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新论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新论PDF格式文档图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购买点数:11
  • 作 者:程宜康著
  • 出 版 社: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0
  • ISBN:9787302226031
  • 标注页数:256 页
  • PDF页数:268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以高职院校课程建设和课程改革的实际和中文职业技术教育的现状出发,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观、课程体系构建与课程开发、课程模式与教学模式等多方面进行了论述。同时提供了相应的课程开发与课程管理的实例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建设的框架性标准。

查看更多关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新论的内容

图书介绍

第一章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课程观 1

一、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课程 1

(一)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1

(二)技术与职业教育的贯一性——一个被严重忽视的问题 4

(三)职业技术教育课程 5

二、“人本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哲学思考 6

(一)教育的本位性 7

(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人本位” 7

(三)职业教育人本位价值取向 9

(四)对人本位职业技术教育观的深入思考 11

三、基于多元整合能力的实践导向课程观 11

(一)实践导向课程目标 12

(二)能力观 12

(三)多元整合能力观 13

四、文化视野下的职业技术教育课程 14

(一)职业技术教育课程的“文化现象说” 14

(二)社会文化能力——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能力观新视角 16

(三)技术文化与技术课程 18

五、课程利益相关者 20

(一)什么是课程利益相关者 20

(二)学生——课程的“生涯”与“就业”价值 21

(三)企业——课程价值判断的本位主义 21

(四)教师——课程的学术价值与教育价值冲突 22

(五)学校——课程的外延价值分享者 22

六、课程——高职院校“教学产品” 23

(一)高职课程的“需要”二重性 23

(二)高职课程的“产品”二重性 24

(三)高职课程的“商品”二重性 25

(四)高职课程的“市场”二重性 26

(五)不同教育类型和教育价值取向下的课程属性比较 26

(六)理论与实践意义 27

七、问题与展望 28

第二章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课程体系构建 29

一、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征 29

(一)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地位 29

(二)职业与技术的素养、能力——职业技术教育课程的核心问题 36

(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特征 38

二、高职课程体系构建 39

(一)课程体系 39

(二)课程体系设计 40

(三)影响高职课程体系构建的关键问题——策略与方法 46

(四)高职课程体系的结构 52

三、问题与展望 56

第三章 面向对象的职业技术课程过程开发 58

一、面向对象的职业技术课程过程开发模式——OPSA模式 58

二、面向对象的知识表示方法与知识系统建模 59

(一)面向对象的知识表示方法论 59

(二)面向对象的知识系统建模方法特征 60

(三)面向对象的课程学习系统三要素——活动、环境、角色 61

三、基于二元过程的系统开发方法 62

(一)职业技术工作领域的二元过程 62

(二)基于二元过程的系统方法特征 64

(三)基于二元过程的课程体系结构设计与系统集成 66

(四)二元过程的方法意义 67

四、更为深入的讨论——课程建模的二元系统问题 68

五、核心课程开发的C-OPSA模式 70

(一)职业技术教育核心课程 70

(二)技术核心课程开发——职业技术教育目标的实践导向 71

(三)文化核心课程开发——职业技术教育价值的人格导向 72

六、问题和展望 74

第四章 课程模式 75

一、课程模式 75

(一)课程模式概念及基本要素 75

(二)与课程模式密切相关的模式概念——培养模式、教学模式 77

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模式构建 79

(一)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模式多样化 79

(二)课程模式构建原则 80

(三)课程模式建构维度 81

(四)高职课程模式类型描述 83

三、高职课程模式构建实例 84

(一)基于项目的三维整合课程模式(3D-PBIC) 84

(二)基于商务情景的链式动态课程模式 91

四、问题与展望 96

第五章 课程的教与学——教学模式 97

一、教学模式——课程教与学的模式 97

(一)教学模式概念 97

(二)影响高职教学模式构建与运用的因素 103

(三)行动导向——高职教学模式新思维 105

二、有效行动学习 108

(一)学习与行动 109

(二)有效行动学习及本质特征 111

(三)有效行动学习的方法特征 112

(四)影响有效行动学习的主要因素 116

三、实践教学模式及教学解决方案 116

(一)实践教学模式内涵与特征 117

(二)项目—达标教学模式 118

(三)情境—互动教学模式 119

(四)认知—思辨教学模式 121

四、研究性课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殊学习领域 122

(一)研究性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122

(二)研究性课程的教学目标 123

(三)研究性课程的教学内容 124

(四)研究性课程的教学程序 124

(五)研究性课程教学预案 126

(六)研究性课程实施计划书 127

(七)研究性课程教学档案 127

五、问题与展望 128

第六章 课程环境 129

一、课程环境概念和特征 129

(一)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课程环境概念 129

(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课程环境的基本特征 130

(三)多维视角中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课程环境 131

二、课程微观环境——课程情境 137

(一)课程情境 137

(二)课程情境的作用 140

(三)课程情境创设的原则与策略 142

三、问题与展望 144

第七章 课程管理 146

一、课程管理概述 146

(一)课程管理的目的与目标 146

(二)课程管理要素与内涵 148

(三)课程管理的学科理论依据 151

二、面向课程的系统管理 152

(一)课程管理的管理理论及方法 152

(二)课程系统 157

(三)面向课程的系统管理 157

(四)基于学分制的课程管理 160

三、课程质量管理 162

(一)课程质量管理 162

(二)课程质量管理目的与目标 163

(三)课程质量控制 164

四、课程文化管理 169

(一)文化管理 169

(二)课程文化管理的理论认识 172

(三)课程文化管理的任务 173

五、课程管理中的冲突及管理 176

六、问题与展望 180

第八章 课程合格性建设与建设标准 182

一、高职课程合格性建设 182

(一)课程合格性与合格性建设 182

(二)课程合格性建设的基本考量 183

(三)课程开发的价值取向与规格定位 184

(四)课程资源建设与基本要求 185

(五)课程团队建设 187

(六)课程技术 187

二、课程建设标准 188

(一)课程建设标准概念 188

(二)课程建设标准之一:课程体系开发标准(SCD) 188

(三)课程建设标准之二:专业标准(课程体系标准PS) 192

(四)课程建设标准之三:课程计划(CP) 194

(五)课程建设标准之四:课程标准(课程教学标准TS) 198

三、问题和展望 201

第九章 课程评价——合格性与发展性 202

一、高职课程评价的目的和价值取向 202

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合格性与发展性评价的方法论 205

(一)合格性与发展性评价 205

(二)发展性评价的基本理念 207

(三)高职课程合格性与发展性评价的本质和方法特点 211

三、高职课程合格性和发展性评价指标体系 213

(一)课程建设评价指标 213

(二)课程实施评价指标 216

(三)课程绩效评价指标 217

(四)课程效能评价 218

四、问题与展望 218

附录一 高职院校课程建设标准 220

序言 220

一、课程体系开发标准(SCD) 220

二、专业标准(PS) 223

三、课程实施方案标准(课程计划) 225

四、课程教学标准(TS) 231

附录二 课程合格性与发展性评价指标体系 233

附录三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标准 239

一、专业概述 239

二、专业能力标准 240

三、通用技能标准 245

四、通识教育标准 248

五、发展性标准 249

六、课程设置(略) 252

参考文献 253

鸣谢 256

查看更多关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新论的内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