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中国东北史  第2卷  修订版

中国东北史 第2卷 修订版PDF格式文档图书下载

历史地理

图书介绍:本书是一部详尽、系统的关于东北地区从古至今的地方通史专著。全书上起四五十万年前,下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计6卷。

查看更多关于中国东北史 第2卷 修订版的内容

图书介绍

第一章 隋唐对东北地区的全面开发 1

第一节 固边安民措施 1

大势所趋的统一形势 2

恩威并用的安边政策 6

羁縻州的普遍设置 8

朝贡谕旨与和亲政策 16

第二节 诸都督府设置始末 22

营州都督府 23

隋之营州总管府 23

唐之营州都督府 25

松漠都督府 30

饶乐都督府 34

安东都护府 37

忽汗州都督府 46

黑水都督府 48

室韦都督府 50

居延州都督府 52

熊津都督府 53

鸡林州都督府 55

平卢节度使 57

第三节 各少数民族的社会发展 59

靺鞨族的兴起 59

高句丽的解体 65

契丹、奚及?的演化 71

室韦诸部的发展 75

流鬼、驱度寐部落 81

第四节 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流 82

渔猎采集业的延续 83

农牧业生产的进一步开发 85

手工业的兴起 88

陶器制造业 88

金属器具制造业 90

纺织与制革业 93

城市与交通 94

文化教育的发展 96

第二章 唐朝的渤海王国 99

第一节 渤海王国的建立 99

渤海王国的族属 100

粟末靺鞨的崛起 109

震国政权的建立 112

渤海王国的世系 117

第一世高王大祚荣 117

第二世武王大武艺 120

第三世文王大钦茂 123

第四世废王大元义 125

第五世成王大华玙 126

第六世康王大嵩璘 127

第七世定王大元瑜 128

第八世僖王大言义 128

第九世简王大明忠 128

第十世宣王大仁秀 129

第十一世王大彝震 130

第十二世王大虔晃 132

第十三世王大玄锡 132

第十四世王大玮瑎 133

第十五世末王大諲譔 134

第二节 渤海区域和政治制度 134

管辖范围和行政区划 135

管辖范围 135

行政区划 135

四次迁徙王都 145

第一次迁都中京 146

第二次迁都上京 148

第三次迁都东京 150

第四次迁都复还上京 151

统治机构设置 151

中央机构 152

地方机构 157

品秩爵阶 158

兵制与社会结构 159

兵制 159

社会结构 160

第三节 渤海与唐朝的隶属关系 164

唐朝对渤海的全面管辖 165

渤海受唐朝册封 165

渤海向唐朝称臣 168

渤海受唐朝节度 169

渤海对唐朝的义务 180

车书本一家 182

惟一的一次战争 186

第四节 渤海的社会经济 189

暂短的奴隶制过程 190

迅速向封建制飞跃 191

农牧及渔猎业经济 195

手工业门类及商贸 200

第五节 渤海的对外交往 204

同日本的交往 204

渤海与日本的经济交流 205

渤海与日本的文化交流 210

同新罗的对峙 213

同契丹的世仇 215

第六节 渤海的文化概况 217

城市建筑 218

语言文学 220

文字书法 227

绘画雕塑 230

音乐舞蹈 232

儒学佛教 235

第三章 契丹族的兴起与辽对东北的统治 239

第一节 契丹的早期发展 239

契丹的族源与称谓 239

契丹的族源 239

契丹的名称 247

契丹古八部时期的社会发展 249

契丹族的古老传说 249

契丹古八部的部族活动 252

契丹早期的经济生活 255

暂时的军事联合的出现 259

大贺氏部落联盟的形成 261

大贺氏部落联盟的形成 262

唐朝契丹羁縻府州的设置 265

大贺氏联盟与唐朝的关系 270

遥辇氏部落联盟的建立与原始社会的解体 276

遥辇氏部落联盟的建立及其发展 276

遥辇氏联盟的部落组成及其变化 280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阶级对立的形成 285

契丹原始社会的解体 290

第二节 阿保机的建国与统一 292

契丹国家的建立 293

耶律氏的壮大与阿保机建国 293

建国最初几年所采取的几项措施 302

皇族内部争夺王权的斗争 306

契丹国家政权机构的完善 312

奚、?的并入 316

并入前的奚族状况 316

并入前的?族状况 319

对奚、?的兼并战争 320

室韦与乌古、敌烈的归附 324

归附前的室韦状况 324

对室韦的用兵 327

归附前的乌古、敌烈状况 330

乌古、敌烈的归附 332

占领辽东 335

占领前的辽东形势 336

对辽东的渗入与占领 338

进占渤海 341

进占前的渤海形势 341

对渤海的征服 343

建置东丹国 346

东丹国的建立与性质 346

东丹国的南迁及特点 348

东丹王出走与东丹国废除 352

第三节 辽朝的政治体制与对东北的管辖 353

辽朝政治体制的形成 354

辽朝政治制度及其特点 358

斡鲁朵制度 358

南北面官制 369

部族制与州县制 374

四时捺钵制度 379

辽代东北行政设置及辽代东北疆域 385

辽代东北的行政区划 385

辽代东北的疆域 395

第四节 辽朝东北地区经济的发展 399

畜牧业与渔猎业的发展 400

畜牧业 401

狩猎与捕鱼业 406

农业区域的扩展 410

上京、中京地区的农业开发 411

东京地区的农业开发 416

农业区域的向北推进与扩展 420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状况 425

手工制造业的发展 429

采冶业 429

陶瓷业 437

纺织业 442

商业的活跃和对外贸易的增强 445

城市商业贸易的兴起 445

东北交通路线的开辟 447

货币流通的增加 450

榷场交易的扩大 454

对外贸易的广泛开展 456

第五节 民族关系 459

因地制宜的民族政策 459

延揽汉人贤达,吸纳汉族士人 460

一国两制,因俗而治 462

殖民实地,侨置州县 464

优待奚人,恩结渤海 465

恩威兼制,分而治之 467

契丹对女真诸部的管辖 469

曷苏馆女真 470

南女真 471

北女真 472

鸭绿江女真 472

黄龙府女真 473

回跋女真 474

长白山女真 474

蒲卢毛朵部 476

濒海女真 476

生女真 477

契丹对渤海遗民的统治 478

定安国的建立及其活动 478

兀惹部及其与辽的关系 481

渤海遗裔大延琳起兵反辽 483

起义的原因 484

起义的经过 484

起义失败的原因及起义的意义 488

辽末各族人民的反辽斗争 489

阻卜等族的反抗斗争 490

汉族人民的武装起义 493

渤海人民的武装斗争 494

女真人的起义与斗争 497

第六节 辽与高丽的关系 498

辽与高丽争疆夺土 499

高丽对女真地区的扩张 499

辽对鸭绿江流域的经略 500

辽对高丽的三次征讨 502

战后辽与高丽的关系 510

第七节 辽对东北文化发展的贡献 513

汉文化的影响 514

辽政权建立前后及辽太祖统治时期 514

辽太宗至辽景宗统治时期 516

辽圣宗至天祚帝统治时期 517

契丹大小字的创制 519

契丹大字的创制 519

契丹小字的创制 522

契丹大小字的使用 524

文学艺术 525

文学 525

绘画 533

雕塑 536

宗教风习 540

契丹族的萨满教 540

辽内地佛教的盛行 543

道教在辽地的流传 548

第四章 女真族的兴起与金对东北的统治 550

第一节 辽统治下的女真社会 550

生女真的社会发展 551

女真的族源与名称 551

女真各部的形成与分布 552

生女真早期生产状况 557

生女真部落联盟的形成 560

函普解怨,众酋结盟 560

绥可烧炭炼铁,按出虎水定居 563

石鲁稍立条教,青岭白山耀武 564

生女真部落联盟的发展与巩固 566

乌古乃部落联盟的建立 566

劾里钵部落联盟的发展 568

盈歌部落联盟的巩固 571

生女真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变革 573

生女真生产力的发展 573

生女真社会状况的变化 579

第二节 阿骨打领导的反辽斗争 594

辽统治者的压迫 594

女真族领袖阿骨打的崛起 597

即位前的阿骨打 597

头鱼宴上的阿骨打 598

袭位都勃极烈及抗辽准备 599

阿骨打举兵反辽 602

来流水誓师与宁江州大捷 602

出河店之役 604

攻克黄龙府 605

攻陷东京、上京、中京 608

第三节 金朝的建立及其统治制度 613

建立金朝与奴隶制的发展 613

阿骨打建立金王朝 613

阿骨打政权的国家特点 615

奴隶制国家形成的阶级基础 620

勃极烈制度与官制的变迁 630

勃极烈的设置 630

勃极烈的废除和全面推行汉官制度 639

猛安谋克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645

猛安谋克制度的建立 645

猛安谋克制度的发展与整顿 647

猛安谋克在东北地区的分布 650

金代东北行政设置及东北疆域 662

金代东北的行政设置 663

金代东北的疆域 668

第四节 金代东北的经济状况与生产力的发展 671

金代东北地区农业开发政策 672

金朝统治者重农思想的形成 672

金代东北地区的农业开发政策 677

金代东北地区的农业发展状况 686

农业耕种面积的扩大 686

农业人口的不断增长 689

农作物品种的增加 692

农业生产力的提高 693

金代上京路地区的土地开发与农业技术水平的提高 697

农田开垦与分布情况 698

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 706

农业技术水平的提高 711

手工业、商业的繁荣与发展 716

手工业生产的发展 716

商业的繁荣和发展 728

第五节 人民反抗斗争与金朝统治的崩溃 737

撒八、窝斡等契丹农牧民起义 738

契丹德寿、陁锁起义与乣军的响应 745

锦州张氏的独立 748

辽东契丹军的动乱 749

蒲鲜万奴与东夏的割据 756

蒲鲜万奴其人 756

万奴的兵变与自立建大真 757

保存实力,投附蒙古 763

再度自立,改建东夏 767

东夏余部的活动 773

第六节 金与高丽的关系 776

完颜部与高丽“曷懒甸之战” 777

金与高丽宗藩关系的确立与疆界的形成 783

东夏与高丽的双边关系 788

第七节 金对东北文化的贡献 801

汉文化的影响 801

女真大小字的创制 806

女真字的创制 806

女真字的使用 809

女真字的流传 812

文学艺术 813

文学 813

音乐舞蹈 820

绘画雕刻 825

宗教风习 829

附录:历史纪年对照表 834

后记 859

查看更多关于中国东北史 第2卷 修订版的内容

相关书籍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