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战后中国学PDF格式文档图书下载
第一章 美国战后的中国研究:历史的考察 1
1.1 中国学的历史成因 1
目录 1
1.2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中东地区的中国文化研究 4
1.3 西方传统汉学与现代中国研究 5
1.4 美国的汉学传统 6
第二章 美国战后中国学的初级阶段 9
2.1 美国现代中国学 9
2.2 跨学科研究的兴起 10
2.4 福特基金会与中国研究学术团体 11
2.3 发展的十年 11
2.5 语言培训与区域研究 14
第三章 中国研究的学科化与机构化 16
3.1 科研院所、学科建设、科研项目 16
3.2 中国学领域学术资源分布 18
3.2.1 奖学金制度 18
3.2.2 海外培训设施 19
3.2.3 科研设备及图书资源 20
3.2.4 研究基金 22
3.2.5 中国研究的外部基金 23
3.2.6 福特基金会资助情况:1952~1969年 24
3.2.7 1959~1969年主要接受福特基金会资助的大学 25
3.2.8 外部资金的使用情况 26
3.3 中国学:问题与前景 28
3.4 发展速度和发展模式 29
第四章 费正清与美国的东亚研究 33
4.1 学术生涯 34
4.2 学术争议 34
4.3 费正清在哈佛 36
4.4 中国经历 38
第五章 美国战后中国学:40年回顾 49
5.1 20世纪60年代 50
5.2 20世纪70年代 54
5.3 20世纪80年代 56
5.4 20世纪90年代 60
第六章 中国政治研究 62
6.1 1978年以前的研究成果 62
6.2 1978年以后的趋势研究 64
6.3 机构主义研究模式 66
6.4 政策制定和政策执行 67
6.5 政府与社会的关系 69
6.6 政治学研究模式 71
第七章 中国学专家学者 73
7.1 异军突起的新派学者 74
7.2 精英主义和平民主义 75
7.3 中国学的合理化 80
7.4 中国学的发展途径 81
第八章 美国的汉语语言教育 84
8.1 学生数量 84
8.2 教师培训 85
8.3 教材使用 86
8.4 课程设置 87
8.5 生源特点 88
8.6 评价标准 89
8.7 目标及实现途径 92
8.8 教学手段和资源 95
8.9 文化底蕴 98
8.10 汉语教学的原动力 99
第九章 中国学的方法论问题 103
9.1 思想史研究 103
9.2 社会政治史研究 111
9.3 经济史研究 112
9.4 社会主义中国:“革命”模式 113
9.5 现代化模式 113
9.6 其他社会科学研究模式 115
9.7 《汉学的忧虑》 117
9.8 中国政治文化 119
9.9 1966~1978年美国政治学的中国观 124
第十章 中国学的发展前景 128
10.1 研究重点与背景 128
10.2 国家与社会关系 133
10.3 国际关系 134
10.4 世界范围内的中国学学术团体 135
10.5 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的研究状况与发展趋势 136
10.6 文化多元化 136
10.7 资金问题 139
10.8 观念与机遇 139
10.9 体制与税制 140
10.10 医药与公众健康 142
后记 144
参考文献 145
- 《宋曾华硬笔书法作品集》宋曾华著 2007
- 《江苏当代文学批评家文丛 第1辑 曾华鹏文学评论选》曾华鹏著;张王飞编 2017
- 《调查记者》曾华锋著 2004
- 《甲午海祭》许华著 1996
- 《低眉》钱红丽著 2014
- 《哈贝马斯的商谈伦理学》薛华著 1988
- 《民国第一位法学家 王宠惠传》段彩华著 1982
- 《战争树 两位青年军官的防务观察》石海明;林涵著 2019
- 《阿莱夫和牧羊犬巴图》何君华著 2018
- 《清末民初文献丛刊 泽雅堂文集》(清)施补华著 2018
- 《沈阳建筑大学校史 1948-2008》张福昌主编 2008
- 《沈阳师范大学法律文化协同创新文库 中国宪法文本有效性实施检视》沈阳师范大学法律文化协同创新中心组织编写;贾海洋等著 2015
- 《整合资源 提升内涵 科学发展的沈阳师范大学 2001-2005年沈阳师范大学发展建设综述》刘中海主编;沈阳师范大学编著 2006
- 《英律飞扬,粹美华光 英国谢菲尔德哈勒姆大学艺术学院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学生作品集》张鹏主编 2014
- 《司徒安国际雕塑学院作品集》司徒安主编 2011
- 《沈阳农业大学体育60年》许晓明主编 2012
- 《振兴潮 “东北振兴 沈阳先行”集锦》顾春明主编 2004
- 《沈阳药科大学学生导读》张殿发主编 2001
- 《晚霞晚天出版工程 第1辑 沈阳市农业系统老科技工作者服务三农事迹选编》 2222
- 《沈阳工业大学校史 2 1999-2009》陈雪洁,李三喜主编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