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中国宪法教程

中国宪法教程PDF格式文档图书下载

政治法律

  • 购买点数:13
  • 作 者:王国钧主编 郑家奎等著
  • 出 版 社: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8
  • ISBN:722400085X
  • 标注页数:369 页
  • PDF页数:392 页
图书介绍

导言 1

目录 1

第一章 宪法基本理论 1

第一节宪法的概念 1

一、宪法具有法的共同性 1

一、宪法科学的研究对象 2

二、宪法具有不同于普通法的特征 2

二、宪法科学的体系结构和要求 3

三、宪法的阶级本质 5

三、学习宪法科学的目的和意义 5

四、宪法规范的特点及其所调整的社会关系 8

四、学习宪法科学的方法 8

五、资产阶级学者关于宪法概念的基本观点 12

第二节宪法的分类 14

一、资产阶级学者对宪法的分类 14

二、无产阶级学者对宪法的分类 16

第三节宪法的基本原则 18

一、资本主义国家宪法的原则 18

二、社会主义国家宪法的原则 23

第四节宪法的作用 28

一、宪法对社会经济基础的作用 28

二、宪法对国家权力和政治制度的作用 30

三、宪法对健全法律制度的作用 31

第五节监督宪法的实施 32

一、保障宪法实施的意义 32

四、宪法对社会意识和道德的作用 32

二、现代一般国家的宪法监督制度 33

三、我国的宪法监督制度 35

第二章 宪法的历史发展 40

第一节资本主义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40

一、古代“宪法”同近代宪法的质的区别 40

二、近代宪法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 41

三、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宪法 42

四、帝国主义阶段各资本主义国家宪法的发展 47

趋势 47

第二节社会主义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50

一、社会主义宪法是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产物 50

二、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宪法的理论基础 53

三、社会主义宪法的发展 54

第三节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58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宪法 58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宪法 74

三、现行宪法是建国以来最好的宪法 84

第三章 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91

第一节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即无产阶级专政 91

一、人民民主专政理论是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 92

发展 92

二、人民民主专政是无产阶级专政的一种形式 94

三、人民民主专政是对人民民主和对敌人专政 96

的结合 96

一、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 97

农联盟为基础 97

笫二节人民民主专政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 97

二、工农联盟是国家的基础 100

三、知识分子的地位和作用 102

第三节爱国统一战线 104

一、统一战线的重要意义 104

二、现阶段爱国统一战线的性质和任务 107

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09

四、各民主党派 111

第四章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14

第一节 政权组织形式和国家阶级本质的关系 114

一、政权组织形式适应于国家阶级本质 114

二、政权组织形式服务于国家阶级本质的需要 117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119

第二节人民代表大会制是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 119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的历史发展 121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 127

第三节选举制度 132

一、选举制度概述 132

二、我国选举制度的历史发展 134

三、我国选举制度的社会主义原则 136

四、我国选举的组织和程序 144

第五章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147

第一节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147

一、宪法规定公有制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基础的 147

重要意义 147

二、全民所有制经济 151

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 156

四、社会主义分配原则 161

五、社会主义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164

第二节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 165

一、我国的劳动者个体经济 165

二、中外合资经营、合作经营和外资经营企业 168

第三节公民个人财产权 172

一、公民个人财产权的概念 172

二、国家保护公民个人财产的所有权 173

三、国家依法保护公民私有财产的继承权 174

第四节发展国民经济的指导方针 174

会生产力 175

一、国家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发展社 175

二、国家实行计划经济 177

三、艰苦奋斗、勤俭建国 180

四、坚持实行对外开放和对内开放的方针 181

五、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183

第六章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85

第一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中国宪法的特色 185

一、精神文明的概念及其性质 185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指导方针和 188

根本任务 188

三、宪法规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190

第二节社会主义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192

一、加强社会主义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192

二、社会主义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193

一、思想建设的意义 198

第三节社会主义思想建设 198

二、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200

三、思想道德教育的形式 209

第七章 地方制度 211

第一节地方制度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211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单一制国家 211

二、我国的行政区域划分 213

三、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发挥地方的积极性 216

四、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 217

五、基层政权建设 220

第二节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21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概念 221

二、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根据 223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227

四、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30

第三节特别行政区的设立 235

一、特别行政区是“一国两制”构想的具体化 235

二、特别行政区的法律地位 241

三、设立特别行政区遇到的几个具体问题 242

第八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245

第一节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概述 245

一、公民和权利、义务的概念 245

二、我国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历史发展 250

第二节我国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民主性 253

一、我国公民权利和义务的特点 253

二、公民要正确认识和行使权利和自由 259

第三节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 262

一、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263

二、宗教信仰自由 265

三、公民人身自由 267

四、公民有申诉、控告、检举权和取得赔偿 270

权,有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 270

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 270

五、公民的社会经济权利 272

六、公民的教育、科学、文化权利和自由 275

七、国家保护妇女、婚姻、家庭、儿童和老人 276

八、保护华侨、归侨和侨眷的正当权益 276

第四节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 278

一、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团结的义务 279

尊重社会公德的义务 280

二、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机密,爱护公 280

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 280

三、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 282

四、保卫祖国,抵抗侵略,依法服兵役和参加 283

民兵组织的义务 283

五、依法纳税的义务 284

六、其他义务 284

笫九章 国家机构 287

第一节国家机构概述 287

一、国家机构的概念 287

二、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288

三、中国共产党对国家机构的领导 294

一、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历史发展 296

第二节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296

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299

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304

四、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委员会 308

五、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310

第三节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312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性质和地位 313

二、国家主席制度的历史发展 314

三、国家主席、副主席的产生和任期 315

四、国家主席的职权 316

第四节国务院 317

一、国务院的性质和地位 317

二、我国最高国家行政机关的历史发展 318

三、国务院的组成和任期 320

四、国务院的领导体制和会议制度 321

五、国务院的职权 322

六、国务院的责任 324

七、各部、各委员会 324

八、审计机关 325

第五节 中央军事委员会 326

一、中央军事委员会的性质和地位 327

二、中央军事委员会的组成和任期 327

三、中央军事委员会的领导制度和责任 328

第六节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和地方国家行政机关 328

一、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328

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332

三、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 335

四、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336

第七节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 340

一、民族自治地方和自治机关的概念 340

二、民族自治机关的组成 341

三、民族自治机关的职权 344

四、国家对民族自治地方的领导和帮助 348

第八节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 349

一、人民法院 349

二、人民检察院 357

三、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办理刑 361

事案件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 361

原则 361

一、国旗、国徽是国家的标志 363

第十章 国旗、国徽、国歌和首都 363

第一节国旗和国徽 363

二、国旗、国徽图案的含义 364

三、悬挂国旗和使用国徽的办法 365

第二节国歌 366

一、国歌是代表国家的歌曲 366

二、 《义勇军进行曲》产生的历史背景 366

三、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的意义 366

第三节 首都 367

一、我国首都是北京 367

二、北京的历史沿革和建国后的巨大变化 368

三、北京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加快北京 368

建设对实现“四化”有重要意义 368

查看更多关于中国宪法教程的内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