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中国社会主义进程通论

中国社会主义进程通论PDF格式文档图书下载

历史地理

  • 购买点数:12
  • 作 者:段治文等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5
  • ISBN:704014851X
  • 标注页数:339 页
  • PDF页数:350 页
图书介绍:本书系统揭示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三个阶段,突出了从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从传统社会主义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次历史转变。全面阐述了20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的三次历史性巨大变化。充分论述了中国共产党发展史上完成的三次历史性结合,以及产生的三大理论成果。

查看更多关于中国社会主义进程通论的内容

图书介绍

绪 论 社会主义对于20世纪中国和世界的意义 1

第一章 社会主义方向在中国的确立 7

第一节 近代中国人探索国家出路的艰辛历程 7

一、地主阶级的自救:从“睁眼看世界”到洋务运动 7

二、农民阶级的抗争:太平天国运动 11

三、资产阶级的奋斗: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 13

四、第一次历史性巨变的意义和影响 20

第二节 中国古代理想社会观和近代空想社会主义思潮 23

一、中国古代的理想社会观 23

二、洪秀全的农业社会主义思想 26

三、康有为的大同社会学说 29

四、孙中山的民生社会主义思想 32

第三节 科学社会主义——历史的必然选择 36

一、中国选择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36

二、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工人群众中的深入传播 45

三、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及其奋斗目标的确立 46

第二章 从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的转变 50

第一节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的提出 50

一、民主革命纲领:中国革命要分两步走 50

二、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认识 55

三、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最初思考 58

第二节 中国革命的曲折发展与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理论的形成 66

一、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与国民革命的失败 66

二、王明“左”倾教条主义与中国革命再次受挫 73

三、两次革命转折与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理论的形成 85

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理论完整体系的形成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96

一、抗日战争的兴起与新民主主义理论完整体系的形成 96

二、新民主主义理论在实践中的发展 101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104

第三章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112

第一节 新中国的建立与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的确立 112

一、建国初期的基本国情 112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全面确立 115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 119

一、实现革命转变的理论构想 119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123

三、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128

四、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131

第三节 第二次历史性巨变的特点及其意义 134

第四章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 139

第一节 在历史与国情基础上的新创造 139

一、解决了农民问题 141

二、创造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143

三、解决了近代以来的混乱的价值观 144

四、实现了新民主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创造 146

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初步实现 148

第二节 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主要内容 150

一、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含义 150

二、毛泽东思想科学理论的主要内容 152

三、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158

第五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最初探索 160

第一节 中国式社会主义道路探索问题的提出及其主题 160

一、中国式社会主义道路探索问题的提出 160

二、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三个主题 164

第二节 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三个阶段 168

一、第一阶段:探索的良好开端 168

二、第二阶段:探索的曲折发展 176

三、第三阶段:探索的严重失误 189

第三节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中的成功与失误 194

一、关于探索的失误 194

二、关于探索的积极成果 200

三、关于探索的主题 201

第六章 从传统社会主义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转变 203

第一节 邓小平社会主义改革思想的发展脉络 203

一、契机与出发点:“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203

二、基础与核心:重视国情和中国特色 207

三、重大理论发展:1992年南方讲话 211

第二节 大战略家邓小平的思维风格 212

一、沉着坚定地“走自己的路” 213

二、睿智的辩证思维 214

三、创造性的战略思维 216

四、原则性与灵活性的高度结合 217

第三节 第三次历史性巨变的伟大意义 218

第七章 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 222

第一节 社会主义本质和初级阶段论 224

一、社会主义本质论 224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 227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论 229

一、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 229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 231

三、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 234

四、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 235

五、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和领导核心 237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论 238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 239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 241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 242

第八章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245

第一节 邓小平理论是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 245

一、科学社会主义的两次历史性飞跃 245

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第三次历史性飞跃 247

三、邓小平理论是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 250

第二节 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51

一、中国现代化道路在初步探索中经历了两次历史性选择 251

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实践是中国现代化道路探索的第三次历史性选择 254

三、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57

第三节 邓小平理论是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258

第九章 第三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发展 262

第一节 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邓小平理论的坚持和发展 262

一、创造性地提出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概念,并将其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262

二、高度重视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265

三、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 267

第二节 第三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创新 270

一、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推进 271

二、对所有制理论的重大突破和创新 272

三、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 275

四、提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伟大战略 277

五、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280

六、丰富和发展了“一国两制”,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 283

第三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与社会主义的新发展 287

一、“三个代表”思想体现了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要求 288

二、“三个代表”思想是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纲领 290

三、“三个代表”思想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新境界 293

第十章 党的“十六大”与中国社会主义的再发展 298

第一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历史地位的确立 298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 298

二、“十六大”提出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307

三、始终不渝地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 311

第二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313

一、“十六大”全面总结十三年实践的历史经验 313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提出 316

三、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321

余 论 中国特色的改革之路与21世纪社会主义前景 325

后记 338

查看更多关于中国社会主义进程通论的内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