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社会人格发展

社会人格发展PDF格式文档图书下载

社会科学

  • 购买点数:15
  • 作 者:DAVID R. SHAFFER著 陈淑敏译
  • 出 版 社:华腾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 出版年份:2006
  • ISBN:9867464613
  • 标注页数:486 页
  • PDF页数:501 页
图书介绍

第1章 绪论 1

第一节 宇宙养育机:一个假想的实验 3

第二节 社会人格发展的历史演变 4

一、历史上的儿童期 4

二、儿童是研究对象:婴儿传记 4

三、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5

四、理论在科学研究所扮演的角色 6

第三节 人类发展的问题与争议 7

一、人类本性的早期哲学观点 7

二、本性对教养 8

三、主动对被动 8

四、连续对不连续 9

五、发展是普遍的还是个殊的? 10

第四节 研究方法 10

一、科学方法 10

二、蒐集资料:寻找事实的基本策略 11

第五节 发现关系:相关和实验设计 16

一、相关设计 17

二、实验设计 17

三、自然(或准)实验 19

第六节 发展研究的设计 20

一、横断设计 20

二、纵贯设计 21

三、系列设计 22

四、微发生设计 23

第七节 跨文化的比较 24

第八节 结语:成为发展研究的聪明消费者 26

第2章 社会人格发展的古典理论 27

第一节 心理分析论 28

一、佛洛依德的性心理论 28

二、佛洛依德理论的评价 30

三、艾瑞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论 31

四、艾瑞克森理论的评价 33

五、现代心理分析论 33

第二节 行为主义或社会学习论 33

一、华生的行为主义 33

二、史金纳的操作学习理论(激进的行为主义) 34

三、班都拉的认知社会学习论 35

四、社会学习的相互决定论 38

五、社会学习论的评价 39

第三节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 40

一、皮亚杰的智力与智能发展观点 40

二、四个认知发展阶段 42

三、皮亚杰理论的评价 52

第3章 社会人格发展的近期观点 53

第一节 现代进化论 54

一、古典动物行为学的基本假定 54

二、动物行为学与人类发展 55

三、现代进化论 56

四、进化观点的评价 57

第二节 行为遗传学:个别差异的生物基础 58

一、评量遗传影响的方法 59

二、评量遗传与环境的贡献 60

三、遗传对人格与心理健康的贡献 62

四、遗传与环境共同决定发展的历程 66

五、行为遗传学的评价 69

第三节 生态系统理论:现代环境观点 71

一、布朗分布连纳的发展系络 71

二、生态系统论的评价 73

第四节 现代认知观点 74

一、维高斯基的社会文化论 74

二、社会文化观点的评价 76

三、社会讯息处理(归因)观点 77

四、社会讯息处理论的评价 79

第五节 理论及世界观 80

第4章 情绪发展与气质 83

第一节 情绪与情绪发展概观 84

一、情绪与情绪发展理论 84

第二节 情绪表现之发展 86

一、第一年各种情绪出现的顺序 87

二、正面情绪的发展:快乐 87

三、负面情绪的发展 88

四、自觉情绪的发展 91

五、情绪表达的后期发展 93

第三节 辨识及了解他人情绪 93

一、早期对情绪的辨识及了解 94

二、辨识他人情绪之后期发展 95

三、了解情绪发生的原因 95

第四节 情绪调整的学习 97

一、早期情绪的社会化及情绪自我调整 98

二、调整情绪的认知策略之浮现 99

三、情绪表现规则的遵守 99

第五节 情绪能力、社会能力与个人适应 101

第六节 气质与发展 103

一、气质是什么及如何测量? 104

二、遗传与环境对气质的影响 105

三、气质的稳定性 106

四、早期气质型态与后期发展 106

第5章 亲密关系的建立与对后来发展的意义 109

第一节 情绪依附是什么? 111

一、依附是相互的关系 111

二、同步互动与依附 112

第二节 婴儿如何与照顾者形成依附关系? 113

一、基本依附的成长 113

二、依附理论 114

第三节 依附品质的个别差异 118

一、安全依附的评量 118

二、依附类型的文化差异 121

第四节 影响依附安全性的因素 122

一、照顾的品质 122

二、婴儿气质 124

第五节 父亲是依附对象 126

一、父亲是照顾者 127

二、父亲对情绪安全性与其他社会能力的贡献 128

第六节 依附与日后发展 129

一、安全与不安全依附长期的相关因素 129

二、依附品质为何能预测后来的发展? 130

三、依附经历是天生注定的吗? 132

第七节 没有依附的婴儿 132

一、婴儿期与儿童期社会剥夺的相关结果 132

二、为什么早期剥夺会有伤害? 133

三、儿童能否从早期的剥夺经验复原? 134

第八节 母亲就业、托育与早期的情绪发展 135

一、托育品质 135

二、教养方式与父母对工作的态度 136

三、如何帮助职业父母? 137

第6章 自我与社会认知发展 139

第一节 自我概念的发展 141

一、自我的浮现:区分与自我认识 141

二、我是谁:学前幼儿的反应 145

三、儿童的心智论与私下我的浮现 146

四、儿童中期与青少年期的自我概念 149

第二节 自尊:自我评价的成分 153

一、自尊的起源 153

二、儿童期整体自尊的成分 153

三、青少年的自尊 155

四、自尊是稳定的吗? 155

五、父母与同侪对自尊的影响 156

六、文化、种族与自尊 158

第三节 我将变成怎样的人?统合的形成 158

一、统合形成的发展趋向 159

二、统合的形成究竟有多痛苦? 160

三、影响统合形成的个人、社会与文化因素 161

四、少数民族青年的统合形成 162

第四节 社会认知的另一面:认识他人 163

一、人际知觉的年龄趋势 163

二、社会认知发展理论 167

第7章 成就 173

第一节 成就动机 175

一、动机观点的成就 175

二、行为观点的成就 175

第二节 早期对个人成就的反应:从驾驭到自我评量 176

第三节 成就动机理论与成就行为 178

一、成就需求理论 178

二、威纳的归因理论 181

三、椎克的习得无助感理论 185

四、成就理论的反思 187

第四节 文化与次文化对成就的影响 189

一、个人主义对集体主义 189

二、成就的种族差异 190

三、成就的社会阶级差异 192

第五节 家庭与家庭生活对成就的影响 196

一、依附与成就品质 196

二、家庭环境 196

三、儿童养育与成就 197

第六节 创造力与特殊才能 198

一、多元成分的观点:史坦柏格与卢巴特的投资理论 199

二、促进教室中的创造力 201

第8章 性别差异、性别角色发展与性 203

第一节 区分男女:性别角色标准 205

第二节 性别差异的事实与假象 206

一、男女心理的真正差异 206

二、文化迷思 210

三、文化迷思对能力(及就业机会)的性别差异有贡献吗? 211

第三节 性别分化的发展趋势 214

一、性别概念的发展 214

二、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发展 214

三、性别分化行为的发展 217

四、性别分化的次文化差异 219

第四节 性别分化理论与性别角色发展 220

一、进化论 221

二、曼尼与艾尔哈特的生物社会论 222

三、佛洛依德的心理分析论 227

四、社会学习论 227

五、柯尔堡的认知发展论 229

六、性别基模理论 230

七、整合论 232

第五节 心理学上的双性性格:21世纪的新趋势? 233

一、真的有双性性格的人吗? 234

二、双性性格比较有利吗? 234

三、应用:改变性别角色的态度与行为 235

第六节 性与性行为 236

一、文化对性的影响 237

二、青少年性态度与行为 238

三、青少年性活动对个人与社会的影响 240

四、美国青少年的性病传染 241

五、年轻女孩怀孕 241

六、处理青少年的性问题 242

第9章 攻击与反社会行为 245

第一节 攻击是什么? 246

一、攻击是一种本能 246

二、攻击的行为定义 247

三、攻击是一种社会判断 247

第二节 攻击理论 248

一、本能论 248

二、学习论 251

三、道举的社会讯息处理论 254

第三节 攻击的发展趋势 257

一、早期冲突与攻击的起源 257

二、攻击本质的年龄变化 257

三、攻击是一种稳定的特质吗? 261

第四节 攻击的性别差异 262

一、生物学的观点 263

二、社会学习观点 263

三、互动(或生物社会)观点 264

第五节 文化与次文化对攻击的影响 264

一、次文化的差异 266

第六节 家庭对攻击的影响 267

一、父母对儿童的养育与儿童的攻击 267

二、家庭气氛与儿童攻击 267

第七节 控制攻击与反社会行为的方法 273

一、发泄:值得怀疑的策略 273

二、创造不具攻击性的环境 273

三、消除攻击的酬赏 274

四、社会认知介入 274

五、应用:预防学校的攻击与暴力 275

第10章 利他与道德发展 277

第一节 利他与利社会行为是什么? 278

第二节 利他理论与利社会发展 279

一、生物论:我们是先天设定有利社会行为的吗? 280

二、心理分析论:让良心指引你 280

三、社会学习论:我能从中得到什么? 280

四、利他的认知论:成熟是仲介 281

第三节 利他的发展趋势 282

一、利社会行为的起源 282

二、利他的年龄变化 283

第四节 促进利他的认知与情感因素 284

一、角色取替与利他 284

二、利社会道德推理 285

三、同理心:促进利他的情感因素 286

四、利他的自我概念 288

第五节 社会与文化对利他的影响 289

一、文化影响 289

二、增强利他 289

三、楷模的影响:实践与倡导利他 290

四、谁能教养出利他儿童? 292

第六节 道德是什么? 293

一、发展学者的道德观点 293

第七节 心理分析的道德发展论 294

一、佛洛依德的恋父情结道德论 294

第八节 认知发展论:儿童是道德哲学家 296

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论 296

二、皮亚杰理论的评价 298

三、柯尔堡的道德发展论 300

四、对柯尔堡理论的支持 303

五、对柯尔堡理论的批评 306

第九节 道德是社会学习(及社会讯息处理)的产物 310

一、道德行为与道德品格有多一致? 310

二、学习抗拒诱惑 311

第十节 谁能养育道德成熟的儿童 313

一、对霍夫曼管教观点的批评 315

二、儿童眼中的管教 315

第11章 家庭 319

第一节 了解家庭 320

一、家庭是一个社会系统 321

二、直接与间接的影响 321

三、家庭是发展性的系统 323

四、家庭是社会系统之一环 323

五、变迁世界中变动的家庭系统 323

第二节 父母对儿童与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 325

一、父母教养的两个主要向度 325

二、父母教养的四种类型 326

三、行为控制对心理控制 329

四、父母影响?还是儿童影响 329

五、不同社会阶级与族群之儿童养育 330

六、要求自主:青少年期父母与子女关系再协商 335

第三节 手足影响与手足关系 336

一、当新生儿降临时,家庭系统随之改变 337

二、儿童期的手足关系 337

三、手足关系的正面贡献 338

四、独生子女之特性 339

第四节 家庭生活之多样性 340

一、收养家庭 340

二、捐精受孕家庭 341

三、同性恋家庭 341

四、家庭冲突与离婚 342

五、再婚与重组家庭 345

六、对职业妇女与双薪家庭的挑战 349

第五节 当父母教养变调时:虐待儿童的问题 352

一、谁是施虐者? 353

二、谁是受虐者? 353

三、情境诱发:儿童受虐的生态环境 353

四、虐待或忽视之后果 354

第六节 家庭的省思 356

第12章 家庭之外的影响Ⅰ:电视、电脑与学校 359

第一节 童年的窗口:电视对儿童与青少年的影响 360

一、电视与儿童的生活方式 360

二、电视阅读能力的发展 361

三、电视暴力与儿童攻击 362

四、如何对暴露於电视暴力作个结论? 366

五、电视其他潜在的不良影响 368

六、电视作为教育工具 370

第二节 电脑化世代的儿童发展 373

一、电脑化教学 373

二、电脑的隐忧 374

第三节 学校是社会化的代理人 375

一、学校教育能否促进认知发展? 376

二、决定学校效能的因素 377

三、学校能否符合所有儿童的需求? 381

第四节 教育成效的跨文化比较 386

第13章 家庭之外的影响Ⅱ:同侪是社会化的代理人 389

第一节 何谓同侪?同侪有何功能? 391

一、同侪互动的重要性 391

二、同侪互动的频率 392

三、同侪影响有多重要? 392

第二节 同侪社交性的发展 395

一、婴儿期与学步儿期的同侪社交性 395

二、学前时期的社交性 396

三、儿童中期与青少年期的同侪社交性 399

四、父母对同侪社交性的影响 401

第三节 同侪接受度与欢迎度 404

一、评量儿童的同侪欢迎度 404

二、为什么儿童会被同侪接受、忽略、或排斥? 407

三、改进被排斥儿童的社会技巧 412

第四节 儿童与朋友 414

一、友谊的发展 414

二、朋友之间与相识之间的社会互动 415

三、朋友的益处是什么? 416

第五节 父母与同侪都是有影响力的代理人 419

一、同侪顺从的增加 419

二、对立压力是问题吗? 420

第14章 完整勾勒社会与人格发展 423

第一节 人类社会与人格发展的主题 424

一、人类发展是整体的努力 424

二、个体主动贡献自己的发展 424

三、发展有连续性与不连续性 425

四、人类发展有很大弹性 425

五、本性与养育二分法的错误 426

六、常模与个别发展都很重要 426

七、个体在文化与历史环境中发展 427

八、应从多元观点去看待发展 427

九、父母教养类型(及成人引导)显然很重要 428

十、很多社会因素共同塑造发展 429

十一、我们已经走了长远的路…但前面的更为遥远 430

查看更多关于社会人格发展的内容

相关书籍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