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针灸学表解  修订版

针灸学表解 修订版PDF格式文档图书下载

医药卫生

  • 购买点数:12
  • 作 者:李瑞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4
  • ISBN:7530471593
  • 标注页数:333 页
  • PDF页数:345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篇 经络学 3

第一章 概说 3

针灸发展史 3

第二章 经络概论 4

经络理论的形成及后世对经络理论发展的贡献 4

第一节 经络学说 5

一、经络与经络学说的概念 5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及含义 5

三、经与络的区别和联系 6

第二节 经络系统概述 6

一、十二正经概述 6

二、奇经八脉概述 10

三、十二经别概述 12

四、十二经筋概述 14

五、十二皮部概述 15

六、十五络脉概述 17

第三节 经络系统比较 17

一、奇经八脉与经脉的联系与区别 17

二、经别与经脉的联系与区别 18

三、经筋与经脉的联系与区别 18

四、络脉与经脉的联系与区别 18

五、经别与络脉的联系与区别 18

六、络脉与皮部的联系与区别 19

七、十二经脉与十二经水的联系 19

八、经络系统的功能作用比较 19

九、经络系统循行规律比较 20

第三章 标本、根结、四海、气街 21

第一节 标本、根结 21

一、概念 21

二、作用 21

三、标本、根结的联系与区别 22

四、标本、根结的含义及部位 22

第二节 四海 24

一、概念 24

二、四海的部位及临床应用 24

第三节 气街 25

一、概念 25

二、气街的部位 25

第四节 标本、根结、四海、气街的联系与区别 25

一、标本、根结、四海、气街的意义 25

二、标本、根结、气街、四海部位的异同 26

三、经络、气街与标本、根结的联系 26

第四章 经络各论 27

第一节 十二经脉循行、病候及脉候 27

一、十二经脉循行 27

二、十二经脉病候 31

三、十二经脉脉候 33

四、十二经脉总结 34

第二节 奇经八脉循行与病候 35

一、奇经八脉循行 35

二、奇经八脉病候 36

第三节 十二经别循行 38

一、十二经别循行规律 38

二、十二经别“六合”特点 38

第四节 十二经筋循行与病候 39

一、十二经筋循行 39

二、十二经筋病候 40

第五节 十五络脉循行与病候 41

一、十五络脉循行规律 41

二、十五络脉病候 42

第二篇 腧穴学 45

第五章 腧穴概论 45

第一节 腧穴的概念 45

一、腧穴及腧穴学的概念 45

二、腧穴的别名及含义 45

三、腧、输、俞的含义 45

第二节 腧穴发展史 46

一、腧穴的形成与发展 46

二、经穴、奇穴的发展 47

第三节 腧穴的分类 47

一、腧穴的分类 47

二、经穴、奇穴、阿是穴的特点及应用 48

第四节 腧穴的命名 48

第五节 腧穴定位法 49

一、腧穴定位法的分类 49

二、骨度分寸定位法 49

三、体表标志定位法 50

第六节 腧穴的功能及治疗作用 51

一、腧穴功能 51

二、腧穴的主治作用 52

第七节 经穴主治规律 52

一、分经主治 52

二、分部主治 53

第八节 特定穴 54

一、五输穴 54

二、原穴 57

三、络穴 58

四、郄穴 59

五、背俞穴 60

六、募穴 61

七、八脉交会穴 62

八、八会穴 63

九、下合穴 64

十、交会穴 65

十一、特定穴功能主治异同比较 71

第六章 腧穴定位 73

第一节 十四经穴定位 73

一、手太阴肺经腧穴定位(11穴) 73

二、手阳明大肠经腧穴定位(20穴) 73

三、足阳明胃经腧穴定位(45穴) 74

四、足太阴脾经腧穴定位(21穴) 75

五、手少阴心经腧穴定位(9穴) 76

六、手太阳小肠经腧穴定位(19穴) 76

七、足太阳膀胱经腧穴定位(67穴) 77

八、足少阴肾经腧穴定位(27穴) 79

九、手厥阴心包经腧穴定位(9穴) 79

十、手少阳三焦经腧穴定位(23穴) 80

十一、足少阳胆经腧穴定位(44穴) 80

十二、足厥阴肝经腧穴定位(14穴) 82

十三、任脉腧穴定位(24穴) 82

十四、督脉腧穴定位(28穴) 83

第二节 十四经穴横向定位比较 84

一、头部 84

二、面颊部 85

三、颈部 86

四、胸腹部 86

五、背腰部 87

六、胁肋部 88

七、上肢部 88

八、下肢部 91

第三节 部分经穴简便取穴法 94

第四节 经外奇穴定位 96

一、头面部 96

二、躯干部 97

三、上肢部 97

四、下肢部 98

第七章 腧穴名解及功用、主治 99

第一节 手太阴肺经腧穴 99

一、手太阴肺经穴名解及别名 99

二、手太阴肺经穴主治要点 100

第二节 手阳明大肠经腧穴 101

一、手阳明大肠经穴名解及别名 101

二、手阳明大肠经穴主治要点 102

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腧穴 104

一、足阳明胃经穴名解及别名 104

二、足阳明胃经穴主治要点 107

第四节 足太阴脾经腧穴 111

一、足太阴脾经穴名解及别名 111

二、足太阴脾经穴主治要点 113

第五节 手少阴心经腧穴 115

一、手少阴心经穴名解及别名 115

二、手少阴心经穴主治要点 115

第六节 手太阳小肠经腧穴 116

一、手太阳小肠经穴名解及别名 116

二、手太阳小肠经穴主治要点 117

第七节 足太阳膀胱经腧穴 119

一、足太阳膀胱经穴名解及别名 119

二、足太阳膀胱经穴主治要点 122

第八节 足少阴肾经腧穴 131

一、足少阴肾经穴名解及别名 131

二、足少阴肾经穴主治要点 133

第九节 手厥阴心包经腧穴 136

一、手厥阴心包经穴名解及别名 136

二、手厥阴心包经穴主治要点 136

第十节 手少阳三焦经腧穴 137

一、手少阳三焦经穴名解及别名 137

二、手少阳三焦经穴主治要点 139

第十一节 足少阳胆经腧穴 141

一、足少阳胆经穴名解及别名 141

二、足少阳胆经穴主治要点 143

第十二节 足厥阴肝经腧穴 147

一、足厥阴肝经穴名解及别名 147

二、足厥阴肝经穴主治要点 148

第十三节 任脉经穴 149

一、任脉经穴名解及别名 149

二、任脉经穴主治要点 151

第十四节 督脉腧穴 154

一、督脉经穴名解及别名 154

二、督脉经穴主治要点 155

第十五节 经外奇穴 158

一、头面颈项部奇穴 158

二、躯干部奇穴 159

三、上肢部奇穴 159

四、下肢部奇穴 160

第三篇 针法灸法学 163

第八章 概论 163

一、刺灸法概说 163

二、古代九针的形状及功能作用 163

第九章 毫针刺法 164

第一节 概述 164

一、针具 164

二、体位 165

三、消毒 166

第二节 进针法 166

一、刺手与押手 166

二、进针法 166

第三节 进针的角度、深度及方向 167

一、角度 167

二、深度 168

三、方向 168

第四节 行针手法 169

第五节 得气 169

一、得气的概念和意义 169

二、影响得气的因素 170

三、促使得气的方法 170

第六节 针刺补泻手法 170

一、针刺补泻的概念 170

二、针刺补泻的原则和依据 170

三、单式补泻手法 171

四、复式补泻手法(治病八法) 172

第七节 治神、调神、定神与守神 173

第八节 守气、行气与调气 173

一、守气、行气、调气的概念、操作及经典论述 173

二、飞经走气四法 173

第九节 留针与出针 174

一、留针 174

二、出针 175

第十节 针刺顺序 176

第十一节 针刺异常情况 176

一、针刺异常现象 176

二、针刺损伤 177

第十二节 针刺宜忌 178

第十章 《内经》刺法 179

第一节 《内经》刺法 179

一、九刺 179

二、十二刺 179

三、五刺 180

第二节 《内经》刺法异同比较 181

一、深刺之异同 181

二、浅刺之异同 181

三、浅刺出血之异同 181

四、多针刺法之异同 182

五、一针多刺法 182

六、刺皮法之异同 182

七、刺肉法之异同 182

八、刺筋法之异同 182

九、刺络脉之异同 183

十、刺痹之异同 183

第十一章 灸法 183

第一节 灸法分类 183

第二节 灸法的作用及适应证 184

第三节 常用灸法的操作、作用及适应证 184

一、概述 184

二、灸法的操作及适应证 185

第四节 灸法注意事项 186

第十二章 其他针具、针法 188

第一节 三棱针、皮肤针、火针 188

第二节 拔罐法 189

一、拔罐的概念及分类 189

二、罐的种类及特点 190

三、拔罐的方法 190

四、拔罐的适应证、禁忌证及注意事项 191

第三节 其他针法 191

一、耳穴 191

二、头穴 197

三、腕踝穴 199

四、手穴 200

五、眼穴 201

第四篇 临证学 205

第十三章 辨证论治 205

第一节 八纲证治 205

一、八纲的概念 205

二、八纲病证的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 205

三、八纲病证的鉴别诊断 206

第二节 脏腑证治 206

一、肺、大肠 206

二、心、小肠 207

三、心包、三焦 207

四、脾、胃 208

五、肝、胆 208

六、肾、膀胱 209

第三节 经络证治 209

第四节 气血证治 211

第五节 风、火、湿、痰证治 212

一、风、火、湿、痰邪气的特点 212

二、风、火、湿、痰的辨证施治 213

第十四章 临证概论 215

第一节 针灸治疗原则 215

第二节 针灸治疗作用 219

第三节 针灸处方 220

一、选穴原则 220

二、常见病证部位的循经取穴 221

三、常见症状的对症取穴 221

第四节 针灸配穴方法 222

一、一般配穴方法 222

二、特定穴配穴方法 223

第五节 治疗时机 224

第十五章 临证各论 224

第一节 内科病证 224

一、中风 224

二、眩晕 226

三、头痛 228

四、面瘫 230

五、面痛 231

六、腰痛 233

附:坐骨神经痛 234

七、胁痛 234

八、痹证 236

九、痿证 237

十、癫狂 238

十一、痫证 240

十二、郁证 241

十三、不寐 242

十四、惊悸 244

十五、胸痹 246

十六、感冒 247

十七、咳嗽 248

十八、哮喘 250

十九、失音 252

二十、胃痛 253

二十一、呕吐 255

二十二、呃逆 256

二十三、腹痛 257

二十四、泄泻 259

二十五、便秘 260

二十六、脱肛 262

二十七、癃闭 263

二十八、淋证 264

二十九、水肿 266

三十、消渴 268

三十一、遗精 269

三十二、阳痿 270

三十三、疝气 271

三十四、落枕 272

三十五、漏肩风 273

第二节 妇科病证 275

一、月经不调 275

二、痛经 278

三、经闭 279

四、崩漏 280

五、绝经前后诸症 282

六、带下 283

七、滞产 284

八、乳少 285

附:回乳 286

九、阴痒 286

十、阴挺 287

第三节 儿科病证 288

一、小儿遗尿 288

二、小儿惊风 289

三、小儿疳积 291

四、小儿痿证 292

五、痄腮 293

第四节 五官科病证 294

一、目赤肿痛 294

二、针眼 295

三、迎风流泪 296

四、眼睑下垂 297

五、近视 298

六、斜视 299

七、耳聋耳鸣 300

八、鼻渊 301

九、鼻衄 302

十、牙痛 303

十一、咽喉肿痛 304

第五节 皮外骨伤科病证 305

一、风疹 305

二、湿疹 306

三、牛皮癣 307

四、丹毒 308

五、蛇丹 309

六、痤疮 311

七、疔疮 312

八、瘰疬 313

九、瘿气 314

十、乳痈 315

十一、痔疮 316

十二、扭伤 317

第六节 急症 318

一、晕厥 318

二、虚脱 319

三、高热 320

四、抽搐 321

五、内脏绞痛 323

第十六章 病证比较 324

一、不寐、惊悸、胸痹 324

二、癫、狂、痫、郁证 325

三、痹证、痿证 325

四、腰痛、胁痛 326

五、头痛、眩晕 326

六、面瘫、面痛 326

七、感冒、咳嗽、哮喘 327

八、失音、咽喉肿痛 327

九、胃痛、呕吐、呃逆 327

十、腹痛、泄泻、便秘 328

十一、癃闭、遗尿、淋证 328

十二、水肿、消渴 329

十三、遗精、阳痿 329

十四、月经不调、经闭、崩漏 330

十五、乳少、乳痈 330

十六、阴挺、阴痒 330

十七、目赤肿痛、针眼、迎风流泪 331

十八、近视、斜视 331

十九、鼻渊、鼻衄 331

二十、风疹、湿疹、牛皮癣 332

二十一、丹毒、蛇丹 332

二十二、痤疮、疔疮 333

二十三、瘰疬、瘿气 333

二十四、痔疮、脱肛 333

查看更多关于针灸学表解 修订版的内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