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伤寒论读本

伤寒论读本PDF格式文档图书下载

医药卫生

  • 购买点数:13
  • 作 者:杨殿兴 傅元谋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502586431
  • 标注页数:368 页
  • PDF页数:391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介绍了伤寒论的方法以及重要经文从原文研读、原文解析和临床应用三方面进行立阐述。

查看更多关于伤寒论读本的内容

图书介绍

第一章 伤寒 3

第一节 疾病之伤寒 3

一、广义伤寒与狭义伤寒 3

1.广义伤寒 3

2.狭义伤寒 3

二、疾病伤寒的四个层次 3

上篇 总论 3

三、任何一层次的伤寒都是多种外感疾病的合称 4

四、伤寒病与三阴三阳病 4

二、主要整理情况 5

1.王叔和编次 5

第二节 《伤寒论》 5

一、成书 5

五、伤寒病的主要别称 5

2.唐·孙思邈再次整理 6

3.宋·林亿等校正 6

三、主要别本 6

1.《金匮玉函经》 6

3.当代医家的宝贵经验 7

2.《神农本草经》等古代药物学、临床医学著作的医药知识 7

(一)《伤寒论》的学术渊源 7

1.《内经》、《难经》等古典医籍所创立的中医基本理论 7

4.《康平伤寒论》 7

3.《桂林古本伤寒论》 7

2.《注解伤寒论》 7

四、《伤寒论》的学术渊源与成就 7

(二)《伤寒论》的学术成就 8

1.建立了对外感疾病进行辨证论治的体系 8

2.建立了六经辨证论治体系 8

3.继承推广了汉代防治疾病的宝贵经验 8

第三节 伤寒学 8

一、伤寒学的研究领域 8

1.伤寒病是伤寒学研究的最基本领域 8

1.东汉末年 9

3.宋金元时期 9

2.魏晋隋唐时期 9

3.研究前人对伤寒病和《伤寒论》探索的成果是伤寒学研究的广泛领域 9

二、伤寒学的形成与发展 9

2.《伤寒论》是伤寒学研究的最核心领域 9

4.明清时期 10

第二章 六经辨证论治 11

第一节 辨证论治 11

一、辨证论治概念的内涵 11

(一)辨证 11

1.证与病 11

2.病机 11

1.治则与治法 12

3.辨证的概念 12

(二)论治 12

2.治法与方药 13

二、辨证和论治的关系 13

1.辨证是第一步,论治是第二步 13

2.论治是辨证的检验,也是辨证的扩展 13

3.论治是对辨证的深入,也是对辨证的实施 13

1.六经概念 14

(一)六经辨证方法 14

二、《伤寒论》的辨证方法 14

2.六经辨证的概念 14

一、六经辨证的概念 14

第二节 六经辨证论治 14

4.辨证论治的实施 14

(二)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的关系 15

(三)六经辨证与脏腑辨证的关系 15

三、《伤寒论》的论治 15

(一)六经病的治则 15

1.六经病的总治则 15

2.六经病治则体现的基本原则 15

3.表里先后治则 15

3.六经病治法所用药物 16

2.六经病的治法主要使用方剂 16

1.六经病的治法八法俱备 16

(二)六经病的治法 16

第三章 外感病的传变 17

一、传变的概念 17

1.一般概念 17

2.外感疾病传变不存在统一的固定的趋向 17

3.传变的另一概念 17

3.直中 18

2.合病 18

1.并病 18

三、并病、合病、直中 18

2.传变的规律 18

1.影响传变的因素 18

二、传变的规律 18

4.传变概念的不足 18

第四章 《伤寒论》的学习方法 19

一、多读书 19

(一)精读《伤寒论》 19

1.学习《伤寒论》一定要精读《伤寒论》 19

2.学习《伤寒论》一定要理解重点条文的基本内容 19

3.学习《伤寒论》一定要注意全书的整体性 19

4.学习《伤寒论》要注意阅读有关研究著作 19

1.《伤寒论》与《内经》在基本理论上一脉相承 20

(二)联系经典,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20

二、潜领悟 20

2.《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互相呼应 21

3.《伤寒论》与温病学 21

三、善临症 21

1.通过临床验证所学知识 21

2.通过临床深入认识疾病 22

3.通过临床深入认识理解《伤寒论》 22

下篇 各论 25

第五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25

概说 25

一、太阳病脉证提纲 26

第一节 太阳病纲要 26

二、太阳病分类 28

(一)太阳中风 28

(二)太阳伤寒 29

(三)温病 31

三、辨病发于阳、病发于阴 33

四、辨传变 34

五、辨欲解 35

第二节 太阳病本证 36

一、太阳中风表虚证 37

(一)桂枝汤证 37

(二)桂枝汤禁例 42

(三)太阳中风兼证 43

1.桂枝加葛根汤证(太阳中风兼项背强几几证) 43

2.桂枝加附子汤证(太阳中风兼阳虚漏汗证) 45

3.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证(太阳中风兼营虚身痛证) 47

4.桂枝去芍药汤证(太阳中风兼胸阳不振胸满证) 49

5.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太阳中风兼喘证) 50

二、太阳伤寒表实证 52

(一)麻黄汤证 52

(二)麻黄汤禁例 56

(三)太阳伤寒兼证 57

1.葛根汤证一(太阳伤寒兼项背强几证) 58

2.葛根汤证二(太阳伤寒兼邪犯肠胃下利证) 59

3.大青龙汤证(太阳伤寒兼郁热证) 60

4.小青龙汤证(太阳伤寒兼里有水饮证) 63

三、表郁轻证 68

(一)桂枝麻黄各半汤证(太阳伤寒表郁轻证) 68

(二)桂枝二麻黄一汤证(太阳中风表郁轻证) 71

(三)桂枝二越婢一汤证(太阳阳郁表郁轻证) 73

第三节 太阳病变证 76

一、太阳病变证概述 76

(一)变证治则 76

(二)辨表证里证 78

(三)辨虚证实证 80

(四)辨寒证热证 81

(五)论表里先后治则 82

(六)欲愈候 83

二、热证 84

(一)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邪热壅肺证) 84

(二)栀子豉汤类证(热扰胸膈证) 86

1.栀子豉汤证(热扰胸膈证本证) 86

2.栀子甘草豉汤证(热扰胸膈偏虚证) 89

3.栀子生姜豉汤证(热扰胸膈偏实证) 89

4.栀子厚朴汤证(热扰胸膈兼里实证) 90

5.栀子干姜汤证(热扰胸膈兼中阳虚证) 91

(三)白虎加人参汤证(胃热津伤证) 92

(四)葛根黄芩黄连汤证(湿热下利证) 94

(五)黄芩汤类证(湿热下痢证) 96

1.黄芩汤证(湿热下痢本证) 96

2.黄芩加半夏生姜汤证(湿热下痢兼呕证) 97

三、蓄水证与蓄血证 98

(一)蓄水证 98

1.五苓散证(太阳蓄水证) 98

2.茯苓甘草汤证(饮停心下证) 102

(二)蓄血证 104

1.桃核承气汤证(蓄血初起轻证) 104

2.抵当汤证(蓄血重证) 106

3.抵当丸证(蓄血缓证) 109

四、结胸证与痞证 110

(一)结胸证 110

1.大陷胸汤证(大结胸证) 110

2.大陷胸丸证(大结胸轻证) 115

3.小陷胸汤证(小结胸证) 117

4.白散证(寒实结胸证) 119

5.脏结证 122

(二)痞证 123

1.大黄黄连泻心汤证(热痞证) 123

2.附子泻心汤证(热痞兼表阳虚证) 126

3.半夏泻心汤证(寒热错杂痞本证) 128

4.生姜泻心汤证(寒热错杂痞偏实证) 131

5.甘草泻心汤证(寒热错杂痞偏虚证) 133

6.旋覆代赭汤证(痰气痞证) 136

7.五苓散证(水痞证) 138

8.赤石脂禹余粮汤证(脾肾阳虚滑脱不禁痞证) 139

9.黄连汤证(上热下寒证) 142

五、阳虚证(虚寒证) 144

(一)心阳虚证 144

1.桂枝甘草汤证(心阳虚心悸证) 144

2.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心阳虚烦躁证) 146

3.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证(心阳虚惊狂证) 148

4.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心阳虚欲作奔豚证) 150

5.桂枝加桂汤证(心阳虚奔豚证) 152

6.炙甘草汤证(心阳虚动悸证) 154

7.小建中汤证(心阳虚心悸烦证) 156

(二)脾阳虚证 158

1.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脾阳虚饮停证) 158

2.桂枝人参汤证(协热下利证) 160

3.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脾阳虚气滞腹胀证) 162

4.甘草干姜汤证与芍药甘草汤证(脾阳虚兼阳明证) 164

(三)肾阳虚证 167

1.干姜附子汤证(肾阳虚烦躁重证) 167

2.茯苓四逆汤证(肾阳虚烦躁轻证) 169

3.真武汤证(肾阳虚饮停兼表证) 171

4.芍药甘草附子汤证(肾阳虚轻证) 173

六、火逆证 175

第四节 太阳病类似证 177

一、十枣汤证(悬饮证) 177

二、瓜蒂散证(痰实证) 179

附 备考原文 182

第六章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185

概说 185

第一节 阳明病纲要 186

一、阳明病提纲 186

二、阳明病病因、病机 187

三、阳明病脉证 188

第二节 阳明病本证 189

一、阳明热证 189

(一)栀子豉汤证(热扰胸膈证) 189

(二)白虎汤证(阳明热炽证) 189

(三)白虎加人参汤证(阳明热炽津伤证) 191

(四)猪苓汤证(阳明津伤水热互结证) 194

二、阳明实证 196

(一)承气汤证 196

1.调胃承气汤证(阳明腑实燥热证) 196

2.小承气汤证(阳明腑实气滞证) 199

3.大承气汤证(阳明腑实燥屎证) 201

(二)津亏便秘证(润导法) 204

1.麻子仁丸证(脾约证) 204

2.导下法(津枯便秘证) 206

(三)下法辨证 207

(四)下法禁例 208

第三节 阳明病兼变证 209

一、发黄证 209

(一)湿热发黄证 209

1.茵陈蒿汤证(湿热郁结里实发黄证) 209

2.栀子柏皮汤证(湿热发黄证) 211

3.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湿热发黄兼表证) 213

(二)寒湿发黄证 215

二、血热证 216

第四节 阳明病辨证 217

一、辨中风中寒 217

(一)辨明中风中寒的一般方法 217

(二)吴茱萸汤证(阳明中寒证) 218

二、辨虚证实证 220

附 备考原文 221

第七章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223

概说 223

一、少阳病提纲 224

第一节 少阳病纲要 224

二、少阳病治禁 225

第二节 少阳病本证 225

一、小柴胡汤证(少阳枢机不利证) 225

二、辨小柴胡汤的使用法 228

三、小柴胡汤禁例 229

四、少阳木邪乘土证 230

第三节 少阳病兼变证 230

一、变证治则 230

二、柴胡桂枝汤证(少阳病兼表证) 231

三、大柴胡汤证(少阳病兼里实证) 233

四、柴胡加芒硝汤证(少阳病兼里实轻证) 235

五、柴胡桂枝干姜汤证(少阳病兼水饮内结证) 237

六、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少阳病兼烦惊谵语证) 239

七、传变与预后 241

附一 热入血室 242

附二 备考原文 243

第八章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244

概说 244

第一节 太阴病纲要 244

一、太阴病提纲 244

二、太阴病欲愈候 245

第二节 太阴病本证 246

第三节 太阴病兼变证 247

一、太阴病桂枝汤证(太阴病兼表证) 247

二、桂枝加芍药汤证、桂枝加大黄汤证(太阴脾伤气滞络瘀腹痛证) 248

三、太阴病转愈与转属阳明病的辨证 250

第九章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252

概说 252

第一节 少阴病纲要 253

一、少阴寒化证主要脉证 253

(一)少阴寒化证提纲 253

(二)少阴寒化证主要脉证 254

(一)四逆汤证(少阴虚寒证) 255

一、少阴寒化证 255

第二节 少阴病本证 255

二、少阴病治禁 255

(二)通脉四逆汤证(少阴格阳证) 257

(三)白通汤及白通加猪胆汁汤证(少阴戴阳证) 259

1.白通汤证 260

2.白通加猪胆汁汤证 261

(四)真武汤证(少阴阳虚水泛证) 263

(五)附子汤证(少阴阳虚寒湿证) 265

(六)桃花汤证(少阴阳虚滑脱证) 268

(八)预后 270

(七)刺灸法 270

二、少阴热化证 272

(一)黄连阿胶汤证(少阴虚热证) 272

(二)猪苓汤证(少阴阴虚水停证) 274

第三节 少阴病兼变证 275

一、麻黄附子细辛汤证与麻黄附子甘草汤证(太少两感证) 275

二、少阴三急下证 278

三、四逆散证(气滞阳郁证) 279

四、少阴吴茱萸汤证(肝寒犯胃证) 281

第四节 咽痛证 283

一、猪肤汤证(少阴阴虚咽痛证) 283

二、甘草汤证与桔梗汤证(客热咽痛证) 284

三、苦酒汤证(痰热咽痛证) 286

四、半夏散及汤证(寒湿咽痛证) 287

附 备考原文 289

第十章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290

概说 290

第一节 厥阴病纲要 291

第二节 上热下寒证 292

一、乌梅丸证(蛔厥证) 292

二、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寒格证) 295

三、麻黄升麻汤证(邪陷阳郁证) 297

第三节 辨厥热胜复 299

二、热厥证 301

一、厥证的病机与证候特点 301

第四节 辨厥 301

三、寒厥证 303

(一)阳虚寒盛致厥证 303

(二)血虚寒凝致厥证 304

(三)下焦冷结致厥证 306

四、其他厥证 307

(一)痰厥证 307

(二)水厥证 308

五、厥证治禁 309

第五节 辨下利 310

一、白头翁汤证(热利证) 310

二、小承气汤证(热结旁流证) 312

三、通脉四逆汤证(虚寒下利证) 313

四、虚寒下利兼表证 314

第六节 辨呕哕 314

一、辨呕 314

(一)吴茱萸汤证(寒呕证) 314

(二)四逆汤证(虚呕证) 315

(三)小柴胡汤证(热呕证) 316

(四)痈脓致呕证(实呕证) 317

(一)虚证哕逆 318

(二)实证哕逆 318

二、辨哕 318

第七节 预后 319

一、厥阴寒证愈后辨 319

二、厥阴虚寒证死候辨 319

三、厥阴虚寒下利转归辨 320

附 备考原文 320

第十一章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321

概说 321

一、霍乱病的主症及病机 321

二、霍乱病兼表证偏寒偏热的证治 322

(一)霍乱兼表偏热的证治(五苓散证) 322

(二)霍乱兼表偏寒的证治(理中丸证) 324

(一)霍乱病阳亡液脱证治(四逆加人参汤证) 326

三、霍乱病的其他几种证型 326

(二)霍乱病吐泻止身痛兼表证治(桂枝汤证) 327

(三)霍乱病阳虚阴盛证治(四逆汤证) 328

(四)霍乱病阳亡阴竭证治(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证) 330

附 备考原文 332

第十二章 辨阴阳易瘥后劳复病脉证并治 333

概说 333

一、劳复食复 333

(一)劳复(枳实栀子豉汤证) 333

二、大病瘥后,余邪未尽 336

(一)瘥后更发热证(小柴胡汤证) 336

(二)食复 336

(二)瘥后腰以下有水气证(牡蛎泽泻散证) 337

(三)瘥后虚寒喜唾证(理中丸证) 339

(四)瘥后余热未清气阴两伤证(竹叶石膏汤证) 340

附一 阴阳易(第392条) 342

附二 备考原文 343

附录 344

附录一 《伤寒论》所用药物简介 344

附录二 《伤寒论》药物剂量 356

附录三 条文索引 359

附录四 方剂笔画索引 364

附录五 方剂汉语拼音索引 366

参考文献 368

查看更多关于伤寒论读本的内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