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心血管病学

心血管病学PDF格式文档图书下载

医药卫生

图书介绍:本书分总论、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冠心病、高血压、晕厥与低血压、心脏瓣膜病、感染与心脏病、心肌疾病、周围血管疾病、介入治疗、心脏病与外科手术、心包疾病、其他系统疾病对心脏的影响、遗传与心血管病,介绍了各种疾病的病因、病理、病理生理,重点讲述了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读者对象:心血管病学研究生。

查看更多关于心血管病学的内容

图书介绍

目录 1

第一章 总论 1

一、心脏病专科医生必备的知识及技能 2

二、临床研究 6

三、临床决策 14

第二章 心力衰竭 24

一、心力衰竭定义 25

第一节 概述 25

三、心力衰竭是一种进行性过程 26

二、心力衰竭是一种临床综合征 26

四、心力衰竭分类 27

五、心力衰竭历史回顾 29

一、兴奋-收缩耦联和舒张过程 30

第二节 心脏收缩和舒张机制 30

二、心力衰竭时发生兴奋-收缩耦联、收缩和舒张异常的机制 35

四、衰竭心脏心肌收缩力降低 41

三、心脏斯塔林定律 41

五、衰竭心脏松弛异常 43

一、心脏收缩及舒张性能下降时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46

第三节 心力衰竭血流动力学 46

二、静脉回流与输出量之间的相互作用 52

三、心力衰竭血流动力学改变引起的症状和体征 53

四、血流动力学系统的防御(代偿)反应 55

五、血流动力学防御反应中介质出现的时机及其相互作用 73

第四节 心脏重构机制 74

一、左室重构过程 75

二、左室重构的机制 77

三、从心肌肥大到心力衰竭是否存在转折点 83

四、左室重构的不良影响 84

五、衰竭心脏分子结构、信号转导系统、心肌细胞生长和死亡的机制 86

一、心力衰竭诊断步骤 89

第五节 心脏功能评估 89

二、临床实践中心力衰竭诊断的要求 92

三、心功能评估 93

四、心力衰竭诊断和病因检查 96

一、左心室功能障碍的高危患者(A期) 103

第六节 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的治疗 103

二、无症状左心室功能障碍患者(B期) 105

三、现有或曾有症状的左室功能障碍患者(C期) 106

四、特殊人群治疗 123

五、有合并症的心力衰竭患者 124

一、心脏舒张功能障碍的发生机制 129

第七节 慢性舒张性心力衰竭 129

二、临床表现与诊断 130

三、导致左心室舒张功能障碍的疾病 131

四、治疗 133

二、神经内分泌抑制剂的应用 135

一、控制体液 135

第八节 顽固性及难治性心力衰竭(D期) 135

四、机械辅助或外科治疗 136

三、静脉用血管扩张剂及正性肌力药物 136

五、临终前需考虑的事项 138

第三章 心律失常 141

一、病史与体格检查 142

第一节 心律失常诊断方法 142

二、心电图检查 144

三、动态心电图 147

五、食管心电图和经食管心房调搏 150

四、心电监护 150

六、心腔内电生理学检查 152

八、心室晚电位 153

七、运动负荷试验 153

九、心率变异性 155

十、QT间期离散度 158

十一、T波电交替 159

一、心脏离子通道的分子基础及其调控机制 160

第二节 心律失常的细胞电生理基础及药物治疗 160

二、心脏细胞电生理特点 166

三、心律失常发生机制 169

四、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药理学原理 172

二、心脏体外电复律与电除颤 181

一、刺激迷走神经法 181

第三节 心律失常的非药物治疗 181

三、人工心脏起搏术 182

一、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183

第四节 缓慢性心律失常 183

四、射频消融术 183

五、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治疗(ICD) 183

六、外科手术治疗 183

二、房室传导阻滞 186

三、双束支与三束支阻滞 188

一、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分类 189

第五节 室上性心动过速 189

四、折返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190

三、临床表现 190

二、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病因 190

五、自律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198

一、临床分型及电生理机制 199

第六节 心房扑动 199

四、治疗 200

三、诊断 200

二、临床表现 200

二、病因 202

一、流行病学 202

第七节 心房颤动 202

三、房颤的发病机制 204

四、房颤的分类和临床表现 206

五、房颤的治疗 207

第八节 室性心动过速 210

一、病因 211

二、室性心动过速的分型 212

三、室性心动过速的临床表现 213

四、室性心动过速的诊断 214

六、室性心动过速的治疗 215

五、室性心动过速的鉴别诊断 215

一、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和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 219

第九节 特殊类型的室性心动过速 219

二、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223

四、并行心律性室性心动过速 225

三、双向性室性心动过速 225

五、加速的室性自主心律 226

六、束支折返性室速 227

一、引起宽QRS波心动过速的原因 228

第十节 宽QRS波心动过速的鉴别诊断和治疗 228

二、宽QRS波心动过速的鉴别 229

三、宽QRS波心动过速的处理原则 231

第四章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234

二、冠心病的死亡率 235

一、冠心病的发病率 235

第一节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流行病学 235

一、冠心病危险因素 236

第二节 冠心病危险因素临床评估及防治 236

三、冠心病的患病率 236

二、危险因素评价 237

三、整体危险评估 240

四、冠心病危险因素的防治 242

一、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分期及病理改变 245

第三节 动脉粥样硬化病理学 245

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消退和稳定 246

三、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部位 247

一、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病的细胞生物学机制 248

第四节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发病的细胞生物学机制 248

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活化的细胞生物学机制 253

三、冠状动脉痉挛 257

一、心肌缺血发病机制 260

第五节 心肌缺血发病机制及后果 260

二、心肌缺血后果 264

一、常规心电图 269

第六节 冠心病的诊断技术 269

二、动态心电图 272

三、运动试验 273

四、心血管超声医学 275

五、冠状动脉内镜 284

六、医学影像技术 285

七、心肌损伤标志物 294

第七节 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 297

一、治疗原则 298

三、药物治疗 299

二、一般治疗 299

四、血运重建术 303

二、不稳定性心绞痛/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诊断处理 304

一、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概念 304

第八节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概念及处理 304

三、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及处理 313

一、恢复期预后评价及处理 328

第九节 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及康复治疗 328

二、二级预防 329

一、主动脉根部病变与冠状动脉 333

第十节 非粥样硬化性冠状动脉性心脏病 333

二、先天性冠状动脉畸形 334

四、冠状动脉栓塞及机械损伤 335

三、冠状动脉血管瘤 335

五、冠状动脉非粥样硬化性闭塞性疾病 336

第五章 高血压 339

一、不同人群血压分布 340

第一节 高血压的流行病学、自然病程和预后 340

二、高血压患病率 342

二、高血压的自然病程及预后 346

二、遗传标记 348

一、高血压的家庭聚集性及遗传背景 348

第二节 遗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在高血压发病中的地位 348

三、高血压的环境因素 350

四、遗传与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 352

第三节 高血压的特殊临床类型 355

一、老年高血压 356

二、妊娠期高血压 358

三、“白大衣”高血压 361

四、盐敏感性高血压 362

一、高血压的病因学评估 366

第四节 高血压的临床评估 366

二、高血压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丛集 367

三、靶器官损害的临床评估 369

第五节 高血压患者的非药物治疗 374

一、高血压非药物治疗的意义与评价 375

二、高血压非药物治疗措施 376

第六节 高血压患者的药物治疗 383

三、降压药物的选择和AB/CD规则 384

二、降压药物Laragh分类 384

一、高血压的共同发病机理和分型 384

四、降压药物的联合应用 385

六、伴发不同疾病状态时的降压药物选用 387

五、降压治疗的目标血压 387

七、降压药物选用的禁忌证 388

一、关于血压的分类和高血压的诊断标准 389

第七节 高血压防治指南及其评价 389

八、高血压急症的快速降压治疗 389

三、阈值血压和治疗建议 391

二、血压水平与危险因素量化分层 391

第一节 晕厥的临床和病理生理学分类 396

第六章 晕厥与低血压 396

一、血管迷走性晕厥 397

第二节 反射介导的血管运动不稳定性晕厥 397

二、状态性晕厥 398

四、舌咽神经痛伴发晕厥 399

三、颈动脉窦性晕厥 399

一、血流受阻 400

第三节 心性晕厥 400

五、恐高性晕厥 400

六、精神、心理障碍 400

七、运动性晕厥 400

八、神经介导的晕厥 400

三、心律失常 401

二、其他器质性心脏病 401

三、癫痫 402

二、偏头痛 402

第四节 神经系统疾患 402

一、脑血管病 402

一、病因 403

第五节 直立性低血压 403

三、鉴别诊断 404

二、临床表现 404

一、肯定患者是否确有晕厥发生 405

第六节 诊断评估 405

三、诊断试验的选择应用 406

二、危险分层 406

四、诊断评估方法 410

第七节 处理 411

二、治疗选择 412

一、入院检查 412

一、风湿性心瓣膜病 415

第一节 流行病学 415

第七章 心脏瓣膜病 415

二、退行性心瓣膜病 416

一、先天发育异常 417

第二节 心脏瓣膜病的病因学 417

三、新出现的心瓣膜病 417

二、获得性心瓣膜病 418

一、二尖瓣狭窄 419

第三节 心瓣膜病的临床 419

二、二尖瓣关闭不全 425

三、主动脉瓣狭窄 430

四、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434

五、右心瓣膜病 440

六、联合瓣膜病 444

三、其他脏器损害的程度 446

二、心功能状态 446

第四节 心瓣膜病治疗决策 446

一、病因 446

一、低排综合征 447

第五节 手术后特殊问题及处理 447

四、年龄 447

五、瓣膜病的病理形态 447

二、急性呼吸衰竭 448

三、人造瓣膜感染性心内膜炎 449

五、心包压塞 450

四、瓣周漏 450

七、瓣膜置换术后心律失常 451

六、心包切开术后综合征 451

八、脑损伤 453

一、病毒性心肌炎 455

第一节 心肌炎 455

第八章 感染与心脏病 455

二、白喉性心肌炎 470

三、锥虫病 472

四、莱姆心脏炎 476

第二节 感染性心内膜炎 477

一、临床分类与病因 478

三、病理与病理生理 479

二、发病机理 479

四、临床表现 480

五、实验室检查 482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 483

七、治疗 484

九、预防 486

八、预后 486

一、发病机制及病理变化 487

第三节 艾滋病的心血管损害 487

二、临床表现 488

第四节 川崎病 489

五、预防及预后 489

三、辅助检查 489

四、治疗 489

三、病理 490

二、病因、发病机制 490

一、流行病学 490

四、临床表现 491

五、辅助检查及诊断技术 493

六、诊断 494

八、治疗 495

七、鉴别诊断 495

九、预后及管理 497

第九章 心肌疾病 499

第一节 心肌病的定义与分类 500

第二节 扩张型心肌病 502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503

三、临床表现 506

二、病理 506

四、实验室检查 507

六、治疗 508

五、诊断和鉴别诊断 508

第三节 肥厚型心肌病 511

七、预后 511

一、病因与发病学说 512

三、临床表现 513

二、病理和病理生理 513

四、实验室和特殊检查 514

六、治疗 515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515

第四节 限制型心肌病 518

四、临床表现 519

三、病理生理 519

一、分类 519

二、病理 519

五、辅助检查 520

七、治疗 521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 521

九、常见继发性限制型心肌病 522

八、预后 522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523

一、流行病学 523

第五节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 523

三、病理 524

五、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525

四、临床表现 525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 526

七、治疗 527

一、流行病学 528

第六节 克山病 528

八、预后 528

二、病因 529

四、临床表现 531

三、病理 531

五、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532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 533

七、治疗 534

一、发病机制 536

第七节 酒精性心肌病 536

八、预后 536

九、预防 536

三、临床表现 537

二、病理 537

五、诊断及鉴别诊断 538

四、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538

二、病因 539

一、流行病学 539

六、治疗 539

七、预防 539

第八节 围生期心肌病 539

五、临床表现 540

四、病理生理 540

三、病理 540

七、诊断及鉴别诊断 541

六、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541

八、治疗 542

第九节 心动过速性心肌病 543

九、预后 543

三、病理 544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544

一、概述 544

六、治疗 545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545

四、临床表现 545

一、尿毒症性心肌病 546

第十节 少见心肌病 546

二、心室肌致密化不全 549

三、神经肌肉疾病与心脏病 551

第十章 周围血管疾病 560

二、周围血管病的发病机理 561

一、周围血管病的定义与分类 561

第一节 周围血管病概述 561

三、周围血管疾病的临床表现 562

四、周围血管检查 565

五、周围血管疾病辅助检查技术 567

第二节 主动脉瘤 569

二、临床表现 570

一、病因与机理 570

三、检查 571

五、治疗 572

四、诊断及鉴别诊断 572

六、预后 576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577

一、流行病学 577

第三节 大动脉炎 577

四、临床表现 578

三、病理 578

五、实验室检查 579

六、诊断 580

八、治疗 581

七、鉴别诊断 581

一、流行病学 582

第四节 颈动脉狭窄 582

九、预后 582

四、临床表现 583

三、颈动脉狭窄度的测定方法 583

二、病理 583

五、辅助检查 584

六、诊断 585

七、治疗 586

一、病因及病理 588

第五节 肾动脉狭窄 588

三、诊断 589

二、临床特征 589

四、治疗 590

一、病因和病理 591

第六节 主动脉夹层 591

二、临床表现 593

三、辅助检查及诊断技术 594

四、处理 596

二、临床表现 600

一、动脉的增龄变化 600

第七节 非粥样硬化型动脉硬化 600

一、病因 601

第八节 周围动脉栓塞 601

三、诊断 601

四、治疗 601

三、临床表现 602

二、病理与病理生理 602

四、诊断及鉴别诊断 603

五、治疗 604

六、预后 606

一、介入心脏病学的历史和进展 608

第一节 总论和基本技术 608

第十一章 心脏病的介入性诊断和治疗 608

二、心导管技术的应用范围 611

三、介入心脏病学的基本技术 615

四、心功能评定的心导管技术 617

五、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 623

一、适应证选择 629

第二节 冠心病的介入治疗 629

二、PTCA和冠脉内支架置入的基本技术 630

三、其他几种冠脉介入治疗方式 635

四、PCI治疗的主要并发症及防治 637

五、PCI术后再狭窄及防治进展 641

六、冠心病介入治疗临床试验评价 643

第三节 心脏起搏技术 646

二、心脏起搏基础知识 647

一、心脏起搏技术发展简史 647

三、起搏器的适应证 651

四、起搏器植入技术 656

五、起搏并发症及其处理 657

六、起搏器的时间间期 658

七、起搏参数的程控 660

八、起搏器植入术后随访 665

二、射频导管消融术的适应证 667

一、射频电流的概念及基本特征 667

第四节 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术 667

三、房室交界区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治疗 668

四、房室旁路参与的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 669

五、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治疗 671

六、室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治疗 672

七、射频消融术的并发症及其处理 673

第五节 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 674

八、新的电生理标测技术 674

二、经导管封堵术 675

一、球囊血管成形术 675

一、经皮二尖瓣球囊成形术 683

第六节 心脏瓣膜病的介入治疗 683

二、经皮肺动脉瓣球囊成形术 687

三、其他 688

一、术前的评估和准备 692

第一节 心脏病患者施行非心脏手术 692

第十二章 心脏病与外科手术 692

三、术后内科并发症的处理 705

二、手术中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心律失常 705

一、手术决策 709

第二节 心脏手术病人的内科处理 709

二、术前评估 712

三、术中处理 720

四、术后内科并发症的处理 721

一、心包的解剖 731

第一节 概述 731

第十三章 心包疾病 731

三、心包腔压力与血流动力学 733

二、心包的功能 733

一、急性心包炎 734

第二节 心包积液 734

四、心包疾病的分类 734

三、不伴心脏压塞的心包积液 738

二、慢性和复发性心包炎 738

四、心脏压塞 740

五、不同病因所致的急性心包积液 742

一、心包缩窄的病理生理 755

第三节 心包缩窄 755

二、心包缩窄的临床特征 756

三、心包缩窄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757

四、心包缩窄的治疗 758

五、缩窄性心包炎 759

二、心包缺如 760

一、心包囊肿 760

第四节 先天性心包疾病 760

一、甲状腺疾病与心脏 763

第一节 内分泌、营养和代谢性疾病的心血管表现 763

第十四章 其他系统疾病对心脏的影响 763

二、嗜铬细胞瘤 768

三、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性心脏病 769

四、皮质醇增多症性心脏病 770

五、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性心脏病 771

六、肢端肥大症 772

七、糖尿病与心脏病 773

八、肥胖症的心血管表现 777

九、维生素B1缺乏病与心脏病 778

十、血色病的心血管表现 779

第二节 风湿性疾病的心血管表现 780

一、风湿性疾病的分类 780

二、风湿性疾病的免疫基础 782

三、各种风湿性疾病的心血管表现 783

第三节 肾脏疾病的心血管表现 792

一、慢性肾衰竭的心血管临床表现 793

二、透析治疗的心血管并发症 794

第四节 血液系统疾病的心血管表现 796

一、贫血性心脏病 796

二、白血病的心血管表现 797

第五节 其他可能累及心血管的疾病 798

一、包虫病 798

三、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心血管表现 798

二、结节病 799

三、莱姆病 801

四、直背综合征 802

第六节 心脏病与妊娠 803

一、妊娠期、产褥期的心血管系统变化 803

二、妊娠合并心脏病的种类 804

三、妊娠合并心脏病的诊断 805

四、心脏病患者妊娠后可能的并发症 805

五、妊娠合并心脏病的处理 806

第一节 概论 811

一、遗传性心血管疾病的分类 811

第十五章 遗传与心血管疾病 811

二、遗传性心血管疾病的特征 821

三、致病基因的研究策略和方法 822

四、遗传性心血管疾病的遗传学诊断 826

五、遗传性心血管病的预防 827

六、遗传性心血管病的治疗 828

第二节 遗传与某些致心律失常疾病 830

一、长QT间期综合征 830

二、短QT间期综合征 838

三、Brugada综合征 839

四、家族性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845

五、家族性心房颤动 846

第三节 遗传与心肌病 847

一、肥厚型心肌病 847

二、扩张型心肌病 850

三、限制型心肌病 853

四、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心肌病 854

五、继发于其他因素的心肌病 854

第四节 遗传与高血压 855

一、单基因突变引起的高血压 855

二、原发性高血压 857

第五节 遗传与冠心病 859

一、冠心病的遗传基础 860

二、冠心病候选基因及基因治疗前景 862

第六节 遗传与先天性心脏畸形 863

一、先天性间隔缺损 863

二、心脏转位 865

三、肺静脉异位回流 866

四、左心发育畸形 867

五、右心发育畸形 868

六、与先天性心脏病相关的其他染色体位点 868

第七节 遗传性结缔组织疾病所致心血管损害 869

一、Marfan综合征 870

二、Ehlers-Danlos综合征 874

查看更多关于心血管病学的内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