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中国近代史新编  下  修订本

中国近代史新编 下 修订本PDF格式文档图书下载

历史地理

  • 购买点数:18
  • 作 者:苑书义等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7
  • ISBN:9787010060842
  • 标注页数:615 页
  • PDF页数:660 页
图书介绍:本书系统论述近代中国1840年到1911年的历史。修订再版。

查看更多关于中国近代史新编 下 修订本的内容

图书介绍

第十章 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 1

第一节 列强对华侵略的加强和日俄战争 1

一、列强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侵略 1

政治侵略 11

经济侵略 11

文化侵略 11

二、俄日两国争霸中国东北 11

沙俄毁约拒不撤兵 21

沙俄远东“新方针” 21

俄日谈判 21

三、日俄战争与中国人民反战斗争 21

日军突然袭击 37

初期陆战 37

辽阳战役 37

日军攻占旅顺 37

奉天会战 37

对马海峡之战 37

中国人民反对日俄战争的斗争 37

朴茨茅斯条约的签订 37

中日会议 37

东三省事宜条约的签订 37

第二节 英俄争霸西藏和中国人民的反抗 37

一、沙俄分裂西藏的阴谋活动 37

“探险队”的侵略行径 41

德尔智分裂西藏的阴谋 41

二、英国加紧侵藏步伐 41

觊觎西藏市场 47

破坏中国对西藏的主权 47

三、英国发动第二次侵藏战争和中国人民的英勇抵抗 47

干坝会议和英国出兵西藏 57

江孜保卫战 57

拉萨条约的签订 57

中英继续谈判和中英续订藏印条约 57

四、英俄侵略西藏的新阴谋 57

沙俄裹胁达赖和英国妄图挟持班禅 63

英俄西藏协定 63

第十一章 中国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 63

第一节 清政府的新政和群众的自发斗争 63

一、清政府的新政 63

新政的开始 78

军事改革 78

教育改革 78

行政制度改革 78

经济改革 78

新政的影响 78

二、群众斗争风起云涌 78

工人的自发斗争 95

农民的反抗斗争 95

农民斗争的特点与意义 95

第二节 中国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和资产阶级的成长 95

一、中国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95

发展原因 109

发展概况 109

发展的局限性 109

二、民族资本与帝国主义、封建势力的关系 109

同帝国主义的关系 119

同封建势力的关系 119

三、中国资产阶级的成长 119

早期官僚资产阶级 128

民族资产阶级 128

华侨资产阶级 128

第三节 民主革命思潮蓬勃兴起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 128

一、革命派与改良派的斗争 128

革命派与改良派逐步决裂 136

革命派与改良派的早期论争 136

二、民主潮流浩浩荡荡 136

新知识分子群的出现 157

报刊的勃兴 157

资产阶级革命宣传家 157

民主革命活动的开展 157

《苏报》案 157

三、资产阶级领导的爱国运动 157

收回矿权运动 186

收回路权运动 186

反美爱国运动 186

第十二章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高涨 186

第一节 各地革命团体的相继建立 186

一、黄兴与华兴会 186

黄兴的早期活动 194

华兴会及长沙起义 194

二、湖北的科学补习所 194

湖北革命运动的兴起 200

科学补习所及其活动 200

三、浙江志士与光复会 200

浙江志士的革命活动 207

光复会的建立 207

四、其他革命团体的成立 207

福建的革命团体 212

安徽岳王会 212

江苏的革命团体 212

江西的革命团体 212

西南地区的革命团体 212

第二节 孙中山创建同盟会及其三民主义 212

一、资产阶级政党同盟会 212

孙中山的组党活动 223

同盟会的成立 223

同盟会的性质及建立意义 223

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223

三民主义的提出 240

民族主义 240

民权主义 240

民生主义 240

革命民主派的战斗旗帜 240

第三节 革命派和保皇派的大论战 240

一、反清与保清的论争 240

论战的全面展开 246

痛驳保清谬论 246

驳革命亡国论 246

二、民主共和与君主立宪的论争 246

对所谓“渐进论”的批判 252

驳所谓“民智未开”的谬论 252

驳所谓的“政治革命”论 252

三、要不要实行社会革命的论争 252

驳“社会革命不必要”论 257

驳“社会革命不可行”论 257

四、论战的意义和局限 257

论战的重大意义 263

革命派思想的局限性 263

第四节 立宪运动与武装反清 263

一、立宪运动与“预备立宪” 263

立宪运动的社会背景 278

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 278

围绕预备立宪的论争 278

立宪派团体的建立 278

请愿召开国会 278

立宪运动的失败 278

二、革命党人的反清武装起义 278

萍浏醴起义 290

从黄岗起义到河口之役 290

光复会组织的皖浙起义 290

广州新军起义 290

黄花岗起义 290

武装起义失败的原因 290

武装起义的影响 290

第十三章 推翻帝国主义走狗清朝的辛亥革命 290

第一节 武昌起义和全国响应 290

一、铁路风潮 290

“铁路国有” 304

湖广保路风潮 304

四川保路运动 304

二、武昌起义 304

文学社与共进会 326

武昌首义 326

全国响应 326

第二节 建立政权的斗争和南京临时政府 326

一、社会各阶层的政治动向 326

工农群众 359

革命派 359

帝国主义 359

清政府 359

旧官僚 359

立宪派 359

二、各地新政权的建立与演变 359

两湖 387

江浙 上海 387

江西 安徽 387

两广 387

福建 云贵川· 陕西 山西 387

山东 东北 387

三、创建南京临时政府 387

两个集团的出现 406

激烈的争斗 406

临时政府的诞生 406

革命政策的颁布 406

第三节 南北议和与袁世凯窃国 406

一、南北议和的开始 406

和谈协议的达成 415

各阶层对和谈的反映 415

二、谈判中的斗争 415

君主立宪还是民主共和 424

临时大总统之争 424

清帝退位中的争执 424

三、袁记北京政府的建立 424

建都之争 432

组织北京政府 432

第四节 历史意义和经验教训 432

一、丰功伟绩 432

推翻帝制建立共和 437

民主思想广泛传播 437

二、经验教训 437

革命理论的不彻底 446

革命组织的涣散 446

革命政权上的幼稚病 446

第十四章 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和中国的新曙光 446

第一节 资产阶级议会政治的幻想和“二次革命”的失败 446

一、资产阶级议会政治的幻想 446

南北“统一”后的国内形势 463

各派政治力量的分化组合 463

孙中山致力于“社会革命” 463

宋教仁与“政党政治” 463

同盟会蜕化为国民党 463

所谓四巨头的《内政大纲》 463

第一届国会选举与宋教仁被刺 463

二、“二次革命”的失败 463

“宋案”与非法的“善后大借款” 475

“二次革命”及其失败 475

白朗起义 475

三、袁世凯封建军事专政的建立与孙中山组织中华革命党 475

袁世凯破坏国会与约法 482

孙中山组织中华革命党 482

第二节 洪宪帝制和护国战争 482

一、日本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482

日本提出二十一条 487

“五·九”国耻与反日浪潮 487

二、袁世凯复辟帝制与反袁联合战线的形成 487

袁世凯复辟帝制 497

全国人民的愤怒讨袁 497

中华革命党的坚决斗争与进步党人取得反袁领导权三、讨袁的护国战争 497

蔡锷与云南宣布独立 505

护国战争的主要战场 505

全国反袁高潮 505

四、洪宪帝制的覆灭 505

八十三天的洪宪帝制 511

梁启超与肇庆军务院 511

第三节 帝国主义操纵下的军阀割据和孙中山发动的护法运动 511

一、军阀割据与张勋复辟 511

军阀割据的局面 515

“府院之争”与“参战”问题 515

二、张勋复辟与反复辟斗争 515

短命的张勋复辟丑剧 520

段祺瑞的“再造共和” 520

三、孙中山领导的护法运动和段祺瑞的武力统一政策 520

段祺瑞“毁法”与孙中山“护法”的斗争段祺瑞的卖国与武力统一政策第一次护法运动的失败南北对峙与南北议和军阀黑暗统治下中国人民的苦难第四节 辛亥革命前后俄英对蒙古、新疆、西藏地区的侵略与分裂活动 529

一、沙俄策划外蒙“独立”与分裂内蒙的活动 529

沙俄策动外蒙独立 541

中国各族人民反对“俄蒙协约”的斗争沙俄分裂内蒙的活动二、沙俄在新疆的分裂活动 541

制造“策勒村事件” 546

阿尔泰地区军民的抗俄斗争 546

三、沙俄武力霸占中国唐努乌梁海 546

唐努乌梁海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沙俄对唐努乌梁海的侵略和掠夺沙俄武力强占唐努乌梁海四、清政府对西藏的改革和英国进一步分裂西藏的阴谋 557

清政府对西藏的改革 571

川边藏族聚居区的改土归流 571

十三世达赖出逃印度 571

达赖返藏和英国策划“西藏独立” 571

所谓“西姆拉会议” 571

第五节 中国的新曙光 571

一、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 571

民族工业的春天 582

民族工业的障碍与特点 582

二、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 582

工人队伍的壮大与困境 589

罢工浪潮 589

三、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589

查看更多关于中国近代史新编 下 修订本的内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