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司法改革与中国刑事证据制度的完善

司法改革与中国刑事证据制度的完善PDF格式文档图书下载

政治法律

  • 购买点数:15
  • 作 者:龙宗智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6
  • ISBN:9787516211601
  • 标注页数:498 页
  • PDF页数:517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主要根据2008年中央司法改革意见以及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的相关要求,围绕我国刑事证据制度的完善这一主题,以刑事诉讼法对证据制度修改的内容为主要对象,就我国刑事证据制度运行和制度完善涉及的主要问题进行专题研究。通过将刑事证据法的基本法理与中国刑事司法实际结合起来,努力实现理论创新,完善适合中国实际的刑事证据理论,从而为制度规范与实际操作提供依据与指引。

查看更多关于司法改革与中国刑事证据制度的完善的内容

图书介绍

第一章 证据概念和分类 1

第一节 法律规定及立法精神 1

第二节 实践效应与存在的问题 5

一、证据概念之检讨 5

二、现行证据分类制度之检讨 8

第三节 实务处理意见 10

第四节 制度完善建议 14

一、关于证据概念的制度调整 14

二、关于证据法定分类制度的改革 16

第二章 非法言词证据排除规则 19

第一节 立法与司法解释的意义与精神 20

第二节 实践操作及存在的问题 23

第三节 司法操作上的完善 26

一、刑讯逼供的认定问题 27

二、威胁、引诱、欺骗等非法方法的认定问题 32

三、反复自白是否应当排除? 36

第四节 制度上的修改完善 39

一、对刑讯逼供标准的细化 39

二、明确“等非法方法”的范围 44

三、明确反复自白的排除及范围 47

第三章 非法实物证据排除规则 53

第一节 立法与司法解释的意义与精神 54

第二节 实践操作及存在的问题 56

第三节 司法操作上的完善 58

一、非法实物证据的适用证据类型问题 58

二、“不符合法定程序”的认定问题 61

三、“可能严重影响司法公正”的判断问题 70

四、补正或合理解释问题 76

第四节 制度上的修改完善 80

一、扩大非法实物证据的范围,使其涵盖视听资料和电子数据 81

二、对“不符合法定程序”进行明确界定,澄清其中不合理之处 81

三、对“可能严重影响司法公正”,立法明确具体判断标准 81

四、限制可以补正或合理解释的证据范围 82

第四章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程序问题 84

第一节 我国非法证据排除程序概述 84

一、排除程序的立法过程 84

二、排除程序的主要内容 86

三、现行排除程序的基本特征 88

四、排除程序的总体问题 89

第二节 检察机关主导之非法证据排除程序 89

一、主要法律规定的解读 89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91

第三节 审判机关主导之非法证据排除程序 96

一、法律规定及司法解释内容 96

二、存在的问题 98

第四节 程序反思与制度完善 102

第五章 不被强迫自证其罪原则 108

第一节 规定的意义与含义 108

一、刑事诉讼法规定不被强迫自证其罪原则的意义 108

二、该原则的引入并不意味着沉默权的确立 109

三、法律为何未明示沉默权 110

第二节 实践中的问题分析 111

一、对供述“自愿”或“强迫”的探讨 112

二、强迫范围的界定 113

第三节 制度层面的完善 119

一、取消“应当如实回答”的规定,允许被讯问人选择是否供述 119

二、应规定不受强迫自证其罪的例外情形 120

第四节 相关配套机制的建立 122

一、强制性的弱化 122

二、强制性的隐蔽化 123

第六章 直接言词原则实施及相关问题 127

第一节 证人出庭 128

一、证人出庭的必要性问题 128

二、证人出庭的法庭强制问题 133

三、警察作为证人出庭问题 135

四、制度层面的完善 137

第二节 书面证言使用 139

一、新《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对书面证言使用之规范 139

二、取证主体违法情况下书面证言之使用 148

三、单位情况说明的法律性质与证据效力 150

四、书面证言瑕疵与弥补问题 150

五、书面证言庭外核实问题 153

六、非出庭证人书面证言之规范使用 155

第三节 证人免证权 160

一、法律规定及其理解 160

二、司法实践中的问题 161

三、制度层面的完善 163

第四节 证人保护 164

一、有关法律规定与司法解释 164

二、证人保护制度存在的问题 166

三、加强和完善证人保护的措施 168

第七章 物证、书证证据规则 170

第一节 物证、书证制度规范的特点 170

一、在违法性质上,突出取证的技术性而非侵权性 170

二、在判断标准上,注重证据内容的客观真实性而非程序正当性 171

三、在程序后果上,强调非法证据的补救性使用而非直接排除 172

第二节 物证、书证的实践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173

一、物证、书证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173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75

第三节 物证、书证运用的实践把握 177

一、实现从“以口供为中心”向“以物证为中心”办案模式转变 177

二、严格执行司法解释和规范性文件中物证、书证排除规则 178

三、法检机关应保障辩方申请调取无罪物证、书证权利的实现 179

四、实行以审判为中心的物证、书证审查机制 180

五、加强对瑕疵物证、书证的审查,防止瑕疵证据规则的滥用 182

第四节 物证、书证运用规则的制度完善 186

一、重新构建物证、书证排除规则 186

二、确立物证、书证的“毒树之果”规则 188

第五节 物证、书证的鉴真问题 190

一、物证、书证鉴真的含义及其相关规定 190

二、物证、书证鉴真的实践问题 192

三、物证、书证鉴真实践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194

四、物证、书证鉴真制度的完善 197

第八章 刑事鉴定与非鉴定专家意见 199

第一节 我国刑事鉴定体制与鉴定法律规范 200

一、刑事鉴定体制 200

二、刑事鉴定立法与司法解释 201

三、我国刑事鉴定所存在的突出问题 202

第二节 刑事鉴定实践问题 204

一、行业认定的性质归属问题 204

二、鉴定技术标准问题 205

三、程序流程问题 206

四、鉴定质证方法与规则问题 206

五、鉴定实施中出现的具体问题 207

第三节 我国刑事鉴定的制度完善 208

一、刑事鉴定生成法律环境的改善 208

二、刑事鉴定的技术生成良好环境的塑造 212

三、鉴定人出庭和法庭调查制度的完善 214

第四节 非鉴定专家意见及其制度完善 215

一、非鉴定专家的法律性质 216

二、非鉴定专家出庭资格的审查 221

三、非鉴定专家出庭制度的规范 226

第九章 笔录类证据的审查判断规则 231

第一节 勘验、检查笔录证据能力问题 231

一、勘验、检查笔录审查判断中存在的问题 232

二、勘验、检查笔录审查判断的操作问题 233

三、勘验、检查笔录审查判断规则的完善 240

第二节 辨认笔录证据能力问题 242

一、对辨认笔录进行审查的必要性 244

二、对列队辨认程序和照片辨认程序合法性的审查 247

三、辨认笔录证据能力的认定 254

四、完善我国辨认规则的若干建议 259

第三节 侦查实验笔录证据能力问题 262

一、侦查实验笔录审查判断在制度层面存在的问题 263

二、对侦查实验笔录证据能力的审查判断 265

三、改革和完善我国侦查实验制度的若干设想 277

第十章 视听资料证据研究 281

第一节 视听资料概述 282

一、视听资料的概念与特征 282

二、视听资料司法运用的注意要点 284

三、视听资料的法律规定及评析 286

第二节 音像证据的审断规则 289

一、录音证据 289

二、录像证据 292

第三节 讯问同步录音录像的实施与制度完善 296

一、同步录音录像的相关规定及功用 296

二、同录司法实务中的问题 297

三、问题成因分析 300

四、制度完善建议 301

第十一章 电子数据证据研究 304

第一节 电子数据概述 304

一、概念和分类 304

二、电子数据分类 306

三、基本特征 314

第二节 我国电子数据的刑事立法与实践 316

一、电子数据的立法 316

二、电子数据的司法实践 320

第三节 电子数据刑事证据规则 329

一、确立我国电子数据刑事证据规则的三大原则 329

二、电子数据的主要规则 334

第十二章 技术侦查证据规则 344

第一节 立法的进步及存在的问题 345

一、立法的主要进步 345

二、立法存在的主要问题 351

第二节 技术侦查方式及运行 357

一、一般技术侦查的主要方式 357

二、隐匿身份侦查和控制下交付的主要方式 363

三、采用技术侦查措施收集的证据及其证据能力的实践判断 369

第三节 实践的改进路径 378

一、严格审批采取和延长技术侦查措施申请 379

二、审慎认证技术侦查措施所收集证据的效力 382

三、充分保障被告人对采用技术侦查措施所收集证据的质证权 390

第四节 技术侦查法律制度的完善 392

一、将“技术侦查措施”章节调整为“特殊侦查措施” 392

二、在技术侦查措施和其他特殊侦查措施中引入比例原则 393

三、完善监督机制 395

四、完善司法救济制度 398

五、完善质证制度 400

第十三章 行政执法证据在刑事诉讼中的使用 403

第一节 立法精神 404

一、提高追诉犯罪的能力 404

二、保障公民基本程序性权利 406

第二节 现实操作和问题 407

一、实际进入刑事诉讼的行政证据种类超越实物证据范畴 408

二、对行政证据可采性的审查力度比较薄弱 409

三、在人证的适用问题上有“倒退”之忧 410

第三节 实践中的改进 412

一、对取证主体合法性的审查 412

二、对取证过程和手段合法性的审查 414

三、关于行政鉴定的使用问题 417

四、关于行政机关收集的当事人陈述和证人证言的使用问题 420

第四节 制度完善建议 422

一、“行政主体”替代“行政机关” 423

二、制定侦查司法机关审查行政证据合法性的具体规则 423

三、设置闭合式的证据种类列举模式 424

四、修正当前司法解释关于人证的例外使用情况 425

第十四章 刑事辩护证据规则 427

第一节 辩护律师在侦查阶段的调查取证问题 427

一、法律规定的含义及其精神 427

二、实践状况 429

三、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 430

四、制度完善 431

第二节 “三类证据”的开示问题 432

一、法律规定的含义及其精神 432

二、实践状况 433

三、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 434

四、制度完善 436

第三节 辩护律师申请取证问题 437

一、法律规定的含义及其精神 437

二、实践中的问题 440

三、实践中应采取的方式 442

四、制度完善 445

第四节 辩护律师核实证据问题 448

一、“核实有关证据”立法规定的理论争议 449

二、辩护律师核实证据面临的执业风险 452

三、辩护律师核实证据的实践问题 456

四、辩护律师核实证据程序规则的完善 465

第十五章 “排除合理怀疑” 的证明标准与方法 473

第一节 “排除合理怀疑”的来源及域外适用情况 473

一、渊源 474

二、英美法的解释及制度关联 477

三、在日、德等大陆法系国家的理解与适用 480

第二节 我国证明标准的特点及引入“排除合理怀疑”的意义 482

一、我国刑事证明标准的特点 482

二、引入“排除合理怀疑”的意义 485

第三节 “排除合理怀疑”的定位及与“证据确实充分”的关系 486

一、“排除合理怀疑”的适用对象 486

二、排除合理怀疑与证据确实充分作为证明方法的关系 488

三、排除合理怀疑与证据确实充分作为证明标准的高低区别 489

第四节 “排除合理怀疑”在中国刑事诉讼中如何适用 491

一、强化疑点审查的“消极思维”,提高案件事实审查判断质量 491

二、既为证明标准,也作证明方法 492

三、“排除合理怀疑”既可普遍适用,又应在把握上有所区别 493

四、在运用中,应紧扣经验法则,并和“疑点排除”的中国经验结合运用 494

第五节 法解释与配套制度的完善 495

一、可做适当的语词性解释 495

二、以判例解释证明标准并推动其贯彻 496

三、通过程序制度和证据法制度避免证明标准的“虚拟”性,保障其成为有效的法规则 497

查看更多关于司法改革与中国刑事证据制度的完善的内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