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中国哲学史教程  上

中国哲学史教程 上PDF格式文档图书下载

哲学宗教

  • 购买点数:14
  • 作 者:刘宏章等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8
  • ISBN:7503500573
  • 标注页数:411 页
  • PDF页数:421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章 古代哲学的产生 7

第一节 从原始思维向哲学思维的演进 11

一、原始思维的发生和演变 11

二、古代科学与哲学思维的形成 13

第二节 商周之际哲学思想的萌芽 15

一、《洪范》中“五行”元素论雏形 15

二、《易经》中朴素辩证法因素 17

第三节 西周末期“五行”元素论的形成和“阴阳”矛盾观的出现 19

一、史伯“和实生物”的“五行”元素论 19

二、伯阳父“阴阳之序”的朴素对立同一观 21

第四节 春秋时期“天人”之辩思潮的兴起与史墨物“皆有贰”的朴素矛盾观 24

一、“重民轻神”和“天人相分”思想的出现 24

二、史墨的物“皆有贰”的朴素矛盾观 27

第二章 哲学思想体系的形成阶段 29

第一节 老子以“道”为本的哲学思想 30

一、以“道”为本的哲学基本性质 31

二、“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法思想 33

三、“道”是可知的认识论思想 37

四、“道”是社会生活的准则 39

一、仁者爱人的伦理观 44

第二节 孔子的仁学和仁的价值观 44

二、“为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观 48

三、“仁,无以尚之”的价值观 51

四、“中庸”的方法论 54

五、“学而知之”的认识论 55

第三节 墨子以“兼爱”为核心的哲学思想 58

一、“兼以易别”的社会政治思想 59

二、“天志”、“明鬼”的天道观 63

三、“言有三表”的方法论 65

第三章 诸子蜂起百家争鸣 69

一、性善论及其价值观 70

第一节 孟子以性善论为核心的唯心主义哲学 70

二、“尽心、知性、知天”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 75

三、“保民而王”的仁政学说 77

第二节 庄子以相对主义为特征的哲学思想 80

一、以“道”为本原的宇宙观 80

二、相对主义的认识论 84

三、注重精神自由的人生哲学 90

第三节 兵家的朴素唯物论和军事辩证法 94

一、《孙子兵法》的哲学思想 96

二、《孙膑兵法》的哲学思想 100

一、惠施的“历物十事”及其“合同异”倾向 103

第四节 惠施、公孙龙的名辩哲学 103

二、公孙龙的绝对主义名辩哲学 107

第五节 后期墨家的臼然哲学和认识论 111

一、与自然科学紧密结合的宇宙观 111

二、“以名举实”的朴素唯物主义认识论 114

第六节 《易传》的哲学思想 117

一、“易有太极,是生两仪”的宇宙形成论 118

二、“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的天人协调论 120

三、“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朴素辩证法 122

四、《易传》的宗教神学思想和形而上学 128

一、“明于天人之分”和“制天命而用之”的唯物主义天道观 130

第七节 先秦哲学的集大成者——荀子的唯物主义哲学 130

二、以“解蔽”为中心的认识论 134

三、“化性起伪”的人性论和“隆礼”、“重法”的社会政治思想 138

第八节 韩非的哲学思想 141

一、“道尽稽万物之理”的天道观 142

二、“循名实而定是非,因参验而审言辞”的认识论 143

三、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学说和进化的社会历史观 145

第四章 经学神学的盛衰 148

第一节 黄老之学的哲学思想 149

一、具有两重性和一定神秘色彩的天道观 150

二、“阴阳备物,化变乃生”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152

三、社会历史观中的思想矛盾 154

第二节 《淮南子》的哲学思想 155

一、系统的宇宙生成论及其唯物主义的基本倾向 156

二、社会历史观的主要思想 157

三、“物至而神应”的朴素唯物主义反映论 161

第三节 董仲舒的经学神学唯心主义哲学体系 163

一、“奉天”、“法天”的天人感应神学目的论宇宙观 163

二、“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形而上学发展观 166

三、“名各顺于天”的神学唯心主义认识论 168

四、神秘主义人性论和“三纲”、“五常”道德观 169

第四节 王充的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思想 172

一、天道自然无为的唯物主义宇宙观 173

二、形神关系论和对世俗迷信的批判 175

三、“知物由学”和重“效验”的认识论 176

四、以自然宿命论为主要内容的历史观 178

第五节 仲长统的唯物主义基本倾向 180

一、“人事为本,天道为末”的天人关系论 181

二、重“行”的认识论 183

三、以进步思想为主要方面的社会历史观 185

第五章 玄学的盛行和佛道的传播 188

第一节 王弼“以无为本”的玄学贵无论 190

一、“以无为本”的唯心主义本体论 191

二、“修本废言”、“得意忘言”的认识论 195

三、“举本统末”、“守母存子”的方法论 197

第二节 裴頠《崇有论》对老子和玄学贵无论的清算 201

一、“总混群本,宗极之道”和“自生必体有” 201

二、济有者皆有 203

三、“理既有之众,非无为之所能循也” 204

第三节 欧阳建《言尽意论》对言不尽意论的驳难 205

第四节 郭象无待独化的崇有学说 208

一、“造物者无物”、“物各自造”的自然观 209

二、“性分之外”不可知的认识论 212

三、“无为”、“逍遥”的政治历史观 214

第五节 道教的产生、《太平经》、葛洪 217

一、《太平经》 218

二、官方道教的理论奠基人——葛洪 220

第六节 佛教的传入及其演变 224

第七节 范缜的反佛斗争和神灭论 230

一、“无以折其锋锐”的反神学斗争品格 231

二、“形神相即”和“形质神用”的无神论思想 232

三、揭露浮屠害政,桑门蠹俗的祸害 235

第六章 佛教哲学与儒学的重新兴起 238

第一节 隋唐时期的佛教哲学 239

一、天台宗的哲学思想 239

二、唯识宗的哲学思想 242

三、华严宗的哲学思想 245

四、禅宗的哲学思想 247

第二节 反佛斗争中新儒学的兴起 251

一、韩愈、李翱的道统说 252

二、韩愈、李翱的人性说 255

第三节 天人关系问题发展的崭新阶段 259

一、柳宗元的唯物主义思想 260

二、刘禹锡的天人“交相胜”思想 265

第七章 新儒家的形成及其学派 270

第一节 王安石的“荆公新学” 273

一、“教之养之取之任之”的人才观 274

二、“道有本末”——自然世界和人为世界 277

三、“新故相除”的发展观 280

第二节 张载“天人一气”的宇宙本体论 283

一、“天人一气”的宇宙本体论 285

二、“一物两体”的辩证发展观 289

三、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的性论 291

四、见闻、穷理和尽性的认识论 293

五、“民胞物与”的社会理想 295

第三节 程颢、程颐的“体用一源”的理气观 296

一、“体用一源”的理气观 298

二、“无独必有对”的朴素辩证法 302

三、“格物致知”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304

第四节 朱熹理一元论的哲学体系 307

一、理本气末 309

二、理一分殊 312

三、一分为二 314

四、格物致知和知行观 317

五、天理人欲之辨 322

第五节 陈亮、叶适的功利主义价值观 324

一、陈亮和朱熹的“王霸义利”之辩 325

二、叶适的功利主义思想 331

第六节 心学的确立——陆九渊的哲学 337

一、“心即理”的主观唯心主义宇宙观 338

二、“存心、养心、求放心”的先验主义认识论 342

三、朱陆之辩及其哲学意义 345

第七节 心学的集大成——王守仁的哲学 347

一、“良知”为“天下之本”的主观唯心主义宇宙观 348

二、“致良知”的认识论与道德修养论 353

三、“身亲履历”的“知行合一”论 357

四、心学的历史作用 360

第八节 王廷相的战斗的唯物主义 361

一、“气者造化之本”的气一元论 362

二、“气有盛衰,则形有壮老”的发展观 365

三、“内外相须”、“知行兼举”的认识论 368

四、“五行者,王政之根本”的历史观 371

第八章 古代哲学的总结 374

一、理气(道器)说与实有说 375

第一节 王夫之的唯物主义哲学体系 375

二、论“日新之化” 383

三、“能必副其所”与“行可兼知” 387

四、“理势合一”的历史观 392

五、“日生日成”的人性论 395

第二节 颜元的自然人性论和重实行的认识论 396

一、“非气质无以为性” 396

二、对“格物致知”的新解释 399

第三节 戴震对理欲之辩的批判 402

一、论“血气心知” 402

二、人欲即人性 405

查看更多关于中国哲学史教程 上的内容

相关书籍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