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中国寄生虫病防治与研究  上

中国寄生虫病防治与研究 上PDF格式文档图书下载

医药卫生

图书介绍

上册 3

第一篇 总论 3

第一章 中国寄生虫病流行概况 3

第一节 法定管理的寄生虫病 3

一、血吸虫病 3

二、疟疾 5

三、丝虫病 6

四、黑热病(内脏利什曼病)及皮肤利什曼病 8

五、包虫病 9

六、阿米巴病 10

第二节 土源性线虫病 12

一、以往流行状况 12

二、流行现状 12

三、问题与挑战 13

第三节 食源性寄生虫病 14

一、肉源性寄生虫病 14

二、鱼源性寄生虫病 18

三、淡水甲壳动物源性寄生虫病 20

四、贝类源性寄生虫病 21

五、植物源性寄生虫病 21

六、其他节肢动物源性寄生虫病 22

七、主要食源性寄生虫病流行趋势 23

八、食源性寄生虫病防治的问题与挑战 23

第四节 虫媒寄生虫病 24

一、我国重要虫媒寄生虫病 24

二、结膜吸吮线虫病 24

第五节 水传播寄生虫病 24

一、蓝氏贾第鞭毛虫病 24

二、隐孢子虫病 25

三、环孢子虫病 25

四、自由生活阿米巴病 25

五、麦地那龙线虫病 25

第六节 机会性寄生虫病 25

一、弓形虫病 25

二、肺孢子虫病 25

三、微孢子虫病 25

四、贝氏等孢球虫病 25

五、人芽囊原虫病 26

六、粪类圆线虫病 26

第二章 中国寄生虫病防治的主要成就与经验 27

第一节 丝虫病防治成就与经验 27

一、防治成就 27

二、防治经验 29

第二节 血吸虫病防治成就与经验 31

一、防治成就 31

二、防治经验 32

第三节 疟疾防治成就与经验 36

一、防治成就 37

二、防治经验 37

第四节 黑热病防治成就与经验 39

一、防治成就 39

二、防治经验 40

第五节 两次全国寄生虫(寄生虫病)调查的成绩和经验教训 41

一、1990年首次全国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 41

二、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 44

三、经验与教训 46

第三章 中国抗寄生虫药物的研究与应用概述 51

第一节 抗原虫药物 51

一、抗疟原虫药物 51

二、抗利什曼原虫药物 51

三、抗阿米巴药物 53

四、抗蓝氏贾第鞭毛虫药物 54

五、抗阴道滴虫药物 55

六、抗弓形虫药物 55

七、抗肺孢子虫药物 56

八、抗微小隐孢子虫药物 57

九、抗贝氏等孢球虫药物 58

十、抗环孢子虫药物 58

十一、抗结肠小袋纤毛虫药物 58

第二节 抗蠕虫药物 59

一、抗吸虫药物 59

二、抗丝虫药物 61

三、抗肠道线虫药物 61

四、抗囊尾蚴(囊虫)药物 62

五、抗包虫药物 63

第四章 寄生虫病诊断 65

第一节 病原学诊断技术 65

一、直接检查 65

二、间接检查 66

第二节 免疫学诊断技术 66

第三节 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 69

第四节 影像学诊断技术 70

第二篇 各种寄生虫病防治与研究 73

第五章 疟疾 73

第一节 流行情况 73

一、我国疟疾流行史 73

二、流行病学 75

三、新中国成立初期流行情况(1949~1959) 83

四、严重流行时期(1960~1979) 86

五、发病率持续降低时期(1980~1999) 93

六、巩固防制成果时期(2000~2009) 98

第二节 防治 102

一、重点调查及防治(1949~1959) 102

二、控制流行(1960~1979) 104

三、降低发病率(1980~1999) 109

四、巩固防治成果(2000~2009) 113

五、疟防工作的成绩与经验 117

第三节 研究 120

一、研究工作特色 120

二、专家组织 121

三、重要防治、研究、调查项目 122

第六章 利什曼病 161

第一节 黑热病 161

一、流行病学 162

二、科学研究 174

三、防治工作 185

第二节 皮肤利什曼病 189

一、流行概况 189

二、病原学的研究 190

三、皮肤利什曼病的临床表现及病理 191

四、诊断方法 192

五、液氮冷冻法对皮肤利什曼病的疗效 192

六、传播媒介的研究 193

第七章 阿米巴病 195

第一节 流行情况 196

一、新中国成立后的零星调查与病例报道 196

二、第1次寄调 197

三、第2次寄调中部分省的调查结果 199

四、零星调查 199

五、近年来与阿米巴病相关的突发事件与部分地区的调查资料 199

第二节 防治 200

一、治疗 200

二、预防 201

第三节 研究 202

一、形态学研究 202

二、动物模型和病理变化研究 203

三、致病与免疫学研究 204

四、治疗药物的研究 207

五、实验诊断研究 208

第八章 弓形虫病 210

第一节 流行情况 210

一、病例报告与流行病学调查 210

二、影响流行的因素 219

三、危害 219

四、流行态势 221

第二节 防治 222

一、诊断 222

二、治疗 224

三、预防 224

第三节 研究 224

一、分子生物学诊断 224

二、弓形虫疫苗研究 225

三、其他方面研究 227

第九章 隐孢子虫病 229

第一节 流行情况 230

第二节 防治 230

第三节 研究 231

一、形态和生活史 231

二、实验室检验技术 231

三、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231

第十章 滴虫病 232

第一节 阴道毛滴虫病 232

一、病原生物学特点及国内人体病例的首次发现 232

二、人体病例报告和流行病学调查 232

三、防治与研究 234

第二节 人毛滴虫病 237

一、基本生物学特点及国内人体病例的首次发现 238

二、人体病例报告和流行病学调查 238

三、防治与研究 239

第三节 口腔毛滴虫病 239

一、病原生物学特点及国内人体病例的首次发现 239

二、人体病例报告和流行病学调查 239

三、防治与研究 241

第十一章 蓝氏贾第鞭毛虫病、结肠小袋纤毛虫病和人芽囊原虫病 242

第一节 蓝氏贾第鞭毛虫病 242

一、病原生物学特点及国内人体病例的首次发现 242

二、人体病例报告和流行病学调查 242

三、防治与研究 245

第二节 结肠小袋纤毛虫病 246

一、基本生物学特点及国内人体病例的首次发现 246

二、人体病例报道和流行病学调查 247

三、防治与研究 250

第三节 人芽囊原虫病 252

一、病原生物学特点及国内人体病例的首次发现 253

二、人体病例报告和流行病学调查 253

三、防治与研究 254

第十二章 其他原虫病 256

第一节 肺孢子虫病 256

一、病原生物学特点及国内人体病例的首次发现 256

二、人体病例报告和流行病学调查 256

三、防治与研究 257

第二节 环孢子虫病 258

一、病原生物学特点及国内人体病例的首次发现 258

二、人体病例报告和流行病学调查 259

三、防治与研究 259

第三节 巴贝西虫病 260

一、病原生物学特点及国内人体病例的首次发现 260

二、人体病例报告和流行病学调查 260

三、防治与研究 261

第四节 贝氏等孢球虫病 261

一、病原生物学特点及国内人体病例的首次发现 261

二、人体病例报告和流行病学调查 262

三、防治 262

第五节 微孢子虫病 262

一、病原生物学特点及国内人体病例的首次发现 262

二、人体病例报告和流行病学调查 262

三、防治 262

第六节 肉孢子虫病 263

一、病原生物学特点及国内人体病例的首次发现 263

二、人体病例报告和流行病学调查 263

三、防治与研究 263

第十三章 血吸虫病 265

第一节 流行情况 266

一、新中国成立前血吸虫病分布调查 266

二、新中国成立后血吸虫病分布调查 267

三、血吸虫病的危害 268

四、血吸虫病的流行状况与分布特点 271

第二节 防治 299

一、我国血吸虫病防治策略 299

二、防治措施 307

第三节 研究 333

一、日本血吸虫生活史和生态学研究 333

二、诊断技术研究 337

三、治疗药物 341

四、灭螺药物 347

五、免疫学研究 350

六、组织化学、蛋白质组学、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 354

第十四章 并殖吸虫病 357

第一节 流行情况 357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调查 357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调查 357

三、流行的因素 363

四、危害 364

五、流行态势 366

第二节 防治 366

一、诊断方法 366

二、治疗药物 367

三、预防 367

第三节 研究 367

一、虫种分类 367

二、免疫学诊断的研究 373

三、主要成果 373

第十五章 华支睾吸虫病 375

第一节 流行情况 375

一、人群感染调查 375

二、第一中间宿主调查 379

三、第二中间宿主调查 382

四、保虫宿主调查 383

五、流行特点 386

六、危害 390

七、流行态势及分析 391

第二节 防治 392

一、防治进程 392

二、防治技术措施 394

三、防治策略、规划和目标 398

第三节 研究 399

一、形态学研究历史和结果 399

二、生活史和生态研究 400

三、第一中间宿主研究 400

四、第二中间宿主研究 401

五、临床研究 401

六、病理学研究 402

七、诊断技术研究 402

八、治疗药物 404

九、免疫学研究 405

十、组织化学、蛋白质组学、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研究 406

十一、预防控制策略 407

第十六章 东方次睾吸虫病 409

第一节 流行情况 409

一、基本生物学特点和国内人体病例的首次发现 409

二、国内人体病例报告与流行病学调查 410

第二节 防治与研究 411

第十七章 片形吸虫病 412

第一节 片形吸虫的基本生物学 412

一、肝片形吸虫 412

二、巨片形吸虫 413

三、片形吸虫生活史各期虫体的发育 413

四、两种片形吸虫的中间宿主种类 417

第二节 片形吸虫病 418

一、生活史及国内人体病例的首次发现 418

二、国内人体病例及分布 419

三、防治与研究 420

第十八章 双腔吸虫病和阔盘吸虫病 422

第一节 双腔吸虫的生物学 422

一、中间宿主(传播媒介)种类 422

二、病原发育生物学 422

三、牛羊双腔吸虫病流行情况 424

四、动物双腔吸虫病的防治 424

第二节 双腔吸虫病 424

一、生活史及国内人体病例的首次发现 424

二、国内人体病例及分布 424

三、防治与研究 425

第三节 胰阔盘吸虫的生物学 425

一、中间宿主(媒介)种类 425

二、三种阔盘吸虫生活史和各期形态 426

三、我国牛羊阔盘吸虫病流行情况 428

四、动物阔盘吸虫病的防治 428

第四节 胰阔盘吸虫病 428

一、生活史及国内人体病例的首次发现 428

二、国内人体病例及分布 428

三、防治与研究 428

第十九章 布氏姜片吸虫病 430

第一节 流行情况 430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调查 430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调查 430

三、流行因素 433

四、危害 433

五、流行态势 433

第二节 防治 434

第三节 研究 434

一、标本制作的研究 434

二、体外培养的研究 434

三、生活史的研究 435

四、杀灭中间宿主的研究 435

五、免疫学诊断研究 435

六、分子生物学研究 436

第二十章 异形吸虫病 437

第一节 扇棘单睾吸虫病 438

一、基本生物学特点及国内人体病例的首次发现 438

二、人体病例报告和流行病学调查 439

三、防治与研究 440

第二节 横川后殖吸虫病 440

一、病原生物学特点及国内人体病例的首次发现 440

二、人体病例报告和流行病学调查 440

第三节 异形异形吸虫病 441

第四节 多棘单睾吸虫病 442

第五节 镰刀星隙吸虫病 442

第六节 台湾棘带吸虫病 442

一、病原生物学特点及国内人体病例的首次发现 443

二、人体病例报告和流行病学调查 445

三、防治与研究 447

第七节 钩棘单睾吸虫病 447

一、病原生物学特点及国内人体病例的首次发现 447

二、人体病例报告和流行病学调查 449

三、防治与研究 450

第二十一章 棘口吸虫病、新繁睾吸虫病和长菲策吸虫病 451

第一节 日本棘隙吸虫病 452

一、病原生物学特点及国内人体病例的首次发现 452

二、人体病例报告和流行病学调查 455

三、防治与研究 456

第二节 福建棘隙吸虫病 458

一、病原生物学特点及国内人体病例的首次发现 458

二、人体病例报告和流行病学调查 459

三、防治与研究 460

第三节 藐小棘隙吸虫病 462

一、病原生物学特点 462

二、人体病例报告和流行病学调查 463

三、防治与研究 464

第四节 埃及棘口吸虫病 465

第五节 抱茎棘隙吸虫病 466

第六节 九佛棘隙吸虫病 466

第七节 圆圃棘口吸虫病 467

第八节 狭睾棘口吸虫病 468

第九节 卷棘口吸虫病 468

第十节 宫川棘口吸虫病 469

第十一节 曲领棘缘吸虫病 469

第十二节 马来似颈吸虫病 470

第十三节 接睾棘口吸虫病 470

第十四节 伊族真缘吸虫病 471

第十五节 獾似颈吸虫病 471

第十六节 新繁睾吸虫病 471

一、病原生物学特点及国内人体病例的首次发现 471

二、人体病例报告和流行病学调查 472

三、防治与研究 473

第十七节 长菲策吸虫病 473

一、病原生物学特点及国内人体病例的首次发现 473

二、人体病例报告和流行病学调查 473

三、防治与研究 474

第二十二章 包虫病 475

第一节 流行情况 476

一、地理分布和人群分布 476

二、影响我国包虫病流行的因素分析 483

三、包虫病危害性及分析 484

第二节 防治 485

一、防治阶段与防治试点 485

二、防治规划与政策措施 485

三、预防控制与效果评价 486

四、包虫病诊断 487

五、治疗 498

第三节 研究 500

一、病原学研究 500

二、生态流行病学与传播动力学研究 510

三、免疫学诊断技术研究 511

四、影像学诊断技术研究 516

五、药物治疗临床研究 520

六、预防控制研究成果 522

第四节 内蒙古东部呼伦贝尔草原泡状棘球蚴种类及其发育 523

一、历史背景 523

二、我国内蒙古大兴安岭北麓泡状棘球蚴病原存在情况 524

三、内蒙古呼伦贝尔三种泡状棘球绦虫的发育生物学 526

第二十三章 带绦虫病 528

第一节 流行情况 528

一、新中国成立前流行状况 528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调查 529

三、影响流行的因素 531

四、危害 531

五、流行态势 532

第二节 防治 533

一、临床表现 533

二、诊断方法 533

三、药物驱虫 534

四、预防 537

第三节 研究 537

一、带绦虫形态学研究 537

二、病原虫种的分类学研究 538

三、两个亚种牛带绦虫实验动物感染研究 539

第二十四章 囊尾蚴病 540

第一节 流行情况 540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记录 540

二、新中国成立后到20世纪80年代的零星调查 540

三、第1次寄调结果 541

四、流行现状与分布特点 542

五、影响传播流行的因素 543

六、危害 544

第二节 防治 545

一、诊断 546

二、治疗 556

第三节 研究 561

一、超微结构的研究 561

二、物质代谢与生物化学研究 561

三、发育生物学研究 562

四、病理学研究 562

五、动物模型研究 563

六、免疫学研究 563

七、疫苗研究 565

第二十五章 假叶目绦虫病 566

第一节 曼氏裂头蚴病 566

一、病原生物学特点及国内人体病例的首次发现 566

二、人体病例报告和流行病学调查 566

三、防治与研究 571

第二节 阔节裂头绦虫病 574

一、病原生物学特点及国内人体病例的首次发现 574

二、人体病例报告和流行病学调查 574

三、防治与研究 575

第二十六章 带状囊尾蚴病和细颈囊尾蚴病 576

第一节 带状囊尾蚴病 576

一、病原生物学特点及国内人体病例的首次发现 576

二、人体病例报告和流行病学调查 576

三、防治与研究 577

第二节 细颈囊尾蚴病 577

一、病原生物学特点及国内人体病例的首次发现 577

二、人体病例报告和流行病学调查 577

三、防治与研究 579

第二十七章 膜壳绦虫病 580

第一节 微小膜壳绦虫病 580

一、病原生物学特点及国内人体病例的首次发现 580

二、人体病例报告和流行病学调查 580

三、防治与研究 581

第二节 缩小膜壳绦虫病 581

一、病原生物学特点及国内人体病例的首次发现 581

二、人体病例报告和流行病学调查 582

三、防治与研究 582

第三节 克氏假裸头绦虫病 583

一、病原生物学特点及国内人体病例的首次发现 583

二、人体病例报告和流行病学调查 584

三、防治与研究 584

第二十八章 其他绦虫病 585

第一节 犬复孔绦虫病 585

一、病原生物学特点及国内人体病例的首次发现 585

二、人体病例报告和流行病学调查 585

三、防治与研究 586

第二节 线中殖孔绦虫病 586

一、病原生物学特点及国内人体病例的首次发现 586

二、人体病例报告和流行病学调查 587

三、防治与研究 587

第三节 西里伯瑞列绦虫病 587

一、病原生物学及国内人体病例的首次发现 588

二、人体病例报告和流行病学调查 588

三、防治与研究 588

第四节 司氏伯特绦虫病 589

一、病原生物学特点及国内人体病例的首次发现 589

二、人体病例报告和流行病学调查 590

三、防治与研究 590

第二十九章 丝虫病 591

第一节 流行情况 591

一、中国丝虫病发现简史 591

二、流行病学 593

三、流行特征 597

四、影响因素 600

五、临床表现及其危害 602

第二节 防治 611

一、防治历程 611

二、诊断 613

三、治疗 615

四、防治和监测 621

第三节 研究 643

一、病原、蚊媒的研究 643

二、流行病学的研究 648

三、诊断、治疗、防治的技术发展过程及有创新性的方法和技术 650

四、重要的研究成果 651

第三十章 钩虫病 653

第一节 流行情况 653

一、新中国成立前(1901~1948) 653

二、新中国成立后 654

三、危害 662

第二节 防治 665

一、防治阶段 665

二、治疗 670

三、预防 670

第三节 研究 671

一、诊断 671

二、钩虫体外培养 674

三、钩虫动物模型的研究 674

四、分子生物学及疫苗研究 674

五、新药研制 674

六、防治钩蚴侵肤研究 674

七、理论流行病学研究 675

八、形态学研究 675

第三十一章 蛔虫病 677

第一节 流行情况 677

一、新中国成立前 677

二、新中国成立后 678

三、影响因素 683

四、危害 685

五、流行态势 686

第二节 防治 687

一、防治初期——大规模查治 687

二、建立防治试点 687

三、大规模集体驱虫(1988~2000) 689

四、防治工作进入新阶段 690

第三节 研究 691

一、诊断 691

二、治疗药品的研制 693

三、不同化疗方案的研究 693

四、苯并咪唑类驱虫药物对蛔虫卵作用的研究 694

五、数学模型的应用性研究 694

六、超微结构、发病机制、免疫及生化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 695

第三十二章 鞭虫病 697

第一节 流行情况 697

一、1949年前的流行情况 697

二、1949~1987年间开展的调查结果 697

三、第1次寄调 698

四、第2次寄调 704

五、台湾、香港和澳门地区鞭虫感染的分布状况 706

六、2006年以来的流行情况 708

七、环境中虫卵污染情况调查 708

八、危害 708

第二节 防治 709

一、防治阶段简述 709

二、驱虫药物 710

三、防治成效 711

第三节 研究 712

一、分子分类研究 712

二、危害性研究 712

三、防治试点研究 712

四、检查方法研究 713

第三十三章 蛲虫病 714

第一节 流行情况 714

一、新中国成立前 714

二、新中国成立后 714

三、影响流行的因素 716

四、现阶段流行特点 716

五、流行态势 716

第二节 防治 717

一、诊断与治疗 717

二、策略和措施 717

三、防治成效 718

第三节 研究 719

一、形态学研究 719

二、动物模型研究 720

三、免疫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 720

四、流行病学研究 720

五、致病研究 720

六、诊断技术研究 721

七、治疗药物研究 721

八、预防控制方法研究 722

第三十四章 旋毛虫病 723

第一节 流行情况 723

一、新中国成立前 723

二、新中国成立后 723

三、流行现状与分布特点 729

四、危害 730

第二节 防治 730

一、技术措施 730

二、防治效果 733

第三节 研究 734

一、病原学研究 734

二、旋毛虫体外培养 735

三、免疫学诊断技术 737

四、免疫预防研究 739

五、检疫技术研究 740

第三十五章 广州管圆线虫病 741

第一节 广州管圆线虫的基本生物学 741

一、虫体各发育阶段的形态 741

二、生活史 743

第二节 防治与研究 744

一、各期虫体的扫描电镜研究 744

二、宿主 746

三、影响流行因素 748

四、临床与诊断 749

五、治疗 751

六、预防 752

七、免疫学研究 753

第三十六章 粪类圆线虫病 757

第一节 流行情况 757

一、新中国成立前调查 757

二、新中国成立后调查及病例报告 757

第二节 防治 760

第三节 研究 760

一、致病性的研究 760

二、诊断技术的研究 761

三、治疗药物的研究 761

第三十七章 其他食源性线虫病 762

第一节 颚口线虫病 762

一、病原生物学特点及国内人体病例的首次发现 762

二、人体病例报告和流行病学调查 764

三、防治与研究 769

第二节 肾膨结线虫病 770

一、病原生物学特点及国内人体病例的首次发现 770

二、人体病例报告和流行病学调查 770

三、防治与研究 771

第三节 兽比翼线虫病 771

一、病原生物学特点及国内人体病例的首次发现 771

二、人体病例报告和流行病学调查 774

三、防治与研究 775

第四节 美丽筒线虫病 775

一、病原生物学特点及国内人体病例的首次发现 776

二、人体病例报告和流行病学调查 776

三、防治与研究 777

第三十八章 结膜吸吮线虫病 778

第一节 流行情况 778

第二节 防治 778

一、致病性 778

二、诊断 779

三、预防 779

四、治疗 780

第三节 研究 780

一、形态学研究 780

二、生活史的研究 781

三、传染源的研究 782

四、传播媒介的研究 782

五、动物模型的研究 783

第三十九章 其他线虫病 784

第一节 肝毛细线虫病 784

一、病原生物学特点及国内人体病例的首次发现 784

二、人体病例报告和流行病学调查 784

三、防治与研究 785

第二节 毛圆线虫病 786

一、病原生物学特点及国内人体病例的首次发现 787

二、人体病例报告和流行病学调查 787

三、防治与研究 788

第三节 麦地那龙线虫病 788

一、病原生物学特点及国内人体病例的首次发现 788

二、人体病例报告和流行病学调查 791

三、防治与研究 792

第四十章 幼虫移行症 793

第一节 流行情况 793

一、幼虫移行症的病原寄生虫 793

二、幼虫移行症的流行情况 794

第二节 防治 797

一、幼虫移行症的诊断 797

二、幼虫移行症的预防 797

三、幼虫移行症的治疗 797

第三节 研究 798

一、免疫学诊断的研究 798

二、治疗药物的研究 798

第四十一章 棘头虫病 799

第一节 流行情况 799

第二节 防治 800

第三节 研究 800

第四十二章 舌形虫病、铁线虫病和水蛭病 802

第一节 舌形虫病 802

一、基本生物学特点及国内病例的首次发现 802

二、国内人体病例及分布 802

三、国内流行病学调查和防治研究 803

第二节 铁线虫病 806

一、基本生物学特点及国内病例的首次发现 806

二、国内人体病例及分布 807

三、国内流行病学调查和防治研究 807

第三节 水蛭病 808

一、基本生物学特点及国内病例的首次发现 808

二、国内人体病例及分布 808

三、国内流行病学调查和防治研究 809

查看更多关于中国寄生虫病防治与研究 上的内容

相关书籍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