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实用中医辨证论治学

实用中医辨证论治学PDF格式文档图书下载

医药卫生

  • 购买点数:22
  • 作 者:孙曾祺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802310687
  • 标注页数:811 页
  • PDF页数:830 页
图书介绍:本书全面介绍拉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方法以及在临床的具体运用。

查看更多关于实用中医辨证论治学的内容

图书介绍

第一篇 辨证论治基础知识 1

第一章 中医学基本特点 1

第一节 运用古代哲学 1

第二节 强调整体观念 2

第三节 立论于脏象学说 2

第四节 注重人体正气 4

第五节 突出辨证论治 5

第二章 阴阳五行 6

第一节 阴阳 6

第二节 五行 8

第三章 脏腑 11

第一节 脏腑的生理功能 11

第二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19

第三节 气、血、津液 21

第四章 经络 24

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 24

第二节 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 25

第三节 经络学说在临床的应用 28

第五章 病因与发病 30

第一节 六淫致病 30

第二节 疫疠 32

第三节 情志致病 32

第四节 饮食劳逸 33

第五节 痰饮、瘀血 33

第六节 外伤和虫兽伤 34

第六章 诊法 35

第一节 问诊 35

第二节 望诊 38

第三节 闻诊 43

第四节 切诊 43

第七章 治则和治法 46

第一节 治疗原则 46

第二节 基本治法 47

专题讲座 51

对阴阳学说的认识和体会 51

从“元气”与“场”探索新医学理论 56

气功原理探索与中医理论的现代研究 64

五脏生理功能举要 74

试论“脏腑气化相通” 79

关于中医“肾”的现代研究 87

关于经络的现代研究 94

病机十九条 98

“机”字浅释 113

舌诊的临床应用 114

脉诊的临床应用 118

扶正培本法则与免疫的关系 119

活血化瘀法的临床应用及其原理的初步探讨 122

回阳救逆法及其临床应用 127

第二篇 辨证论治基本规律 131

第一章 概说 131

第一节 辨证的基本概念 133

第二节 辨证的基本原则 136

第三节 辨证的关键 139

第四节 辨证的内容 143

第五节 论治的基本原则 148

第二章 八纲辨证 151

第一节 表里 151

第二节 寒热 152

第三节 虚实 153

第四节 阴阳 153

第五节 八纲之间的相互关系 154

第三章 病因辨证论治 156

第一节 六淫病证 156

第二节 情志所致病证 160

第三节 痰饮的病证 160

第四章 脏腑辨证论治 163

第一节 心(附:小肠) 163

第二节 肺(附:大肠) 166

第三节 脾(附:胃) 169

第四节 肝(附:胆) 172

第五节 肾(附:膀胱) 176

第六节 脏腑兼病 178

第五章 气、血、津液的辨证论治 182

第一节 气分病 182

第二节 血分病 183

第三节 津液病 184

第六章 六经辨证论治 185

第一节 概说 185

第二节 太阳病 186

第三节 阳明病 189

第四节 少阳病 190

第五节 太阴病 190

第六节 少阴病 191

第七节 厥阴病 191

第七章 卫气营血辨证论治 194

第一节 卫分证治 194

第二节 气分证治 195

第三节 营分证治 196

第四节 血分证治 196

第八章 辨证论治的临床应用 199

第一节 辨证的步骤与方法 199

第二节 论治的方法与步骤 219

专题讲座 227

结合中医招考试题谈辨证 227

脏腑辨证浅说 230

试谈气血津液辨证论治 244

第三篇 常见症状的辨证论治 255

第一章 发热的辨证论治 255

第一节 表证 255

第二节 表里证 257

第三节 里证 258

第二章 咳嗽、哮喘、痰饮、胸胁痛的辨证论治 263

第一节 咳嗽 263

第二节 哮喘 265

第三节 痰饮 267

第四节 胸胁痛 268

第三章 恶心呕吐、呃逆、噎膈反胃、胃脘痛的辨证论治 271

第一节 恶心、呕吐 271

第二节 呃逆 272

第三节 噎膈、反胃 273

第四节 胃脘痛 274

第四章 腹泻、便秘、腹痛的辨证论治 277

第一节 腹泻 277

第二节 便秘 278

第三节 腹痛 279

第五章 黄疸、臌胀、积聚的辨证论治 282

第一节 黄疸 282

第二节 臌胀 283

第三节 积聚 285

第六章 心悸、胸痹心痛、眩晕的辨证论治 287

第一节 心悸 287

第二节 胸痹心痛 288

第三节 眩晕 289

[附]耳源性眩晕 291

第七章 中风的辨证论治 293

第八章 耳鸣、耳聋、失眠健忘、郁证、头痛的辨证论治 295

第一节 耳鸣、耳聋 295

第二节 失眠、健忘 296

第三节 郁证 298

第四节 头痛 299

第九章 癫、狂、痫的辨证论治 302

第一节 癫、狂 302

第二节 痫证 304

第十章 腰痛、水肿、淋浊、癃闭、遗尿的辨证论治 306

第一节 腰痛 306

第二节 水肿 307

第三节 淋浊 309

第四节 癃闭 310

第五节 遗尿 311

第十一章 遗精、阳痿的辨证论治 313

第一节 遗精 313

第二节 阳痿 314

第十二章 血证的辨证论治 316

第一节 血证总论 316

第二节 鼻衄 316

第三节 齿衄 317

第四节 吐血 318

第五节 咳血 319

第六节 便血 319

第七节 尿血 320

第十三章 消渴、瘿病的辨证论治 322

第一节 消渴 322

第二节 瘿病 323

第十四章 痹症、痿症的辨证论治 325

第一节 痹症 325

第二节 痿症 327

第十五章 痉症、厥症的辨证论治 328

第一节 痉症 328

第二节 厥症 329

第十六章 肠痈、疝气的辨证论治 331

第一节 肠痈 331

第二节 疝气 332

第十七章 妇科病证的辨证论治 334

第一节 月经不调 334

第二节 崩漏 337

第三节 带下 338

专题讲座 340

发热的辨证论治 340

眩晕(高血压)的辨证论治 364

对中风(脑血管意外)的认识和治疗 375

瘀胀症的辨证论治 395

第四篇 常见疾病的辨证论治 409

第一章 感染性疾病的辨证论治 409

第一节 感冒 409

第二节 急性扁桃体炎 410

第三节 流行性腮腺炎 411

第四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 412

第五节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414

第六节 肠伤寒 416

第七节 细菌性痢疾 417

第八节 布氏杆菌病 419

第九节 白喉 419

第十节 疟疾 420

第二章 呼吸系统疾病的辨证论治 423

第一节 气管炎 423

第二节 支气管哮喘 425

第三节 肺炎 425

第四节 肺脓肿 427

第五节 肺结核 428

第六节 胸膜炎 429

第三章 消化系统疾病的辨证论治 431

第一节 急性胃肠炎 431

第二节 慢性胃炎 432

第三节 溃疡病(胃、十二指肠溃疡) 432

第四节 食管癌 435

第五节 胃癌 436

第六节 肠结核 436

第七节 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 437

第八节 肠梗阻 438

第九节 急性胰腺炎 440

第十节 结核性腹膜炎 441

第十一节 胆囊炎与胆结石病 442

第十二节 传染性肝炎 444

第十三节 肝硬化 445

第十四节 肝癌 447

第十五节 阑尾炎 448

第四章 循环系统疾病的辨证论治 452

第一节 风湿性心脏病 452

第二节 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 454

第三节 肺原性心脏病 455

第四节 高血压病 456

第五节 克山病 457

第六节 休克 459

第五章 神经精神疾病的辨证论治 461

第一节 脑血管意外 461

第二节 神经官能症 461

第三节 精神分裂症 464

第四节 癫痫 465

第六章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的辨证论治 467

第一节 急性肾小球肾炎 467

第二节 慢性肾小球肾炎 467

第三节 泌尿道感染 469

第四节 肾结核 469

第五节 泌尿系结石 470

第六节 前列腺炎 471

第七节 附睾炎、睾丸炎 472

第八节 附睾结核 473

第九节 性功能减退 474

第七章 内分泌系统疾病的辨证论治 475

第一节 糖尿病 475

第二节 尿崩症 475

第三节 碘缺乏病 476

第四节 甲状腺囊性腺瘤 477

第五节 甲状腺机能亢进 477

第八章 血液系统疾病的辨证论治 479

第一节 再生障碍性贫血 479

第二节 紫癜 480

第三节 白血病 482

第九章 骨与关节疾病的辨证论治 484

第一节 风湿性关节炎 484

第二节 类风湿性关节炎 485

第三节 系统性红斑性狼疮 486

第四节 大骨节病 486

第十章 其他疾病的辨证论治 488

第一节 脊髓灰质炎 488

第二节 破伤风 489

第三节 虫病证治 490

专题讲座 495

中医对流行性乙型脑炎的辨证治疗 495

中医对支气管炎的认识和治疗 501

中医对支气管哮喘的认识和治疗 502

冠心病心绞痛的辨证论治 504

中医对急性心肌梗塞的认识和治疗 513

生脉散治疗急性心肌梗塞泵衰竭的研究述评 533

风湿性心脏病的辨证论治 537

心律失常的辨证论治 542

中医对心力衰竭的认识和治疗 549

中医对肝病的认识和治疗 561

〔附篇一〕辨证论治常用中药 583

第一章 概说 583

第一节 中药的采集和贮存 583

第二节 中药的炮制 584

第三节 中药的性能 585

第四节 中药的用法 588

第二章 解表药 591

第一节 辛温解表药 591

第二节 辛凉解表药 594

第三章 祛风湿药 598

第四章 祛湿药 602

第一节 渗湿利水药 602

第二节 利尿通淋药 603

第三节 清热利湿药 606

第四节 化湿燥湿药 607

第五章 清热药 609

第一节 清热解毒药 609

第二节 清热泻火药 612

第三节 清热凉血药 614

第四节 清热燥湿药 616

第五节 清热明目药 617

第六节 清虚热药 619

第六章 消导药 621

第七章 催吐药 623

第八章 泻下药 624

第一节 攻下药 624

第二节 润下药 625

第三节 逐水药 626

第九章 祛痰止咳药 628

第一节 清化热痰药 628

第二节 温化寒痰药 631

第三节 止咳平喘药 632

第十章 温里药 635

第十一章 理气药 638

第十二章 理血药 643

第一节 活血药 643

第二节 止血药 648

第十三章 补益药 653

第一节 补气药 653

第二节 补阳药 656

第三节 补血药 659

第四节 补阴药 661

第十四章 固涩药 665

第一节 止汗药 665

第二节 止泻药 666

第三节 固精、止带、缩尿药 667

第十五章 平肝熄风药 669

第十六章 安神药 673

第一节 重镇安神药 673

第二节 养血安神药 674

第十七章 开窍药 676

第十八章 驱虫药 678

第十九章 外用药 680

专题讲座 682

解表、祛寒、泻下、补益药的药理 682

试谈大黄的临床应用 689

常见症状用药简介 700

十大利水法 709

两药常用配伍 712

脏腑用药 720

系统用药 729

西北特药苦豆子的研究开发与利用 735

〔附篇二〕辨证论治常用方剂 739

第一章 概说 739

第一节 方剂的组成与配伍 739

第二节 方剂的加减变化 741

第三节 方剂的分类 742

第四节 方剂的剂型 743

第二章 解表剂 745

第三章 祛风剂 747

第四章 祛湿剂 749

第五章 清热剂 752

第六章 和解剂 756

第七章 消导剂 758

第八章 催吐剂 759

第九章 泻下剂 760

第十章 化痰止咳剂 762

第十一章 温里剂 764

第十二章 理气剂 766

第十三章 理血剂 768

第十四章 补益剂 770

第十五章 固涩剂 773

第十六章 息风剂 775

第十七章 安神剂 776

第十八章 开窍剂 777

第十九章 驱虫剂 779

第二十章 外用剂 780

专题讲座 782

桂枝汤证治及其加减应用 782

龙胆泻肝汤的临床应用 796

小柴胡汤的临床应用 799

逍遥散的临床应用 802

温胆汤的临床应用 805

桂凤活络汤的临床应用 808

升降定痛汤的临床应用 810

查看更多关于实用中医辨证论治学的内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