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理解与科学解释  解释学视野中的科学解释研究

理解与科学解释 解释学视野中的科学解释研究PDF格式文档图书下载

自然科学

  • 购买点数:13
  • 作 者:曹志平著
  • 出 版 社: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5
  • ISBN:7801904478
  • 标注页数:364 页
  • PDF页数:402 页
图书介绍:科学解释是科学的所有认识论、方法论问题的集结点,是科学哲学的中心问题。本书在对科学解释的哲学研究中,批判性地引入了哲学解释学的思想与方法。它将理解与解释的关系看做是人类科学活动的基本关系,从理解与解释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三个层次的关系中理解科学解释,解释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解释的辩证关系:探讨了科学解释的可能性条件,回答了科学解释何以可能的问题;阐述了科学文本的概念,拓展了定律解释的标准模式,引入了形式系统的语义解释,提出了一种立足于量子力学的科学解释模式,并讨论了这种模式在人文、社会科学中适用的可能性与特殊性。其理论成果和研究方法,对于科学哲学和哲学解释学都可能产生积极的影响。

查看更多关于理解与科学解释 解释学视野中的科学解释研究的内容

图书介绍

目录 1

导言 科学解释与科学哲学 1

第一章 科学解释研究的现状及其困境 15

第一节 逻辑实证主义科学解释观的基本点 15

一 科学解释即论证 16

二 科学解释的划界与层次 20

三 科学解释与理解、人文社会科学解释 24

第二节 逻辑实证主义科学解释观的局限性 27

一 后实证主义对逻辑实证主义科学解释观的批判 27

二 逻辑实证主义科学解释观的理论偏失 39

三 逻辑实证主义科学解释观的抽象理性主义本质 45

第三节 重建理性主义科学解释观的难题 48

一 抽象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的疑难 49

二 逻辑主义与历史主义的疑难 54

三 突破口的选择 59

第二章 科学解释与哲学解释学 63

第一节 解释学对解释问题的研究 63

一 方法论、认识论的解释观 63

二 本体论的解释观 68

三 解释学的解释观:从本体论到方法论和认识论 71

第二节 哲学解释学对科学解释哲学理解的意义 73

一 理解与解释关系的维度和科学解释的哲学理解 73

二 哲学解释学研究科学解释的合理性 77

三 哲学解释学与科学解释哲学理解的难题 84

第三节 哲学解释学研究科学解释的可能性 87

一 哲学解释学研究科学解释的障碍 88

二 哲学解释学研究科学解释的解释学基础 95

第三章 理解与解释:科学解释研究的方法论 102

第一节 从“理解或解释”到“理解与解释” 103

第二节 理解与解释关系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 108

第三节 科学解释研究的一个重要的方法论思想 113

第四章 科学解释的可能性 117

第一节 科学解释的存在方式 117

一 解释的前科学存在方式 118

二 科学解释的存在方式 121

第二节 科学解释的筹划性质 125

一 理解的筹划结构 126

二 科学的筹划与科学解释的生存论建构 129

第三节 科学解释的可能性条件 134

一 前结构是科学解释的可能性条件 134

二 科学解释的前结构 141

第五章 科学解释的文本 152

第一节 文本与科学文本 153

一 文本的条件 154

二 科学解释的基本文本 157

第二节 作为科学基本文本的形式系统和经验事实 164

一 具有解释学属性的科学基本文本:形式系统 164

二 具有解释学属性的科学基本文本:科学事实 177

第三节 科学文本含义与指称的客观性 185

一 科学文本的含义与指称 186

二 科学文本含义与指称的客观性 190

第六章 科学解释的逻辑结构 196

第一节 定律解释 197

一 定律解释的形式条件 197

二 标准解释模式的拓展 205

三 定律解释与概念框架 209

第二节 形式系统的语义解释 213

一 形式系统超前于语义解释 215

二 形式系统语义解释的逻辑 222

三 形式系统语义解释的限度 229

一 形式释义与理论模型 235

第三节 理论模型对经验定律的解释 235

二 理论模型的本体论地位及对经验定律的解释 239

第四节 科学解释模式的理想性和现实性 244

一 科学解释的理想模式与现实模式 244

二 完备模式的简化形式——理解与解释关系中的定律解释 249

第七章 科学解释的认识论结构 251

第一节 科学解释的主客体结构 251

一 科学解释对传统主客体理论的背离 251

二 解释主体对客体的构成性条件 256

三 客体对解释主体的限制性 258

第二节 科学解释的意义结构 262

一 科学解释意义的意义 262

二 科学解释意义的结构形式 266

第三节 科学解释的理性与非理性 270

一 科学解释中理性与非理性因素存在的现实性 271

二 科学解释的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必须以理性为主导 273

三 科学解释的理性与非理性统一的表现形式 276

第四节 科学解释的进步结构 281

一 科学解释的目标与科学解释进步的判定 281

二 解释学循环:科学解释的进步形式 286

三 科学解释的演进:从“对自然的解释”到“对人的解释” 291

第八章 人文、社会科学中的解释 295

第一节 关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在本体论上的区分 297

一 一个新的区分平台 298

二 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区分 303

第二节 人文、社会科学中常用的解释类型分析 307

一 定律解释 308

二 动机解释 310

三 功能解释 312

第三节 理解与解释关系中的定律解释:人文、社会科学解释的基本类型 316

一 理解与解释关系中的定律解释的基本特征 317

二 理解与解释关系中的定律解释在人文、社会科学中的适用性 320

第四节 理解与解释关系中的定律解释: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适用的几个问题 328

一 人文、社会科学中的“定律”问题 328

二 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制约定律解释的特殊因素 333

结语 创新在哪里? 346

参考文献 351

后记 363

查看更多关于理解与科学解释 解释学视野中的科学解释研究的内容

相关书籍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