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社会认知心理学

社会认知心理学PDF格式文档图书下载

哲学宗教

  • 购买点数:15
  • 作 者:王沛著
  • 出 版 社: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9787303180431
  • 标注页数:467 页
  • PDF页数:481 页
图书介绍:社会认知心理学是一门新的学科,它以信息加工理论和新颖巧妙的研究方法,把心理学的研究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成为当代心理学的主流和方向。本书全面介绍了社会认知心理学的概念、其发展简史、研究方法衍变,并具体从人际认知、 道德认知、群际认知、社会事件认知等几大方面展开,内容涉及社会知觉与印象形成、攻击行为中的认知过程、亲社会行为中的认知过程、亲密关系、道德认知发展、道德判断与决策、刻板印象、元刻板印象、归因、推理、社会判断与决策等。

查看更多关于社会认知心理学的内容

图书介绍

第一篇 社会认知心理学概论 1

第一章 社会认知心理学概论 1

第一节 国外社会认知研究发展溯源与发展脉络 2

一、“社会认知”概念的提出及早期研究沿革概略 2

二、国外社会认知研究的基本范畴与走向 4

三、国外社会认知研究简评 22

第二节 中国人社会认知研究发展溯源与发展脉络 24

一、中国人社会认知研究的起源与发展 24

二、中国人社会认知研究发展脉络 26

第三节 中国人社会认知理论体系建构 37

一、中国人社会认知研究存在的问题 37

二、中国人社会认知理论建构 38

第二章 社会认知心理学研究方法衍变 45

第一节 外显社会认知研究方法 46

一、量表法 47

二、社会测量法 48

三、实验法 50

第二节 内隐社会认知研究方法 57

一、基于反应时的间接测验法 57

二、加工分离范式及其发展 65

三、基于归因的间接测验法 70

第三节 社会认知神经科学方法 73

一、事件相关电位 73

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 80

三、其他方法 84

第二篇 对人际互动过程与行为的认知 90

第三章 社会知觉与印象形成 90

第一节 社会知觉及其研究内容 91

一、社会知觉的界定 92

二、社会知觉的种类 92

三、社会知觉的过程和特征 95

四、影响社会知觉的关键因素 97

第二节 社会知觉的理论模型 100

一、社会知觉的信息加工视角 100

二、社会知觉的生态理论视角 104

三、社会知觉的建构性视角 108

四、社会知觉的认知神经视角 111

第三节 自我知觉 114

一、自我知觉的概念及分类 114

二、自我知觉的相关理论研究 114

三、社会认知神经科学框架下的自我知觉研究 120

四、自我知觉的研究趋向 121

第四节 人际知觉:信息识别 123

一、面部知觉 123

二、言语知觉 131

三、气味知觉 132

四、形体知觉 133

五、人际知觉信息识别的脑机制 135

六、人际知觉信息识别的影响因素 136

第五节 人际知觉:印象形成 137

一、印象形成的信息来源 138

二、第一印象形成及其认知神经研究 140

三、印象形成的主要理论模型 143

四、印象偏差 146

五、印象形成的测量方式 150

第六节 群体知觉与群体印象形成 151

一、群体知觉 152

二、群体印象形成 156

第七节 印象管理 158

一、印象管理的概念 158

二、印象管理过程分析 159

三、减少刻板印象负效应的策略 163

第四章 攻击行为的认知过程 166

第一节 攻击行为及其分类研究 167

一、攻击行为的定义 167

二、攻击行为的分类 168

三、攻击行为分类的意义 170

第二节 攻击行为的理论模型 172

一、社会信息加工的视角 172

二、社会学习的视角 175

三、整合的视角 176

四、认知神经的视角 181

第三节 内隐攻击性及理论模型 185

一、内隐攻击性的提出 185

二、内隐攻击性的理论基础及特征 186

三、内隐攻击性的研究展望 188

第四节 攻击性的研究范式 191

一、传统攻击性的研究范式 191

二、基于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范式 195

第五节 影响攻击行为的认知因素 202

一、攻击性注意偏向的加工模式 202

二、攻击性归因偏向的加工模式 205

三、攻击性记忆偏向的加工模式 207

第六节 攻击行为的调节与干预 209

一、攻击性的影响因素 209

二、攻击行为调节与干预的策略 212

第五章 亲社会行为的认知过程 218

第一节 亲社会行为的定义及分类 219

一、亲社会行为的定义 219

二、亲社会行为的类型 224

第二节 亲社会行为的理论模型 224

一、遗传:进化心理学的观点 225

二、社会信息认知加工模型 229

三、利他行为 232

四、社会互赖理论 235

五、认知神经的视角 236

第三节 影响亲社会行为的认知因素 238

一、移情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238

二、道德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241

三、观点采择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244

四、亲社会行为中的归因 246

五、亲社会行为的表征 248

六、亲社会行为中的认知启动效应 250

第四节 亲社会行为的干预 252

一、认知干预与情绪干预 253

二、行为干预 257

三、生理干预 267

第六章 刻板印象 269

第一节 刻板印象 270

一、刻板印象简介 270

二、研究述评 279

第二节 刻板印象的加工机制 281

一、刻板印象加工机制的研究缘由 281

二、关于刻板印象加工机制研究的争议及其启示 282

三、刻板印象加工过程解析 289

四、刻板印象加工机制的核心:刻板印象激活 293

第三节 刻板印象威胁 301

一、刻板印象威胁的内涵 301

二、刻板印象威胁的研究对象——弱势群体 303

三、刻板印象威胁效应 304

四、刻板印象威胁的影响因素 310

五、刻板印象威胁发生机制的认知神经研究 311

六、刻板印象威胁的应对策略 313

七、刻板印象威胁的干预策略 314

第七章 元刻板印象 318

第一节 元刻板印象概述 319

一、元刻板印象的界定 319

二、元刻板印象的内容 320

三、元知觉和元刻板印象 321

第二节 元刻板印象的特性 328

一、元刻板印象的测量 328

二、元刻板印象的准确性 330

三、元刻板印象的激活 331

四、元刻板印象的作用 333

第八章 群际关系 339

第一节 群际关系理论 340

一、社会认同理论和自我归类理论 340

二、社会支配理论 343

三、制度正当化理论 345

四、群际情绪理论 347

第二节 群际偏差 349

一、内群体偏好和外群体贬损 349

二、外群体偏好 350

三、影响群际偏差的因素 351

第三节 群际偏差的认知效应 356

一、刻板化 356

二、归因 356

三、复杂加工 357

四、记忆 357

五、价值和态度知觉 357

第四节 减少群际偏差的策略 357

一、共同内群体认同模型和双重认同模型 357

二、群际接触理论 359

第四篇 社会事件认知 364

第九章 社会认知中的归因 364

第一节 归因理论 365

一、归因认知过程论 365

二、归因效果论 368

三、归因取向论 370

第二节 归因偏差 372

一、个体归因偏差 372

二、群体归因偏差与利组归因偏差 378

第三节 责任归因 379

一、人际归因与责任推断模型 379

二、自我归因与人际归因、责任推断的相互作用 380

三、人际归因与行为责任推断的普遍性 381

四、人际归因与责任推断关系的证实 383

第十章 已知到未知:社会情境下的推理 385

第一节 推理概述 386

一、演绎推理 387

二、归纳推理 388

三、类比推理 388

第二节 社会情境下常见的启发式推理现象 389

一、演绎推理中的信念偏差效应 390

二、归纳推理中的几种常见效应 391

三、类比推理形式的创造性化 392

四、双加工模型解释下的启发式推理现象 392

第三节 认知神经科学下的启发式推理研究进展 395

一、右侧前额皮层与信念偏差效应 395

二、楔前叶与启发式创新思维 397

第十一章 社会认知中的判断与决策 401

第一节 决策理论与模型 402

一、标准化决策理论 402

二、描述性决策理论 404

三、进化论决策理论 410

四、双系统决策模型 411

第二节 个体决策 413

一、个体决策策略 413

二、个体判断与决策中常见的认知偏差 419

三、个体判断与决策中的情绪调节机制 431

第三节 群体决策 433

一、群体决策策略 433

二、群体决策偏差 436

三、群体决策中的非共享信息加工及其机制 438

第四节 道德判断与决策 440

一、道德决策模型 440

二、道德决策的三因素 444

三、道德决策中的情绪调节机制 447

参考文献 449

查看更多关于社会认知心理学的内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