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教育创新与高校“两课”教学理论和实践研究

教育创新与高校“两课”教学理论和实践研究PDF格式文档图书下载

文学

图书介绍:本书收集了孙育华等十位作家的诗歌、散文作品。

查看更多关于教育创新与高校“两课”教学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内容

图书介绍

第一章 教育创新:迎接未来的挑战——教育创新与高校“两课”教学 1

第一节 时代呼唤创新型人才培养 1

一、教育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础 1

二、创新型人才能力及其培养 3

三、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根本途径 7

第二节 德才统一:创新型人才的价值目标指向 11

一、价值概述 11

二、德的社会价值 13

三、才的社会价值 15

四、德才统一的社会价值 17

第三节 德才统一:创新型人才成长的决定性条件 18

一、德:创新型人才的灵魂 18

二、才:创新型人才的基础 21

三、德才统一:创新型人才成长的决定性条件 24

第二章 教育创新的先导——新时期的“两课”教育 26

第一节 教育创新,“两课”为先 26

一、提高对“两课”教育重要性和科学性的认识 26

二、科学分析“两课”教育对象的思想特点 28

三、加强大学生“两课”教育方法的科学性 30

第二节 “两课”改革,势在必行 32

一、课程设置改革 32

二、必修课课程内容改革要点 34

三、改进教学方法,增强“两课”的实效性 36

第三节 专题教学,必然选择 36

一、专题教学法的特点 36

二、专题教学法的步骤 38

三、专题教学法的利弊 39

四、专题教学法的完善 40

第四节 党的领导:政治保证 41

一、强化党的领导,加大建设力度 42

二、强化科学管理,建构合理体制 42

三、重视教师队伍建设 43

第三章 教育创新的总航标—“两课”与思想政治教育 45

第一节 党的领导:保驾护航 45

一、确定高校坚持党的领导的理念 45

二、坚持党的领导的本质内容 46

三、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 47

四、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根本保证 47

五、高校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需要 48

第二节 反“和平演变”的前沿阵地 49

一、“和平演变”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既定战略 50

二、高校是反“和平演变”的前沿阵地 50

三、思想政治教育是反“和平演变”的主要途径 51

第三节 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沿革和成效 52

一、沿革追朔 52

二、举措概述 53

三、形式多样 59

四、成效显著 64

第四章 教育创新的精神动力—“两课”与学校德育教育新路径 69

第一节 人才培养德育为先 69

一、探索德育工作新路径 69

二、保持德育工作新活力 72

三、增强德育工作有效性 75

第二节 试点先行 以点带面 77

一、试点目的 78

二、试点内容与要求 78

三、试点的方法与途径 79

四、考核与评估 81

第三节 自我教育 自我完善 82

一、进行系统学习,奠定知识基础 82

二、坚持智能结合,促进全面发展 82

三、投入社会实践,磨练意志,增长才干 82

第五章 教育创新的引导方法——“两课”课堂导入法 84

第一节 课堂导入法的呼之欲出 84

一、课堂导入法呼之欲出的动因 84

二、课堂导入法之于教学效果的意义 86

三、课堂导入法的摸索和实践 87

四、课堂导入法运用之教师素质的思考 88

第二节 优秀文学作品的魅力 88

一、教学中优秀文学作品的导入 89

二、运用优秀文学作品教学产生的效果 91

第三节 体育教学中德育价值的实现 93

一、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作用 93

二、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功能 94

三、体育教学中道德价值实现的要求 98

第四节 多媒体教学方法的运用 98

一、多媒体教学方法的独特品格 99

二、“两课”中的多媒体教学实践 100

三、多媒体教学在“两课”教学中的现实意义 102

第六章 教育创新的实践环节——两种德育效果之辨析 105

第一节 两种德育效果的区别与联系 105

一、两种德育效果之间的内在联系 106

二、两种德育效果之间的差异 107

三、积极促进两种德育效果的真正统一 110

第二节 大学生“三脱离”的根源 112

一、大学生“三脱离”的思想根源 113

二、大学生“三脱离”的历史根源 115

三、大学生“三脱离”的社会根源 117

第三节 德育教育及其实践基地建设 120

一、学生成才的基本要求 120

二、德育知行结合的优化途径 122

三、德育实践基地操作优势 125

四、德育实践基地操作策略 126

第七章 教育创新的传承——大中学校德育衔接 128

第一节 中学德育的前瞻性 128

一、德育的前瞻性和超前性 128

二、中学德育必须要有前瞻性的理论根据 130

三、中学德育必须要有前瞻性的现实依据 131

四、积极贯彻中学德育的前瞻性 134

第二节 大中学校德育衔接的客观必然性 136

一、衔接是实现大中学校德育任务的必然要求 137

二、衔接是实施大中学校德育内容的必然要求 137

三、衔接是大中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规律的必然要求 138

四、衔接是德育过程规律的必然要求 138

第三节 大中学校德育衔接必须从实际出发 139

一、大学和中学的德育建构的差异性 140

二、大学和中学德育具体工作的复杂性 141

三、大中学校德育衔接必须从实际出发 143

第四节 高校与中学德育衔接之策略 147

一、高校与中学在德育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147

二、德育衔接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及后果 150

三、实现大学与中学德育衔接的可行性及基本对策 152

第八章 教育创新的主导力量——“两课”与大学生心理健康 155

第一节 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 155

一、心理健康的一般问题 155

二、大学生心理状况分析 157

三、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 162

第二节 发展和优化自我意识 166

一、自我意识的一般问题 166

二、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 169

三、坚持自我意识发展的正确方向 176

第三节 提高行为的控制能力 179

一、大学生行为的基本准则 179

二、大学生行为控制的主要方法 183

三、大学生行为的自我控制 185

第九章 教育创新的中坚力量——“两课”与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190

第一节 教师素质:教育创新的根本 190

一、教育是立国之本,教师是教育之本 191

二、教师素质:素质教育的关键 192

三、教师职业道德:内在品质的凝结 196

第二节 教师职业道德评价 198

一、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必要性和基本内容 198

二、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客观标准和依据 203

三、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原则和方法 206

第十章 教育创新的灵魂——“两课”与新“三进” 214

第一节 “两课”教育的神圣职责 214

一、积极推动新“三进” 214

二、全面统领“两课”教学 217

第二节 新“三进”的主渠道地位 219

一、贯彻落实新“三进”的实质 219

二、贯彻落实新“三进”的根本方法 222

三、贯彻落实新“三进”的根本途径 225

第三节 以新“三进”推进“两课”教学改革 228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228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230

第十一章 教育创新的新途径——“两课”教学与网络化 233

第一节 机遇与挑战 233

一、网络媒体的特点 234

二、网络化带来的新机遇 236

三、网络化面临的新挑战 238

第二节 网络时代高校“两课”教育教学的对策 241

一、面对挑战,提高教师网络文化素质 242

二、积极建设,增加教育科技含量 243

三、完善规章,加强网络道德教育 243

四、精心策划,开展丰富多彩的网上活动 244

五、必须处理好几个方面的关系 245

第十二章 教育创新的基石——“两课”与图书馆的教育职能 250

第一节 发挥图书馆文化的思想教育功能 250

一、图书馆思想教育的特征及优势 251

二、图书馆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254

第二节 营造图书馆环境育人氛围 255

一、必须增强图书馆“三育人”功能 255

二、必须重视环境文化育人 257

三、必须重视制度文化建设 259

四、必须加强活动文化的建设 260

第三节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思想教育工作新特点 261

一、图书馆现代化发展趋势的教育 261

二、爱岗敬业教育 263

三、网络安全教育 264

第四节 二十年图书馆思想教育职能研究与实践 265

一、确定思想教育职能首要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馆方向 265

二、不断发展探索思想教育职能的理论研究 266

三、履行思想教育职能的实践成效 270

四、未来展望 273

附录:参考文献 275

后记 277

查看更多关于教育创新与高校“两课”教学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内容

相关书籍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