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政治学说简明读本  中国古代部分

政治学说简明读本 中国古代部分PDF格式文档图书下载

政治法律

  • 购买点数:14
  • 作 者:刘泽华 张分田主编
  • 出 版 社: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1
  • ISBN:7310014979
  • 标注页数:428 页
  • PDF页数:442 页
上一篇:民法下一篇:大学法律基础
图书介绍

一、中国古代政治学说史的研究对象 1

二、中国古代政治学说史的研究方式与方法 5

三、中国古代政治学说的特点 9

上编 中国古代政治学说史 21

第一章 商周:早期王权与政治思想体系的初步形成 21

第一节 商周文明的基本背景 21

第二节 商周时期君权神授政治观 23

第三节 周公“敬天”“保民”政治观 29

第二章 春秋战国:社会转型与政治学说的百家争鸣 34

第一节 社会变革与政治学说多元化 34

一、社会变革与诸侯争霸 34

二、神权思想的危机 35

三、思想解放与诸子异说 38

第二节 《道德经》的自然主义政治哲学 40

第三节 孔子的改良主义政治观 44

一、尊天命而重人事的社会哲学 45

二、礼治主义的政治路径 46

三、躬行仁政的政治改良 48

第四节 墨子的兼爱、尚同政治观 50

一、国家和政治起源论 50

二、兼爱与节用、非乐、非攻 51

三、尚同与尚贤 53

四、非命与天志、明鬼 54

第五节 孟子的仁政学说 55

一、从天命论到道德论 55

二、性同与性善 56

三、后天分化与等级社会 57

四、仁政主张 58

五、民贵君轻论 58

第六节 荀子的礼治政治学说 59

一、“天人相分”的政治哲学 60

二、人性恶与化性起伪 61

三、礼治与法治 62

四、君主论 63

第七节 韩非的君主独裁政治学说 64

一、社会进化论与人性好利说 64

二、以法、术、势为核心的政治策略 66

三、绝对专制的思想路径 67

第三章 秦汉:帝制及其法定意识形态的确立 69

第一节 秦汉之际的黄老政治思潮 69

一、秦王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政治思路 70

二、西汉前期的黄老政治思潮 71

第二节 西汉中期儒术独尊局面的形成 74

一、政治背景和思想背景 74

二、董仲舒的政治神学 75

第三节 两汉之际的谶纬政治思潮 79

一、谶纬思潮兴起的背景 79

二、谶纬神学的主要内容 81

第四节 《白虎通》:名教与神学的结合 83

一、白虎观会议的政治背景 83

二、《白虎通》的内容及性质 85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政治分裂与政治思想的多元发展 88

第一节 汉魏之际的名法、名理思潮 88

一、经学的没落 88

二、名法思潮 89

第二节 魏晋玄学政治思潮 91

第三节 两晋南北朝儒家政治思想的传承 95

第四节 儒教与佛、道二教的关系 97

第五章 隋唐:帝制的鼎盛与君道理论的成熟 100

第一节 君道理论的成熟与完备 100

第二节 佛、道、儒三教的争衡及其政治思想的新发展 104

一、佛、道、儒三教的争衡与兼摄 104

二、佛教的中国化及其对政治文化的影响 105

三、道教神化王权思想的新发展 106

第三节 儒学的复兴及其政治哲学的新变化 108

第四节 政治批判思想的新发展 113

第六章 宋、辽、金、元:皇权的强化与理学的独尊 117

第一节 理学的形成及其官学化 118

一、理学的滥觞与定型 118

二、理学的官学化 121

三、理学政治学说的主要特点 122

第二节 宋元时期其他有代表性的政治学说 124

一、北宋的改易更革思潮 124

二、南宋以来的事功思潮和异端思想 127

第三节 辽、金、元统治思想的特点 129

第七章 明清:皇权的绝对化与政治批判思想的深化 132

第一节 强化君权思想的新变化 133

第二节 明清时期一波强似一波的政治批判思潮 138

一、泰州学派的政治批判思想 138

二、东林党人关切时弊的政治思想 140

三、清初的政治批判思潮 141

四、十九世纪前期的匡时救世思潮 144

下编 中国古代政治学说专题 149

第一章 国家论 149

第一节 国家及君主制度起源诸说 149

一、国家及君主制度产生的哲学依据 150

二、国家及君主制度产生的社会根源 154

三、君主制度的历史起点 159

四、创立君主制度的主体 161

第二节 君、家、国一体的国家观 164

第三节 公天下论 166

一、社稷重于君主论 167

二、“天下,天下之天下” 168

第二章 大一统论 171

第一节 《春秋·公羊传》的政治一统论 171

一、王权“大一统” 171

二、一统政治的等级原则 172

三、君权一统下的君臣关系 174

四、君统传延 175

五、王权“大一统”下的华夷关系 176

第二节 董仲舒的天人一统论 178

一、“一统”与圣人 178

二、政治一统 181

三、文化一统 183

第三节 清代帝王的“大一统”观念 185

一、有德者即正统 186

二、论“华夷之别” 187

三、强化中央集权 188

第三章 政体论(上) 191

第一节 政治权力一元论与王权至上论 191

一、儒家“土无二王,尊无二上”的王制政体论 192

二、墨家“尚同”式的集权政体论 194

三、法家维护君主独裁的政体论 195

四、道家中的君主专制政体论 197

第二节 “封建论”:中央与地方、一统与分治 199

一、早期分封制的基本原则 200

二、先秦诸子论分封制 201

三、“封建”与“郡县”两种体制之争 202

四、宋代以来几种有代表性的体制论 207

第四章 政体论(下) 210

第一节 君主的政治权力 211

一、君主政治权力的基本构成 211

二、君权与相权 215

第二节 君主权位的获得与传承 219

一、天赋君权与易姓革命 219

二、君位继承理论 222

第三节 君为政本论 224

一、从“一人兴邦”到“一心兴邦” 224

二、君为政本论的主要论点 226

第五章 政治关系论(上) 230

第一节 君、臣、民政治角色及其基本关系 230

一、君、臣、民政治角色 230

二、君、臣、民的基本政治关系 233

第二节 臣民卑贱论和工具论 234

一、从政治比喻看君尊臣卑 235

二、阴阳法则与天秩定位 238

第三节 君、臣、民关系纽带诸说 240

一、法家的权势与利益说 240

二、儒家的伦理与道义说 242

三、道家的“自然”说 243

第六章 政治关系论(下) 244

第一节 民本论 244

一、作为统治思想和主流文化的民本论 244

二、“民惟邦本”论诸命题 246

第二节 君臣一体论 255

一、君臣一体论发展的历史过程 255

二、君臣一体论的主要论点 256

第三节 驭臣之术和治民之道 264

一、君主“无为”的驭臣之术 264

二、治民政策的基本原则 268

第七章 政治道德论 272

第一节 为君之道 273

一、敬天法祖 尊师重道 273

二、立公去私 任贤纳谏 278

三、励精图治 勤政爱民 286

第二节 为臣之道 289

一、忠君之道 289

二、治民与恤民 293

第八章 政治方术论 296

第一节 道家的贵柔用弱论 296

第二节 法家的恃强用刚论 299

第三节 儒家的刚柔并济论 302

第四节 王霸之辨 306

第五节 孝治论 310

一、“孝”的政治意义 310

二、“以孝治天下” 313

第九章 谏议论 317

第一节 谏文化演变的概况 317

第二节 几种基础性的谏议理论 320

一、和同论 320

二、以道事君论 321

三、兼听论 322

四、疏导论 322

第三节 君主纳谏论 324

一、君主纳谏的必要性及政治功能 324

二、君主导谏理论 328

第四节 进谏理论 329

第十章 礼法论 332

第一节 礼法结合的历史过程和历史内容 332

一、春秋以前的以礼为法,寓刑于礼 332

二、春秋战国的礼法相分,法理凸显 334

三、秦汉魏晋的引礼入法,以经决狱 336

四、隋唐以后的礼法合一,法制完备 337

第二节 法的意义与政治功能 338

一、法与礼 338

二、法与刑 340

三、法与兵 341

四、法与律 342

五、法与政 344

第三节 “法治”与“人治” 345

第四节 制礼立法原则 348

一、礼法原于天或据于道 348

二、圣人王者立法 349

三、因时而立法、变法 350

四、保持法律的稳定性 350

五、立法为公 351

六、令顺民心 351

七、法贵简约 352

八、罪行法定 352

九、重典治盗贼 352

十、严惩政治犯罪 353

第十一章 政治变革论 354

第一节 政治变革的必然性与合理性 355

一、天道尚变说 355

二、道丽于器说 357

三、世移事异说 358

四、通变救弊说 361

五、经权说 363

六、损益说 365

七、圣王改制说 366

八、法古改制说 367

九、天谴修政说 369

十、更化革新说 370

十一、革故鼎新说 371

第二节 政治改革的基本原则 372

一、君主政治的基本原则不得触动 372

二、圣人、君主是变法的主体 373

三、改易更革要从实际出发 374

四、改易更革要善于把握时机 375

五、以政治强制推行改革 376

第十二章 政治信仰论 377

第一节 政治信仰的必要性及意义 377

第二节 上帝、天、理信仰 378

第三节 祖先信仰和自然神信仰 381

第四节 帝王神话、祥瑞灾异和五行天象迷信 384

第十三章 政治理想 389

第一节 儒、道、墨、法四种典型的政治理想 390

一、儒家的“王道”理想 390

二、道家的自然无为理想 392

三、墨家的兼爱、尚同政治理想 394

四、法家理想中的法治王国 394

第二节 形形色色的“大同”与“均平”理想 395

一、儒家的大同理想和均平观念 397

二、墨家的“兼而无别”理想 399

三、先秦农家的“君民共耕”理想 400

四、《庄子》的“平均”思想 400

五、《太平经》的太平理想 401

六、佛教“众生平等”的极乐世界 402

七、下层民众“均贫富,等贵贱”理想 402

第三节 无君理想 404

第十四章 政治批判 408

第一节 以君主规范为核心的治国之道 409

第二节 “道高于君” 412

第三节 道统与君统的分二合一 415

第四节 帝王品评:“治世少,乱君多” 418

第五节 “尊君——罪君”政治批判模式 420

查看更多关于政治学说简明读本 中国古代部分的内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