衙门之地位 18

第一 审判衙门之担保 18

第二 编制之担保 18

第三 法官之担保 18

第四 审判衙门之职员 19

第四节 审判衙门之职员 19

第一款 职员种别 19

第一 推事 19

第二 审判衙门书记 20

第三 承发吏 20

第四 检察官 20

(问题)检察官莅庭之性质 22

第二款 职员能力 22

第一 职员能力之观念 22

第二 回避 23

(一)回避之意义 23

(二)回避之原因 23

第三 拒却 23

(一)拒却之意义 23

(二)拒却之原因 24

(三)拒却之条件 24

(四)拒却之效果 24

(五)拒却程序 25

第四 引避 25

第五 审判衙门书记及承发吏 25

第五节 审判管辖 26

第一款 总论 26

第一 管辖之观念 26

第二 管辖之种别 26

第二款 事物管辖 27

第一 职务之管辖 27

(一)意义 27

(二)审级管辖 27

(三)从属管辖 28

第二 诉讼物之管辖 29

(一)依诉讼物性质之管辖 29

(二)依诉讼物价额之管辖 30

第三款 土地管辖(审判籍) 33

第一 土地管辖之意义 33

第二 普通审判籍 34

(一)普通审判籍之意义 34

(二)住所 34

(三)住所以外之审判籍 35

第三 特别审判籍 36

(一)永寓地 36

(二)店铺 37

(三)内国无住所者 37

(四)契约关系 37

(五)社团关系 38

(六)不法行为 38

(七)诉讼关系 38

(八)不动产上 38

(九)继承审判籍 39

第四 审判籍相互之关系 40

第四款 指定管辖 41

第一 指定管辖之意义 41

第二 指定之事项 41

第三 指定程序 42

(问题)指定管辖之性质 42

第五款 合意管辖 43

第一 合意管辖之意义 43

第二 合意管辖之条件 44

(一)第一审 44

(二)非专属事件 44

(三)财产事件 44

(四)审判衙门之一定 44

第三 合意管辖之效力 45

第四 合意之方法 45

(一)明示之合意 45

(二)默示之合意 45

第六款 专属管辖 46

第一 专属管辖之意义 46

第二 专属管辖之事项 46

第三 专属管辖之特质 46

第七款 管辖之效力 47

第一 一般的效力 47

第二 特别的效力 47

第八款 共助 48

第一 共助之必要 48

第二 国内共助 48

第三 国际共助 49

(一)意义 49

(二)共助事项 50

第二章 当事者 50

第一节 概论 50

第一 当事者之观念 50

第二 当事者之变更 51

第三 当事者之种类 51

第二节 当事者能力 52

第一 当事者能力之意义 52

第二 当事者能力之性质 52

(一)自然人 53

(二)法人 53

第三 当事者能力之效力 53

第三节 诉讼能力 54

第一 诉讼能力之意义 54

第二 诉讼能力之性质 54

(一)成年者 54

(二)未成年者 54

(三)准禁治产者 55

(四)妻 55

(五)禁治产者 56

(六)法人 56

(七)破产者 56

(八)外国人 56

第三 诉讼能力与当事者能力 56

第四节 法律上代理人 57

第一 法律上代理人之意义 57

第二 法律代理人之权限 57

第三 诉讼之效果 58

第四 特别代理人 58

(一)意义 58

(二)选任程序 58

(三)权限 59

(问题)欠缺补正论 59

第五节 共同诉讼 60

第一款 概论 60

第一 共同诉讼之观念 60

第二 共同诉讼之基础 60

第三 共同诉讼之种类 61

第二款 通常共同诉讼 61

第一 意义 61

第二 要件 61

(一)诉讼法上之要件 61

(二)实体法上之要件 62

第三 共同诉讼之效力 63

第三款 特别共同诉讼 64

第一 意义 64

第二 种别 65

第三 特别共同诉讼之效力 65

(问题)第五十条第四项所谓代理之解释 66

第六节 诉讼参加 67

第一款 主参加 67

第一 意义 67

第二 条件 68

第三 本质 68

第四 本诉与主参加之关系 68

第二款 从参加 69

第一 意义 69

第二 要件 69

第三 效力 70

(一)程序上之效力 70

(二)判决之效力 70

(三)脱离 71

第四 程序 71

(问题)(一)从参加之性质 72

(问题)(二)於言词辩论期日祗从参加人到场得为阙席判决乎 73

(问题)(三)祗由从参加人提出上诉其效力如何 73

第三款 告知参加 74

第一 意义 74

第二 要件 74

第三 效力 75

第四 程序 75

第四款 指名参加 75

第一 意义 75

第二 要件 76

第三 效力 76

第七节 诉讼代理 76

第一 意义 76

第二 性质 76

第三 代理资格 77

第四 代理权之范围 77

(一)普通委任 78

(二)特别委任 78

(三)代理人之复数 79

第五 代理之效力 79

第六 代理权之消灭 79

第七 委任之欠缺 80

第八 委任之程序 80

第八节 辅佐人 81

第一 意义 81

第二 性质 81

第三 资格 81

第四 辅佐行为 81

第九节 诉讼费用 82

第一 意义 82

第二 负担诉讼费用之原则 82

(甲)三大原则 82

(乙)特例 84

(丙)第三者之负担 84

第三 诉讼费用审判之特质 85

第四 诉讼额费用之确定 85

(一)声请 85

(二)管辖 86

(三)裁判 86

第十节 保证 86

第一 意义 86

第二 原因 87

(一)对於诉讼费用之保证 87

(二)对於损害者之保证 87

第三 程序 88

第四 效果 88

第十一节 救助 89

第一 意义 89

第二 救助之条件 89

第三 救助之程序 89

第四 救助之效力 90

(一)一般的效力 90

(二)其他之效力 90

第五 救助之裁判 91

第三编 诉讼行为 92

第一章 概论 92

第一节 诉讼行为 92

第一 诉讼行为之意义 92

第二 诉讼行为之性质 92

第三 诉讼行为之种别 92

第二节 诉讼行为之诸主义 93

第一 处分主义与职权主义 93

第二 辩论主义与糺问主义 93

第三 言词主义与书状主义 94

第四 自由序列主义与法定序列主义 94

第五 当事者追行主义与职权追行主义 94

第六 双方审理主义与一方审理主义 94

第七 公开主义与秘密主义 95

第八 自由心证主义与法定证据主义 95

第二章 言词辩论 95

第一 言词辩论之意义 95

第二 言词辩论之内容 96

第三 准备书状 97

第四 辩论笔录 98

第三章 送达 99

第一 送达之意义 99

第二 论主义 100

第三 受送达之能力 100

第四 送达之种类并特质 100

第五 送达之效力 102

第四章 期日及期间 102

第一节 期日 102

第一 期日之意义 102

第二 期日之指定 102

第三 定期日之方法 103

第四 期日之传唤 103

第五 期日之场所 103

第六 期日之始终 103

第七 期日之变更 103

第二节 期间 104

第一 期间之意义 104

第二 期间之种类 104

(一)法定期间 104

(二)裁定期间 107

第三 期间之计算 108

第四 期间之伸缩 108

(问题)期日与期间之别 109

第五章 懈怠 109

第一节 懈怠之结果 110

第一 懈怠之意义 110

第二 懈怠之结果 110

第三 懈怠之种类 110

第二节 原状回复 110

第一 原状回复之意义 111

第二 原状回复之要件 111

第三 声明之方式 111

第四 诉讼程序 112

第六章 诉讼行为之停止 112

第一节 中断 112

第一 中断之意义 112

第二 中断原因 113

第三 受继程序 113

(一)当事者之死亡 113

(二)破产 113

(三)诉讼能力之丧失法定代理人之死亡或代理权消灭 114

(四)战争及其他事故 114

第四 中断之效力 114

第二节 中止 114

第一 中止之意义 114

第二 中止之原因 115

第三 效力 115

第三节 休止 115

第一 休止之意义 115

第二 休止之原因 116

第三 休止之效力 116

第二部 第一审之诉讼程序 117

第一编 地方审判厅之诉讼程序 117

第一章 诉讼提起 117

第一节 诉状 117

第一 诉状之意义 117

第二 诉状之要件 117

第三 要件之适否 118

第二节 权利拘束 119

第一款 权利拘束之发生 119

第一 权利拘束之意义 119

第二 发生原因 119

(问题)权利拘束之观念 120

第二款 权利拘束之效力 121

第一 权利拘束之抗辩 121

第二 管辖之确定 122

第三 诉之变更 122

(一)诉之变更之意义 122

(二)最初所求之物因灭尽或变更而求赔偿 125

第四 间接之效果 125

第五 实体法上之效果 125

第三款 权利拘束之消灭 126

第一 判决之确定 126

第二 请求之抛弃及认诺 126

第三 期间之懈怠 127

第四 诉之撤回 127

第五 和解 127

第三节 诉之撤回 127

第一 诉之撤回之意义 128

第二 诉之撤回之要件 128

第三 撤回之方式 128

第四 撤回之效力 128

第四节 诉之并合 128

第一款 并合诉讼 128

第一 并合诉讼之意义 129

第二 并合诉讼之条件 129

第三 并合之效果 129

第二款 反诉 129

第一 反诉之意义 129

第二 反诉之性质 130

第三 反诉之条件 130

第四 反诉之方式 131

(问题)反诉因本诉之撤回而消灭乎 131

第三款 先决的确定之诉 131

第一 意义 131

第二 条件 132

第四节 诉之种类 132

第一 给付之诉 132

(问题)许为求将来给付之诉乎 133

第二 确定之诉 133

第三 创设之诉 135

第二章 准备书状 136

第一节 准备书状之交换 136

第一 准备书状交换之必要 136

第二 准备书状之内容 136

第三 交换程序 137

第二节 准备程序 137

第一 准备程序之意义 137

第二 其条件 137

(一)诉讼之内容 137

(二)争执之内容 138

(三)时期 138

第三 应明确之事项 138

第三章 言词辩论 139

第一节 形式上之辩论(非本案) 139

第一 意义 139

第二 种类 139

第三 普通之诉讼抗辩 139

第四 妨诉抗辩 140

(一)意义 140

(二)种类 140

(三)提出条件 140

(四)效力 141

(五)妨诉抗辩之判决 141

第二节 实质上之辩论(本案) 141

第一 意义 141

第二 种类 142

第三 提出条件 142

第四 证据抗辩 143

第四章 证据 143

第一节 总论 143

第一款 证据之性质 143

第一 证据之意义 143

第二 证据之性质 144

(一)证明之原因 144

(二)裁判上 144

(三)事实 144

(问题)声叙与证明之别 144

第二款 举证之责任 145

第一 举证责任之意义 145

第二 举证责任者 145

第三 不要举证之事项 145

第三款 证据调查 146

第一 证据调查之意义 146

第二 证据调查之场所 147

第三 证据调查之声请 147

第四 证据调查之限度 147

第五 证据决定 147

第六 证据调查之费用 148

第七 证据方法 148

第二节 人证 148

第一 人证之意义 148

第二 证人能力 149

第三 证人义务 149

(一)到场之义务 149

(二)陈述之义务 150

(三)宣誓之义务 151

第四 证人义务之制裁 152

第五 证人之传唤 152

(一)证人之声请 152

(二)证人之传唤 153

第六 证人之拒却 153

第七 证人讯问之方式 154

(一)讯问准备 154

(二)讯问程序 154

(三)再讯问 154

(四)嘱托讯问 155

第八 证人之证据力 155

第三节 鉴定 156

第一 鉴定人之意义 156

第二 鉴定人之性质 156

第三 鉴定人之义务 156

第四 鉴定人之选定 157

第五 鉴定程序 157

第四节 书证 158

第一 书证之意义 158

第二 证书之类别 158

(一)公正证书与私署证书 158

(二)检证证书与报告证书 159

第三 证书之证据力 160

第四 证书提出之义务 162

第五 证书之声请 162

第五节 检证 163

第一 检证之意义 163

第二 检证物 163

第三 检证手段 163

第四 检证程序 164

第五 检证物之证据力 164

第六节 本人訉问 165

第一 本人讯问之意义 165

第二 本人讯问程序 165

第七节 证据保全 166

第一 证据保全之意义 166

第二 证据保全之要件 166

第三 证据保全之程序 166

(一)管辖 166

(二)声请 167

(三)决定 167

(四)期日 167

(五)证据调查 167

第五章 判决 168

第一节 概论 168

第一款 裁判 168

第一 裁判观念 168

第二 裁判之种类 168

第二款 判决之种类 169

第一 对审判决与阙席判决 169

第二 终局判决与中间判决 170

第三 诉讼判决与本案判决 170

第四 全部判决与一部判决 170

第二节 判决之成立 171

第一 判决条件 171

第二 判决之形式 172

(问题)判决之成立时期如何 172

第三 判决之宣告 173

(一)宣告方法 173

(二)宣告之时期 173

第四 判决之更正追加 173

(一)更正 173

(二)追加 174

第三节 判决之效力 174

第一 确定前之效力 175

第二 确定力 175

(一)形式的确定力 175

(二)实质的确定力 175

(三)判决之创定力 177

(四)判决之执行力 177

第四节 阙席判决 177

第一款 阙席判决 177

第一 意义 177

第二 阙席判决之条件 178

第三 原告之懈怠与被告之懈怠 178

第四 驳斥阙席判决之声请 179

第五 职权延期 180

第二款 故障 180

第一 故障之意义 180

第二 声明故障之条件 180

第三 故障之适否 181

第四 新辩论 181

第五 新判决 181

第六 费用负担 182

第七 新阙席判决 182

第八 故障之抛弃及撤回 182

第二编 初级审判厅之诉讼程序 183

第一章 通常诉讼程序 183

第一节 概论 183

第一 无管辖权 183

第二 拒却 183

第三 诉讼代理人 184

第四 笔录 184

第二节 诉讼提起 184

第一 诉状 184

第二 笔录 185

第三 演述 185

第三节 言词辩论 186

第一 言词辩论之准备 186

(一)准备书状之交换 186

(二)犹豫期间 186

第二 妨诉抗辩 187

第三 判决事项之声明 187

第四 和解 187

第二章 督促程序 188

第一 意义 188

第二 督促程序之许可 188

第三 声请程序 189

第四 支付命令书 189

第五 支付命令之效力 190

第六 异讲声明 190

第七 执行命令 191

(一)意义 191

(二)执行命令之条件 191

(三)执行命令之效力 191

(四)对於执行命令之故障 192

查看更多关于民事诉讼法要览 上的内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