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继续医学教育读本

继续医学教育读本PDF格式文档图书下载

医药卫生

  • 购买点数:23
  • 作 者:孔德立 李景银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7
  • ISBN:7504624330
  • 标注页数:885 页
  • PDF页数:924 页
上一篇:预防医学下一篇:献血与输血指南
图书介绍

目 录 3

第一篇 医德学概论 3

第一章概述 3

第一节何谓医学道德 3

第二节 医德研究对象 4

第二章 医学道德的基本范畴 5

第一节情感、良心 5

第二节 义务、荣誉 5

第一节医德评价 6

第三章 医德活动的基本形式 6

第二节医德教育 7

第三节 医德教育的方法和手段 7

第四节医德修养 7

第四章社会主义医德的基本原则和行为规范 9

第一节 医患与医际关系 9

第二节 医德的基本原则 9

第三节 医德行为规范 10

二、常用的解剖学术语 15

一、人体的组成 15

第一节人体的组成及常用的解剖学术语 15

第一章解剖学及组织胚胎学 15

第二篇 基础 医 学 15

第二节基本组织 16

一、上皮组织 16

二、结缔组织 17

三、肌组织 19

四、神经组织 19

第三节运动系统 20

一、骨和骨连结 21

二、肌 26

第四节消化系统 30

一、消化管 30

二、消化腺 33

三、腹膜 34

第五节呼吸系统 35

一、呼吸道 35

二、肺 37

三、胸膜 38

四、纵隔 38

第六节泌尿系统 38

一、肾 39

二、输尿管 40

三、膀胱 40

四、尿道 40

第七节生殖系统 40

一、男性生殖系统 40

二、女性生殖系统 42

三、会阴 43

四、乳房 43

一、心血管系统 44

第八节脉管系统 44

二、淋巴系统 50

第九节感觉器 51

一、视器 51

二、前庭蜗器 52

第十节 内分泌系统 54

一、垂体 54

二、甲状腺 54

三、甲状旁腺 54

一、中枢神经系统 55

第十一节神经系统 55

四、肾上腺 55

二、周围神经系统 59

三、中枢神经的传导通路 63

第十二节人体胚胎发育概要 64

一、胚胎的早期发育 65

二、胎膜和胎盘 66

三、胎儿血循环 67

四、双胎、多胎和先天性畸形 67

一、生命的基本表现 69

二、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 69

第一节 生命的基本表现及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 69

第二章生理学 69

第二节细胞的基本功能 70

一、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70

二、细胞的受体功能 71

三、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71

第三节血液 72

一、血浆 72

二、血细胞 72

三、血液凝固 73

五、血型 74

四、抗凝系统和纤溶系统 74

第四节血液循环 75

一、心脏生理 75

二、血管生理 77

三、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79

第五节呼吸 81

一、肺的通气功能 81

二、气体的交换与运输 82

三、呼吸运动的调节 83

一、消化 84

第六节 消化和吸收 84

二、吸收 85

三、消化器官功能的调节 86

第七节排泄 86

一、尿量及理化性质 86

二、尿生成过程 87

三、影响尿生成的因素 88

第八节神经系统 90

一、神经元和突触生理 90

二、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 90

三、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91

四、神经系统对内脏功能的调节 92

第九节 内分泌 93

一、垂体 93

二、甲状腺 94

三、肾上腺 95

四、胰岛 96

第三章病理学 97

第一节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97

一、充血 97

二、血栓的形成 98

三、栓塞 100

四、梗死 101

第二节组织损伤与修复 102

一、组织的损伤 102

二、组织的修复 106

第三节炎症 108

一、导致炎症的因素 108

二、炎症局部基本病理变化 108

三、局部表现和全身性反应 111

四、分类及病变特点 112

五、炎症的预后 114

六、炎症的意义 115

第四节肿瘤 115

一、肿瘤的特征 115

二、肿瘤对机体影响 117

三、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 118

四、肿瘤的命名 118

五、肿瘤的概念 118

第五节疾病的概论 119

一、疾病的概念 119

二、疾病发展中的共同规律 119

三、疾病经过和转归 120

第六节水肿 121

一、水肿的病因和发生机理 121

二、水肿的病理变化及对机体的影响 122

第七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122

一、病因和发生机理 122

二、临床表现 123

三、防治原则 124

第八节休克 124

一、休克的病因和发生机理 124

三、休克的防治原则 126

二、休克时代谢和器官功能紊乱 126

第九节缺氧 127

一、缺氧类型及血氧变化 127

二、缺氧时机体机能和代谢变化 128

三、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129

第十节发热 129

一、发热的原因和分类 129

二、发热的机理 130

三、发热的生物学意义 130

一、呼吸衰竭的病因和发病机理 131

第十一节呼吸衰竭 131

二、呼吸衰竭时代谢和机能的变化 132

第十二节心力衰竭 133

一、心力衰竭的病因 133

二、心力衰竭的分类 133

三、心力衰竭的发病机理 134

四、心力衰竭时机体的变化 135

第十三节肝性脑病 135

一、肝性脑病的病因和分类 136

二、肝性脑病的发病机理 136

一、急性肾功能衰竭 137

三、肝性脑病的诱因 137

第十四节 肾功能衰竭 137

二、慢性肾功能衰竭 138

第四章药理学与药剂学 140

第一节药理学总论 140

一、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药效学 140

二、机体对药物的作用——药动学 141

三、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及合理用药原则 142

第二节 传出神经系统药物 143

一、拟胆碱药 143

三、M胆碱受体阻断药 144

二、有机磷酸酯类的毒理及胆碱酯酶复活药 144

四、拟肾上腺素药 145

五、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146

第三节 中枢神经系统药物 147

一、镇静催眠药 147

二、抗癫痫药 148

三、抗精神病药 148

四、镇痛药 149

五、解热镇痛抗炎药 149

一、抗心律失常药 150

第四节 内脏系统药物 150

三、抗心绞痛药 151

二、强心甙 151

四、抗高血压药 152

五、作用于血液及造血器官的药物 153

六、作用于消化系统的药物 154

第五节糖皮质激素 155

一、抗菌药物概论 156

二、β-内酰胺类抗生素 156

第六节抗微生物药物 156

三、大环内酯类和林可霉素类抗生素 157

四、氨基甙类抗生素 158

五、四环素类及氯霉素类抗生素 159

六、人工合成抗生素 159

第七节药源性疾病 160

一、药源性疾病的概念 160

二、导致药源性疾病的因素 160

三、减少药源性疾病的措施 160

一、药物剂型的分类 161

二、药品标准 161

第八节药剂学总论 161

三、处方 162

四、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162

第九节 常用的药物制剂 162

一、浸出药剂 162

二、液体药剂 163

三、注射剂 164

四、滴眼剂 165

六、软膏剂 166

五、片剂 166

第十节 几种新型药物制剂 167

一、微囊剂 167

二、微球剂 167

三、包合物 167

四、脂质体 168

第十一节药物制剂的稳定性 168

一、水解和延缓水解的方法 168

二、氧化和延缓氧化的方法 170

第十二节 生物药剂学 172

一、概述 172

三、其他降解途径 172

二、剂型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173

三、药物的分布、生物转化、排泄 174

四、固体制剂的溶出速度 174

五、生物利用度 175

第十三节 药物制剂的配伍变化 176

一、概述 176

二、物理化学的配伍变化 177

三、配伍中疗效的变化 177

四、中西药配伍变化 177

一、片剂 178

五、处理原则与方法 178

第十四节 制剂分析 178

二、注射剂 179

三、快速分析简介 181

第三篇 临床医学 185

第一章 内科常见疾病概要 185

第一节传染病学 185

一、麻疹 185

二、流行性出血热 186

三、病毒性肝炎 188

四、脊髓灰质炎 190

五、流行性乙型脑炎 191

六、狂犬病 192

七、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192

八、结核病 194

九、细菌性痢疾 196

第二节 呼吸系统疾病 197

一、慢性支气管炎 197

二、支气管哮喘 198

三、慢性阻塞性肺气肿 199

五、支气管肺癌 200

四、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200

六、肺脓肿 201

七、支气管扩张症 202

八、自发性气胸 203

九、呼吸衰竭 203

第三节 消化系统疾病 205

一、慢性胃炎 205

二、消化性溃疡 205

三、原发性肝癌 206

四、急性胰腺炎 207

六、肝性脑病 208

五、溃疡性结肠炎 208

七、上消化道出血 209

第四节循环系统疾病 210

一、慢性心功能不全 210

二、急性心力衰竭 210

三、慢性心脏瓣膜病 211

四、高血压病 214

五、冠心病的概念及临床类型 215

六、心绞痛的分型及治疗原则 216

七、急性心肌梗塞的诊断与治疗原则 216

八、急性心包炎 217

九、病毒性心肌炎 218

十、心律失常的概念和分类 218

十一、心房颤动 219

十二、室性心动过速 219

十三、室上性心动过速 220

十四、房室传导阻滞 220

第五节泌尿系统疾病 221

一、肾小球肾炎 221

二、急进性肾炎 222

四、肾病综合征 224

五、肾盂肾炎 225

六、慢性肾功能衰竭 226

七、急性肾功能衰竭 228

第六节血液系统疾病 229

一、贫血概述 229

二、缺铁性贫血 230

三、再生障碍性贫血 230

四、急性白血病 231

五、淋巴瘤 232

六、过敏性紫癜 232

一、甲状腺机能亢进症 233

三、慢性肾小球肾炎 233

第七节 内分泌代谢障碍性疾病 233

二、糖尿病 234

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235

第八节风湿性疾病 236

一、系统性红斑狼疮 236

二、类风湿性关节炎 237

第九节理化因素所致疾病 238

一、急性中毒 238

二、有机磷杀虫药中毒 239

三、中暑 240

第十节神经系统疾病 241

一、多发性神经病 241

二、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 241

四、短暂脑缺血发作 242

三、急性脊髓炎 242

五、脑出血 243

六、蛛网膜下腔出血 243

七、脑梗塞 244

八、癫痫 244

第二章精神疾病 246

第一节 概述 246

第二节 精神障碍的病因 246

一、遗传因素 246

二、素质因素 247

三、理化、生物因素 247

四、心理社会因素 247

五、其他 247

第三节精神疾病分类 247

一、新生儿颅内出血 249

第三章儿科常见疾病概要 249

第一节新生儿疾病 249

二、新生儿缺血性脑病 250

三、新生儿败血症 250

四、新生儿硬肿症 251

第二节营养缺乏性疾病 252

一、维生表D缺乏性佝偻病 252

二、维生表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 253

三、营养不良 253

四、维生素A缺乏症 254

一、小儿腹泻 255

第三节 消化系统疾病 255

二、消化性溃疡 257

第四节 呼吸系统疾病 258

一、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258

二、支气管肺炎 258

三、支气管哮喘 259

第五节循环系统疾病 260

一、室间隔缺损 260

二、房间隔缺损 261

四、法洛氏四联症 262

三、动脉导管未闭 262

五、病毒性心肌炎 263

第六节血液系统疾病 264

一、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264

二、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265

三、急性白血病 265

第七节泌尿系统疾病 266

一、急性肾小球肾炎 266

二、肾病综合征 267

一、急性细菌性脑膜炎 268

第八节神经系统疾病 268

二、病毒性脑炎、脑膜炎 269

三、瑞氏综合征 269

第九节小儿风湿热 270

第十节 内分泌系统疾病 271

一、甲状腺机能减退症 271

二、生长激素缺乏症 272

第十一节遗传性疾病 273

一、21三体综合征 273

二、苯丙酮尿症 273

一、体液免疫缺陷病 274

第十二节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274

三、联合免疫缺陷病 275

四、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的治疗 275

二、细胞免疫缺陷病 275

第十三节小儿急症 276

一、小儿惊厥 276

二、感染性休克 276

三、急性颅内压增高 277

四、急性呼吸衰竭 278

五、心跳呼吸骤停 279

一、脱水 280

第四章外科常见疾病概要 280

第一节 水电解质平衡失调 280

二、水中毒 281

三、钾代谢紊乱 281

第二节酸碱平衡失调 283

一、酸中毒 283

二、碱中毒 284

第三节外科感染 284

一、全身化脓性感染 284

二、破伤风 285

第四节损伤 286

一、机械性损伤 287

二、烧伤 288

三、冷伤 289

第五节 多系统器官衰竭 290

第六节颅脑损伤 291

一、颅骨骨折 291

二、脑损伤 292

三、颅内血肿 293

四、颅脑外伤后综合征 294

第七节 甲状腺疾病 295

一、单纯性甲状腺肿 295

二、甲状腺肿瘤 295

三、甲状腺功能亢进的外科治疗 296

第八节乳房疾病 298

一、急性乳房炎 298

二、乳房肿瘤 298

三、乳房检查与肿块鉴别 300

一、创伤性窒息 301

二、气胸 301

第九节胸部疾病 301

三、血胸 302

四、食管癌 303

第十节腹外疝 304

一、腹股沟斜疝 304

二、腹股沟直疝 305

三、股疝 305

一、急性腹膜炎 306

第十一节腹膜及腹膜后间隙炎症 306

二、腹腔脓肿 307

三、髂窝脓肿 307

第十二节腹部器官损伤 308

一、肝脾破裂 308

二、空腔脏器破裂 309

第十三节 胃、十二指肠疾病 310

一、胃癌 310

二、应激性溃疡 311

三、溃疡病的外科治疗 311

一、急性肠梗阻 312

第十四节肠疾病 312

二、阑尾炎 313

三、大肠肿瘤 314

第十五节 腹部外科几种情况的鉴别诊断与处理原则 315

一、急腹症 315

二、上消化道大出血 316

三、下消化道大出血 318

第十六节肝脏疾病 319

一、肝脓肿 319

二、肝癌 320

第十七节 门静脉高压症 321

第十八节胆道疾病 322

一、胆道系统感染 322

二、胆石症 324

三、胆道肿瘤 325

第十九节胰腺疾病 326

一、胰腺炎 326

二、胰腺和壶腹部癌 328

第二十节 泌尿及男性生殖系统疾病 329

一、泌尿系损伤 329

二、尿石症 331

四、前列腺增生症 332

三、膀胱肿瘤 332

第二十一节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333

第二十二节骨科疾病 334

一、常见骨折 334

二、常见关节脱位 335

三、颈肩痛 336

四、腰腿痛 337

五、骨肿瘤 338

一、流产 339

第一节妊娠病理 339

第五章 妇产科常见疾病概要 339

二、异位妊娠 340

三、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340

四、高危妊娠 341

第二节妊娠合并症 342

一、心脏病 342

二、急性病毒性肝炎 343

第三节异常分娩 344

一、产力异常 344

二、产道异常 345

三、胎位异常 346

五、脑积水 348

第四节产褥感染 348

四、胎儿发育异常 348

第五节 外阴白色病变及外阴瘙痒 349

一、外阴白色病变 349

二、外阴瘙痒 350

第六节女性生殖系统炎症 350

一、慢性子宫颈炎 350

第七节女性生殖系统肿瘤 351

一、子宫肌瘤 351

二、尖锐湿疣 351

二、子宫颈癌 352

三、子宫内膜癌 353

四、卵巢肿瘤 354

第八节滋养细胞疾病 356

一、葡萄胎 356

二、绒毛膜癌 357

三、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358

四、痛经 359

第九节不孕症 359

一、优生咨询 360

第十节优生咨询及产前诊断 360

二、产前诊断 361

第六章五官科疾病 362

第一节眼睑疾病 362

一、睑缘炎 362

二、睑腺炎 362

三、睑板腺囊肿 363

第二节 眼睑位置异常 363

一、睑内翻 363

三、上睑下垂 364

二、睑外翻 364

第三节泪器疾病 365

一、泪道阻塞 365

二、慢性泪囊炎 365

第四节结膜疾病 366

一、急性细菌性结膜炎 366

二、病毒性结膜炎 366

三、变态反应性结膜炎 367

四、沙眼 367

一、细菌性角膜溃疡 368

二、病毒性角膜炎 368

第五节角膜疾病 368

三、角膜软化症 369

第六节血管膜疾病 369

一、虹膜睫状体炎 369

二、眼内容炎 370

第七节 晶体和玻璃体疾病 371

一、白内障 371

二、玻璃体混浊 371

第八节青光眼 372

一、急性闭角青光眼 372

三、继发性青光眼 373

二、慢性开角青光眼 373

第九节视网膜疾病 374

一、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 374

二、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 374

三、视网膜静脉周围炎 375

四、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375

五、视网膜脱离 376

第十节视神经疾病 376

一、视神经炎 376

一、共转性斜视 377

二、视乳头水肿 377

第十一节 眼外肌疾病 377

二、麻痹性斜视 378

三、弱视 378

第十二节 眼部肿瘤 379

一、良性肿瘤 379

二、恶性肿瘤 379

一、鼻前庭炎 380

二、急性鼻炎 380

第十三节 鼻及鼻腔疾病 380

三、慢性鼻炎 381

四、鼻出血 381

五、变态反应性鼻炎 382

第十四节 鼻窦炎性疾病 383

一、急性鼻窦炎 383

二、慢性鼻窦炎 383

第十五节鼻与鼻窦肿瘤 384

一、良性肿瘤 384

二、恶性肿瘤 385

一、鼻外伤 386

第十六节鼻及鼻窦外伤 386

二、鼻窦骨折 387

第十七节 咽部疾病 387

一、急性咽炎 387

二、慢性咽炎 388

三、急性扁桃体炎 388

四、慢性扁桃体炎 389

五、咽后脓肿 389

六、增殖体肥大 390

八、鼻咽癌 391

七、鼻咽血管纤维瘤 391

第十八节喉部疾病 392

一、喉外伤 392

二、急性喉炎 392

三、慢性喉炎 393

四、急性喉梗塞 394

五、喉癌 394

第十九节耳部疾病 395

一、外耳道炎 395

二、急性非化脓性中耳炎 395

四、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396

三、慢性非化脓性中耳炎 396

五、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397

六、美尼尔病 398

七、耳聋 398

第二十节牙体、牙周组织常见病 399

一、龋病 399

二、牙髓炎 400

三、根尖周炎 400

四、牙本质敏感症 401

五、牙周组织疾病 401

二、疱疹性口炎 402

第二十一节 口腔粘膜疾病 402

一、复发性口疮 402

三、口腔白色念珠菌病 403

第二十二节 口腔颌面部炎症 403

一、智齿冠周炎 403

二、颌面部间隙感染 404

三、颜面部疖痈 405

四、急性化脓性涎腺炎 405

二、粘液囊肿 406

一、皮脂腺囊肿 406

第二十三节 口腔颌面部常见肿瘤 406

三、舌下囊肿 407

四、牙龈瘤 407

五、造釉细胞瘤 408

六、血管瘤 408

七、涎腺混合瘤 409

八、唇癌 409

九、牙龈癌 410

十、舌癌 410

二、麻醉学在临床医学中的重要作用 412

三、麻醉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412

第七章麻醉学 412

一、麻醉学概念的发展 412

第一节麻醉学的范畴 412

第二节麻醉学发展状况 413

第三节 临床麻醉的任务 413

一、临床麻醉工作 414

二、麻醉恢复室和重症监测治疗室工作 414

第四节复合麻醉 415

一、静脉复合麻醉 415

三、麻醉方法分类 415

二、不同方法的复合麻醉 416

第五节局部麻醉 416

一、常用局部麻醉药 416

二、常用的局麻方法 416

三、局麻药毒性反应的防治 417

第六节椎管内麻醉 417

一、蛛网膜下腔麻醉 417

二、硬膜外麻醉 418

三、骶管阻滞麻醉 418

一、皮肤的结构 419

二、皮肤的生理功能 419

第八章常见皮肤疾病概要 419

第一节皮肤的结构和生理功能 419

第二节皮肤病的症状与诊断 420

一、皮肤病的症状 420

二、皮肤病的诊断 421

第三节皮肤病的病因 421

一、对皮肤病的发生有影响的因素 421

二、真皮的病理变化 422

一、表皮组织病理的基本变化 422

第四节皮肤的组织病理改变 422

二、引起皮肤病的主要因素 422

三、皮下组织的病理变化 423

第五节 皮肤病中常见的变态反应 423

一、第Ⅰ型——立刻过敏反应型 423

二、第Ⅱ型——细胞毒性反应型 423

三、第Ⅲ型——抗原抗体复合物反应型 423

四、第Ⅳ型——迟发反应型 423

一、皮肤病的预防 424

二、皮肤病的治疗 424

第六节皮肤病的预防、治疗及护理 424

三、皮肤病的护理 425

第七节常见皮肤病 426

一、扁平疣 426

二、传染性软疣 426

三、带状疱疹 427

四、脓疱疮 427

五、丹毒 427

六、头癣 428

九、手癣、足癣和甲癣 429

八、花斑癣 429

七、体癣和股癣 429

十、疥疮 430

十一、寻常型银屑病 430

十二、药疹 431

十三、荨麻疹 431

十四、湿疹 432

十五、神经性皮炎 432

十六、结节性红斑 433

十七、寻常痤疮 433

第八节 常见性传播性疾病 434

十八、白癜风 434

一、梅毒 435

二、淋病 436

第四篇 护 理 学 439

第一章护理规则 439

第一节一般护理规则 439

一、分级护理常规 439

二、危重病人护理常规 440

一、病人入院护理常规 449

二、病人出院护理常规 449

第二节 临床护理规则 449

三、内科护理常规 450

四、外科护理常规 450

五、妇产科护理常规 453

六、儿科护理常规 455

七、传染病一般护理常规 457

八、中医护理常规 458

九、耳鼻咽喉科一般护理常规 459

十、眼科护理常规 460

十一、口腔颌面外科一般护理常规 461

一、正常体温的观察及其生理性变化 463

第二章生命体征的观察及护理 463

第一节 体温的观察及护理 463

二、异常体温的观察及护理 464

第二节 脉搏与血压的观察及测量 465

一、正常脉搏及生理性变化 465

二、异常脉搏的观察 465

三、特殊脉搏的测量 466

四、血压形成原理 466

五、血压的正常值及其生理性变化 466

一、正常呼吸的观察及生理性变化 467

第三节 呼吸的观察及测量 467

七、测量血压的操作要点 467

六、异常血压的观察 467

二、异常呼吸的观察 468

第三章 清洁、消毒、灭菌及物品的保养 470

第一节清洁、消毒、灭菌的概念 470

第二节消毒、灭菌的方法 470

一、物理消毒灭菌法 470

二、化学消毒灭菌法 472

二、无菌技术操作基本原则 473

一、概念 473

第一节 无菌技术的概念及操作原理 473

第四章无菌技术 473

第二节无菌技术基本操作方法 474

一、无菌持物钳的类别和使用方法 474

二、无菌容器的使用方法 474

三、取用无菌溶液法 474

四、无菌包的包扎和打开法 474

五、无菌盘铺法 475

六、戴无菌手套法 475

二、药疗原则 476

一、药物保管原则 476

第一节药物保管及药疗原则 476

第五章药物疗法 476

第二节 口服给药法 477

一、发药须知 477

二、常用的英汉缩略语 477

第三节注射给药法 477

一、注射原则 477

二、常用注射法 478

二、目的及常用溶液 480

四、输液反应和防治 480

三、操作原则 480

一、概念 480

第一节周围静脉输液法 480

第六章静脉输液和输血法 480

第二节静脉输血法 482

一、输血的目的 482

二、输血前的准备 482

三、注意事项 483

四、输血反应和并发症的防治 483

二、洗胃法 486

一、鼻饲法 486

第七章常用护理技术 486

第一节常用导管技术 486

三、导尿术 488

四、灌肠法 489

第二节常用急救技术 490

一、氧气吸入疗法 490

二、高压氧疗法 491

三、吸痰法 493

四、心脏复苏术 494

五、呼吸复苏术 496

六、人工呼吸器的应用 497

第三节常用检验标本采集法 498

一、标本采集原则 498

二、血液标本采集法 498

三、尿液标本采集法 500

四、粪便标本采集法 501

五、痰液标本采集法 502

六、分泌物培养标本采集法 503

七、呕吐物标本采集法 503

第二节 隔离种类与措施 504

二、传染病区内清洁区、半污染区及污染区的划分 504

一、呼吸道隔离 504

第八章隔离 504

一、隔离的概念 504

第一节隔离概述 504

二、消化道隔离 505

三、接触隔离 505

四、昆虫隔离 505

五、血液隔离 505

六、严密隔离 505

七、保护性隔离 506

第九章病区的护理管理 507

第一节 病区护理管理的意义 507

第二节病区组织管理 507

一、各级护理人员职责 507

二、护理人员的组织分工 507

三、病区规章制度 508

三、护理人员的培养 509

二、分级护理 509

四、护理科研管理 509

一、制订护理常规和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509

第三节病区技术管理 509

第十章 医疗文件的使用与管理 511

第一节 医疗文件的使用 511

一、医疗文件书写质量要求 511

二、常用护理文书的书写方法 511

第二节 医疗文件的管理 515

一、病案排列顺序 515

二、医疗文件的保管 516

第五篇 中 医 519

第一章 中医学基础概论 519

第一节 绪论 519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内容 519

二、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 519

三、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519

第二节 阴阳五行学说 520

一、阴阳学说 520

一、脏腑内容及功能特点 521

二、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 521

二、五行学说 521

第三节脏腑 521

三、脏腑之间的关系 522

四、气、血、津液 522

第四节经络 523

一、经络的概念与生理功能 523

二、十二经脉 523

三、奇经八脉 524

四、经络学说应用 524

第一节病因病机 525

一、病因 525

第二章 中医诊疗基础 525

二、病机 526

第二节诊法 526

一、望诊 526

二、闻诊 527

三、问诊 528

四、切诊 528

第三节辨证 529

一、八纲辨证 529

二、心与小肠辨证 530

三、卫气营血辨证 533

一、治病求本 534

第五节治则 534

第四节病案 534

一、中医病案的特点 534

二、中医病案的要求 534

二、扶正与祛邪 535

三、调整阴阳 535

四、调整脏腑功能,调理气血关系 535

五、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535

一、中药的来源与采集 536

三、中药的性能 536

二、中药的炮制 536

第一节 中药学的基本知识 536

第三章中药学 536

四、中药的应用 537

第二节 中药鉴定 538

一、中药鉴定的依据和取样 538

二、中药鉴定的方法 538

三、部分中药性状鉴定 539

第三节 常用中药 543

一、解表药 543

四、祛风湿药 544

三、泻下药 544

二、清热药 544

五、芳香化湿药 545

六、利水渗湿药 545

七、温里药 545

八、理气药 546

九、消食药 546

十、止血药 546

十二、化痰、止咳、平喘药 547

十三、安神药 547

十一、活血祛瘀药 547

十四、平肝息风药 548

十五、补虚药 548

十六、收涩药 549

第四章方剂学 550

第一节方剂基本知识 550

一、方剂与治法 550

二、方剂分类 550

三、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551

第二节常用方剂 552

一、解表剂 552

四、方剂的煎法 552

二、泻下剂 553

三、和解剂 553

四、清热剂 554

五、温里剂 555

六、表里双解剂 555

七、补益剂 556

九、固涩剂 557

八、安神剂 557

十、理气剂 558

十一、理血剂 559

十二、治风剂 559

十三、治燥剂 560

十四、祛湿剂 560

十五、祛痰剂 561

十六、消导化积剂 562

十七、驱虫剂 562

第二节 内科常见病证 563

一、感冒 563

第一节 总论 563

第五章 中医内科学 563

二、咳嗽 564

三、喘证 565

四、心悸 566

五、胸痹 567

六、胃痛 568

七、泄泻 569

八、黄疸 570

十、中风 571

九、眩晕 571

十一、水肿 573

十二、消渴 574

十三、痹证 574

第六章 中医外科学、皮肤病学、骨伤科学及五官科学 576

第一节外科学 576

第二节外科常见疾病 578

一、痈 578

二、疽 578

三、瘿 579

四、瘤 579

第三节皮肤病学 580

六、肛瘘 580

五、痔 580

一、发病因素及特点 581

二、辨证概要 581

三、治疗 581

第四节骨伤科学 582

一、发生骨科损伤的机制与原因 582

四、治法及代表方 583

第五节五官科学 583

三、检查方法及注意事项 583

二、骨科损伤的临床特征 583

一、眼科 584

二、耳、鼻、喉及口腔科 584

第七章 中医妇科学 586

第一节 概述 586

一、病因病机 586

二、诊断要点 586

三、治法概要 586

第二节妇产科常见疾病 587

一、月经不调 587

三、痛经 589

二、崩漏 589

四、带下病 590

五、妊娠恶阻 591

六、产后身痛 591

七、缺乳 591

八、脏躁 591

九、不孕症 592

一、小儿生理、病理特点 593

二、小儿生长发育 593

第一节概述 593

第八章中医儿科学 593

三、诊疗概要 594

第二节儿科常见病证 595

一、肺炎喘嗽 595

二、厌食 596

三、疳证 596

四、惊风 597

五、麻疹 598

六、腮腺炎 599

七、小儿暑温 599

九、胎黄 600

八、夏季热 600

十、夜啼 601

第九章针灸推拿学 602

第一节经络腧穴学 602

一、腧穴的分类 602

二、腧穴的定位方法 602

三、腧穴的分部主治规律 603

四、腧穴的治疗作用 603

五、十四经循环及常用腧穴 603

一、进针手法 607

第二节针法灸法学 607

二、辅助针刺手法 608

三、针刺补泻手法 609

四、灸法的注意事项 610

第三节针灸治疗 610

一、咳嗽 610

二、呃逆 611

三、胃痛 611

四、头痛 612

六、中风 613

五、面瘫 613

七、痹证 614

八、阳痿 615

九、痛经 615

第四节推拿学 616

一、推拿手法 616

二、推拿治疗 618

第一节环境与环境污染 623

一、人类的环境 623

第一章环境与健康概论 623

第六篇 预防医学 623

二、环境污染与自净 624

三、人体对环境污染的反应 625

第二节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626

一、健康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626

二、地质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626

三、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629

第三节卫生保健的策略和措施 631

一、初级卫生保健 631

二、2000年我国卫生事业发展规划设想 631

四、卫生保健的基本措施 632

三、三级预防和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 632

第二章生活环境与健康 634

第一节 空气 634

一、空气与健康的关系 634

二、空气污染及其来源 635

三、空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636

四、空气污染的防护措施 636

第二节 水 637

一、水体的污染与自净 637

三、饮用水的净化与消毒 638

二、水体污染与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638

第三节食物 641

一、合理膳食的基本卫生要求 641

二、食物中毒 641

三、食品污染的慢性危害及预防 646

四、食品添加剂 648

第三章生产环境与健康 649

第一节 职业性有害因素与职业病 649

一、职业性有害因素 649

二、职业病 650

一、生产性毒物 651

第二节 生产性毒物与职业中毒 651

二、常见的职业中毒 654

第三节 中暑 663

一、高温对人体的影响 663

二、中暑的类型 664

三、诊断标准 664

四、治疗及护理 665

五、预防措施 665

一、发生疾病的原因 666

第一节 病因 666

第四章疾病预防 666

二、病因作用的方式 667

三、病因推断 668

四、研究病因的方法 668

第二节疾病的分布 668

一、描述疾病分布的常用指标 669

二、疾病的地区分布 670

三、疾病的时间分布 670

第三节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概述 671

六、疾病流行的强度 671

四、疾病的人群分布 671

五、疾病的时间、地区与人群的综合描述 671

一、观察法 672

二、实验法 676

三、理论与方法研究 678

第四节疾病监测 678

第五节疾病预防措施 679

一、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679

二、监测系统的评价 679

一、监测工作的过程 679

二、慢性病的预防措施 680

第六节 常见疾病防治 680

一、霍乱 680

二、细菌性痢疾 681

三、病毒性肝炎 682

四、脊髓灰质炎 684

五、麻疹 684

六、流行性出血热 685

七、疟疾 685

九、恶性肿瘤 686

八、艾滋病 686

十、心脑血管疾病 688

第五章卫生检验 690

第一节法定计量单位 690

一、法定计量单位的概念 690

二、有效数字 691

第二节理化检验 691

一、滴定分析法 691

二、吸光光度法 692

三、分析方法的准确度和精密度 693

二、血清学实验技术 694

第三节微生物检验 694

一、细菌培养 694

三、实验方法的评价 696

第四节卫生检验的范畴 696

第六章 医学统计方法 698

第一节基本概念与步骤 698

一、基本概念 698

二、基本步骤 698

第二节统计表与统计图 699

一、统计表 699

一、平均数 700

二、统计图 700

第三节平均数与标准差 700

二、标准差 703

三、均数与标准差的应用 704

第四节均数的抽样误差与t检验 704

一、抽样误差 704

二、t检验的基本概念 706

三、几种常用的t检验计算方法 707

一、血液检验常用仪器 713

第一节血液学检验 713

第一章医学检验 713

第七篇 医疗检查技术 713

二、血液涂片的制备与染色 714

三、骨髓象的检查 716

四、止血与凝血障碍的一般检验 719

五、血型及输血 719

第二节一般临床检验 722

一、尿液检验 722

二、粪便检验 725

三、浆膜腔积液的检验 726

一、生化实验室的基本原理 728

第三节临床生物化学检验 728

二、临床化学的自动化分析 729

三、血浆蛋白的检测 730

四、血糖的代谢与测定 732

五、脂类的代谢与测定 734

六、肝功能 735

七、酸碱平衡的调节与酸碱平衡失调 737

八、酶及同功酶 738

第四节微生物检验 739

一、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 742

第五节免疫学诊断技术 742

二、抗原抗体反应的特性 743

三、抗原抗体反应的影响因素 743

四、抗原抗体反应血清学类型 743

五、血凝技术原理 744

六、间接荧光抗体技术原理 744

七、酶联免疫吸附技术原理 744

八、免疫金银染色技术原理 744

第一节X线成像 745

一、X线成像的基本原理 745

第二章影像学 745

二、X线检查技术 746

三、X线诊断的原则和方法 749

四、X线的防护 749

第二节计算机体层成像(CT) 750

一、CT的基本原理与设备 750

二、CT机的主要技术指标 751

三、CT检查技术 752

四、连续旋转型CT与螺旋式扫描 753

六、CT导引下的介入性放射学操作 754

五、CT检查前的准备 754

七、CT的环境要求与维护 755

第三节 超声成像(USG) 755

一、超声成像的基本原理 755

二、影响超声反射的因素 756

三、超声波在人体器官内的反射类型 757

四、超声诊断设备 757

五、超声检查技术 757

六、超声诊断依据 759

七、介入性超声技术 760

二、磁共振成像特征 761

第四节 磁共振成像(MRI) 761

一、磁共振成像的基本原理 761

三、磁共振成像设备 762

四、磁共振成像技术 763

第五节颅脑疾患的影像学诊断 765

一、颅脑疾患的基本影像特征 765

二、先天性颅脑发育不全 768

三、颅脑外伤 768

四、脑血管病 770

五、颅内肿瘤 772

六、颅内感染性疾病 775

七、脱髓鞘疾患 776

第六节 五官和颈部疾患的影像学诊断 777

一、眶部疾病 777

二、耳鼻咽喉部疾病 778

三、颈部疾病 779

第七节 呼吸系统病变的影像学诊断 779

一、呼吸系统病变的基本X线特征 779

二、气管、支气管病变 781

三、肺部病变 781

五、胸膜恶性间皮瘤 783

四、纵隔占位病变 783

第八节 心脏与大血管病变的影像学诊断 784

一、心脏与大血管病变的基本X线特征 784

二、心脏与大血管病变的基本超声特征 785

三、先天性心脏病 785

四、风湿性瓣膜病 786

五、主动脉疾病 787

第九节 腹部病变的影像学诊断 787

一、急腹症 787

二、胃肠道病变 788

三、肝、胆系统病变 789

四、胰腺与肾上腺病变 792

第十节 泌尿及生殖系统病变的影像学诊断 794

一、泌尿系病变的基本X线特征 794

二、泌尿及生殖系统病变基本超声特征 795

三、肾脏病变 796

四、膀胱癌 798

五、子宫及附件病变 799

六、前列腺癌 799

一、骨骼病变的基本X线特征 800

第十一节 骨与关节病变的影像学诊断 800

二、关节病变的基本X线特征 801

三、骨与关节创伤 802

四、骨与关节感染 804

五、骨肿瘤 805

六、椎间盘病变 806

第三章心电图学 808

第一节 心电学基本知识与正常心电图 808

一、心电产生的原理 808

二、正常心电图 809

二、心室肥厚 810

第二节房室肥大 810

一、心房肥大 810

第三节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811

一、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811

二、急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812

三、心电图负荷试验 812

第四节心肌梗塞 813

一、急性心肌梗塞时心电图变化机理 814

二、心肌梗塞的定位诊断 814

三、心肌梗塞的分期 814

二、心肌病 815

第五节 其他具有诊断意义的心电图 815

一、心肌炎 815

三、心包炎 816

四、肺源性心脏病 817

第六节心律失常 817

一、心肌的电生理特征 817

二、心律失常分类 818

三、窦性心律及窦性心律失常 819

四、期前收缩 820

五、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821

六、心房扑动及心房颤动 822

七、心室性快速心律失常 823

八、预激综合征 824

九、心脏传导阻滞 824

第七节动态心电图 826

一、动态心电图仪的组成 826

二、动态心电图导联 827

三、正常动态心电图 827

二、VLP阳性标准 828

一、VLP的识别与记录方法 828

第八节信号平均心电图 828

四、动态心电图的临床应用 828

三、信号平均心电图的临床应用 829

第四章核医学 830

第一节核医学诊疗 830

一、体内检查法的诊断原理和特点 830

二、体外检查法的诊断 832

三、放射性核素治疗 832

第二节核医学基础 832

一、放射性药物 832

二、影像核医学仪器 833

三、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 834

四、电离辐射生物效应与辐射防护 834

五、医用核物理的基本概念 835

第三节 放射性核素功能测定及显像技术 836

一、甲状腺 836

二、泌尿系统 838

三、心肌灌注显像 839

第四节体外放射分析 839

一、放射免疫分析 839

一、131I治疗甲状腺机能亢进症 841

二、免疫放射分析(IRMA) 841

第五节 放射性核素在治疗上的应用 841

二、放射性核素胶体治疗 842

三、放射性核素β-射线敷贴治疗 842

第五章脑电图、脑电地形图 843

第一节 脑电图的神经生理学基础 843

一、脑神经细胞电活动的产生 843

二、突触后电位 843

第二节脑电图的描记与操作 844

一、检查程序 844

三、脑电波产生的机理 844

二、检查前的准备 845

三、检查室 845

四、脑电图描记仪 845

五、电极和电极的安放 845

六、导联法 846

七、诱发试验 846

八、伪差的识别 847

第三节 脑电图的成分及其临床意义 847

第四节 正常脑电图 848

一、正常脑电图的各种参数 848

二、不同年龄组的脑电图特点 849

四、影响脑电图的一些因素 850

第五节异常脑电图 850

一、成人异常脑电图诊断标准 850

三、睡眠时的脑电图 850

二、儿童异常脑电图诊断标准 851

第六节 各种脑部疾病的脑电图 852

一、癫痫的脑电图改变 852

二、脑占位性疾病的脑电图改变 853

三、脑外伤的脑电图改变 853

第七节脑电地形图 854

四、脑血管病的脑电图改变 854

五、脑炎的脑电图改变 854

第八篇 康复医学 859

第一章 总论 859

第一节 康复的概念及康复医学研究内容 859

第二节残疾及残疾对策 860

第三节 康复病人的检查 860

一、采集病史 861

二、体格检查 861

二、医疗体育的基本方法 863

第二章 医疗体育 863

一、医疗体育的基本作用 863

三、本体促进法 865

四、病理步态矫正 866

五、进行医疗体育的注意事项 866

第三章作业疗法 868

一、作业疗法的作用 868

二、作业疗法的方法 868

二、整体疗法 869

三、自然疗法 869

第一节 气功疗法的基本特点 869

一、主动疗法 869

第四章气功疗法 869

第二节 功种功法分类及选择 870

一、从练功形式分类 870

二、从练功的内容分类 870

三、从练功的目的分类 870

四、从练功作用分类 870

五、综合分类 870

第一节 生物反馈疗法治疗原理及治疗仪器种类 872

第五章生物反馈疗法 872

第二节生物反馈治疗法方法 873

第六章被动治疗 875

第一节物理治疗 875

第二节针灸 876

一、针 876

二、灸法 877

第三节 医疗按摩及推拿 877

第四节牵引 878

第七章康复工程 880

第一节 残疾与心理反应 881

第八章康复心理学 881

第二节心理治疗 882

第三节分析性心理治疗 882

第四节 支持性心理治疗及认知疗法 883

一、支持性心理治疗 883

二、认知疗法 884

第五节行为疗法 885

一、系统脱敏疗法 885

二、厌恶疗法 885

三、认知行为疗法 885

查看更多关于继续医学教育读本的内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