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建设及其规划研究

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建设及其规划研究PDF格式文档图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购买点数:11
  • 作 者:高照良 张晓萍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7
  • ISBN:9787507322668
  • 标注页数:274 页
  • PDF页数:296 页
图书介绍:本书收入了四川省一大批中、小学优秀教师的论文作品。上编为中、小学学生政治思想与道德素质等培养教育方面的内容;下编为中、小学语文、数学、外语等课程的教学方法、技巧与难点破译。

查看更多关于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建设及其规划研究的内容

图书介绍

第一章 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 1

1.1 黄土高原地区的范围及基本概况 1

1.2 黄土高原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 4

1.2.1 地质与地貌 4

1.2.2 气候特征与水文泥沙 6

1.2.3 土壤与植被 16

1.3 黄土高原地区的经济社会特征 21

1.3.1 行政区及人口 21

1.3.2 土地利用 21

1.3.3 经济社会 21

1.4 黄土高原形成的原因 22

1.5 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基本现状 24

1.5.1 水土流失的定义 24

1.5.2 土壤侵蚀的强度分布与分级 24

1.5.3 水土流失区域划分 24

1.5.4 土壤侵蚀分区 26

1.5.5 土壤侵蚀方式分类 27

1.6 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原因、特点及面临的严峻形势 27

1.6.1 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原因 27

1.6.2 水土流失的特点 28

1.6.3 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危害 29

1.7 水土保持的概念、意义、措施、作用、基本目标与建设重点 35

1.7.1 水土保持的基本概念与特点 35

1.7.2 水土保持的意义 36

1.7.3 三大措施 36

1.7.4 水土保持的作用 38

1.7.5 水土保持的基本目标 39

1.7.6 水土保持生态的建设重点 40

1.8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的实践与发展思路 41

1.9 水土保持与淤地坝的关系 44

1.9.1 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44

1.9.2 对于再造秀美山川 45

1.9.3 对于退耕还林(草) 45

1.9.4 对于入黄泥沙 45

1.10 立题背景和科学意义 46

1.11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48

1.11.1 研究目标 48

1.11.2 研究内容 48

1.11.3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49

第二章 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的发展情况 57

2.1 淤地坝的概念 57

2.2 淤地坝的产生和建设的有利条件 57

2.2.1 淤地坝的历史回顾 57

2.2.2 新中国成立后的淤地坝发展 58

2.2.3 大规模开展淤地坝建设的有利条件 59

2.3 新时期淤地坝建设的原则 60

2.4 淤地坝的发展思路和目标 61

2.5 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的发展潜力 62

2.5.1 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地区淤地坝发展潜力 63

2.5.2 黄丘一副区淤地坝的发展潜力 64

2.6 淤地坝的作用 65

2.6.1 拦泥保土,有效地减少了入黄泥沙 66

2.6.2 合理利用水资源,解决了人畜饮水困难 68

2.6.3 建设淤地坝,促进农业生产持续发展 69

2.6.4 促进了退耕还林还草,加快了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 72

2.6.5 以坝代桥,改善了交通条件 73

2.6.6 增强了防侵防洪减灾,保护了下游安全 73

2.6.7 促进了农民群众脱贫致富,加快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 73

2.7 淤地坝的结构、运行方式及其防洪标准 74

2.7.1 淤地坝的结构与特点 74

2.7.2 淤地坝的运行方式 74

2.7.3 淤地坝防洪标准 75

2.8 淤地坝建设的布设形式 76

2.9 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的建设经验、主要模式与典型坝系 77

2.9.1 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的建设经验 77

2.9.2 淤地坝建设的主要模式 80

2.9.3 黄土高原地区典型坝系 86

2.10 淤地坝工程监理 87

2.10.1 前期工作阶段的监理 87

2.10.2 施工阶段的监理 88

2.10.3 竣工验收阶段的监理 90

2.10.4 淤地坝工程的资金控制 91

2.10.5 淤地坝监理过程中的几个问题 91

2.11 淤地坝展望与发展对策 91

2.11.1 发展淤地坝展望 91

2.11.2 淤地坝建设的对策 93

第三章 黄土高原项目区淤地坝建设 100

3.1 项目区淤地坝规划设计及施工技术评价 100

3.1.1 项目区淤地坝现状及分布 100

3.1.2 淤地坝坝系规划方法和原则 101

3.1.3 淤地坝的设计标准及应用现状 102

3.2 淤地坝的施工方法及建坝质量 103

3.2.1 淤地坝建设现状 103

3.2.2 淤地坝的质量状况 105

3.2.3 建坝方法与施工质量 105

3.3 淤地坝利用现状及其效益分析 106

3.4 淤地坝存在的主要问题 106

3.4.1 坝系规划布局不合理,病险坝多 106

3.4.2 设计标准偏低,易造成坝体破坏或垮坝 107

3.4.3 建坝施工质量差,工程不配套 109

3.4.4 坝体管理水平差,维护粗放 109

3.4.5 坝地利用率和经济效益偏低 110

3.5 淤地坝建设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1

3.5.1 前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1

3.5.2 建设中的主要问题 112

3.5.3 淤地坝后期管理问题 112

3.6 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113

3.6.1 工程的选题和建设与水源保护的矛盾 113

3.6.2 工程设计和施工存在不合理因素 113

3.6.3 工程运行管理不力 114

3.7 坝系示范建设的效应 115

3.7.1 拓展了淤地坝示范领域 116

第四章 黄土高原项目区淤地坝建设与修复的建议 119

4.1 新建坝的规划设计与施工技术 120

4.1.1 坝系规划的原则与坝址选择 120

4.1.2 设计标准与工程结构 121

4.1.3 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 125

4.2 旧坝加高的设计与施工技术 130

4.2.1 旧坝加高条件与适用范围 130

4.2.2 旧坝加高设计标准与方法 131

4.2.3 旧坝加高施工技术 131

4.3 病险坝库修复、改造与配套技术 132

4.3.1 病险坝库的类型及其垮坝原因 132

4.3.2 病险坝修复、加固、配套的原则与类型 133

4.3.3 坝体加高、改建或配套坝结构 134

4.3.4 坝体修复技术 134

4.3.5 溢洪道的维修、改造技术 135

4.3.6 清水洞修复技术 136

4.4 淤地坝维修、管护与运营机制 136

4.4.1 新建坝与修复坝质量管理与验收 136

4.4.2 坝质量及坝运行的动态监测 137

4.4.3 制定完善的管护制度,加强坝系运用中的维修管理 137

4.4.4 大力推行淤地坝产权制度改革,促进坝系工程建设与高效利用 138

4.5 二期项目中淤地坝建设的建议 140

4.5.1 淤地坝(含骨干坝)建设的原则和条件 140

4.6 二期项目淤地坝建设与修复的建议 141

4.7 效益预测 142

4.8 坝系综合开发与高效利用途径与技术的建议 143

4.8.1 挖掘现有淤地坝的利用潜力 143

4.8.2 以防为主,做好坝地盐碱化防范治理 144

4.8.3 逐步调整坝地种植结构,提高坝地商品率 144

4.8.4 合理加高现有淤地坝,发挥最佳的拦泥造地和生产效益 145

4.8.5 坝系防洪保收的利用方式与技术 146

4.8.6 灌淤结合的坝地利用方式与技术 147

第五章 陕北地区农业持续发展与淤地坝建设 150

5.1 陕北地区的概况 150

5.2 陕北地区农业资源优势 152

5.2.1 土地资源 152

5.2.2 气候资源 153

5.2.3 植被资源 154

5.2.4 科技资源 155

5.2.5 重点项目 156

5.2.6 结构调整 157

5.2.7 畜牧业发展 157

5.2.8 特色产业 158

5.3 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59

5.3.1 水土流失严重 159

5.3.2 土地沙漠化蔓延 160

5.3.3 土壤肥力低下 161

5.3.4 自然灾害频繁 162

5.3.5 综合生产能力低 163

5.3.6 降水偏少且分布不均 164

5.4 陕北特色产业建设与培育 165

5.4.1 玉米及制种产业 165

5.4.2 薯产业 166

5.4.3 果业 167

5.4.4 设施蔬菜产业 167

5.4.5 羊产业 168

5.4.6 畜产品加工业 168

5.4.7 小杂粮产业 169

5.5 陕北的淤地坝发展现状 170

5.5.1 陕北地区淤地坝建设的基本特点 170

5.5.2 淤地坝建设的指导思想 172

5.5.3 淤地坝建设的总体思路 172

5.5.4 淤地坝的建设目标 172

5.6 陕北地区淤地坝建设和水资源的关系 172

5.6.1 淤地坝建设对水资源的影响方式 172

5.6.2 淤地坝建设对入黄水资源量的影响分析 173

5.6.3 陕北地区淤地坝建设耗水对项目区及黄河水资源影响评价 175

5.6.4 淤地坝建设可以改善生态条件,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发展农村经济 178

5.6.5 淤地坝建设促进了水资源利用,缓解了农民生活生产用水,解决了黄河断流问题 179

第六章 土地利用变化与规划方法分析 183

6.1 影响淤地坝规划的因素 183

6.1.1 气候和自然地理因素 183

6.1.2 人为活动因素 184

6.1.3 社会经济状况 184

6.2 淤地坝规划及其方法研究 184

6.2.1 淤地坝规划布局研究 184

6.2.2 淤地坝规划布局方法研究 186

6.3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流域水沙变化的影响研究 189

6.3.1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研究方法 189

6.3.2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模型 189

6.3.3 我国土地利用研究进展 190

6.3.4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对水文环境的影响 193

6.4 水土保持对流域水沙影响研究 193

6.4.1 水土保持对流域水沙影响的研究方法 193

6.4.2 水文法 194

6.4.3 水保法 196

6.4.4 水土保持对流域洪水影响 200

6.4.5 淤地坝的减水减沙效益研究 201

第七章 延河流域概况 207

7.1 流域自然和社会概况 207

7.1.1 地理地貌 207

7.1.2 土壤植被 209

7.1.3 气象水文 210

7.1.4 社会经济条件 214

7.2 延河流域水土流失 216

7.2.1 水土流失概况 216

7.2.2 水土流失特点 216

7.2.3 水土流失成因 217

7.3 延河流域水土保持治理情况 218

7.3.1 治理现状 218

7.3.2 延河流域主要水土保持生态工程项目建设情况 219

7.3.3 延河流域淤地坝现状 219

第八章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引起流域水沙变化及预测 223

8.1 延河流域水沙关系分析 223

8.1.1 延河流域水沙变化 223

8.1.2 延安站水沙变化 223

8.2 主要支流水文站的水沙变化分析 229

8.2.1 概况 229

8.2.2 各站水沙变化 229

8.2.3 水沙变化的基本特征与时段划分 230

8.2.4 各站实测水沙变化 230

8.2.5 各站典型年(1996)产流产沙的分析 233

8.2.6 相似降雨次洪水对比分析 233

8.2.7 降雨产流产沙模型 235

8.3 流域植被建设的减沙效益分析 237

8.3.1 小流域概况 238

8.3.2 坡面径流小区 238

8.3.3 不同尺度流域减沙效果对比分析 241

8.4 不同尺度流域林草覆被率减沙效果分析 242

8.4.1 林草覆被率与减沙效益的计算方法 242

8.4.2 延河流域(2001-2020)植被建设减蚀效益 244

第九章 延河流域生态建设与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预测 247

9.1 土地利用动态及其预测技术思路 247

9.1.1 马尔可夫预测原理及方法 247

9.1.2 土地利用预测技术思路 248

9.2 延河流域土地利用动态 249

9.2.1 研究方法 249

9.2.2 延河流域土地利用动态分析 250

9.3 延河流域土地利用预测 251

9.3.1 延河流域土地利用马尔可夫预测 251

9.3.2 考虑生态建设和退耕还林(草)影响的延河流域土地利用马尔可夫预测 253

第十章 基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延河流域淤地坝规划布局 258

10.1 延河流域淤地坝规划方法和技术思路 258

10.1.1 规划方法 258

10.1.2 规划技术路线 258

10.2 不考虑退耕还林的延河流域淤地坝建设规模和规划 260

10.2.1 流域沟道特征与建坝条件评价 260

10.2.2 淤地坝建设现状及评价 261

10.2.3 沟道坝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262

10.2.4 淤地坝工程规划目标 262

10.2.5 坝系工程建设规模和规划 263

10.3 考虑退耕还林的延河流域淤地坝建设规模和规划 267

10.3.1 依据减沙目标确定流域淤地坝需求规模 267

10.3.2 流域总侵蚀量的确定 267

10.3.3 退耕还林(草)减少的侵蚀量对应的淤地坝规模确定 267

10.3.4 考虑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流域淤地坝坝系布局调整 268

10.4 考虑退耕还林的流域淤地坝规划可行性论证 268

10.5 土地利用变化对淤地坝系规划研究结论与展望 269

10.5.1 延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引起的水沙变化及预测 269

10.5.2 延河流域土地利用动态及其预测 271

10.5.3 基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延河流域淤地坝规划布局研究 271

10.5.4 有待完善的几个问题 273

查看更多关于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建设及其规划研究的内容

相关书籍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