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中国国民党史

中国国民党史PDF格式文档图书下载

政治法律

  • 购买点数:21
  • 作 者:刘健清等主编
  • 出 版 社: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2
  • ISBN:7805193592
  • 标注页数:789 页
  • PDF页数:823 页
图书介绍
标签:国民党 主编

第一编 中国资产阶级政党的诞生 3

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 3

第一章革命团体的出现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形成 3

一19世纪末的中国社会 3

(一)空前的民族危机 3

目 录 5

序言…………………………………………………贾亦斌 5

序言………………………………………………彭 明 5

绪论 5

(一)反对袁世凯专制集权 1 6

(二)民族民主革命意识的觉醒 7

(二)宋教仁被刺 1 9

(三)中国资产阶级的诞生 11

(一)孙中山革命思想的产生 14

二孙中山与兴中会 14

(二)兴中会的创立 17

(三)第一次武装起义 20

三“最艰难困苦之时代” 24

(一)“革命党”流亡海外 24

(二)保皇党打击排挤 27

四 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30

(一)在困境中奋起 30

(二)“革命排满”风潮 34

(三)秘密革命团体的涌现 39

第二章 中国同盟会的诞生辛亥革命的胜利 43

(一)“合成一个大党” 43

一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及其政纲 43

(二)完整的民主主义政纲 47

二 两个革命高潮(上)——理论决战 51

(一)同保皇派的大论战 51

(二)撒向神州的火种 55

三 两个革命高潮(下)——武装起义 59

(一)联络会党举义 59

(二)运动新军倒戈 61

四 内部危机和自我调适 65

(一)倒孙风潮 65

(二)组织衍变 68

(三)中部总会的崛起 72

二 中国国民党联俄、容共政策的形成 1 73

(一)两湖革命势力的发展 76

五缔造民国与推翻帝制 76

(二)武昌起义和全国光复 79

(三)组建共和国的斗争 82

(四)埋葬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85

(一)革命领导权的出让 91

第三章 国民党的组建二次革命的发动 91

一“革命军起,革命党消” 91

第二编 从国民党到中华革命党 91

民主革命的曲折发展 91

(二)同盟会的改组与退化 94

(一)民国初年的政党政治 97

二 国民党的建立 97

(二)国民党的组成 102

三防制独裁 保卫民国 106

四二次革命惨遭镇压 112

(一)赣宁起兵 112

(二)组织瓦解 116

第四章再建中华革命党孙中山的理论探索 120

(一)孙、黄分歧 120

一 中华革命党的组建 120

(二)重新组党 123

(三)“二民主义”政纲 127

二讨袁护国 制止复辟 131

(一)重树武装讨袁大旗 131

(二)奋力规复共和 135

三 中华革命党式微 139

(一)下令“停战” “停止党务” 139

(二)组织涣散共和垂危 143

(三)护法讨逆孑然惨败 147

(一)“民权初步”的设计 151

四孙中山的理论探索 151

(二)“孙文学说”的形成 154

(三)“实业计划”的酝酿 159

第三编 中国国民党的重大转折 167

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涨 167

第五章 中国国民党的改组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 167

一 中国国民党的再建和挫折 167

(一)中华革命党改建为中国国民党 167

(二)重建革命基地和陈炯明叛变 171

(一)孙中山的转变 173

(二)中国国民党与共产国际 176

(三)国共合作的开端 181

三 中国国民党的改组 183

(一)党务改进 183

(二)再建革命基地和基层组织 186

(三)“一全大会”的准备 189

四 “一全大会” 193

(一)大会召开和“一大”宣言 193

(二)新《总章》和决议 196

(三)召开一中全会 200

五黄埔军校和党军的发端 202

(一)军校的筹建 202

(二)平息商团叛乱和党军的发端 204

六 中国国民党的蓬勃发展 207

(一)国共合作的巩固 207

(二)地方党组织的发展 211

(三)工农运动的兴起 212

一孙中山逝世和一届三中全会 217

(一)孙中山北上逝世 217

第六章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党内反共派的形成 217

(二)反动势力抬头 220

(三)“一届三中全会” 224

二 建立广东国民政府 228

(一)初建党军和肃清杨、刘 228

(二)成立国民政府 230

(三)廖仲恺被害 233

(四)统一两广 235

三“西山会议”和“二全大会” 237

(一)戴季陶主义的出笼 237

(二)“两山会议” 241

(三)“二全大会” 244

四 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 249

(一)蒋介石弄权 249

(二)中山舰事件 253

(三)整理党务案 256

第七章北伐胜利进军国共合作破裂 261

一 北伐的准备与进军 261

(一)北伐的决策与出师 261

(二)党军体制的完善和强化 262

(三)北伐的胜利进军 266

(一)广州联席会议 268

二党争与党权运动 268

(二)迁都之争与武汉联席会议 271

三 武汉时期国民党的方针政策 275

(一)对内政策和工农运动的发展 275

(二)对外方针与汉浔租界的收回 278

(三)二届三中全会 280

四蒋介石公开反共 284

(一)底定东南 284

(二)“四·一二”政变与“清党” 287

(三)汉宁对峙 290

五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破裂 292

(一)武汉讨蒋 292

(二)武汉政府急速右转 294

(三)国共合作的破裂 298

第四编 中国国民党执政地位的巩固 305

十年施政的得失 305

第八章国民党内的派别斗争一党专政的建立 305

一中央特别委员会 305

(一)党统之争 305

(二)特别委员会成立 309

二二届四中全会 312

(一)宁粤纠纷与广州事变 312

(二)下野后的蒋介石 315

(三)四中全会 319

三训政纲领 322

(一)二次北伐与“统一” 322

(二)《训政纲领》的产生 325

(三)裁兵风波 329

四三全大会 332

(一)改组派的出现 332

(二)南北党潮 334

(三)三全大会的议案 338

五 中央党部扩大会议 342

(一)混战与护党 342

(二)中原大战 345

(三)扩大会议 347

六 中央非常会议 351

(一)约法之争 351

(二)非常会议的成立 355

第九章 日本入侵中国东北国民党“安内攘外” 359

一对日不抵抗政策 359

(一)“九·一八”事变 359

(二)不抵抗政策 362

二 国难中的派系妥协 363

(一)上海和平会议 363

(二)三个“四全大会” 367

三蒋汪联合执政 370

(一)四届一中全会与孙科政府 370

(二)蒋汪联盟出台 373

四 党务与特务 376

(一)党务工作与个人集权 376

(二)特务体系和保甲制度的建立 379

五“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382

(一)“安内攘外”政策的制定 382

(二)“安内”——治标与治本 386

(三)“攘外”——妥协加求援 391

一 华北危机 395

(一)“四不方针” 395

第十章华北危机的出现国民党对日方针的转变 395

(二)镇压抗日救亡运动 398

二五全大会后的内外政策 402

(一)五全大会 402

(二)对中共和日本政策的转变 406

三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 412

(一)“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412

(二)加强国防的措施 415

四西安事变和五届三中全会 420

(一)两广事变 420

(二)西安事变 422

(三)五届三中全会 427

第五编 中国国民党的“抗战建国” 433

统治地位逐渐削弱 433

第十一章国共第二次合作初期抗战 433

一抗日战争的爆发 433

(一)卢沟桥事变 433

(二)“准备应战”的决心 436

二初期抗战方针 439

(一)战略方针的制定 439

(二)谋和幻想的破灭 442

(一)华北狙击 446

三正面战场 446

(二)淞沪血战 449

(三)阻敌南下西进 451

(四)保卫大武汉 454

四 临全大会与《抗战建国纲领》 455

(一)临全大会与设立“总裁” 455

(二)《抗战建国纲领》 457

五国民参政会 460

(一)国民参政会的建立 460

(二)一届一次参政会 463

(一)转入战时经济 466

六抗战初期经济文化政策 466

(二)抗战初期文化 469

第十二章国民党政策重心的转移二期抗战与反共摩擦 472

一亲日派公开投敌 472

(一)日本的诱降政策 472

(二)汪精卫集团叛党叛国 474

二 汪伪党中央政权的出笼 479

(一)汪伪国民党“六大” 479

(二)南京伪政权的建立 483

三五届五中全会 486

(一)五届五中全会的召开 486

(二)“溶共”、“反共”政策的制定 489

四反共摩擦 492

(一)中日秘密会谈 492

(三)发动皖南事变 493

(二)制造反共摩擦 494

五“二期抗战” 502

(一)南岳军事会议 502

(二)反击日军的“有限进攻” 504

第十三章一党专政体制的强化抗战后期的危机 509

一加强一党专制统治 509

(一)加入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509

(二)全国党化 512

(三)全党特务化 515

(四)五届九中全会 519

二后期对日作战 523

(一)长沙会战与入缅作战 523

(二)豫湘桂战役大溃退 525

三 垄断大后方经济 528

(一)金融外贸统制 528

(二)工农业统制及通货膨胀政策 530

四 加紧压制国民参政运动 533

(一)抵制民主宪政改革 533

仁)《中华民国宪法》的颁布 534

(二)反对建立联合政府 536

五六全大会 539

(一)新专制主义的理论纲领 539

(二)六全大会的召开 542

(三)国民党的腐败 544

第六编 中国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 549

在大陆统治的总崩溃 549

第十四章国民党的和谈与备战 549

一战后政局与受降 549

(一)日本投降 549

(二)受降方针 551

(三)经济接收 551

二 国共谈判和政协会议 557

(一)重庆谈判 557

(二)政协会议 560

三六届二中全会 563

(一)战后党务 563

(二)二中全会 566

(三)对政协决议的背离 569

四 马歇尔调处 571

(一)来华使命 571

(二)三方谈判 573

(三)调处失败 576

五巩固专制统治的措施 579

(一)压制民主运动 579

(二)包围解放区 582

第十五章发动内战与召开国大 585

一 内战的发动与失利 585

(一)发动全面内战 585

(二)军事进攻受挫 587

二制宪“国大” 591

(一)国大的召开 591

三危机的出现 597

(一)对美依附的加深 597

(二)经济政治危机的显露 600

四六届三中全会与政府改组 604

(一)全会的召开 604

(二)改组政府 606

五 军事颓势的出现 609

(一)关闭和谈之门 609

(二)重点进攻失败 612

第十六章 国民党政权的全面危机大陆统治的总崩溃 616

一六届四中全会 616

(一)“戡乱总动员” 616

(二)党团合并 619

(三)分区作战失败 621

二政治危机的深化 626

(一)行宪国大的纷争 626

(二)内部矛盾加剧 630

三财政经济崩溃 634

(一)财政窘困通货膨胀 634

(二)经济全面恶化 637

四 军事决战惨败 642

(一)南京军事检讨会议 642

(二)三大主力集团被歼 645

(一)元旦文告与北平谈判 650

五最后的挣扎与败亡 650

(二)非常委员会与蒋介石复出 655

(三)联防瓦解与败退台湾 658

第七编国民党退据台湾 665

台湾四十年政治经济的演变 665

第十七章国民党退台后的改造初期治台政策 665

一 台湾光复与国民党统治 665

(一)台湾的光复 665

(二)陈诚主台 667

二 国民党立足台湾 670

(一)国民党的“改造” 670

(二)和平土地改革 676

(三)财政经济措施 680

(四)重建美台关系 685

三巩固“党治”和蒋系集权 687

(一)蒋系权力中心的重建 687

(二)党内斗争与吴、孙事件 691

四 美蒋“共同防御条约”和美国国会“台湾决议案” 693

(一)美蒋联合保台反共 693

(二)“五·二四”反美事件 696

五五十年代的经济发展 699

(一)“经安会”与“四年计划” 699

(二)“农复会”与五十年代的农业 702

(三)替代进口工业政策的实施 705

第十八章国民党高压统治台湾经济的转型 708

一加强专制统治与“反攻复国” 708

(一)党禁与专制 708

(二)从“八全大会”到“九全大会” 712

(三)反攻大陆计划的失败 716

二 文化专制与“复兴运动” 718

(一)围剿《自由中国》 718

(二)《文星》杂志与李敖文案 721

(三)“中华文化复兴运动” 724

(一)促进转型的政策措施 730

三经济转型与三期发展计划 730

(二)出口加工区与出口加工工业的发展 733

(三)三、四、五期经济计划 735

四“内政”“外交”的变化 738

(一)“十全大会” 738

(二)父权子替 742

(三)“外交”孤立 745

第十九章国民党“革新保台”“大陆政策”的调整 751

一蒋经国的“新政” 751

(一)“保钓运动”与“革新”保台派 751

(二)七十年代的“新政” 753

(三)民主运动再起 759

二 经济调整与工业升级 762

(一)紧缩与调整 762

(二)工业升级 766

三“政治革新” 769

(一)党外运动的兴起 769

(二)十二届三中全会 772

四李登辉上台 776

(一)第一位台籍“总统” 776

(二)“十三全大会” 780

(三)李氏治台新方针 783

后记 789

查看更多关于中国国民党史的内容

相关书籍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