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天文地球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史  1949-2000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史 1949-2000PDF格式文档图书下载

天文地球

  • 购买点数:13
  • 作 者:朱训 陈洲其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地质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3
  • ISBN:7116036687
  • 标注页数:368 页
  • PDF页数:401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在地质矿产方面的补充和专著。时间上溯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下迄1998年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召开,记述了前后半个世纪的新中国地矿工作的历程。全书共分六章,前四章以时序为经,按时间顺序将地矿史划分为4个历史时期;后两章以大事为纬,按专题分为地质矿产行政管理和地质矿产事业的主要成就。

查看更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史 1949-2000的内容

图书介绍

引言 1

第一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地质工作(1949~1957年) 3

第一节 旧中国地质工作概貌 3

一、近代西方地质学在中国的传播 3

二、旧中国地质工作管理机构 4

三、中国地质学会的创建 5

四、旧中国地质调查和地质教育 6

第二节 新中国地质机构的建立 8

一、旧政权地质机构的接管 8

二、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的建立 10

三、地质部的成立和六个直属地质队 12

四、大区、省(自治区、直辖市)地质机构、地质科研机构和地质院校的筹建 13

(一)大区地质局 13

(二)省、自治区、直辖市地质局 13

(三)地质科研机构 15

(四)地质院校 15

五、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和全国地质资料局的设立 16

(一)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 16

六、工业部门的地质机构 17

(一)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 17

(二)全国地质资料局 17

(二)中央人民政府燃料工业部 18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机械工业部 18

七、筹建队伍,地质工作为国民经济恢复服务 18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地质工作 19

一、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对地质工作的指示 19

二、贯彻中央指示,地质工作获得加强和大力发展 22

三、集中力量,保证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勘探 22

四、矿产普查工作的逐步展开 23

(一)油气勘查的背景 24

五、油气地质勘查的起步、全面展开和战略重点东移 24

(二)新的起步 26

(三)全面展开 28

(四)初战告捷 29

(五)战略重点东移 31

六、铀矿地质勘查 32

七、流域规划与为大城市供水的重点地质勘察 34

八、大规模区域地质调查的起步 35

九、苏联援助及其地质勘查技术和地质经济管理经验的推广 36

第四节 “一五”期间地质工作的主要成就 37

一、为国家“一五”重点建设项目提供了矿产资源保证 37

二、技术装备初具规模 40

三、地质队伍在工作中发展壮大 41

第一节 政治运动对地质工作的影响 42

一、全党全民办地质 42

第二章 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地质工作(1957~1965年) 42

二、“以钻探为纲”口号的产生和影响 43

三、地质成果中的虚报浮夸 44

四、“反右倾”运动 45

第二节 贯彻“八字”方针,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加强业务建设 46

一、“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的提出 46

二、纠正“反右倾”、“大跃进”造成的不良后果,大力进行业务建设 46

(一)平反 46

(三)制订工作条例和规章制度 47

(二)核实储量和“补课” 47

(四)宣传地质工作业务政策,开展地质工作性质讨论 49

(五)调查研究,总结经验 49

(六)轮训干部,充实基层 50

三、根据国家建设需要,调整地质工作 51

(一)纠正大计划、高指标,压缩勘探 51

(二)支援农业,打井抗旱 52

(三)加强区测和普查工作 52

(四)开展“三线”地质工作 54

(五)调整加强地质科学研究工作 55

四、精简地质队伍 57

第三节 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地质工作成果 58

一、石油地质工作在东部地区的重大突破 58

(一)大庆油田的发现 58

(二)华北平原的突破 60

(三)江汉平原报捷 63

(四)向渤海进军 64

(五)其他地区的成果 65

二、甘肃金川大型镍矿床的发现 66

三、贵州、山东原生金刚石矿床的发现 66

五、铬铁矿会战 67

四、攀枝花-西昌地区铁矿规模的扩大 67

六、金矿地质工作成果 68

七、稀有稀土金属矿产资源勘查 68

八、铀矿资源勘查 69

第三章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地质工作(1966~1976年) 71

第一节 “左”的指导方针对地质工作的影响 71

一、“左”的指导方针的形成 71

二、“左”的方针的影响 72

第二节 地质工作整顿 74

(二)鄂尔多斯奏凯歌 76

(一)四川油气勘查获得突破 76

一、油气勘查成果 76

第三节 地质工作在困境中取得成果 76

(三)苏北油气的突破 77

(四)三水找油传喜讯 78

(五)藏北伦坡拉发现油气 78

(六)开拓华北找油新领域 79

(七)海域油气勘查的扩展 79

(八)其他地区的进展 80

二、磷矿实现自给 82

(一)昆阳磷矿 82

(四)浏阳磷矿 83

(二)开阳磷矿 83

(三)襄阳磷矿 83

(五)绵阳磷矿 84

三、江西德兴铜矿会战 84

四、西藏玉龙铜矿的发现 85

五、山东焦家金矿的发现 85

六、辽宁金刚石矿的发现 86

七、组建水文地质部队 87

(一)召开工业学大庆会议 89

一、全国地质部门工业学大庆运动 89

第一节 “文革”结束后的两年 89

第四章 历史性转折和改革开放时期的地质工作(1977~2000年) 89

(二)组建学大庆工作团 90

二、富铁矿会战 91

三、内部招工 92

第二节 地质工作全面拨乱反正 93

一、平反冤假错案,解放大批干部 93

二、中共中央废止中发[1970]75号文,国家地质总局撤销“抓革命、促生产”会议纪要 94

三、制订以地质-找矿为中心的指导方针,表彰地质找矿有功单位和个人 95

四、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八字方针,制订《地质工作三年调整纲要》 97

五、地质部的恢复和地质工作的加强 100

第三节 地质工作改革的探索与全面推进 101

一、地质工作旧有体制需要改革 101

二、地质工作改革的初步实践 102

(一)地质队伍专业化改组 102

(二)野外队基地进城 104

三、地质工作体制改革的理论探索 106

(一)关于地质勘查工作的性质问题 107

(二)关于地勘工作的“三化”问题 108

(三)关于增强地勘单位活力问题 108

四、地质工作体制改革总体构想纲要的制订 109

五、以开辟市场为突破口,推进运行机制的改革 110

六、地勘单位经营机制的改革 112

七、调整产业结构和“一业为主、多种经营”方针的提出 114

八、地质科技、地质教育改革 115

九、油气管理体制的变化 117

十、地质工作各项配套改革 118

(一)地质工作计划体制改革 118

(二)财务会计制度改革 119

(三)物资工作体制改革 120

(四)劳动人事制度改革 120

一、对外交流不断扩大 122

第四节 地质工作对外开放 122

二、对外科技合作 123

(一)与国际学术组织的交往 123

(二)与联合国有关机构的交往 123

(三)地矿部门的主要对外科技合作 124

(四)工业部门的主要对外地质科技合作 125

(五)海洋地质调查与科技合作 126

(六)南极考察 126

三、对外经济合作 126

(一)对外合作勘探开发油气 126

(二)对外合作地质勘查及矿产开发 127

四、扩大与第三世界及周边国家的交往 128

五、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在北京召开 128

第五节 改革开放推动了地质事业的发展 130

第五章 地质矿产行政管理 133

第一节 新中国地质矿产管理体制的沿革和职能变迁 133

一、新中国地质矿产管理体制的沿革 133

(一)中央人民政府地质部成立 133

(二)“文革”时期地质工作管理机构的变动 134

(三)地质部更名为地质矿产部 134

(一)地质部时期的职能变动 135

二、新中国地质矿产管理职能的变迁 135

(四)国土资源部成立 135

(二)地质矿产部时期的职能变化 136

(三)国土资源部成立后的职能转变 137

三、矿产储量和地质资料管理 145

(一)全国矿产储量管理 145

(二)全国地质资料汇交管理 148

第二节 《矿产资源法》及其配套法规建设 149

一、旧中国矿业管理法制概况 149

二、新中国矿产资源管理的法制建设 149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的制定 151

(一)国务院发布或经国务院批准由部门发布的行政法规 152

四、《矿产资源法》配套法规的建设 152

(二)部门制定的配套规章 153

(三)地方制定的配套法规和规章 153

(四)法律、法规的适用解释 154

第三节 《矿产资源法》的实施 155

一、矿产资源法律的宣传和培训 155

(一)综述 155

(二)动员部署实施《矿产资源法》 155

(三)深入普及宣传法律知识 156

(一)《矿产资源勘查登记管理暂行办法》的发布 157

二、探矿权管理依法步入正轨 157

(二)勘查登记工作步入法制轨道 158

三、基本实现依法采矿 158

(一)《全民所有制矿山企业采矿登记管理暂行办法》的发布 158

(二)采取有力措施推进采矿登记 159

(三)全国采矿补登记工作基本完成 160

四、组织实施《矿产资源监督管理暂行办法》 160

(一)《矿产资源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的发布 160

(二)矿产资源监督管理制度逐步实施 161

(一)矿产资源储量管理 163

二、矿产资源综合管理 163

一、综述 163

第四节 履行地质矿产行政管理四项职能 163

(二)矿产资源形势分析和政策研究 165

(三)地质资料档案管理 166

三、矿产开发监督管理 167

(一)开展全国矿山调查 167

(二)加强对乡镇矿业的管理 168

(三)开展执法检查,大力整顿矿业秩序 170

(四)依法征收矿产资源补偿费 172

四、地质勘查行业管理 173

(一)推进地质环境管理与法制建设 175

五、地质环境监督管理 175

(二)逐步建立地质环境监督管理和监测站网系统,开展预测预报工作 176

(三)地质灾害防治监督管理 177

(四)地质遗迹保护管理 178

(五)地下水资源勘查、监测、评价和开发利用的监督管理 178

(六)矿泉水、地热资源的开发管理 179

六、地矿行政复议工作 180

七、组建地矿行政管理机构 180

(二)完善了探矿权、采矿权管理的基本制度 181

(一)明确了代表国家行使矿产资源国家所有权的主体 181

第五节 《矿产资源法》的修订和进一步实施 181

一、《矿产资源法》修订的原因和内容 181

(三)强化了地矿行政管理职能 182

(四)完善了法律责任制度 183

二、《矿产资源法》配套法规的修订 183

(一)勘查区块登记、开采登记和探矿权、采矿权转让管理办法的发布 183

(二)两个石油对外合作条例的修改 185

(三)《地质资料管理条例》的发布 185

三、新法律法规的实施 185

(一)编制矿产资源规划,加强宏观调控 185

(三)实施探矿权有偿取得和依法转让制度 186

(二)改革矿产资源储量管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求 186

(四)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依法管理采矿权 187

(五)进行矿业权转让及评估管理 187

(六)实现石油天然气勘查、开采统一登记管理 188

第六章 新中国地质矿产事业的主要成就 189

第一节 发现和探明了一大批矿产资源,基本保证了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 189

一、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概况 189

二、能源矿产资源 192

三、金属矿产资源 193

四、非金属矿产资源 196

五、水气矿产资源 198

第二节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工作,为经济建设和城乡人民提供了有效服务 199

一、水工环地质工作概况 199

二、水工环地质工作的主要成就 200

(一)基础性工作取得重要成果 200

(二)为农牧业服务的水工环地质工作有了较大进展 201

(三)为国家宏观决策和国土规划及时提供地质论证 203

(四)为城市服务的水工环地质工作成果丰硕 204

(五)确保国家及省(区、市)重点建设项目的勘查任务 206

(六)矿区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工作有了新发展 206

(一)概述 207

一、区域地质调查 207

第三节 基础地质调查和地质科学研究,取得丰硕成果 207

(二)各种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进展情况 208

(三)区域地质调查中取得的主要基础地质和矿产成果 209

二、成矿远景区划与矿产资源总量预测 210

(一)各省成矿远景区划工作 210

(二)跨省成矿远景区划工作 211

(三)矿产资源总量预测 212

三、地质科学研究 212

(一)概述 212

(二)地质科技规划的制订和实施 214

(三)基础地质研究主要成果 215

(四)矿床地质和油气地质研究 218

(五)软科学研究 219

(六)标准化工作 221

(七)地质科研机构 222

四、旅游地质 223

第四节 海洋与极地地质矿产工作 223

一、概述 223

二、近海油气资源勘查开发获得重大突破 224

三、滨海砂矿资源勘查和海洋工程与环境地质调查成果突出 226

(一)滨海砂矿资源勘查 226

(二)海洋工程地质调查 227

四、大洋多金属结核资源调查取得重要成果 228

五、极地地质矿产调查 229

(一)南极南大洋地质矿产调查取得重大进展 229

(二)北极科学考察活动逐步展开 230

第五节 地质勘探技术与方法 231

一、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工作 231

(一)区域物探化探工作 231

(二)矿产物探化探工作 233

(三)水文工程环境地质物化探工作 234

二、遥感地质工作 235

(一)概述 235

(二)遥感技术应用 236

三、地矿测绘工作 239

(一)概述 239

(二)主要工作成果 239

四、探矿工程工作 241

(一)概述 241

(二)钻探工程 241

(三)坑探工程 246

五、地质实验测试工作 247

(一)概述 247

(三)实验测试的主要成就 248

(二)实验测试的技术状况 248

六、计算机应用 249

(一)概述 249

(二)计算机的应用 250

第六节 地质工业企业 252

一、地质机械仪器工业企业 252

(一)综述 252

(二)地质机械仪器工业企业的形成与发展 253

(三)地质机械仪器工业企业的管理体制 254

(四)地质技术装备 254

(二)对外工程承包劳务输出规模不断扩大 256

(一)综述 256

二、部直属公司 256

(三)地矿系统涉外企业对外经贸合作 257

(四)地质工业企业的对外经济合作 258

第七节 地矿工作为农业服务与扶贫 258

一、地矿工作为农业服务 258

二、赣南定点扶贫 260

第七章 地矿队伍和精神文明建设 262

第一节 地质教育 262

第二节 地矿队伍建设 265

一、队伍规模与结构 265

二、培养选拔接班人 266

第三节 地质出版和地质报刊 267

一、地质出版社 267

二、中国地质矿产报 268

三、中国矿业报 269

四、中国地质矿产年鉴 270

第四节 地质图书馆和地质博物馆 271

一、中国地质图书馆 271

二、中国地质博物馆 272

第五节 学会、协会 273

一、中国地质学会 273

二、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 274

三、中国矿业联合会 275

四、中国宝玉石协会 276

第六节 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 277

一、重视思想政治工作 277

二、活跃职工业余文化生活 278

三、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79

第七节 离退休干部工作 280

一、老干部工作的形成与发展 280

二、老干部工作向离退休干部工作演变 281

三、离退休干部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 282

一、“三光荣”精神的形成与地质队伍的产生、发展密切相关 283

第八节 弘扬“三光荣”精神,推进地矿工作发展 283

二、“三光荣”精神是地质队伍长期艰苦奋斗的写照 285

三、“三光荣”精神完整地体现了地质工作者的奉献精神 285

四、“三光荣”精神是鼓舞地质职工建功立业的力量源泉 286

结束语 289

附录一 大事记 292

附录二 中共地质矿产部党组成员及任免时间 354

附录三 地质矿产部部长副部长及任免时间 359

撰稿及提供资料信息人员名单 366

后记 367

查看更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史 1949-2000的内容

相关书籍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