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中国党政机构和公务员应对WTO改革研讨论点汇集  (上册)

中国党政机构和公务员应对WTO改革研讨论点汇集 (上册)PDF格式文档图书下载

政治法律

图书介绍

古平:经济全球化让社会公正化程度突显 1

林玉权:世界经济发展大势具有四大新特点 2

王梦奎:经济全球化让中国八面临风 2

白皮书:对世界贸易组织的10个误解 3

刘宁元:适应WTO法律体系框架并非易事 6

徐印州:加入WTO要走出认识上的三大误区 9

梁艳芬:GATT:世贸组织的前身与WTO来龙去脉 9

刘力:中国入世的全球意义和对人类发展的贡献 12

俞可平:中国学者关于全球化的论争莫衷于是 13

郑红腾:经济全球化特征及其表现 15

张幼文:经济全球化向中国发展提出新挑战 17

石广生:中国政府有能力履行对外承诺 19

龙永图:中国入世后将切实履行WTO义务 20

陈至立:中国承诺5个项目的教育服务 20

唐家璇:中国加入WTO后将进一步对外开放 20

吴基传:投资中国电信市场绝对靠得住 21

陈耀邦:中国应加大保护国内农业生产力度 22

戴相龙:加入WTO金融市场将更加开放 23

马永伟:“入世”为我国保险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24

狄荫清:即使中国以发展中国家入关,也是相当危险的 25

厉以宁:政府在市场经济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26

杜青林:机遇是长远的,挑战是现实的 27

张瑞敏:在“入世”挑战中寻求机遇 27

张巨声:国有企业的改革步伐将大大加快 28

段永基:中国企业有更多机会进入国际市场 29

陈伟荣:中国“入世”是世界的福音 29

金碚:利弊取决于产业国际竞争的强弱 30

张汉林:对我国电信业的不利影响只是暂时的 31

吴仁宝:入世得利最好的是乡镇企业 31

莫童:WTO对中国农业的不利影响很大 32

柳传志:“入世”对中国的IT行业是个机遇 33

张朝阳:“入世”对互联网是绝好的机遇 34

曾天敏:加入WTO对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影响及要求 34

张维迎:中国并没有认真计算加入WTO的成本 35

孙涤:将来真正蕴含利润的那些好的发展空间都被他们占了 36

文贯中:加入WTO,我们可不通过战争就取得世界上的森林、土地、石油 37

左大培:我们太需要针锋相对地批判自由贸易优越神话 37

狄荫清:加入WTO不能给老百姓带来多少实惠 39

吴敬琏:改革是中国“入世”后将机遇变成现实的惟一力量 40

厉以宁:中国应积极应对“入世”带来的挑战 42

萧灼基:入世首先面临的是挑战 42

迟福林:WTO带来中国的第二次改革开放 43

张燕生:加入WTO将促进我国经济的战略性转型 44

刘永行:入世对民企来说机会是主要的 46

张维迎:中国企业竞争力只能维持三到五年 46

金碚:加入世贸是对政府能力的巨大考验 46

魏加宁:政府更需适应入世 48

于安:入世的第二张门票更昂贵 49

陈清泰:中国“入世”后政府面临的挑战 49

韩玉军:WTO的三大缺陷 51

王梦奎:政府职能与WTO要求不相适应 52

阮成发:政府体制不合WTO胃口 54

张宏:政府先入世是值得强调的重点 55

牟新生:适应WTO人才是关键 57

徐更生:加入世贸后政府担纲的三个“角色” 57

杨仁争:加入WTO政府担子更重了 58

王忠明:挑战迫使政府职能转变提速 58

陈清泰:中国加入WTO的战略意义 59

徐滇庆:政企不分将使企业兼并双重扭曲 61

高尚全:在政企分开中重构政府与企业的关系 62

白津夫:政企分开是政府宏观管理高效化的体制前提 64

吴锦良:国家权力从社会领域中逐步退出 65

吴敬琏:政府体制改革先要解决三个事 66

曹思源:入世促进国家本位转向人本位 67

吴敬琏:政府的作用:要牵“牛鼻子”,不要“抬牛腿” 68

王绍光:政府是市场转型的前提条件 71

周叔莲、王延中: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有效发挥政府作用 72

课题组:政府职能转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73

樊纲:怎样才能使政府不再管企业 74

安建:防止政府“越位”合法化有三法 76

徐滇庆:政府在经济发展中应该做的十件大事 77

刘宁元:政府管理经济职能的必要性 79

关海庭:政府干预经济过程中受三种因素影响 79

陈富良:政府的三项经济职能 80

路明:政府的五项重要经济职能 80

周志忍:机构改革应关注并处理好8种关系 81

刘泗:机构改革应避免三误区 83

高尚全:市场经济中政府的基本职能是组织“公共物品”的供给 84

竹立家:行政改革关键在转变职能 86

赵中社:让政府与市场各司其职 88

魏斌: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府经济职能 89

李由:市场与政府绝非简单的互补关系 90

熊映梧:政府与企业应是收税人与纳税人的关系 91

宋光茂:制度变迁中政府的作用 92

李丁:职能转换是政府的头等大事 93

樊而俊:政府调控与市场调控的最佳结合模式 94

胡家勇: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应限制在市场失灵领域 96

陈树章:政府要用“铁腕”规范市场 98

王梦奎:政府改革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99

张志坚:我国将积极推进政府机构改革 100

辛向阳:宏观调控器:中国政府的职能选择 100

甘筱青、黄新建等:政府只当裁判不当“球员” 101

吴敬琏:政府在发挥作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01

阮成发:政府如何保持对经济社会的有效管理 103

成思危:我国政府管理企业的目标模式 103

韩继志:中央政府不仅仅是“守夜人” 107

徐滇庆、李瑞:不要对政府的期望过高 108

刘溶沧:政府经济角色转变与公共政策的重新定位 108

唐民皓:转型期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特点 109

任晓:中国行政体系遭遇三重挑战 111

任晓:中国行政改革进入制度创新阶段 113

王沪宁:构成政府形象的几大要素 117

田凤山:“扯皮”现象严重影响政令畅通 119

程安东:办事公开才能搞好政府形象 121

王贵秀:靠公仆们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 121

李淳:党的宗旨是塑造政府形象的核心 122

杨洪立:人民群众观是塑造政府形象的基础 123

曹康泰:依法办事是提高政府形象的捷径 124

杜海涛:政府守信要身体力行 125

傅圆圆:信用立市,信用立企 126

陈海东:我国启动信用交易 127

邹宗钧:让信用成为市场的通行证 128

李迎丰:为建设社会信誉大厦添砖加瓦 128

鲍宗豪:建设社会诚信体系 129

林英海:诚信兴省厚德育民 131

茅于轼:经济增长碰到了信用的坎儿 131

顾龙、何洛先等:财富新发现诚信回归 133

胡富国:搞好政府形象,就是搞好党的形象 136

张泽宁:政府形象不佳的要害是体制不顺 137

程步云:从赢得民心角度讲,政府形象就是生产力 137

谢安山:国家信用管理体系建设与执法 138

贾亦斌:整顿我国市场信用环境势在必行 139

方兆本:建立国家信用管理体系工程的启动 139

童石军:如何构建建立国家信用管理体系 141

刘卫:信用管理体系的规范对资信评估机构意义重大 142

谢旭:信用是企业发展战略中的“绿色资源” 144

陈殿左:如何完善中国市场的信用环境 145

王小奕:对未来国家信用体系在构建过程中的看法 145

袁吉亮:建设中国的信用管理相关法律 146

张鸿翔:在国有企业中建立信用管理功能的意义 147

胡小明:政府如何建立良好信用环境 148

宋逢明:国家信用管理体系与金融体系的关系 148

秦宛顺:积极开展信用管理的常规教育 149

刘锦庭、孙良胜:地方政府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作用 150

喻敬明:我国征信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不可小视 152

喻敬明、林钧跃、孙杰:现代信用管理体系可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 153

林毅夫等:就社会信用建设问题答中外记者 155

国家经贸委:尝试建立健全信用记录与公布制度 157

吴敬琏:如何改变中国目前的信用状况 157

李岚清:加快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159

周宏仁:信息时代政务模式如是说 159

乌云娜、郝海霞:政府网络化管理是实现职能转变的重要技术条件 163

杨景宇:入世触发政府规制变革 164

苏徐红:电子政府对传统科层制“未来的冲击” 166

苏徐红:我国电子政府治理的制度创新 167

金太军、施从美:政府履行网上责任的对策 169

吴敬琏:电子政务是建设法治国家的核心内容 173

张武扬:政府信息公开存在的主要问题 174

王梦奎:取消审批制度势在必行 175

吴锦良:行政审批制度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了 176

吴敬琏:全面行政审批还是强制性的信息披露 178

秦朝镇:政府要减少审批强化服务 180

周天勇:图章盖得越少,经济发展越快 180

胡定旭:简化审批发牌程序 181

周忠:破,由审批走向登记 181

张武扬:行政许可制度存在的问题 182

张武扬:行政许可应遵循自身特有原则 184

楼继伟:建立政府采购制度是反腐倡廉和整顿财经秩序的重要配套措施 185

许骅: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是一次革命 186

龙永图:外经贸部已废止部门规章381件 187

晓飞:减少行政审批不能光看数字 187

晓飞:“一站式”审批为何站不住 188

沈荣法:切实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必须重视解决几个相关问题 189

杜保忠:政府采购:阳光下的交易 190

刘慧:政府采购立法与加入WTO 193

外贸部:进出口经营将取消行政审批 193

外贸部:外贸经营审批改为登记核准制 194

贺力平:新经济需要新“婆婆”吗 195

刘溶沧:宏观经济调控模式转变与公共政策的重新定位 196

李庆祝:转变海关职能促进贸易便利 196

傅自应:政府下一步该做什么 198

束克欣:土地市场应该公正透明 199

周继东:“入世”后政府管理体制的变化趋势 199

郝珠江、刘曙光:迅速建立地方政府规范性文件的统一发布制度 201

谢庆奎:“入世”对中国政府管理体制的影响非小 203

唐民皓:“入世”对我国法律制度的挑战将不限于涉外经济领域 204

辛向阳:加入WTO加速政府管理体制创新 207

唐民皓、李培恒:改革20多年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走势 209

李罡:民告官——打开天窗说亮话 211

袁曙宏:行政诉讼的五大难点 214

雷敬:“行政首长亲自应诉”好 215

朱镕基:要加强财政支出的管理 216

项怀诚:积极财政政策不会引发通货膨胀 216

楼继伟:积极财政政策仍将持续 216

亚行:中国的财政扩张政策难以持久 217

萧灼基:财政政策刺激经济增长有限度 217

吴树青: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有必要但需调整方向 218

董辅礽:中国经济正处于节骨眼上,不要急 219

张弘力:积极财政政策不宜长期使用 220

曾令华:扩张财政支出不是在一切情况下都会产生“挤出效应” 221

庄龙涛:控制财政赤字是控制债务规模的有效手段 222

余天心、王石生:财政赤字并非坏事 222

樊纲:财政民主制的若干具体做法 223

温家宝:总结经验完善政策推动农村税费改革 223

朱守银:农村税费改革的要点 225

何炳生:短期内最有效的途径是对农业税费进行减免 226

张弘力:深化财税改革,促进经济发展 227

高尚全:WTO对我国财税体制要求挺严 229

贾康:制度创新压力必然要求加快财税改革步伐 230

徐滇庆、李瑞:税制改革的基本思路是“羊毛出在羊身上” 230

姜永华:深化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包括哪些 231

胡鞍钢、张尧庭:提高税收占GDP比重的政策建议 232

萧灼基:我赞成减免农林特产税 233

刘国光:再谈减税政策 234

贾康:我国税费改革基本思路探讨:分流归位 236

布赫:依法治税促进发展 237

金人庆:应该深入贯彻新《税收征管法》 238

王晨:加大对税收征管的宣传力度 238

卞耀武:法律和道德的共同要求 239

郑新立:正确认识税收功能 240

宋大涵:充分发挥新征管法的作用 240

高培勇:让征税人用税人各就其位 241

丛明:培育良好的国民纳税意识 241

贾康:制度建设与道德建设应当紧密结合 242

米建国:处理好政策与法律的关系 242

王洪福:在创新中贯彻依法治税 243

罗维佳:倡导诚信纳税的文明风尚 243

张捷:抓好税收服务促进西部开发 244

李桂荣:税收调节促进青啤腾飞 244

吴锦良:事业单位是传统体制的一份遗产 245

成思危:中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主要政策措施 246

韩继志: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向何处去 247

黄恒学:深化中国事业管理体制改革需要基本配套条件 248

黄恒学:中国事业管理体制改革的有良方 252

罗干:要非常重视社会治安和维护稳定工作 254

姜春云:为改革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制保障 254

郎胜、王尚新:司法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 254

石泰峰:依法治国的人才战略 255

王少峰:严格检察官遴选机制 256

宋建明:建设高素质法官队伍 256

杜国兴:考试管理体制急需完善 257

信春鹰:相关制度支持不可缺少 257

刘飏:一项全新的制度 258

薄应贤:政府行为要纳入法制轨道 259

高宗泽:改善律师执业环境 259

贾午光:如何加强律师队伍建设 260

吴兢:“入世”司法面临挑战 260

乔晓阳:加入“WTO”是我国法制建设发展的必然结果 261

杨景宇:立法执法要体现三个原则 262

吴兢:司法改革要实现公正与效率 263

应松年:WTO规则与依法行政异同 264

黄国梁:哪些问题妨碍依法行政 265

信春鹰:国际规则与法律的本土化有无矛盾 266

沈四宝:中国法制建设如何适应WTO规则 268

王旭:要分两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 269

公丕祥:民族精神与现代司法相融相斥 273

徐显明:法治的真谛是人权 275

卓泽渊:影响中国法治建设的外在因素有哪些 277

陈洪武:加入世贸组织使律师业竞争日趋激烈 279

朱镕基:要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 282

许保利: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283

张承惠:加入WTO促进中国的经济结构调整 284

阮成发: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 285

张承惠:调整产业政策,完善实施方式 287

周叔莲、王延中: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88

厉以宁:永久保护是保护落后,是垄断 289

霍建国:当前中国经济三大主要矛盾 290

张燕生:关税下调,产业调整机遇又来 290

安德鲁·迪安:中国经济需要解决四大问题 292

梁荣:农业产业化经营须有新思路 292

吴邦国:广开门路完善政策努力开创再就业工作新局面 293

吴邦国:集中力量做好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 294

温家宝:以扩大就业为重点加快服务业发展 295

阮成发:妥善处理加入WTO后城乡就业问题 296

赵奉军:再说再就业工程 297

黄河涛:职工下岗与WTO无必然联系 298

莫童:僵化的体制限制了中国人外出 299

蔡昉:劳动力市场上规制太多是好事吗 300

杨宜勇:就业向“三非”倾斜 301

了望新闻周刊:我国将进入就业结构大调整时期 302

莫荣:入世将改变劳动力市场需求结构 302

莫荣:WTO促进劳动力市场体系发生变革 303

萧灼基:中国失业问题相当严重 304

张勇:扩大就业三策 304

郑幼成:失业率控制在5%以下难 306

李融荣:如何实施“走出去”战略 306

黄海:全面推进营销改革和创新 307

曹开镛:中药应当抢占国际市场 308

何志尧:培育名牌中药产品 309

马龙龙、廖英敏:消费品市场要积极应对WTO 309

陈克新:生产资料市场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0

姜万荣:如何应对WTO对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影响 312

李晓东:2000年信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矛盾与问题 313

白天亮:我国将建立公共就业服务制度 315

银纯泉:中国产权交易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316

迟福林:推进基础领域投融资的市场化进程的必要性 317

管涛:外汇市场如何简化审批手续 318

曹思源:世贸组织体制下中国外经贸体制改革 318

徐滇庆、李瑞:政府在外贸上的主导作用 321

胡江云:深化外贸体制改革任重道远 323

曹青杨:寿险合资经营:双赢还是困境 323

马宇:“走出去”要先破体制障碍 324

戴相龙:目前融资制度不适应市场经济 326

易纲:金融一体化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的不利影响 326

曹思源: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银行业的冲击 327

戴相龙: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可以有条件地进行股份制改造 329

周小川:国有商业银行可实行股份制充实资本 329

赵海宽:国有大银行也应实行股份制 331

财经时报:敦促银行增加透明度,公开资产负债表 331

戴相龙:深化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改革是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重点 332

易纲:我国证券市场过快开放将导致一系列消极后果 333

郑秉文、石雪、史寒冰:中国金融市场的开放须审时度势,渐进有序 334

倪铮: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 335

吴敬琏:证券市场不能黑 337

曹思源:国债市场问题多 338

管涛:减少政府对外汇市场行政干预当务之急 338

王胜春:单一产权制度与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南辕北辙 339

戴相龙:三年内人民币自由兑换没有时间表 341

李扬:深化市场取向改革是寻找安生立命之地的唯一途径 343

景学成:分步推进资本项目有条件的可兑换 344

朱民:银行业有望与外资银行打成平局 345

钟延实:更好地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 346

袁昌松:中国银行业实施并购的战略意义 347

李扬:市场呼唤抵押贷款证券化 348

叶英男:央行现行货币政策的政策建议 349

谢庆健:创建金融安全区的国际背景 350

刘崇明:当前金融监管存在的问题 351

周小川:中国资本市场具有巨大发展前景 353

欧阳谦:增强中国金融企业的竞争力 353

孙昌基:加快国有商业银行人事制度改革 354

徐滇庆:打破金融垄断迫在眉睫 354

世界银行:西方金融模式不可照搬 355

贺卫方:司法中央化比金融中央化更重要 356

谢平:开放式基金将引发中国金融结构变化的又一次革命 356

林毅夫:应向非国有中小金融机构开放市场 357

楼继伟:金融机构的根本在于其“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 359

李荣融:我国将放宽高新企业融资条件 359

江泽民:把加强农业和增加农民收入放在经济工作的突出位置 361

朱镕基:把加强农业和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整个经济工作突出任务 362

胡锦涛:充分认识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极端重要性 364

张承惠: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364

曹思源:入世给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带来挑战 365

陈锡文、王景新:“入世”对农产品贸易和农业生产的影响 368

陈锡文、王景新:对农村就业和农民收入的影响 370

郑秉文:中国农业的对策 370

卢峰:开放农产品市场不会影响我国的“粮食安全” 371

林玉双:WTO对中国农垦的挑战 372

温铁军:应该停征农业税 372

卢锋:用市场规则解决农村基层机构臃肿、农民赋税过重问题 373

徐祥临:乡镇干部工资和行政经费刚性导致农民减负困难 374

黄广明等:“逼民致富”导致乡政府与农民的严重对立 375

肖杨:个体农户承包经营不适应农业市场化的挑战 377

陈锡文:“十五”计划建议为何要提“粮食安全” 378

谢扬:粮食减产不必忧虑 379

王振:农村工业化是解决农民收入问题的好办法 380

宗锦耀:跳出农业抓增收 381

马忠臣:认真落实农户承包地使用权流转有关政策 381

陈锡文:中国农村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383

党国英:“增收政策”不增收的症结及解决办法 385

李欣欣: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增加农民收入 386

王平生:宏观政策不配套影响农民增收 386

陈锡文:农民收入增长困难的深层原因是就业不充分 386

姚洋:农村土地改革必须注意的两个问题 387

庞道沐: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389

周天勇:粮食不安全是系统风险 389

查看更多关于中国党政机构和公务员应对WTO改革研讨论点汇集 (上册)的内容

相关书籍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