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任应秋讲《黄帝内经》灵枢经

任应秋讲《黄帝内经》灵枢经PDF格式文档图书下载

医药卫生

  • 购买点数:12
  • 作 者:任廷革主编 张帆 任廷苏副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4
  • ISBN:9787513219457
  • 标注页数:326 页
  • PDF页数:362 页
图书介绍:《任应秋讲〈黄帝内经〉》主要根据1978 年任应秋在中医首届研究生班上的讲课录音整理而成,包括25 篇《素问》文献的全文讲解、《灵枢》大部分文献的提要讲解和提问答疑。对没有讲课录音的部分,依据任应秋主编的《黄帝内经章句索引》进行整理。本书将《黄帝内经》的段落结构及其段意完整地展现给读者,比较系统地反映出任应秋治《内经》的主要方法、成果和学术观点。本书以《内经》系统的文献结构为线索进行整理,有较强的可读性;同时把篇解、全文讲解、分段提要、提问答疑等内容结合起来编排,又使此书具有拓展思维的功能;在书后还收录了任应秋对学习《内经》方法的指导,可供读者参考。适合中医院校师生、中医爱好者阅读参考。

查看更多关于任应秋讲《黄帝内经》灵枢经的内容

图书介绍

九针十二原第一 1

第一节 针之效用 1

第二节 补虚泻实 1

第三节 补泻手法 2

第四节 九针功用 2

第五节 候气取效 3

第六节 刺贵审气 3

第七节 十二原穴 4

第八节 贵得其术 4

本输第二 5

第一章 针刺之道 5

第二章 经脉终始 5

第一节 手之两阴经的五输穴 5

第二节 足之三阴经的五输穴 6

第三节 足之三阳经的五输穴及原穴 6

第四节 手之三阳经的五输穴及原穴 7

第五节 十二经输穴概要 8

第三章 络脉别处 8

第一节 十脉要腧 8

第二节 五腧刺法 9

第三节 五输所禁 9

第四章 六腑之合 9

第五章 四时刺法 9

小针解第三 11

第一节 小针之要 11

第二节 补泻手法 12

第三节 针效针害 12

第四节 审气候气 12

邪气脏腑病形第四 14

第一章 邪气伤脏腑之病机 14

第一节 邪之中人阴阳有异 14

第二节 精气所会邪气难伤 15

第二章 色脉尺为病形之纲 15

第一节 色脉尺诊 15

第二节 色脉之诊 16

第三节 脉尺之诊 16

第四节 六脉病形 17

第三章 脏腑病形之针刺法 17

第一节 六脉之刺 18

第二节 腑病取合 18

第三节 腑病之刺 18

第四节 刺法概要 19

根结第五 20

第一章 根结与阴阳 20

第二章 足脉之根结 20

第三章 阴阳之多少 21

第一节 三阳之盛络 21

第二节 五脏之无气 21

第四章 虚实之补泻 22

第一节 辨体质 22

第二节 论补泻 22

寿夭刚柔第六 24

第一节 针刺先务在识阴阳 24

第二节 病有深浅刺有多少 25

第三节 形体气质知其寿夭 25

第四节 营卫寒痹刺有三变 25

官针第七 27

第一节 九针所宜 27

第二节 九针所主 27

第三节 九针刺法 28

第四节 十二刺法 28

第五节 深浅手法 29

第六节 五脏之刺 29

本神第八 30

第一章 神之生理病理 30

第一节 神之基本内容 30

第二节 神之基本功能 31

第三节 神之主要病变 31

第二章 神之病变预后 31

第三章 补泻调神治法 32

终始第九 33

第一章 脏气阴阳之补泻 33

第二章 有余脉证之刺法 34

第三章 针刺补泻候气法 35

第四章 虚实补泻先后刺 36

第五章 分叙诸病之刺法 36

第一节 实痛之刺法 36

第二节 时气之刺法 37

第三节 寒痛之刺法 37

第四节 寒热厥之刺 38

第五节 久病之刺法 38

第六章 得气失气与刺法 38

第一节 论得气 38

第二节 论失气 39

第七章 十二经终之病变 39

经脉第十 40

第一章 经脉之生理 40

第二章 经脉之循行 42

第一节 手太阴经之循行及证治 44

第二节 手阳明经之循行及证治 44

第三节 足阳明经之循行及证治 45

第四节 足太阴经之循行及证治 45

第五节 手少阴经之循行及证治 46

第六节 手太阳经之循行及证治 46

第七节 足太阳经之循行及证治 46

第八节 足少阴经之循行及证治 47

第九节 手厥阴经之循行及证治 47

第十节 手少阳经之循行及证治 48

第十一节 足少阳经之循行及证治 48

第十二节 足厥阴经之循行及证治 49

第三章 经脉之病理 49

第四章 经络之辨诊 50

第五章 十五别络脉 51

经别第十一 53

第一节 总论经脉之离合出入 53

第二节 足太阳足少阴之离合 54

第三节 足少阳足厥阴之离合 54

第四节 足阳明足太阴之离合 55

第五节 手太阳手少阴之离合 55

第六节 手少阳手厥阴之离合 55

第七节 手阳明手太阴之离合 55

经水第十二 56

第一节 经脉的深浅远近 57

第二节 经脉的解剖而视 57

第三节 十二经水拟经脉 58

第四节 刺灸当揣人体质 58

经筋第十三 60

第一节 足太阳之筋 61

第二节 足少阳之筋 61

第三节 足阳明之筋 62

第四节 足太阴之筋 62

第五节 足太阴之筋 63

第六节 足厥阴之筋 63

第七节 手太阳之筋 63

第八节 手少阳之筋 64

第九节 手阳明之筋 64

第十节 手太阴之筋 64

第十一节 手厥阴之筋 65

第十二节 手少阴之筋 65

骨度第十四 66

第一节 骨度的意义 66

第二节 身前骨之长 66

第三节 身侧骨之长 67

第四节 头身骨之宽 67

第五节 身后骨之长 67

第六节 骨度辨脉度 67

五十营第十五 69

第一节 脉度之长 69

第二节 营气之息 70

第三节 营运之长 70

营气第十六 71

脉度第十七 73

第一节 经、络、孙之别 73

第二节 经脉之常变 73

第三节 ?脉之起止 74

第四节 经脉之功能 74

第五节 ?脉之男女 75

营卫生会第十八 76

第一章 营卫所生所会 76

第二章 营卫生会有异 77

第三章 言营卫之所生 77

第一节 宗气导营卫之常与变 77

第二节 营出中焦之常与变 78

第三节 卫出下焦之常与变 78

四时气第十九 80

第一章 四时刺法 80

第二章 杂病刺法 81

第一节 刺温疟 81

第二节 刺风水 82

第三节 刺飧泄 82

第四节 刺转筋 82

第五节 刺徒? 82

第六节 刺著痹 83

第七节 刺肠中不便 83

第八节 刺疠风 83

第九节 刺肠鸣 84

第十节 刺疝气 84

第十一节 刺呕胆 84

第十二节 刺膈塞 84

第十三节 刺小腹痛肿 85

第三章 刺法之诊 85

五邪第二十 87

第一节 刺在肺之邪 87

第二节 刺在肝之邪 87

第三节 刺在脾之邪 88

第四节 刺在肾之邪 88

第五节 刺在心之邪 88

寒热病第二十一 89

第一节 寒热病刺法 89

第二节 诸痹病刺法 89

第三节 诸窍病刺法 90

第四节 齿目痛刺法 90

第五节 寒热厥刺法 90

第六节 痈疽之刺法 91

癫狂病第二十二 93

第一章 癫狂的诊察与刺法 93

第一节 癫疾早期表现和刺法 93

第二节 癫疾的表现和其治法 94

第三节 三种癫病之不治诸症 94

第四节 狂病六证表现及刺法 95

第二章 厥逆六证表现之刺 96

热病第二十三 97

第一节 偏枯风痱症刺 97

第二节 热病诸症刺法 97

第三节 喘等诸病刺法 99

厥病第二十四 100

第一节 头痛十证刺法 100

第二节 心痛七证刺法 101

第三节 耳聋等病诊治 101

病本第二十五 103

杂病第二十六 105

第一节 厥气四证刺法 105

第二节 杂病十二刺法 105

第三节 腹满三证刺法 106

第四节 心痛六种刺法 106

第五节 五种杂病刺法 106

周痹第二十七 108

第一节 周痹与众痹的鉴别 108

第二节 周痹的病机及刺法 109

口问第二十八 110

第一章 不在经之论的口传 110

第二章 十二种病证之病机 111

第一节 欠气病机和刺法 111

第二节 哕气病机及刺法 111

第三节 唏气病机及刺法 111

第四节 振寒病机及刺法 112

第五节 噫气病机及刺法 112

第六节 嚏气病机及刺法 112

第七节 亸气病机及刺法 112

第八节 泣涕病机及刺法 112

第九节 太息病机及刺法 113

第十节 涎下病机及刺法 113

第十一节 耳鸣病机及刺法 113

第十二节 齿舌病机及刺法 113

第三章 奇邪走空窍之病机 114

师传第二十九 115

第一章 诊治贵乎顺之道 115

第一节 诊治顺乎情志 115

第二节 诊治便乎病人 116

第三节 心理疏导之道 116

第二章 身形为脏腑外候 117

第一节 五脏之外候 117

第二节 六腑之外候 117

决气第三十 119

第一节 精气津液血脉之生理 119

第二节 精气津液血脉之病变 119

第三节 精气津液血脉之来源 120

肠胃第三十一 121

第一节 口咽之度 121

第二节 胃脘之度 121

第三节 肠之度 121

第四节 消化道之度 122

平人绝谷第三十二 123

第一节 胃之水谷容量 123

第二节 肠之水谷容量 123

第三节 胃肠生理功能 124

海论第三十三 125

第一节 十二经与四海关系 125

第二节 四海各有荥输所主 125

第三节 四海虚实调治方法 126

五乱第三十四 127

第一节 经气之常 127

第二节 经气之逆 127

第三节 五乱刺法 128

胀论第三十五 129

第一节 卫气之逆及治法 129

第二节 脏腑胀症及治法 130

第三节 胀之病机与治则 130

五癃津液别第三十六 131

第一节 津液之源 131

第二节 水胀之变 132

五阅五使第三十七 133

第一节 五官五色诊之依据 133

第二节 五官五色诊断之法 133

逆顺肥瘦第三十八 135

第一节 针刺逆顺准绳 135

第二节 清浊阴阳之辨 135

第三节 针刺深浅之据 136

血络论第三十九 137

第一节 刺血络诸变 137

第二节 诸变之病机 137

第三节 脉盛著针辨 138

阴阳清浊第四十 139

第一节 清浊相干乱气由生 139

第二节 清浊相依阴阳经别 139

第三节 辨清浊定针刺深浅 140

阴阳系日月第四十一 141

第一节 手足阴阳系日月 141

第二节 足十二经系纪月 142

第三节 左右手经系纪日 142

第四节 手足五脏系阴阳 143

第五节 手足阴阳之刺法 143

病传第四十二 145

第一节 医学局限之论 145

第二节 五脏病传之次 146

淫邪发梦第四十三 148

第一节 发梦之由 149

第二节 有余发梦 149

第三节 不足发梦 149

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第四十四 150

第一节 人气应天顺时之道 150

第二节 顺应四时五变之刺 151

第三节 顺应四时脏腑之刺 151

外揣第四十五 152

第一节 论针道 152

第二节 论诊法 153

五变第四十六 154

第一章 发病之内因 154

第二章 发病之机理 155

第一节 风厥病机 155

第二节 消瘅病机 156

第三节 寒热病机 156

第四节 痹症病机 156

第五节 积聚病机 156

第三章 因形生病论 157

本脏第四十七 158

第一章 人体生理功能 158

第二章 五脏二十五变 159

第一节 心脏五变 159

第二节 肺脏五变 160

第三节 肝脏五变 160

第四节 脾脏五变 160

第五节 肾脏五变 160

第三章 五脏五变外候 161

第一节 心五变外候 161

第二节 肺五变外候 161

第三节 肝五变外候 161

第四节 脾五变外候 162

第五节 肾五变外候 162

第六节 五脏五变论 162

第四章 六腑五脏关系 162

第一节 脏腑相应 163

第二节 大肠外应 163

第三节 小肠外应 163

第四节 胃之外应 163

第五节 胆之外应 164

第六节 膀胱外应 164

第七节 视外知内 164

禁服第四十八 165

第一章 医道禁服宗旨 165

第二章 刺法当明经脉 166

第三章 制方满约关系 166

第四章 寸口人迎脉辨 167

第一节 寸口人迎常脉 168

第二节 人迎之外格脉 168

第三节 寸口之内关脉 168

第五章 虚实补泻大则 169

五色第四十九 170

第一章 色诊及脉诊 170

第一节 五色诊之分部 170

第二节 寸口人迎脉诊 172

第三节 五色诊病间甚 172

第四节 五色诊病死生 173

第二章 五色诊方法 174

第一节 脏腑肢节在脸之部 174

第二节 五色主病之辨诊法 175

论勇第五十 176

第一节 体质勇怯与受病 176

第二节 体质情志之区别 177

第三节 酒悖之勇非真勇 178

背腧第五十一 179

卫气第五十二 180

第一节 十二经标本与气街 180

第二节 十二经标本之气穴 181

第三节 四气街部位与主治 181

论痛第五十三 183

第一节 耐痛性与体质 183

第二节 病预后与体质 184

第三节 耐药性与体质 184

天年第五十四 185

第一节 先天禀赋 185

第二节 得享天年 185

第三节 生命过程 186

第四节 中寿之因 186

逆顺第五十五 187

第一节 针刺逆顺之理 187

第二节 上中下工之刺 187

五味第五十六 189

第一节 五脏与五味 189

第二节 营卫与五味 189

第三节 五色与五味 190

第四节 五味所宜禁 190

水胀第五十七 192

第一节 水肿之表现 192

第二节 肤胀之表现 193

第三节 鼓胀之表现 193

第四节 肠覃之表现 194

第五节 石瘕之表现 194

第六节 肤胀鼓胀刺 194

贼风第五十八 196

第一节 病因认识观 196

第二节 力排鬼神说 196

卫气失常第五十九 198

第一节 气郁之刺法 198

第二节 诊断与刺法 198

第三节 人体质之别 199

玉版第六十 200

第一节 小针之效用 200

第二节 小针之局限 200

第三节 诸病之五逆 201

第四节 针刺之禁忌 201

五禁第六十一 203

第一节 刺法之宜忌 203

第二节 刺法之五禁 203

第三节 刺法之五夺 204

第四节 刺法之五逆 204

动输第六十二 205

第一节 胃气贯诸动脉 205

第二节 手太阴之动输 205

第三节 足阳明之动输 206

第四节 足少阴之动输 206

第五节 经脉气之病变 206

五味论第六十三 207

第一章 五味过伤之见症 207

第二章 五味过伤之病机 207

第一节 酸伤筋之病机 207

第二节 咸伤血之病机 208

第三节 辛伤气之病机 208

第四节 苦伤骨之病机 208

第五节 甘伤肉之病机 208

阴阳二十五人第六十四 209

第一章 不同体质之差异 209

第一节 五形体质说 209

第二节 木形人体质 210

第三节 火形人体质 210

第四节 土形人体质 210

第五节 金形人体质 211

第六节 水形人体质 211

第七节 五形人年忌 211

第二章 阳经之气血盛衰 212

第一节 足阳明外候 212

第二节 足少阳外候 212

第三节 足太阳外候 212

第四节 手阳明外候 213

第五节 手少阳外候 213

第六节 手太阳外候 213

第三章 气血阴阳之调治 213

第一节 气血盛衰之刺 213

第二节 诸经阴阳之刺 214

五音五味第六十五 215

第一章 脏腑与五音五味 215

第一节 五音与六阳之表 215

第二节 五色五味与五脏 215

第三节 五音与六阳之表 216

第四节 五音又各五之数 216

第二章 血气盛衰之外营 216

第一节 血气少须不生之理 216

第二节 血气多少皆有常数 217

百病始生第六十六 218

第一节 论病因 218

第二节 论病位 219

第三节 论病证 219

第四节 论病机 220

第五节 论辨治 220

行针第六十七 221

第一节 叙不同针感 221

第二节 神动气先行 221

第三节 神不能先行 221

第四节 针与气相逢 222

第五节 针出气独行 222

第六节 数刺后乃知 222

第七节 针入而气逆 222

上膈第六十八 223

第一节 虫病膈逆症 223

第二节 寒膈之证治 224

忧恚无言第六十九 225

第一节 失音之病机 225

第二节 失音之刺法 226

寒热第七十 227

邪客第七十一 229

第一章 不寐证治 229

第二章 天人相应 231

第三章 针道诸论 232

第一节 输穴顺行逆数 232

第二节 手少阴脉无腧 233

第三节 持针纵舍之道 233

第四章 八虚理论 234

通天第七十二 235

第一节 太少阴阳不同体质 236

第二节 不同体质性格各异 236

第三节 不同体质气血各殊 237

第四节 不同体质意识各别 237

官能第七十三 239

第一节 针刺之理 239

第二节 针刺之法 241

第三节 针刺之要 242

第四节 因能任人 243

论疾诊尺第七十四 245

第一章 调尺诊疾 245

第二章 色脉诸诊 247

第一节 目与齿之诊 247

第二节 络脉黄疸诊 247

第三节 诸病之脉诊 248

第三章 四时病变 248

刺节真邪第七十五 250

第一章 五节 之刺 250

第一节 五节 刺法 250

第二节 振埃刺法 251

第三节 发蒙刺法 252

第四节 去爪刺法 252

第五节 彻衣刺法 253

第六节 解惑刺法 253

第二章 五邪之刺 254

第一节 五邪内容 254

第二节 痈邪之刺 254

第三节 大邪之刺 255

第四节 小邪之刺 255

第五节 热邪之刺 256

第六节 寒邪之刺 256

第七节 刺邪用针 256

第三章 解结推引 256

第四章 真邪之论 259

第一节 真气与邪气 259

第二节 虚邪之传变 259

第三节 虚邪之积留 259

卫气行第七十六 261

第一节 卫气阳经之行 261

第二节 卫气行之度数 262

第三节 卫气阴经之行 262

第四节 卫气行之刺法 262

九宫八风第七十七 264

第一节 太一居九宫之日次 264

第二节 太一游宫所占之变 264

第三节 八风主病及其病机 265

九针论第七十八 267

第一章 九为黄钟之数 267

第二章 人病应之九数 268

第三章 明九针之形度 269

第四章 人体气旺之所 270

第五章 针刺宜忌诸端 271

第一节 形志辨治 271

第二节 五脏辨治 271

第三节 气血辨治 272

岁露论第七十九 273

第一节 风邪疟邪病人之别 273

第二节 贼风虚邪病人之别 274

第三节 岁露即为八风虚邪 276

大惑论第八十 279

第一章 眩惑 279

第二章 诸病 281

第一节 论善忘 281

第二节 不嗜食 282

第三节 目不瞑 282

第四节 不得视 282

第五节 论多卧 282

第六节 论治则 283

痈疽第八十一 284

第一节 营血与痈疽之变 284

第二节 猛疽十九证辨治 286

第三节 言痈与疽之鉴别 289

附1 《内经》学习答疑 291

附2 关于《内经》的学习方法 297

附3 《内经》中的唯物辩证法思想 315

第一节 《内经》的自然观 315

第二节 《内经》的生理观 317

第三节 《内经》的疾病观 319

第四节 《内经》的治疗观 322

查看更多关于任应秋讲《黄帝内经》灵枢经的内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