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
中国画技法全书

中国画技法全书PDF格式文档图书下载

艺术

  • 购买点数:14
  • 作 者:余晖等著 尤汪洋主编
  • 出 版 社: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2
  • ISBN:7540108991
  • 标注页数:406 页
  • PDF页数:429 页
图书介绍

第一部分 中国画技法史略 3

第一章 六朝前:水墨与重彩画法之萌芽 3

第二章 六朝:勾线渐趋成熟与凹凸法之出现 5

第三章 隋唐:线描、水墨的高度发展与金碧设色的完善 8

第四章 五代:双钩填彩与落墨画法之定格 11

第五章 两宋:工笔的极致与兼工带写的初创及章法的突破 15

第六章 元代:笔法墨法的拓展与丰富 21

第七章 明代:水墨大写意的繁兴 25

第八章 清代:水墨写意画法之盛及与西法之初融 32

第九章 20世纪:金石书法入画与中体西用 42

谢赫(南齐)《古画品录》 49

宗炳(刘宋)《画山水序》 49

顾恺之(晋)《画云台山记》 49

顾恺之(晋)《魏晋胜流画赞》 49

第一章 六朝技法画论 49

第二部分 历代技法画论 49

梁元帝(梁)《山水松石格》 50

姚最(陈)《续画品》 50

第二章 隋唐技法画论 51

张彦远(唐)《历代名画记》 51

朱景玄(唐)《唐朝名画录》 51

王维(唐)《山水诀》 52

王维(唐)《山水论》 52

第三章 五代两宋技法画论 53

荆浩(五代梁)《笔法记》 53

荆浩(五代梁)《画山水赋》 53

李成(宋)《山水诀》 53

刘道醇(宋)《圣朝名画评》 54

郭若虚(宋)《图画见闻志》 54

黄休复(宋)《益州名画录》 54

郭熙 郭思(宋)《林泉高致》 55

董逌(宋)《广川画跋》 57

米芾(宋)《画史》 57

李廌(宋)《德隅堂画品》 58

《宣和画谱》 58

邓椿《画继》 59

韩拙(宋)《山水纯全集》 60

仲仁(释)《华光梅谱》 60

李澄叟《画山水诀》 61

第四章 元代技法画论 63

赵孟頫《题秀石疏林图》 63

李衍《竹谱》 63

黄公望《写山水诀》 64

王绎《写像秘诀》 65

倪瓒 65

饶自然《绘宗十二忌》 66

吴太素《松斋梅谱》 67

汤垕《古今画鉴》 68

第五章 明代技法画论 69

王绂《书画传习录》 69

朱存理《铁网珊瑚》 69

杨慎《画品》 70

杨慎《名画神品目》 70

李开先《中麓画品》 70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70

李日华《竹懒墨君题语》 72

詹景凤《詹东图玄览编》 72

唐志契《绘事微言》 76

沈颢《画麈》 80

张丑《清河书画舫》 80

郁逢庆《郁氏书画题跋》 80

顾凝远《画引》 81

周履靖《画评会海》 81

顾复《平生壮观》 84

第六章 清代技法画论 85

笪重光《画筌》 85

奚铁生 笪重光 85

丁皋《写真秘诀》 86

钱杜《松壶画忆》 86

高秉《指头画说》 87

沈宗骞《芥舟学画编》 87

方薰《山静居论画》 90

邹一桂《小山画谱》 90

张子祥《课徒画稿着色要旨》 91

王时敏《西庐画跋》 92

王翚《清晖画跋》 92

王原祁《雨窗漫笔》 92

王原祁《麓台题画稿》 92

王昱《东庄论画》 93

王概《芥子园画传》 93

恽格《南田画跋》 100

石涛《苦瓜和尚画语录》 101

龚贤《画诀》《柴丈画说》《半千课徒画说》 101

华琳《南宗抉秘》 103

张庚《浦山论画》 103

吴历《墨井画跋》 104

郑板桥《郑板桥文集》 104

李可染 105

林风眠 105

第七章 20世纪技法画论 105

石鲁 106

钱松喦 107

齐白石 108

黄宾虹 109

潘天寿 111

张大千 112

傅抱石 114

陈子庄 115

陆俨少 115

宫廷壁画 121

石窟壁画 121

寺观壁画 121

墓室壁画 121

殿堂壁画 121

壁画 121

岩画 121

彩陶画 121

第一章 通用名词术语 121

第三部分 名词术语 121

瓦当 122

画像石 122

画像砖 122

中国画 122

丹青 122

帛画 122

漆画 122

指头画 123

山水画 123

界画 123

青绿山水 123

浅绛山水 123

釴画 123

屏风画 123

木简画 123

凹凸画 123

绣像 124

顶相 124

大首 124

花整 124

云整 124

整身 124

云身 124

衣冠像 124

写真 124

传神 124

肖像画 124

仕女画 124

人物画 124

金碧山水 124

破墨山水 124

泼墨山水 124

小青绿山水 124

花鸟画 125

铺殿花 125

水墨画 125

装堂花 125

捉勒 125

折枝 125

点画 125

三才 125

宫尖 125

年画 125

风俗画 125

白画 125

连环画 126

变相 126

道释画 126

禅画(禅宗画) 126

宗教画 126

鞍马画 126

故事画 126

历史画 126

人马画 126

文人花竹 126

墨花墨禽 126

文人画 127

院体画 127

没骨画 127

粗笔画 127

一笔画 127

士夫画 127

木板画 127

写意画 127

细笔画 127

工笔画 127

吹画 127

点香画纸 127

太平天国壁画 127

胸中有千驷 128

胸有成竹 128

锥画沙 128

金错刀 128

折钗股 128

入木三分 128

一挥而就 128

一波三折 128

解衣槃礴 128

以写为法 128

写画 128

减笔画 128

杂画 128

工匠画 128

一气呵成 128

意到笔随 129

弄笔自适 129

落墨为格 129

涉笔成趣 129

得心应手 129

心手相应 129

意到笔不到 129

境与性会 129

意在笔先 129

笔简意饶 129

迹简意赅 129

惜墨如金 129

大处落笔 129

大处落墨 129

胸中逸气 129

胸中盘郁 129

随类赋彩 130

应物象形 130

骨法用笔 130

气韵生动 130

六法论 130

传神论 130

形神兼备 130

不似之似 130

传神阿堵 130

以形写神 130

神似 130

形似 130

平淡天真 130

担夫争道 130

忘形得意 130

迁想妙得 130

师法造化 131

师古 131

书画同源 131

远取其势 131

远近法 131

透视 131

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 131

师造化,穷心源 131

心师造化 131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131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131

卧游 131

气质俱盛 131

澄怀味象 131

六法 131

传移摹写 131

经营位置 131

败墙张素 132

谨毛失貌 132

无笔无墨 132

有笔有墨 132

有墨无笔 132

有笔无墨 132

笔力能扛鼎 132

燕家景致 132

密体 132

疏体 132

疏密二体 132

南北宗 132

古意 132

摹古 132

复古 132

法古 132

变实为虚 133

变虚为实 133

四家样 133

张家样 133

简约 133

曹衣出水 133

吴家样 133

吴带当风 133

周家样 133

吴带曹衣 133

曹家样 133

墨趣 133

墨宝 133

墨戏 133

戏墨 133

法备 133

借古讽今 133

借古喻今 133

变古象今 133

我自用我法 133

借古开今 133

墨迹 133

四格 134

三品 134

四品 134

大小李一变 134

二美 134

三绝 134

三不朽 134

米氏云山 134

徐黄异体 134

米氏“变化” 134

米点山水 134

名马样 134

人样 134

杂竹样 134

吴装 134

钤章 135

起手印 135

引首章 135

拦腰章 135

压角章 135

穷款 135

闲章 135

花式章 135

生肖章 135

齐头不齐脚 135

款尾章 135

藏款 135

落款 135

题跋 135

款识 135

五清(五友) 135

四友 135

岁寒三友 135

五君子 135

四君子 135

五等 135

长款 135

二病 136

三白 136

六要 136

四势 136

水晕墨章 136

八法 136

四知 136

八格 136

六长 136

粉本 136

小品 136

临本 136

摹本 136

仿古 136

仿造 136

背临 136

临摹 136

写生 136

齐脚不齐头 136

七候 137

四难 137

三到 137

十四要 137

十二忌 137

习气 137

十四忌 137

四病 137

六朝三史 137

画界三杰 137

十病 137

气韵 137

逸气 137

脂粉气 137

六气 137

六不可 137

五嫌 137

六易 137

九宜 137

三忌 137

三病 137

湖州竹派 138

元四家 138

元六家 138

浙江画派 138

二赵 138

浙派 138

二石 138

二溪 138

常州派 138

南宋四大家 138

米派 138

二米 138

徐熙画派 138

黄筌画派 138

北宋三大家(三家山水) 138

江南画派 138

北方画派 138

大小李将军 138

波臣派 139

松江画派(松江派) 139

嘉兴派 139

嘉定四先生 139

勾花点叶派 139

画中九友 139

嘉定派 139

四王 139

四僧 139

明四家 139

清六家 139

金陵八家 139

浙派三大家 139

云间派 139

肖像画派 139

苏松派 139

华亭派 139

吴门四家 139

吴中四才子 139

吴中四杰 139

吴门画派 139

江夏派 139

院派 139

武林派 139

丹徒派 140

后四王 140

姑熟画派 140

袁氏画派 140

罗家梅派 140

小四王 140

镇江派 140

东江画派 140

张松顾柳 140

西域画派 140

凹凸画派 140

改派 140

海阳四家 140

江西画派 140

扬州八怪 140

陵画派 140

武进派 140

太仓画派 140

娄东画派 140

常熟画派 140

虞山画派 140

黄山画派 140

新安画派 140

京江画派 140

老莲派 141

龙眠派 141

十洲派 141

水墨写意派 141

折中派 141

禁中三绝 141

停云派 141

萍花九友 141

南黄北齐 141

三吴一冯 141

南陈北崔 141

近代三大家 141

南张北溥 141

松壶画派 141

岭南三杰 141

二居 141

二苏 141

岭南画派 141

四任 141

沪上三熊三任 141

海派 141

海上画派 141

方奚汤戴 141

费派 141

画中十哲 141

兼毫笔 142

硬毫 142

软毫 142

不律 142

宣笔 142

湖笔 142

天平笔 142

文房四宝 142

中书君 142

管城子 142

毛颖 142

毛笔 142

笔 142

第二章 器材名词术语 142

硬笔 143

铁线笔 143

鸡毛笔 143

棕毛笔 143

底纹笔 143

丁香笔 143

大楷笔 143

于阗木笔 143

三分笔 143

二毫笔 143

软毫笔 143

纯毫笔 143

紫毫笔 143

羊毫笔 143

狼毫笔 143

鸡距笔 143

无心散卓笔 143

鹿毛笔 143

玉笋笔 144

斗笔 144

长锋笔 144

长沙楚笔 144

水笔 144

龙须友 144

四德 144

白马笔 144

白云笔 144

五色笔 144

毛锥 144

中楷笔 144

中性笔 144

天子笔 144

巨笔 144

马鬃笔 144

人毛笔 144

小楷笔 144

山马毫 144

聿 145

羽毛笔 145

竹挺笔 145

苇笔 145

秃友 145

鸡毛笔 145

秃笔 145

仿古瓷管宣笔 145

竹笔 145

竹丝笔 145

刚毫 145

尖头奴 145

白莎茅龙笔 145

棕丝笔 146

提笔 146

鹅毛笔 146

鼠尾笔 146

植物纤维笔 146

揸笔 146

殷笔 146

鼠须笔 146

翰 146

箕帚笔 146

笔王 146

指笔 146

乳羊毫 146

虎毫笔 146

战国笔 146

荻笔 146

枣心笔 146

苘笔 146

漆边墨 147

集锦墨 147

漱金墨 147

朱墨 147

彩色墨 147

漆金墨 147

身烟 147

项烟 147

徽墨 147

再和墨 147

本色墨 147

漆烟墨 147

油烟墨 147

松烟墨 147

墨 147

微毫笔 147

霜兔 147

上党松烟 148

人造墨 148

九玄三极墨 148

万应锭 148

八宝止血药墨 148

八宝药墨 148

圆构图 148

上谷墨 148

万杵膏 148

一得阁墨汁 148

一池春绿墨 148

书画墨汁 148

大府墨 148

天灶墨 149

西域墨 149

陈墨 149

方便墨 149

松烟 149

中烟 149

中华墨汁 149

天瑞墨 149

云烟 149

中书省 149

天然墨 149

韦诞墨 149

五彩墨 149

云头艳 149

巨墨 149

锅底墨 150

精鉴墨 150

歙墨 150

煤烟 150

高丽墨 150

石墨 150

龙宾 150

药墨 150

松煤 150

白墨 150

油烟 150

乌金 150

油松墨 150

大千书画纸 151

山水笺 151

大篓纸 151

二则纸 151

上虞纸 151

小笺 151

三元皮纸 151

一九纸 151

万年红纸 151

一五纸 151

纸 151

人工合成纸 152

毛头纸 152

人物笺 152

五色粉笺 152

五色笺 152

开化纸 152

小纸 152

元书纸 152

云母笺 152

广都纸 152

毛六吉 152

五色花笺 152

月白笺 152

匹纸 152

七色纸 152

大笺纸 152

土纸 152

龙凤笺 153

白棉纸 153

札花 153

四川宣纸 153

玉扣纸 153

皮纸 153

古田笺 153

布头纸 153

古纸 153

生纸 153

双夹 153

双流纸 153

由拳纸 153

毛边纸 153

六合麻纸 153

玉版笺 153

凤翔白麻纸 153

台藤 154

白鹿宣 154

羊脑笺 154

白滑纸 154

丝絮纸 154

丝绵纸 154

夹宣 154

玉版纸 154

孔丹纸 154

白鹿纸 154

白绵纸 154

六合纸 154

皮抄纸 154

龙须纸 154

白斤纸 154

白麻纸 154

连四纸 155

抓笔 155

色笺 155

花笺 155

竹纸 155

鱼茧 155

毛太纸 155

苏煮捶 155

色麻纸 155

龙须雅纸 155

网纸 155

红色笺纸 155

构皮纸 156

麦光纸 156

松江潭笺 156

松花笺 156

灰金笺 156

苔笺 156

榖纸 156

团花笺 156

花鸟笺 156

冰翼纸 156

东洋皮纸 156

旱滩坡纸 156

仿苏纸 156

芙蓉皮纸 156

苔纸 156

侧理纸 157

泾纸 157

金花纸 157

宣德洒金纸 157

金银花纸 157

鱼子笺 157

会府纸 157

罗纹纸 157

鱼笺 157

会稽竹纸 157

虎皮宣 157

汪六吉纸 157

藤纸 158

藤角纸 158

宣纸 158

藤白纸 158

楮纸 158

藤皮纸 158

粉笺 158

草纸 158

矾纸 158

大模纸 158

藏经纸 158

熟宣纸 159

澄心堂纸 159

净皮纸 159

剡藤纸 159

蝉翼笺 159

薛涛笺 159

宣德贡笺 159

蜡纸 159

磁青纸 159

宣德纸 159

凝霜纸 159

熟纸 159

高丽纸 160

砑花纸 160

流沙纸 160

官堆纸 160

碧云笺 160

染色纸 160

砑光纸 160

料半 160

南煮捶 160

海苔纸 160

赫蹄 161

雅纸 161

蚕茧纸 161

黄纸 161

栈香树皮纸 161

椒纸 161

葵笺 161

桃花纸 161

绵纸 161

楮皮纸 161

洒金纸 161

洒金银纸 161

洒金五色笺 161

桑皮纸 161

茧纸 161

石君 162

七十二峰砚 162

纸砚 162

三彩砚 162

玛瑙砚 162

白玉砚 162

三十六峰砚 162

抄手砚 162

砚 162

硬黄纸 162

麻纸 162

雁皮纸 162

木砚 163

汉砖砚 163

易水砚 163

金星砚 163

乐石砚 163

风字砚 163

大理石砚 163

苴却砚 163

水晶砚 163

斗星砚 163

万石君 163

松花石砚 163

洮砚 164

卵砚 164

贺兰砚 164

石鼓砚 164

鱼脑冻 164

凤凰池 164

天然砚 164

凤池砚 164

轩辕砚 164

金星石砚 164

红丝砚 165

陶砚 165

瓷砚 165

青州石末砚 165

青州铁砚 165

铁砚 165

多蝠砚 165

即墨侯 165

徐公砚 165

竹砚 165

青州砚 165

紫金石砚 166

橡皮砚 166

砚山 166

紫玻璃砚 166

紫石砚 166

龙尾砚 166

凤味砚 166

织金石砚 166

铜砚 166

罗纹砚 166

刷丝砚 166

朱砂澄泥砚 166

薛南山石砚 166

嘉陵峡砚 167

砚瓦 167

漆石砚 167

漆砚 167

绿石砚 167

淄石砚 167

手抽砚 167

婺源砚 167

盘谷砚 167

嘉峪石砚 167

浮莱山石砚 167

鲁砚 167

柘砚 167

砖砚 167

西砚 168

菊花石砚 168

尼山砚 168

田横石砚 168

鼍矶石砚 168

端砚 168

磐山石砚 168

温石砚 168

燕子石砚 168

墨海 168

铁火砚 168

澄泥砚 169

天坛砚 169

石泥砚 169

潭柘紫石砚 169

瓦砚 169

玉砚 169

衢砚 169

石泓 169

石友 169

缸砚 169

银朱 170

赭石 170

朱磦 170

雄黄 170

雌黄 170

歙砚 170

朱砂 170

龙鳞月砚 170

平板砚 170

徽砚 170

瓦头砚 170

十二峰陶砚 170

燕脂 171

靛青 171

花青 171

檀色 171

二青 171

三青 171

石绿 171

曾青 171

沙青 171

白青 171

扁青 171

空青 171

月黄 171

藤黄 171

土黄 171

石青 171

铅粉 172

珊瑚末 172

银色 172

金色 172

蛤粉 172

曙红 172

白垩 172

牡丹红 172

大红 172

三绿 172

二绿 172

铜绿 172

勾斫 173

复勾 173

露线 173

接笔 173

隐线 173

勾勒 173

笔法 173

五笔七墨 173

笔墨 173

第三章 笔墨名词术语 173

双钩 173

垛叠 174

介字点 174

点叶 174

嵌色点 174

湿苔点 174

渴苔点 174

点厾 174

点苔 174

点垛 174

点 174

摹描 174

临描 174

白描 174

线描 174

描 174

点簇 174

仰头点 175

垂头点 175

大混点 175

个字点 175

小混点 175

垂藤点 175

攒三聚五点 176

尖头点 176

破笔点 176

梧桐点 176

椿叶点 176

平头点 176

聚散椿叶点 176

胡椒点 177

攒三点 177

菊花点 177

梅花点 177

鼠足点 177

垂叶点 177

藻丝点 177

刺松点 178

仰叶点 178

水藻点 178

松叶点 178

杉叶点 178

柏叶点 178

个字间双钩点 179

夹叶点 179

泥里拔钉点 179

点景 179

点花 179

点人物 179

皴法 179

芝麻皴 179

乱麻皴 180

披麻皴 180

刺梨皴 180

弹窝皴 180

雨点皴 180

豆瓣皴 180

米点皴 180

马牙皴 180

斧劈皴 181

大斧劈皴 181

小斧劈皴 181

云头劈皴 181

矾头皴 181

钉头皴 182

鳞皴 182

雨淋墙头皴 182

横皴 182

绳皴 182

透网鳞皴 182

折带皴 182

泥里拔钉皴 182

太湖皴 183

鬼皮皴 183

解索皴 183

荷叶皴 183

直擦皴 183

卷云皴 183

乱柴皴 184

点擦横皴 184

交叉麻皮皴 184

破网皴 184

铁线皴 184

牛毛皴 184

马远皴法 185

关仝皴法 185

夏圭皴法 185

荆浩皴法 185

骷髅皴 185

刘松年皴法 186

李唐皴法 186

范宽皴法 186

刮铁皴 186

擦 186

皴擦 186

积染 186

通染 186

擦染 186

渲染 186

留 187

重 187

变 187

板 187

圆 187

结 187

三要 187

四种病 187

飞白 187

刻 187

五笔 187

屋漏痕 187

折钗股 187

锥画沙 187

金错刀 187

擢 187

捽 187

刷 187

拂 187

曳 187

平 187

颤笔 188

方笔 188

抢笔 188

运笔 188

干笔 188

湿笔 188

减笔 188

焦笔 188

落墨 189

积墨法 189

泼墨法 189

破墨法 189

淡墨法 189

浓墨法 189

六彩 189

墨分五色 189

五彩 189

五墨 189

六要 189

墨法 189

迸跳 189

圆笔 189

刷水 190

撞水、撞粉 190

焦墨法 190

水法 190

宿墨法 190

拓墨法 190

三株组合法 191

五株组合法 191

三株交互法 191

三株对立法 191

第四章 画法名词术语 191

二株分形法 191

大小二株法 191

起手四歧法 191

二株交形法 191

1.画树法 191

鹿角法 192

蟹爪法 192

露根法 192

范宽树法 192

郭熙树法 192

王维树法 192

马远树法 192

燕仲穆风树法 192

萧照枯树法 192

马远拖枝树法 192

菊花点树法 193

胡椒点树法 193

梅花鼠足点树法 193

点叶法 193

柯九思树法 193

关仝树法 193

倪云林树法 193

吴仲圭树法 193

曹云西树法 193

李唐树法 193

夹叶法 194

夹叶着色法 194

刘松年杂树法 195

盛子昭杂树法 195

梅花道人杂树法 195

黄子久杂树法 195

杂树法 195

范宽杂树法 195

倪迂杂树法 196

郭熙杂树法 196

李唐悬崖杂树法 196

荆浩、关仝杂树法 196

夏圭杂树法 196

“二米”杂树法 196

倪云林小树法 196

北苑远树法 196

松树法 196

李唐松树法 197

马远破笔松法 197

郭熙群松法 197

唐寅松树法 197

柏树法 197

王叔明松树法 197

刘松年雪松法 197

赵大年松树法 197

王叔明山头远松法 197

李营邱松树法 197

马远松树法 197

树中衬贴疏柳画法 198

勾勒梧桐树画法 198

梧桐树画法 198

芭蕉树画法 198

棕榈树画法 198

含苞树画法 198

根下衬贴小树画法 198

迎风取势树法 198

柳树法 198

点花树干法 199

点桃树干法 199

点梅树干法 199

2.画石法 199

石分三面 199

取势法 199

参伍法 199

大间小 199

小间大 199

画石间坡法 199

画石诸法 199

点杏树干法 199

郭熙石法 200

二米石法 200

李思训石法 200

李成石法 200

王维石法 200

巨然石法 201

萧照石法 201

吴仲圭石法 201

云林石法 201

王叔明石法 201

黄子久石法 201

观赏石法 201

开嶂钩鏁法 202

山坡路径法 202

画坡法 202

主山自为环抱法 202

宾主朝揖法 202

3.画山法 202

画山起手法 202

山田法 203

平田法 203

石矶法 203

坡陀法 203

石壁露顶法 203

石壁露根法 203

4.画泉法 203

画泉诀 203

乱石叠泉法 204

山口分泉法 204

云流断泉法 204

垂石隐泉法 204

黄子久泉法 204

网布 204

水口 204

悬崖挂泉法 205

画泉两叠法 205

画泉三叠法 205

喷泉法 205

涌泉法 205

细泉法 205

平泉法 205

5.画瀑布法 205

瀑布画法 205

6.溪涧湖塘法 206

泉瀑法 206

溪涧法 206

飞瀑法 206

石梁垂瀑法 206

垂瀑法 206

沂水法 206

溅瀑法 206

淙水法 206

溪涧涟漪法 207

湖塘法 207

网巾 207

7.江海波涛 207

浪潮法 207

海涛法 207

江流法 207

浪潮法 208

江海法 208

巨浪法 208

8.烟雾云霭法 208

云烟法 208

勾云法 208

勾染法 208

9.画古代建筑法 209

古代建筑 209

烟雾法 209

屋户法 209

渍染法 209

粉溪法 209

吹云法 209

干擦法 209

空云法 209

庭院法 210

楼阁法 210

寺庙法 211

塔亭法 212

宫殿法 213

城郭法 214

陵墓法 214

牌楼法 214

舟船法 215

10.画兰法 215

墨兰法 215

兰叶层次法 215

一笔钉头鼠尾螳肚 215

桥梁法 215

画叶稀密法 216

画兰花法 216

蕙兰花法 216

画叶左右法 216

四笔五笔间折叶 216

三笔破凤眼 216

二笔交凤眼 216

点心法 217

交互法 217

双钩兰法 217

勾染兰法 217

11.画竹法 217

墨竹法 217

位置法 218

立竿法 218

点节法 218

安根法 218

画枝法 218

墨梅法 219

12.画梅法 219

远竹法 219

画叶法 219

双钩法 219

口字格 220

枝有细嫩 220

花不并生 220

花分多少 220

爻字格(即女字格) 220

戈字格 220

画梅起手法 220

月字格 220

之字格 220

桠字格 220

又字法 220

品字格 220

画梅体格法 220

世字格 220

六枝 221

留花式 221

立竿式 221

十种 221

九变 221

八结 221

七须 221

四向 221

五出 221

三点 221

二体 221

一丁 221

画梅取象说 221

木不并接 221

眼不并点 221

画花式 222

画花法 222

墨菊法 222

13.画菊法 222

画梅五要诀 222

双钩梅法 222

点蕊式 222

画梅三十六病诀 222

点叶勾筋法 223

画蕾蒂法 223

画枝杆法 224

勾勒法 224

14.画牡丹法 224

画花法 224

15.画荷法 225

画花法 225

画叶法 225

白描法 225

画叶法 225

画枝梗法 225

画梗法 226

白描法 226

16.画花卉法 226

花卉四种法 226

得势为先 226

三势、三忌 226

草本花卉 226

木本花卉 227

藤本花卉 228

根下苔草法 228

17.画草虫法 228

19.画鱼蛙法 229

18.画蜂蝶法 229

20.画虾蟹法 230

21.画翎毛法 231

瓴毛 231

鸟不离卵形 231

翎毛次第法 231

翎毛姿态法 231

22.画畜兽法 232

墨马落格法 232

墨牛落格法 232

墨驴落格法 233

墨猫落格法 233

墨狗落格法 233

墨猪落格法 233

墨羊落格法 233

人体解剖 234

人体比例 234

墨虎落格法 234

23.画人物法 234

墨豹落格法 234

墨兔落格法 234

人体透视 235

人体动态 235

透视要诀 235

散点透视 235

画人三要 235

三停五部 235

天三地四 235

立五岳 235

五岳虚染 235

浑元一圈 235

阴阳虚实法 236

画鼻八格式 236

三难二急 236

二目一唇 236

高鼻式 236

塌鼻式 236

肥鼻式 236

三尖定准 236

五嫌 236

十病 236

六易 236

九宜 236

浑元定格 236

十五骨节虚染 236

两仪四象 236

一颧三照应 236

露齿口型 237

觑目式 237

口型六格式 237

峭角口型 237

掼角口型 237

厚唇口型 237

瘪嘴口型 237

喜意口型 237

五绺须式 237

画耳格式 237

肥人耳式 237

瘦人耳式 237

五绺三须 237

连鬓须式 237

十分面 237

十分面 237

九分面 237

暴目式 237

蚕眉式 237

瘦鼻式 237

结鼻式 237

露鼻式 237

勾鼻式 237

断鼻式 237

画眉六格式 237

剑眉式 237

笑目式 237

浓眉式 237

蛾眉式 237

寿眉式 237

画目六格式 237

俊目式 237

英目式 237

老目式 237

平眉式 237

仰 238

坐五立七 238

坐五立七盘三半 238

三停五眼 238

四股尺 238

俯 238

五分面 238

背像 238

旁背仰 238

四分面 238

六分面 238

七分面 238

八分面 238

十八描 239

高古游丝描 239

人物服饰 239

人物表情 239

琴弦描 239

铁线描 239

三庭五配三匀 239

寸马分人 239

三拳一肘 239

盘三跪四 239

五配三匀 239

立七盘三 239

六七蹲三 239

人物动态 239

行云流水描 240

蚂蟥描(兰叶描) 240

钉头鼠尾描 240

混描 240

橄榄描 241

枣核描 241

折芦描 241

曹衣描 241

橛头描 241

柳叶描 242

竹叶描 242

战笔水纹描 242

减笔描 242

柴笔描 242

蚯蚓描 242

工笔画人物 243

写意画人物 243

白描画人物 243

勾填法 244

渲染 244

平涂 244

泼彩 244

烘晕 244

接染 244

点染 244

第五章 设色名词术语 244

金碧 244

青绿 244

粉彩 244

淡彩 244

重彩 244

设色 244

浅绛 244

渍染 245

红靠黄,亮晃晃 245

红间黄,喜煞娘 245

烘天青,泼地绿 245

女红、妇黄、寡青、老褐 245

青间紫,不如死 245

要想精,加点青 245

粉青绿,人品细 245

黑靠紫,臭狗屎 245

弹染 245

承接套染 245

先铺后染 245

铺染 245

先染后罩 245

罩染 245

衬染 245

套染 245

烘染 245

沥粉堆金 245

喻意 246

比喻 246

布置 246

布势 246

平衡 246

疏可走马,密不透风 246

计白当黑 246

借地为雪 246

虚实 246

取势 246

联想 246

经验 246

意象 246

疏密 246

布局 246

位置 246

章法 246

第六章 章法名词术语 246

完整 246

黑白相守 247

正局与侧局 247

虚实相生 247

破险 247

造险 247

纵横 247

朝揖 247

奇偶对应 247

藏露 247

取舍 247

宾主 247

呼应 247

开合 247

方构图 248

长构图 248

一团元气 248

构图 248

三角形构图 248

S 形构图 248

波形构图 248

对角构图 248

自然分疆法 248

湖山小景 248

马一角,夏半边 248

夏半边 248

马一角 248

置陈布势 248

八面生意 248

三叠两段 248

全景山水 248

六远法 249

七观 249

阔远 249

幽远 249

迷远 249

平远 249

深远 249

高远 249

斜构图 249

三远法 249

“·”形构图 249

之字格 249

井字格 249

T 形构图 249

凹形构图 249

大和裱 250

广装 250

南裱 250

北裱好 250

鱼鳞装 250

竖幅横装 250

不对等式 250

拓片 250

宫廷装 250

装裱 250

赣装 250

诗堂 250

旋风装 250

宣和装 250

旧装 250

第七章 装裱名词术语 250

宋装 250

边 251

铜吊圈 251

纲绳 251

题诗 251

护口刺 251

浆口 251

反镶 251

耳边 251

拖尾 251

正镶 251

挖嵌 251

套钳 251

包首 251

轴头 251

天地杆 251

裱画设备 251

飞金装 251

飞金 251

绢 251

绫 251

仿古锦 251

锦 251

裱画材料 251

引首 251

配杆 252

装轴 252

包头 252

安铜鼻子 252

砑光 252

上蜡 252

上下墙 252

覆托法 252

上天杆 252

上地杆 252

拴纲结带 252

单色裱 252

两色裱 252

三色裱 252

立轴 252

正托法 252

惊燕带 252

锦眉 252

副隔水 252

镶边 252

签条 252

局条 252

画心 252

地头 252

天头 252

骨别子 252

丝带 252

卷边 252

套边 252

圆扇 253

团扇 253

成扇 253

屏条 253

横披 253

手卷 253

卷轴 253

册页 253

蝴蝶式 253

推篷式 253

镜心 253

通景 253

屏风 253

楹联 253

画对 253

对联 253

对子 253

条屏 253

摆 254

下料 254

挖 254

补 254

挣干 254

圈档 254

上浆 254

运笔十法 254

运刷十法 254

裱褙十三科 254

一尺三分三 254

二先二宜 254

T 形竖幅 254

三分画七分裱 254

接笔 254

揭心 254

命纸 254

全色 254

豁 254

串纸 254

启子口 254

斗方 254

裱件 254

托 254

镶料 254

镜片 254

经折式 254

挖款 255

假款 255

改款 255

作伪 255

辨伪 255

辨真 255

添款 255

加款 255

假画真款 255

真画假款 255

误跋 255

假画真跋,真画假跋 255

知假 255

知真 255

鉴定知识 255

旁证材料 255

辅助依据 255

主要依据 255

鉴定依据 255

鉴定目的 255

鉴定 255

第八章 鉴赏名词术语 255

勾填作假 256

完全作假 256

临摹作假 256

部分作假 256

挪移款跋 256

仿作 256

臆造 256

苏州片 256

河南造 256

开封货 256

拼凑画心 256

代笔 256

真装潢假画 256

割裂分段 256

“魂子”做假 256

转山头 256

雨夹雪 256

金蝉脱壳 256

揭二层 256

主题 257

立意 257

八法 257

六要六长 257

六要 257

六法 257

鉴赏能力 257

鉴赏 257

鉴识 257

鉴别 257

上海书画作假小集团 257

扬州皮匠刀 257

北京后门造 257

广东造 257

湖南造 257

长沙造 257

喻意 258

质感 258

量感 258

画风 258

墨感 258

笔墨功夫 258

流派 258

传神 258

传统功力 258

色感 258

师法 258

体感 258

师承 258

意境 258

寓意 258

金石气 258

扁平锋勾线 261

秃笔点 261

2.点 261

指甲勾线 261

散笔锋勾线 261

秃笔锋勾线 261

1.勾(即勾线) 261

一、新笔法 261

第一章 中国画传统新技法的种类和运用 261

第四部分 新技法 261

长锋勾线 261

指墨点 262

豆瓣皴 262

芝麻皴 262

点皴法 262

3.皴 262

弹点 262

刮点 262

洒点 262

喷点 262

散笔点 262

牛毛皴 263

透网鳞皴 263

折带皴 263

写意披麻皴 263

线皴法 263

矾头皴 263

雨点皴 263

马牙皴 263

连勾带点皴 263

破笔皴 264

骷髅皴 264

鬼皮皴 264

面皴法 264

方块皴 264

雨淋墙头皴 264

拖泥带水皴 265

没骨皴 265

刮铁皴 265

泼写式 266

指点式 266

线式 266

指背式 266

洒弹式 266

晕染式 266

6.指墨画法 266

点式 266

5.染 266

4.擦 266

翻卷皴发 266

7.丝 267

8.枯笔 267

9.飞白 267

二、新墨法 267

1.泼墨法 267

2.破墨法 268

3.洒墨法 268

4.焦墨法 268

5.宿墨法 268

吹云法 269

7.吹墨法 269

6.积墨法 269

8.水冲法 270

三、新色法 270

1.广告色、水粉画色兼用法 271

2.丙烯色兼用法 271

3.水彩色兼用法 271

4.染料色兼用法 271

5.金银色兼用法 271

6.色墨调和法 271

7.泼彩法 271

四、新水、剂法 272

1.粉水法 272

2.矾水法 272

3.冰雪法 273

4.胶水法 273

5.加油法 273

6.冲墨法 274

7.加剂法 274

(1)拓方面 275

1.拓印类 275

水拓法 275

第二章 中国画特殊新技法的种类和制作方法 275

滃拓法 276

加矾水拓法 276

实物拓法 276

加油水拓法 276

皱纸拓法 277

衬垫拓法 277

样模拓法 277

水印法 278

滚印法 278

(2)印方面 278

透印法 279

对印法 279

实物压印法 279

样模压印法 279

(3)拓印方面 280

画板拓印法 280

刷板拓印法 280

刮板拓印法 280

粘板拓印法 281

滚板拓印法 281

加油板拓印法 281

纹板拓印法 281

遮掩拓印法 281

凹凸纸拓印法 282

2.缬染类 282

实物拓印法 282

浸染法 283

扎染法 283

油染法 283

蜡染法 283

3.物、化类 283

撒盐排谴法 284

吸收沉淀法 284

固形冲墨法 284

洗涤剂冲化法 285

洗衣粉泡沫落墨法 285

麦乳精喷洒法 285

橡胶水法 285

纸筋法 286

刮擦法 286

4.处理类 286

皱纸法 286

海绵法 286

刀片法 286

局部变性法 287

堆积法 287

遮盖法 287

5.喷绘类 287

模板遮挡喷绘法 287

模板游离遮挡喷绘法 288

拼贴法 288

挖补法 288

6.拼贴类 288

徒手喷绘法 288

杂物遮挡喷绘法 288

定形器遮挡喷绘法 288

毛刷遮挡喷绘法 288

撕纸遮挡喷绘法 288

皱纸遮挡喷绘法 288

棉花遮挡喷绘法 288

熨印法 289

烙印法 289

烫印法 289

7.烫、烙类 289

画、物拼贴法 289

压印法 290

电脑制作类 290

电脑创意法 290

电脑构图法 290

电脑造型法 290

电脑分割法 291

电脑变形法 291

电脑拼贴法 291

电脑填色法 291

电脑勾线法 291

电脑构成法 292

电脑扫描、喷绘法 292

投影感光类 292

第三章 现代中国画的构图和构成 293

一、现代中国画的构图艺术 293

1.现代构图的形式法则 293

(1)改“立体表现”为追求“平面构成” 293

(2)主张“解构、分割、分解、拼合” 293

视觉程序 294

视觉的特点 294

(1)视觉生理性能的运用 294

2.生理、心理性能在现代构图中的作用 294

(7)回归原始构成,强调装饰效果 294

(6)致力于综合表现 294

(5)利用斑驳、残缺、破损、陈旧等圆熟之感,进行新的创造,以达到圆熟之美 294

(4)利用变形、夸张、剪辑、拼贴等手段,打破形的桎梏,强化抽象因素 294

(3)运用“跨时代、跨时空”的构思、构图形式,追求意象表现 294

“喻意”的运用 295

“平衡”的运用 295

“完整”的运用 295

“联想”的运用 295

“经验”的运用 295

(2)意象、联想心理性能的作用 295

视觉的选择 295

视觉习惯 295

二、现代中国画的构成艺术 296

1.现代构成的形式法则 296

和谐 296

节奏 297

韵律 297

重心 297

2.现代构成在中国画中的运用 297

(1)平面构成的运用 297

对比 297

比例 297

平衡 297

对称 297

对应 297

点的运用 298

线的运用 298

近似的运用 300

(2)色彩构成的运用 300

空间的运用 300

疏密的运用 300

分割的运用 300

渐变的运用 300

面的运用 300

重复的运用 300

透视规律的运用 301

对比规律的运用 301

调和规律的运用 302

感情色的运用 303

垂直作线法 304

侧锋皴法 304

平刷法 304

侧锋作线法 304

第四章 新工具、新载体的性能及其运用 304

角锋作点法 304

1.底纹笔画法 304

一、新工具的运用 304

5.莲蓬画法 305

3.硬笔画法 305

4.瓜络画法 305

平锋皴法 305

2.棕毛笔画法 305

6.纸团蘸色画法 306

7.铁线笔画法 306

二、新载体的运用 306

1.纸类 306

铜板纸的运用发 306

水彩画纸的运用 306

水粉画纸的运用 306

绘图纸的运用 306

铅画纸的运用 306

三合板、五合板的运用 307

化纤布的运用 307

3.板类 307

仿古绢的运用 307

纸板的运用 307

纤维板的运用 307

纹理板的运用 307

瓷板的运用 307

2.绢、布类 307

日用皱纸的运用发 307

工业用滤纸的运用 307

日本色纸的运用 307

高丽纸的运用 307

草筋纸的运用 307

皮纸的运用 307

仿笔墨、色法 308

仿纸、绢法 308

仿破损法 308

第五章 中国画仿古、做旧新技法 308

第六章 中国画污损补救法 310

第五部分 历代大家技法图析 313

1.顾恺之《洛神赋图》 313

2.展子虔《游春图》卷 314

3.阎立体《步辇图》 315

4.李思训《溪山行旅图》 315

5.吴道子《送子天王图》(宋摹本) 316

6.王维《雪溪图》(宋摹本) 317

7.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 318

8.韩斡《照夜白图》 319

9.韩混《五牛图》 320

10.孙位《高逸图》 321

11.董源《夏山图》 322

12.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 323

13.黄筌《写生珍禽图》 324

14.徐熙《雪竹图》轴(传) 324

15.李成《读碑窠石图》 325

16.郭忠恕《雪霁江行图》 326

17.巨然《秋山问道图》 327

18.范宽《雪景寒林图》 328

19.赵昌《竹虫图》 330

20.燕文贵《溪山楼观图》 330

21.许道宁《关山密雪图》 331

22.文同《墨竹图》 332

23.崔白《寒雀图》 333

24.郭熙《早春图》 334

25.王诜《渔村小雪图》 335

26.李公麟《五马图》 336

27.米芾、米友仁及高克恭《云横秀岭图》 337

28.王希孟《千里江山图》 338

29.赵佶《柳鸦图》 338

30.赵伯驹《江山秋色图》卷 339

31.梁楷《泼墨仙人图》 340

32.马远《踏歌图》轴 341

33.刘松年《四景山水图》 342

34.夏圭《溪山清远图》 343

35.赵孟坚《墨兰图》 344

36.法常《写生蔬果图》 345

37.郑思肖《墨兰图》 346

38.李衍《双钩竹图》 346

39.赵孟?《鹊华秋色图》 347

40.柯九思《清闼阁墨竹图》轴 348

41.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349

42.吴镇《渔父图》 350

43.王冕《墨梅图》卷 351

44.张渥《九歌图》卷 352

45.倪瓒《渔庄秋霁图》 353

46.王蒙《青卞隐居图》 354

47.王绎《杨竹西小像》 355

48.边文进《雪梅双鹤图》 356

49.戴进《金台送别图》 357

50.林良《鹰鹊图》 358

51.吕纪《寒雪山鸡图》 359

52.沈周《庐山高图》 360

53.文徵明《惠山茶会图》卷 361

54.唐寅《事茗图》卷 362

55.仇英《送别图》 364

56.陈道复《墨花图》 364

57.徐渭《花卉图》卷 365

58.董其昌《仿北苑山水图》轴 368

59.曾鲸《王时敏像》 369

60.陈洪绶《水浒叶子》 369

61.蓝瑛《白云红树图》 371

62.程邃《山水册》 372

63.弘仁《天都峰图》 373

64.髡残《报恩寺图》 374

65.朱耷《河上花图》卷 374

66.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 376

67.王鉴《梦境图》轴 377

68.王晕《仿巨然楚山烟云图》 377

69.王原祁《浅绛山水》横轴 378

70.吴历《杜少陵诗意图》 379

71.恽寿平《秋海棠图》 380

72.龚贤《自藏山水册》 381

73.梅清《白龙潭》 383

74.高其佩《九老图》 384

75.华喦《红叶画眉图》 385

76.李方膺《墨梅图》 385

77.李?《雄鸡图》 387

78.金农《达摩图》轴 388

79.郑燮《兰竹荆石图》 389

80.郎世宁《估闲骝图》 390

81.赵之谦《紫藤》 391

82.虚谷《猫图》 392

83.任伯年《松藤斑鸠图》 393

84.蒲华《墨竹图》 394

85.吴昌硕《梅花图》轴 395

86.高剑父《芦苇蜻蜓》 396

87.黄宾虹《黄岳灵泉院》 397

88.齐白石《蛙声十里出山泉》 398

89.于非?《牡丹蛱蝶》 399

90.傅抱石《潇潇暮雨》 400

91.潘天寿《雄视图》 401

92.林风眠《黄山》 402

93.李可染《水墨山水图》轴 403

94.张大干《振衣千仞冈》 404

95.钱松苗《今日江南分外娇》 404

软兼硬,色不愣 425

查看更多关于中国画技法全书的内容

相关书籍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