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逻辑研究  第2卷  第1部分  修订本

逻辑研究 第2卷 第1部分 修订本PDF格式文档图书下载

哲学宗教

图书介绍:《逻辑研究》被公认为当代哲学最重要的“突破性”著作。它的影响不仅规定了当代许多著名哲学家的思维方向,而且远远超出了哲学领域。

查看更多关于逻辑研究 第2卷 第1部分 修订本的内容

图书介绍

逻辑研究 3

第二卷 现象学研究与认识论 3

第一部分引论  3

第1节 为了对纯粹逻辑学进行认识批判的准备和澄清,现象学研究所具有的必要性  3

第2节 对这些研究目的之说明  5

第3节 纯粹现象学分析的困难  10

第4节 对逻辑体验的语法方面的关注之必要性  13

第5节 对下列分析研究之主要目标的标识  15

第6节 补充  16

第7节 认识论研究的无前提性原则  19

第一研究 表达与含义  29

第1节 符号这个概念的双重含义  31

第一章 本质性的区分  31

第2节 指示的本质  32

第3节 指明与证明  34

第4节 附录:指示产生于联想  37

第5节 表达作为有含义的符号。从表达中分离出一个不属于表达的意义  39

第6节 包含在表达本身之中的现象学区别和意向区别问题  40

第7节 在交往功能中的表达  41

第8节 在孤独的心灵生活中的表达  43

第9节 对物理表达显现、意义给予的行为和意义充实的行为的现象学区分  45

第10节 含义意向行为的现象学统一  47

第11节 观念差异:首先是在表达与作为观念统一的含义之间的观念差异  50

第12节 续论:被表达的对象性  54

第13节 含义与对象之间的联系  57

第14节 内容作为对象、作为充实的意义和作为完全的意义或含义  58

第15节 与这些区别有关的关于含义与无含义性之说法的歧义性  60

第16节 续论:含义与共称  65

第二章 对赋予含义的行为的特征描述  71

第17节 解说性的想象图像被误认作含义  71

第18节 续论:论据与反论据  73

第19节 无直观的理解  77

第20节 无直观的思维与符号的“代表功能”  78

第21节 考虑这样一个必然性:为了澄清含义和为了认识建立在含义中的真理而回到相应性直观上去  80

第22节 不同的理解特征和“相识性质性”  83

第23节 表达中的统觉和直观表象中的统觉  84

第三章 语词含义的偏差与含义统一的观念性  88

第24节 引论  88

第25节 传诉内容与名称内容之间的相合关系  89

第26节 本质上机遇性的表达与客观的表达  90

注释  96

第27节 其他类型的有偏差的表达  97

第28节 含义偏差作为意指偏差  99

第29节 纯粹逻辑学与观念含义  102

第四章 含义体验的现象学内容和观念内容  109

第30节 在心理学意义上的表达性体验内容与在统一含义意义上的表达性体验内容  109

第31节 意指的行为特征与观念-同一的含义  111

第32节 含义的观念性不是在规范意义上的理想性  114

第33节 在种类意义上的“含义”和“概念”这两个概念不相合  115

第34节 含义在意指行为中并不对象性地被意识到  116

第35节 含义“自身”和明确的含义  117

第二研究 种类的观念统一与现代抽象理论  119

引论  121

第一章 一般对象与一般性意识  123

第1节 一般对象是在一种与个体行为有本质差异的行为中被意识到  123

第2节 一般对象之说法的必不可少性  125

第3节 种类的统一是否可以被理解为是一种非本真的统一。同一性和相同性  127

第4节 对将观念统一还原为分散的杂多这一做法的异议  129

第5节 续论:J·St·穆勒与H·斯宾塞之间的争论  131

第6节 向下面各章的过渡  134

第二章 以心理学方式对一般之物所做的实在设定  138

第7节 以形而上学方式和心理学方式对一般之物的实在设定。唯名论  138

第8节 一个迷惑人的思路  140

第9节 洛克的抽象观念学说  142

第10节 批评  144

第11节 洛克的一般三角形  149

注释  151

第12节 共同图像说  153

第三章 抽象与注意力  156

第13节 唯名论理论将抽象理解为注意力所具有的功能  156

第14节 指责,这些指责同时也涉及到任何一种形式的唯名论。 a)一种对目标点的描述性确定的缺陷  159

第15节 b)现代唯名论的起源是对洛克关于一般观念之学说的过分反应。这种唯名论的本质特征与通过注意力进行抽象的学说  162

第16节 c)心理学作用的一般性和作为含义形式的一般性。一般之物与一个范围之关系的不同意义  166

第17节 d)运用在对唯名论的批判上  169

第18节 关于作为总体化力量的注意力的学说  170

第19节 批评。a)对一个特征因素的关注并不取消它的个体性  172

第20节 批评。b)对来自几何学思维的论据之反驳  175

第21节 对被直观对象的一个不独立的因素之关注与对相应的种类属性之关注之间的区别  177

第22节 在对注意力的现象学分析中的基本缺陷  179

第23节 关于注意力的有意义说法不仅包含了直观领域,而且也包含了思维的整个领域  182

第四章 抽象与代现  189

第24节 一般表象作为思维经济的技艺手段  189

第25节 一般代现是否可以作为一般表象的本质特征而被运用  192

第26节 续论:一般意识的各种变异与感性直观  194

第27节 一般代现的合理意义  196

第28节 代现作为代表。洛克与贝克莱  198

第29节 对贝克莱的代现论的批判  201

第30节 续论:贝克莱从几何学证明过程中得出的论据  203

第31节 被指出的这些谬误的主要起源  205

第五章 关于休谟抽象理论的现象学研究  209

第32节 休谟对贝克莱的依赖性  209

第33节 休谟对抽象观念的批判及其不可避免的结果。他对现象学要点的忽略  210

第34节 休谟的研究与两个问题的回溯关系  213

第35节 休谟抽象论的主导原则、结论和阐述性思想  215

第36节 休谟关于“理性的区分”的学说,对此学说的温和解释和极端解释  217

第37节 对这门学说之极端解释的指责  220

注释  225

第38节 怀疑从抽象的部分内容被转用到所有部分一般  227

第39节 对怀疑的最后提升以及对它的反驳  229

附论 现代休谟主义  231

第六章 对各种抽象和抽象物的概念的划分  243

第40节 对两种关于抽象和抽象物的概念的混淆,一种是与不独立的部分内容有关的抽象和抽象物概念,另一种是与种类有关的抽象和抽象物概念  243

第41节 对围绕不独立内容概念的各种概念之划分  245

第42节 对围绕种类概念的各种概念之划分  248

第三研究 关于整体与部分的学说  253

引论  255

第1节 复合对象与简单对象,有环节对象与无环节对象  257

第一章 独立对象与不独立对象的区别  257

第2节 引入对不独立对象和独立对象(内容)的划分  259

第3节 不独立内容的不可分性  261

第4节 根据施通普夫所做的事例分析  262

第5节 对不可分性这一概念的客观规定  266

第6节 续论:与对一个流行规定之批判相联结  268

第7节 通过引入纯粹规律概念和纯粹属概念来更明确地刻画我们的规定  270

第7节 a独立的和不独立的观念  273

第8节 将独立内容与不独立内容之间的区别分离于直观上突出的内容和直观上融合的内容之间的区别  273

第9节 续论:指明融合现象的更广泛领域  276

第10节 属于各种不独立性的规律之杂多性  280

第11节 这种“质料”规律与“形式”规律或“分析”规律的区别  282

第12节 有关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的基本规定  285

注释一  287

注释二  287

第13节 相对的独立性和不独立性  287

第二章 关于一门整体与部分的纯粹形式之理论的思想  302

第14节 奠基概念与相关的原理  302

第15节 转向对更重要的部分关系的考察  305

第16节 相互间奠基和单方面奠基,间接奠基和直接奠基  306

第17节 对块片、因素、物理部分、抽象、具体这些概念的精确规定  308

第18节 一个整体的间接部分和直接部分的区别  310

第19节 这个区别的一个新的意义:整体的较切近和较疏远部分  311

第20节 彼此相对较为切近和较为疏远的部分  314

第21节 借助于奠基概念来精确地规定整体与部分的确切概念及其本质类别  317

第22节 感性的统一形式与整体  318

注释  323

第23节 范畴的统一形式与整体  324

第24节 整体和部分的纯粹形式类型。先天理论的假设  326

第25节 有关通过对整体之因素的分片来对整体进行分片的补充  330

第四研究 独立与不独立含义的区别以及纯粹语法学的观念  341

引论  343

第1节 简单的与复合的含义  344

第2节 含义的复合性是否仅仅是对象复合性的反映  345

第3节 含义的复合性与具体意指的复合性。被蕴含的含义  347

附注  351

第4节 关于复合表达的“合义”组成部分之有含义性问题  351

第5节 独立的与不独立的含义。感性语词部分的不独立性与表达性语词部分的不独立性  354

第6节 其他区分的对立。不完备的、异常简略的和欠缺的表达  357

第7节 将不独立含义理解为被奠基的内容  359

第8节 这个观点的困难。a)含义的不独立性是否只是在于被意指对象的不独立性  361

第9节 b)对被分离出的合义之理解  363

第10节 含义复合体中的先天规律性  365

第11节 各种指责。植根于表达或含义本质之中的含义变异  370

第12节 无意义与悖谬  374

第13节 含义复合体的规律与纯粹逻辑-  376

语法学的形式论补充  381

第14节 须避免的无意义的规律与须避免的悖谬的规律。纯粹逻辑语法学的观念  382

注释  388

第五研究关于意向体验及其“内容”  401

引论  403

第一章 作为现象学的自我组成的意识与作为内感知的意识  406

第1节 意识这个术语的多义性  406

第2节 一、意识作为自我体验的实项-现象学统一。体验的概念  407

第3节 现象学的体验概念和通俗的体验概念  411

第4节 体验意识与被体验的内容之间的关系不是现象学所特有的关系种类  413

第5节 二、“内”意识作为内感知  414

第6节 第一个意识概念起源于第二个意识概念  416

第8节 纯粹自我与被意识性  419

第7节 心理学与自然科学的相互划界  427

第二章 意识作为意向体验  431

第9节 布伦塔诺对“心理现象”划界之意义  431

第10节 作为“意向”体验的行为所具有的描述性特征  433

第11节 对那些在术语上相近的误释的抵制:a)“心灵的”或“内在的”客体  437

第12节 b)行为以及意识或自我与对象的关系  442

第13节 对我们的术语的确定  444

第14节 对将行为设定为一类在描述上被奠基的体验之做法的疑虑  446

第15节 同一现象学属(并且尤其是感受这个属)的体验是否能够一部分是行为,一部分是非行为  454

a)是否存在着意向感受  455

b)是否存在着非意向感受。感受感觉与感受行为  458

第16节 描述内容与意向内容的区分  463

第17节 在意向对象意义上的意向内容  465

第18节 简单的与复合的行为,奠基性的与被奠基的行为  468

第19节 在复合行为中注意力的作用。以语音与意义之间的现象学关系为例  471

第20节 一个行为的质性与质料之间的区别  477

第21节 意向本质与含义本质  482

第11节与第20节的附录:对“图像论”和关于行为的“内在”对象之学说的批判  487

第三章 行为的质料与奠基性的表象  503

第22节 行为的质料与质性之间的关系问题  503

第23节 将质料理解为一个“单纯表象的奠基行为”  504

第24节 困难。区分各个质性属的问题  508

第25节 对这两种解答之可能性的进一步分析  510

第26节 对被倡议的观点的斟酌和拒绝  514

第27节 直接直观的证据。感知表象与感知  515

第28节 对判断方面的事态的特别研究  521

第29节 续论:对实事状态之单纯表象的“承认”或“赞同”  523

补充  528

第30节 将同一的语词理解和语句理解理解为“单纯表象”  529

第31节 对我们的观点的最后一个指责。单纯的表象与孤立的质料  531

第四章 在特别顾及判断理论的情况下对奠基性表象所作的研究  540

第32节 表象这个词的双重意义以及“每一个行为都通过一个表象行为而被奠基”这个命题所具有的被误认的明见性  540

第33节 根据一个新的表象概念而对这个命题所做的修正。指称与陈述  542

第34节 困难。名称的概念。设定的与非设定的名称  546

第35节 称谓设定与判断。判断是否能够成为称谓行为的部分  550

第36节 续论:陈述是否能够作为完整的名称起作用  555

第五章 关于判断学说的进一步研究。“表象”作为称谓行为和陈述行为的质性统一属  566

第37节 以下的研究的目的。客体化行为的概念  566

第38节 客体化行为的质性差异与质料差异  568

第39节 在客体化行为意义上的表象及其质性变异  574

第40节 续论:质性变异与想象变异  578

第41节 对关于表象作为所有行为之基础的命题的新解释。客体化行为作为质料的第一性载者  582

第42节 进一步的阐述。组合行为的基本命题  583

第43节 回顾以往对这个被探讨的命题的阐述  587

第六章 表象与内容这两个术语所具有的最重要歧义之汇总  593

第44节 “表象”  593

第45节 “表象内容”  599

注释  600

附记  605

查看更多关于逻辑研究 第2卷 第1部分 修订本的内容

相关书籍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