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中国学术思想研究辑刊  十一编  第34册  湛甘泉理学思想之研究

中国学术思想研究辑刊 十一编 第34册 湛甘泉理学思想之研究PDF格式文档图书下载

哲学宗教

  • 购买点数:9
  • 作 者:林庆彰主编 赖昇宏著
  • 出 版 社:花木兰文化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1
  • ISBN:9862544808
  • 标注页数:167 页
  • PDF页数:178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研究动机与目的 1

第二节 研究之困难处 2

第三节 研究方法 3

第二章 学思历程与时代思潮 5

第一节 甘泉之生平 5

一、早年的举业 5

二、从学白沙,传承江门 5

(一)悟「随处体认天理」之旨 5

(二)传承江门 6

三、隐居西樵时期 7

四、仕途的复起 9

五、晚年之论学 10

第二节 甘泉之师友论交与著作 12

一、白沙的影响 12

二、与阳明及诸儒的论交 14

三、甘泉著作 18

第三节 时代思潮的演变 19

一、笃实践履的学风 19

二、理气论的修正 21

(一)明初诸儒理气论的反省 21

(二)明中诸儒理气论的修正 24

1、对「理先气后」说的修正 24

2、对「所以然之理」的修正 25

三、心性论的转变 27

(一)明初诸儒的心学气象 27

(二)白沙的心学先驱 29

(三)阳明心学的建立 30

1、「心即理」的提出 30

2、「致良知」 31

四、两股思潮的激荡 32

(一)诸儒对阳明的批评 32

(二)阳明的回应 33

第四节 甘泉学的背景与定位 34

第三章 理气论 37

第一节 浑然宇宙一气 37

一、气化流行、与道为体 37

二、由气之实有反对佛老 38

三、万物一体于气 39

第二节 以天理为头脑 40

一、以天理为头脑 40

二、由生理生意处见天理 41

三、天理无内外心物之别 41

四、天理即自然 42

第三节 理气合一 43

一、理不离气 43

二、气之中正为理 44

三、「理气合一」说的论难与比较 46

(一)甘泉与钦顺之论辨 46

(二)钦顺与阳明之「理气合一」说 47

(三)三家「理气合一」说之比较与意义 49

第四章 心性论 53

第一节 形气之知觉曰心 53

一、气之知觉曰心 53

二、心者体物而不遗 54

三、心之虚灵不昧 56

第二节 气之中正曰性 57

一、性即理 57

二、气之中正曰性 58

第三节 心性之辨 59

一、人心道心之辨 59

二、池水清光之辨 61

三、心之生理曰性 62

第四节 心性气的三分与合一 64

一、心性气三分 64

二、心性气合一 65

第五节 甘泉「心性论」的比较与意义 66

第五章 修养论 69

第一节 立志 69

一、志于天理 69

二、学问思辨之功 70

第二节 煎销习心 71

一、寡欲 72

二、全放下 73

第三节 随处体认天理 74

一、勿忘勿助之间 76

(一)存中以应外、制外以养中 77

(二)知几 77

(三)自然 78

(四)甘泉与阳明就「勿忘勿助」与「必有事焉」的论辨 79

二、执事敬 81

(一)敬义合一 81

(二)执事敬 83

(三)与朱、王二家的比较 83

三、知行并进与合一 85

四、格物义的论辨 87

(一)甘泉格物说 87

(二)与阳明的论辨 89

第四节 对白沙工夫的融会与转向 91

一、矫白沙近禅之讥 91

二、对白沙功夫的融会与转向 92

第五节 甘泉修养论的特色与缺陷 94

一、融会朱、王之学的特色 94

二、「勿忘勿助之间」的疑义 94

第六章 甘泉学的定位与价值 97

第一节 甘泉对白沙学的发展与转向 97

一、天道论的建立 97

二、心性论的分解与浑合 98

三、「道问学」的新方向 99

第二节 甘泉对时代的回应 99

一、朱学之困境 99

二、甘泉对朱学的修正 100

(一)理气论的新义 100

(二)心性气合一的补充 101

(三)「执事敬」的发挥 101

三、诸儒对朱学的修正 102

(一)「理气合一」的趋势 102

(二)「心即理」的主张 103

四、甘泉之学在时代中的定位 104

(一)湛学与王学的比较 104

(二)自成一家之言 105

第三节 甘泉学的传承与价值 107

一、传承的多变与偏向 107

(一)吕怀 108

(二)何迁 108

(三)洪垣 109

(四)唐枢 110

二、对王学流弊的针砭 112

(一)龙溪 112

(二)泰州 113

三、晚明「朱、王合流」的思潮 114

(一)高攀龙 115

(二)刘宗周 116

四、由「朱、王合流」再论甘泉学 118

(一)「气之中正」之补偏救弊 118

(二)心性义的转化 118

(三)工夫义的会通 119

第四节 义理的衡定 120

一、「气之中正」的疑义 120

二、认知心与德性性转化的疑义 121

第七章 结论 125

第一节 甘泉学的思想特色 125

第二节 甘泉学的时代意义 127

第三节 影响与启发 130

参考书目 133

附录论《吕氏春秋》十二纪之「公」义 137

查看更多关于中国学术思想研究辑刊 十一编 第34册 湛甘泉理学思想之研究的内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