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中华养生文化大百科  5  中医文化与养生  上

中华养生文化大百科 5 中医文化与养生 上PDF格式文档图书下载

医药卫生

  • 购买点数:14
  • 作 者:童知秋主编
  • 出 版 社: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0
  • ISBN:7807235002
  • 标注页数:446 页
  • PDF页数:482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章 独树一帜的中医文化 1

一、中医药的起源 3

可以追溯到4000年前 3

“圣人”与医药起源 4

医药起源与巫的关系 5

医药起源与仿生学 6

二、《黄帝内经》与《神农本草经》 6

中医经典——《黄帝内经》 7

第一部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 8

三、古代名医荟萃 9

东汉之前的中医名家 10

两晋至五代的中医名家 12

宋元时期的中医名家 15

明清时期的中医名家 17

四、医苑百科 20

“儒医”的由来 20

阴阳鱼——中国古代中医药的志徽 20

不为良相,愿为良医 21

“悬线诊脉”的传说 21

简释“医”字 21

我国古代十大医学之祖 21

我国古代的女医学家 23

我国第一位提倡晚婚的医学家 25

我国古代医生的称谓 25

大夫·医生 26

医生为何称郎中 26

形形色色的医生“外号” 27

我国古代名医别称 28

有趣的中医别名 28

古代医家美称 29

葫芦——中医行医的招牌 30

简释“悬壶” 31

太医起于汉代 31

我国御医点滴 32

我国历史上的走方医 32

“铃医”与“卖嘴郎中” 33

中医切脉趣闻 33

我国古代名医纪念地 34

中医与“三” 35

中医中的十个数字 35

我国的医药之最 36

我国妇科之最 37

中医古籍的“世界第一” 38

我国古代医院 38

我国古代医院的分类 39

清代的御医与御药房 39

“倒药渣”的由来 40

端午熏药渣的由来 40

“偷药锅”和“借药锅”的风俗 41

称“药锅”为“急销”的由来 41

中药称为“本草”的由来 41

我国最早的病历 41

中药的起源 42

中药一词的由来 43

我国最早的药匠 43

中药龙骨与甲骨文 44

我国官办药店的由来 45

中药店称“堂”的由来 46

中药店门前桂葫芦的由来 46

鹿血药用史话 46

中草药的命名 47

中药取名趣味多 48

似是而非的中药名 49

与十二生肖有关的中药 50

中成药命名拾趣 51

几种中药方名的来历 51

被迫“改名换姓”的中药 52

中药材之乡 53

中药之最 54

中药的“仁” 55

我国名花及其药用 56

话“马”药 57

话“猴药” 57

话“鸡”药 58

话“狗”药 59

话“猪”药 60

新中国邮票中的中药材 61

中药缘何称“本草” 61

《本草》小史 62

《本草纲目》的由来 63

民间秘方的由来 63

阿是穴的由来 64

汤药诞生记 64

虎撑的传说 65

古代毒药指的是啥 66

仵作与古代的法医 66

五、中草药的传说 68

补气之王——人参 68

活血止血妙药——三七 69

药食两用的山药 70

养五脏之气的五味子 72

有国老之称的甘草 73

擅长补血益智的龙眼 74

奇妙的冬虫夏草 75

产自北美的西洋参 75

妇科圣药——当归 76

延年益寿——何首乌 77

止疼良药——延胡索 79

清热明目的佳品——千里光 80

神草仙药话灵芝 80

补血良药——阿胶 81

益寿良药——枸杞 82

妇科良药——益母草 84

擅补中气的黄芪 84

安神宁心——丹参 85

治疗头痛的良药——川芎 87

补肾祛风除湿的良药——五加皮 88

道家仙药——黄精 88

补益肝肾的良药——杜仲 89

治腰良药——菟丝子 90

安神补心的柏子仁 91

中药第一香——麝香 92

吃了马齿苋,到老无病患 93

呕家圣药——生姜 95

六、名人与中医药 97

扁鹊的神奇医术 97

扁鹊巧答魏文王 97

张仲景埋名拜师 98

张仲景预诊决生死 99

张仲景食疗治冻耳 100

张仲景察脉破疑案 101

神医华佗 101

华佗拜师 102

华佗刮骨疗毒救关羽 103

华佗发明“五禽戏” 104

华佗与茵陈 105

四大亳药的传说 106

华佗妙法解疑症 107

华佗听音辨疾 107

华佗妙方“医”贪官 108

蜀汉姜维寄药明志 109

药王孙思邈 109

孙思邈养生有术 110

孙思邈以嚏治病 111

卢照邻问医 112

白头翁的传说 112

何首乌与长寿县 113

天际大师的妙方 113

白居易与中医药 114

白居易与荔枝核 114

刘禹锡汇编《传信方》 115

刘禹锡写《鉴药》 116

苏辙茯苓祛百病 117

苏东坡与中药材 117

苏东坡杏林留美名 120

苏东坡养生有道 121

苏东坡与庞安常的文医缘 121

观画亦可起沉疴 122

一味黄土救太子 123

寒凉派创始人刘完素的故事 123

魏徵与梨膏糖 124

蒲虔贯与药枕 124

陆游吟诗治病 125

陆游钟爱菊花枕 125

朱丹溪妙法疗心疾 126

施耐庵巧对医心病 127

唐伯虎题诗治尿闭 128

李时珍晒“书” 128

李时珍心法疗心病 129

李时珍治泄泻有奇方 129

李时珍猜谜识中药 130

李时珍巧取“仙果”解谜团 130

李时珍细辨白花蛇 131

李时珍以药祝寿 132

李时珍巧施“白虎汤” 133

李中梓巧用反治法 133

杨继洲针灸解腿痛 134

李在躬巧开药方 135

戴思恭辨字绝讹传 135

蒲松龄也曾著医书 136

蒲松龄医诗戏儒生 136

蒲松龄养生有道 137

叶天士虚怀若谷 138

叶天士妙方治贫病 139

叶天士佛珠脱鱼钩 139

叶天士不耻下问 139

曹雪芹巧治眼疾 140

毛泽东请中医治病 141

七、文学艺术中的中医药知识 143

《诗经》中的医药知识 143

《红楼梦》中的“医药” 144

《西游记》里药飘香 145

诗苑奇葩——药名诗 146

明代老中医的“药名四季诗” 149

名医巧赋谐趣诗 150

药名诗成就《牡丹亭》 150

奇趣药剧——《草木传》 151

李时珍妙对药名联 151

药联展才华 152

一副药联选中俩人 153

文官武将巧对药联 153

王维巧对获佳偶 153

徐长卿妙对结良缘 154

药名入联妙趣生 155

古今药铺对联 156

称颂医德的名联 157

药联讽权贵 159

刘中医药联戏昏官 159

纪晓岚妙联讽庸医 160

汇集药名写情书 161

妙趣横生的药名家书 161

中药谚语 162

中药名联集锦 163

第二章 中医养生概论 165

一、什么是中医养生学 167

中医养生学的特点 167

中医养生学的前景展望 168

二、中医养生学的起源与发展 168

远古时期养生思想的原始萌芽 168

先秦时期养生思想的初步发展 168

汉唐时期中医养生学的进一步发展 169

宋元时期中医养生学的新进展 169

明清时期中医养生学的广泛发展 170

近代中医养生学的缓慢发展 170

现代中医养生学的蓬勃发展 170

三、中医养生学说 170

有关生命的认识 171

人的自然寿命 172

有关衰老的认识 173

养生与自然的关系 174

形与神的关系 175

养护正气即是养生 176

动静协调是养生的关键 177

四、中医养生要点指南 178

养生要有正确的观念 179

养生的生理基础 180

养生就是养精气神 181

养生贵在坚持 182

第三章 中西医养生理念的区别 183

一、中西医对人体健康认识的区别 185

健康人的六大生理现象 185

人体健康的三个阶段 186

二、中医与西医的养生思想区别 187

西医养护健康的主要思想 187

中医养护健康的主要思想 188

三、中医与西医的养生调控手段的区别 190

对健康诊断的区别 190

对疾病预防的区别 190

对疾病的调控和康复的原理的区别 191

对疾病的调控和康复的方法的区别 191

第四章 中医养生的指导思想 195

一、阴阳变化与人体健康 197

阴阳的收藏 198

阴阳的生长 199

二、五脏关系论证 200

在生理、病理上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206

在养生保健上、治疗上从整体出发,辨证论治 207

五脏与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 208

脏腑的五行相应图解析 208

饮食方面的五行归属与养生解析 208

三、关于经络 211

四、河图与洛书的“数”与中医的养生原则和治疗方法 215

五、病因学说 219

第五章 中医诊疗方法 227

一、中医诊法概述 229

什么是望诊及内容 229

什么是闻诊及内容 230

什么是问诊及内容 232

什么是切诊及内容 233

什么是八纲辨证及内容 235

还有哪些辨证方法 237

二、中医治疗原则概述 239

什么是未病先防 239

什么是整体观念 240

什么是扶正祛邪 240

什么是标本缓急 241

什么是正治与反治 242

三、中医治法概述 243

什么是治法 243

八法具体内容有哪些 244

第六章 常用养生中药及实用便方 247

一、滋补抗衰药 249

山药 249

大枣 250

蛤蚧 252

鹿 253

沙参 256

鳖 257

核桃 258

灵芝 260

黄芪 262

人参 263

太子参 267

西洋参 269

党参 270

枸杞 272

龟 273

冬虫夏草 274

黄精 276

莲藕 277

续断 279

芡实 281

石菖蒲 282

女贞子 283

二、理气止痛药 284

佛手 284

香附 285

薤白 287

枳实(枳壳) 288

沉香 289

三、补血药 290

阿胶 290

地黄 292

龙眼(荔枝奴) 294

当归 296

桑树 298

何首乌 300

四、温里助阳药 301

丁香 301

吴茱萸 302

胡椒 303

硫黄 305

荜茇 306

花椒 306

五、镇静安神药 308

合欢花 308

琥珀 309

远志 310

龙骨 311

朱砂 312

酸枣仁 313

六、活血化瘀药 314

刘寄奴 314

益母草 315

凌霄花 317

红花 318

水蛭 320

王不留行 321

川芎 322

穿山甲 323

麝香 325

苏合香 326

七、祛痰止咳药 327

百合 327

款冬花 329

银杏 331

杏仁 332

白附子 334

半夏 335

瓜蒌 337

藜芦 338

天冬、麦冬 339

八、清热消炎药 341

蒲公英 341

金钱草 342

黄芩 343

大黄 344

马齿苋 346

芦荟 347

栀子 349

金银花 350

牛黄 352

夏枯草 353

青蒿 354

珍珠 355

鱼腥草 356

九、健胃消食药 358

梅 358

莱菔子 359

山楂 360

第七章 常见疾病的中医疗法 363

一、内科 365

一般头痛 365

顽固性头痛 365

慢性头痛 365

血虚头痛 365

血瘀头痛 365

风湿头痛 365

血管性头痛 366

其他头痛 366

偏头痛 366

三叉神经痛 366

预防感冒 367

风寒感冒 367

风热感冒 367

风湿感冒 367

体虚感冒 368

流感 368

高热 368

长期低热 368

一般咳嗽 368

顽固性咳嗽 369

外感咳嗽 369

秋燥咳嗽 369

其他咳嗽 369

咯血 370

慢性气管炎 370

支气管炎 370

急性支气管炎 370

慢性支气管炎 370

肺炎 371

肺气肿 371

肺结核 371

肺结核咯血 371

肺心病 372

哮喘 372

胸膜炎 372

其他肺病 372

胃痛 372

胃寒痛 373

胃炎 373

慢性胃炎 374

萎缩性胃炎 374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374

胃下垂 375

胃出血 375

胃石症 375

其他胃病 375

伤食 376

厌食 376

上消化道出血 377

食管炎 377

呃逆 377

打嗝 377

呕吐 377

急性肠炎 378

慢性肠炎 378

过敏性肠炎 378

溃疡性肠炎 378

腹泻 378

慢性腹泻 379

五更泻 379

糖尿病性腹泻 379

痢疾 379

细菌性痢疾 379

赤痢 380

白痢 380

久痢不止 380

便秘 380

习惯性便秘 380

老人便秘 381

便血 381

其他肠道疾病 381

高血压 381

低血压 382

高脂血 382

贫血 382

缺铁性贫血 383

再生障碍性贫血 383

其他贫血 383

败血症 383

血小板减少 384

白细胞减少 384

预防流脑 384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384

流行性乙型脑炎 384

脑栓塞 384

脑动脉硬化 384

中风先兆 385

中风后遗症 385

其他脑部疾病 386

冠心病 386

风湿性心脏病 386

心绞痛 387

心肌炎 387

病毒性心肌炎 387

心肌梗死 387

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387

心慌 387

心悸 388

心房颤动 388

心力衰竭 388

心律失常 388

室性早搏 388

心动过速 389

肝炎 389

慢性肝炎 389

黄疸型肝炎 389

病毒性肝炎 389

预防甲肝 389

甲型肝炎 390

乙型肝炎 390

丙型肝炎 390

脂肪肝 390

酒精肝 391

肝硬化 391

肝硬化腹水 391

胆囊炎 391

急性胆囊炎 392

慢性胆囊炎 392

胆石症 392

胆管结石 392

肾炎 393

慢性肾炎 393

肾盂肾炎 393

肾小球肾炎 393

肾虚 393

肾虚水肿 394

肾病蛋白尿 394

肾结石 394

肾病综合征 394

尿频 394

尿闭 395

尿痛 395

遗尿 395

尿路感染及尿道炎 395

小便不通 395

小便失禁 395

尿潴留 395

血尿 396

蛋白尿 396

乳糜尿 396

尿路结石 396

尿毒症 396

糖尿病 396

甲状腺功能亢进 397

风湿 397

类风湿 397

风湿热 398

梅核气 398

浮肿 398

神经衰弱 398

失眠 398

睡眠综合征 399

精神分裂症 399

抑郁症 399

癫痫 400

梅尼埃氏综合征 400

眩晕 400

老年痴呆症 401

帕金森综合征 401

疟疾 401

多发性神经炎 401

面部神经麻痹 402

肋间神经痛 402

黄疸 402

排铅 402

痛风 402

中暑 403

春困 403

春燥 403

秋燥 403

干燥综合征 403

慢性疲劳综合征 404

体虚乏力 404

自汗盗汗 404

多汗 404

手足多汗 405

肢体手足麻木 405

空调病 405

二、外科 406

腮腺炎 406

流行性腮腺炎 406

落枕 406

胰腺炎 407

脉管炎 407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407

静脉炎 407

血栓性静脉炎 407

静脉曲张 407

腱鞘炎 407

创伤性滑膜炎 408

肠梗阻 408

阑尾炎 408

慢性阑尾炎 408

急性阑尾炎 408

复发性阑尾炎 409

肢体疼痛 409

闪腰岔气 409

关节炎 409

风湿性关节炎 410

关节痛 410

小腿抽筋 410

丹毒 411

雷诺病 411

破伤风 411

痔疮 411

外痔 412

痔疮出血 412

痔疮炎症水肿 412

肛门瘙痒 412

肛门湿疹、脓肿 413

肛裂 413

脱肛 413

疝气 413

外伤出血 413

烧烫伤 414

疮痈疖肿 414

动物叮咬伤 415

蜈蚣咬伤 415

其他虫伤 415

毒蛇咬伤 415

足痛 416

脚垫 416

足寒、足热 416

三、妇科 416

经前期紧张综合征 416

月经不调 417

月经提前 417

月经过少 417

痛经 417

闭经 418

倒经 418

不孕 418

妊娠反应 419

妊娠呕吐 419

妊娠水肿 419

子痫 419

胎位不正 420

先兆流产 420

习惯性流产 420

孕妇感冒 420

催乳 420

回乳 421

乳痈 421

产后腰痛 421

产后尿潴留 421

产后贫血 421

产后腹痛 422

产后其他杂症 422

乳腺炎 422

急性乳腺炎 423

乳腺增生 423

乳腺小叶增生 423

输卵管阻塞 424

卵巢早衰 424

卵巢囊肿 424

盆腔炎 424

慢性盆腔炎 424

急性盆腔炎 425

盆腔包块、脓肿 425

盆腔瘀血 425

附件炎 425

外阴白斑 425

白带异常 425

阴道炎 426

霉菌性阴道炎 426

老年性阴道炎 426

滴虫性阴道炎 426

阴部湿疹 426

阴部瘙痒 427

宫颈炎 427

宫颈糜烂 427

子宫脱垂 427

崩漏、子宫出血 428

子宫内膜异位症 428

子宫肌瘤 428

女性功能性水肿 429

更年期综合征 429

妇科杂症 429

四、男科 430

急性前列腺炎 430

慢性前列腺炎 430

前列腺增生 431

前列腺肥大 431

男子不育 431

性功能低下 431

遗精 432

阳痿 432

早泄 433

不射精症 433

无精子症 433

精子不液化 434

血精 434

死精 434

生殖器疱疹 434

龟头炎 434

鞘膜积液 435

包皮水肿 435

附睾炎 435

睾丸肿痛 435

输精管结扎术后综合征 436

男性更年期综合征 436

五、儿科 436

小儿感冒发热 436

小儿口腔溃疡 437

小儿鹅口疮 437

小儿腮腺炎 437

小儿流涎 438

小儿咳喘 438

小儿百日咳 438

小儿哮喘 438

小儿支气管哮喘 439

小儿肺炎 439

小儿消化不良 439

小儿厌食 440

小儿疳积 440

小儿异食癖 440

婴儿吐乳 440

小儿胃肠炎 440

小儿腹泻 441

小儿脐炎 441

小儿其他炎症 441

小儿暑热 441

小儿便秘 442

小儿麻疹 442

小儿湿疹 442

小儿水痘 442

小儿麻痹 443

小儿缺锌 443

小儿癫痫 443

婴幼儿水痘 444

小儿盗汗 444

小儿疝气 444

小儿脱肛 444

小儿遗尿 444

小儿白尿 445

小儿尿频 445

小儿惊风 445

婴儿夜啼 445

新生儿硬肿症 445

儿童多动症 445

小儿肥胖 446

小儿其他杂症 446

查看更多关于中华养生文化大百科 5 中医文化与养生 上的内容

相关书籍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