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我国大城市流动人口就业空间解析  面向农民工的实证研究

我国大城市流动人口就业空间解析 面向农民工的实证研究PDF格式文档图书下载

政治法律

  • 购买点数:10
  • 作 者:吴晓 王慧等著
  • 出 版 社: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9787564155391
  • 标注页数:241 页
  • PDF页数:252 页
图书介绍: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市的大规模聚集,给我国城镇空间带来了全方位冲击。相比于备受关注的居住空间,进城农民的就业空间无疑更有必要成为城市化背景下解析城镇空间的又一关键路径和核心变量。本研究以南京市为例,以大量一手资料和SPSS、GIS等数字技术为依托,在研究对象、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上有所创新的同时,从城市层面上建构流动人口就业空间的研究框架。本书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基于“总体-分职业”视角,比较和解析流动人口就业空间的集聚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基于社会区域分析和因子生态分析手段,发掘和图解流动人口就业空间的分异特征;基于土地利用视角,量化和揭示流动人口就业可达性同其居住-就业用地的内在关联及其影响因素;基于职住分离的测度和分区,探讨和完成流动人口职住空间的网络关联、错位特征以及各类通勤关系的空间图解;基于“特殊群体-城市人口”的“局部-整体”视角,宏观把握和剖析流动人口就业空间集聚特征与城市空间的结构关联性等等。该研究对于城市空间格局调控、产业结构优化、和谐小康社会的建设来说,有着显见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可供城市规划学科、地理学科、社会学科和经济学科的教学、研究和管理人员

查看更多关于我国大城市流动人口就业空间解析 面向农民工的实证研究的内容

图书介绍

1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 1

1.2 研究意义 3

1.3 研究现状 4

1.3.1 国外就业空间相关研究 4

1.3.2 国内就业空间相关研究 6

1.3.3 总体评述 8

1.4 研究对象、范围和数据 8

1.4.1 研究对象 8

1.4.2 研究范围 8

1.4.3 研究数据 9

1.5 研究目标、内容和方法 11

1.5.1 研究目标 11

1.5.2 研究内容 11

1.5.3 研究方法 12

1.5.4 技术路线 13

1.6 创新特色 14

1.6.1 研究对象的特型化 14

1.6.2 研究思路的双线化 14

1.6.3 研究方法的数字化 14

2 流动人口及其就业空间 15

2.1 相关概念界定 15

2.1.1 流动人口 15

2.1.2 就业空间 16

2.1.3 就业结构 17

2.1.4 空间集聚 17

2.1.5 空间分异 17

2.1.6 可达性 18

2.1.7 通勤 19

2.2 流动人口概述 19

2.2.1 我国流动人口的产生 19

2.2.2 南京流动人口的概况 21

2.3 流动人口就业空间概述 23

2.3.1 我国流动人口就业空间的概况 23

2.3.2 南京流动人口就业空间的概况 24

2.3.3 小结 27

2.4 本章小结 28

3 南京市流动人口就业空间的集聚性解析 29

3.1 南京市流动人口就业空间集聚判别 29

3.1.1 流动人口就业空间的集聚判别方法 29

3.1.2 南京市流动人口就业空间的集聚判别 31

3.2 南京市流动人口就业空间集聚分区 32

3.2.1 流动人口就业空间的集聚分区方法 32

3.2.2 南京市流动人口就业空间的集聚分区 34

3.3 南京市流动人口就业空间网络分析 37

3.3.1 流动人口就业空间的网络分析方法 37

3.3.2 南京市流动人口就业网络的节点分级 39

3.3.3 南京市流动人口就业网络的关联分析 41

3.4 南京市流动人口就业空间中心识别 45

3.4.1 流动人口就业空间的中心识别方法 45

3.4.2 南京市流动人口就业空间的中心识别 48

3.5 南京市流动人口就业空间集聚的影响因素分析 57

3.5.1 吸引力因素 57

3.5.2 排斥力因素 61

3.6 本章小结 66

4 南京市流动人口就业空间的分异性解析 68

4.1 空间分异解析的方法借鉴 68

4.1.1 国际空间分异的研究方法 68

4.1.2 国内空间分异的研究案例 70

4.2 就业空间分异的解析路径 72

4.2.1 研究思路确立 72

4.2.2 指标体系建构 73

4.3 流动人口就业空间分异的单因子分析 76

4.3.1 来宁时间 76

4.3.2 来源地 76

4.3.3 文化程度 77

4.3.4 职业构成 78

4.3.5 家庭收入 79

4.3.6 住房指标 79

4.3.7 居住方式 80

4.3.8 住房配套 82

4.3.9 住房用途 83

4.4 流动人口就业空间分异的主因子分析 83

4.4.1 主因子1:职业状况 85

4.4.2 主因子2:集聚方式 85

4.4.3 主因子3:迁居特征 85

4.4.4 主因子4:住房条件 86

4.4.5 主因子5:经济地位 86

4.5 流动人口就业空间分异的聚类分析 86

4.6 本章小结 88

5 南京市流动人口就业空间的可达性解析 90

5.1 流动人口的就业可达性分析 91

5.1.1 研究方法建构 91

5.1.2 流动人口的就业可达性分析 97

5.1.3 小结 101

5.2 土地利用视角下流动人口的就业可达性影响研究 101

5.2.1 研究方法建构 103

5.2.2 流动人口就业可达性的影响分析 113

5.2.3 小结 123

5.3 流动人口个体属性与就业可达性影响的关联研究 124

5.3.1 研究方法建构 125

5.3.2 流动人口就业可达性影响的关联分析 134

5.3.3 小结 142

5.4 本章小结 144

6 南京市流动人口就业—居住空间的分离与通勤 146

6.1 南京市流动人口职住空间的分离模式解析 147

6.1.1 分离模式的测度分级 147

6.1.2 分离模式的空间解析 148

6.2 南京市流动人口职住空间的网络关联解析 151

6.2.1 网络关联度测度分级 151

6.2.2 网络关联度空间解析 152

6.3 南京市流动人口职住空间的错位特征解析 154

6.3.1 错位指数测度分级 154

6.3.2 错位特征空间解析 155

6.4 南京市流动人口职住空间的通勤关系解析 157

6.4.1 通勤距离 157

6.4.2 通勤类型 158

6.4.3 通勤频率 161

6.4.4 通勤图解 161

6.5 南京市流动人口职住空间关联性的影响因素解析 170

6.5.1 房源供给——产业用地 170

6.5.2 就业方向——择居方式 172

6.5.3 就业地点——居住成本 174

6.6 本章小结 176

7 南京市流动人口就业空间—城市空间的关联性解析 177

7.1 与城市社会空间的关联分析 178

7.1.1 与城市社会空间的关联分析方法 178

7.1.2 与城市社会空间主因子的关联分析 180

7.1.3 与城市社会区的关联分析 192

7.2 与城市就业空间的关联分析 196

7.2.1 与城市就业空间的关联分析方法 196

7.2.2 与城市就业集聚区的关联分析 199

7.2.3 与城市就业网络的关联分析 205

7.2.4 与城市就业中心的关联分析 209

7.3 本章小结 216

主要参考文献 218

附录一 226

附录二 227

附录三 231

后记 240

查看更多关于我国大城市流动人口就业空间解析 面向农民工的实证研究的内容

相关书籍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