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中国大地的变迁

中国大地的变迁PDF格式文档图书下载

历史地理

  • 购买点数:13
  • 作 者:基思·布广南著 连星火译
  • 出 版 社:七十年代杂志社
  • 出版年份:1975
  • ISBN:
  • 标注页数:366 页
  • PDF页数:384 页
图书介绍
标签:变迁 大地

第一章 导言:‘用他们自己的力量开辟江山…… 1

第二章 中国土地的据有 5

透视 5

开始 6

地图与图解 7

【a】人类背景 7

1 中国文化的摇篮地区 7

2 早期中国文化年代的和区域的型态 8

在形成上的影响力 10

3 东亚早期人口迁移的动向 11

中国立国时的一些事故 13

4 主要经济区 15

‘黍稷茂止’ 16

5 三国时代的中国 17

新作物和新土地 20

6 1787年的人口分布 23

最近一百年 24

7 1953年的人口分布 24

8 1850至1953年的人口改变 26

当今人口的分布 28

9 华北华南人口平衡的长期变化 28

型式的稳定性 31

‘穷困的国度’ 33

第三章 中国民族的一致性和多样性 33

各阶级的情况 36

语言和文化的分布状况 39

10 汉族的分布 40

11 汉族的方言 41

12 主要的种族区域 43

表格 44

第一表 中国少数民族的语言 44

13 特选的少数民族 45

14 云南西南的地势和种族分布图 46

少数民族政策:还旧债 47

15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与其南邻的交接区 49

16 中国的行政结构 50

少数民族学院 52

第四章 中国土地的多样性 53

从黄河到西域和南粤 54

金桃和朱雀 57

17 丝绸之路 58

18 南粤 62

19 中世纪中国人所知的中国 64

【b】自然背景 64

中国四大部分:结构和地面 65

20 中国四大部分 66

21 地势的主要轮廓 67

22 主要的结构组成 69

23 地表地质 71

24 地表沉积的主要地区 72

25-30 中国画家眼中的本国自然地理 74

从恒署到常冬:气候的多样性 77

31 中国东部气候环境的一些因素(一) 79

32 中国东部气候环境的一些因素(二) 82

33 中国的季节 84

第二表 十七世纪至下九世纪间的水旱灾次数 85

沙漠和寒森林,草原和丛林:土壤植被综合体 86

34 中国植被土壤区域 90

35 北部和中部植物与土壤的垂直区分 92

36 土壤的分布 94

37 黄河中游的土壤侵蚀 96

38 流泄情况 98

瘟疫、害虫和寄生虫:生物环境 99

41 典型的发展不足国家的经济图型 100

第五章 中国的落后与发展 102

【c】经济发展 103

39 中国与第三世界的关系 103

世界的背景 104

第三表 六十年代世界财富的分布 107

40 第三世界和第四世界 109

新瓶装旧酒:在中国的西方与苏联的发展模式 112

中国的道路 116

中国实验的教训 120

第六章 人民公社的起源 123

背景 123

环境问题 124

农地改革:它的种类和中国样板 126

42 革命前情况的模式 128

‘万里长征第一步’ 131

人民公社:诞生与演变 133

43 1958年人民公社的初期分布 134

44 公社大小的差异(按区域分)*1958年 137

公社:八年的发展 138

公社:1966年(a)改造农村生活的社会结构 142

公社:1966年(b)工资 145

第四表 某些公社的总收入和工资分配:1966年 147

公社:1966年(c)资源的分配 148

第五表 某些公社的资源分配:1966年 151

第七章 数个特选公社微地理的对比 154

背景 154

首都附近的农业:北京市 154

45 访问过的公社位置 155

46 北京市郊公社 157

改造黄土地带:陕西的两个公社 159

47 陕西黄土地区的公社 162

长江三角洲的精耕多种农业:江苏两个公社 165

蔬菜种植和工业:上海市郊 168

争低地和夺高山:广东的三个公社 170

48 华山人民公社(一) 177

49 华山人民公社(二) 178

简短的回顾:八年前的公社 179

选样的限度:一些评语 180

第八章 中国的农业区域 183

一种先驱的分类——巴克分类法 183

第六表 主要农业区域的指标 185

50 中国东部的农业区域(根据巴克) 186

关于战后划分中国农业区域的说明 187

51 主要作物群 188

走向农业区域的科学划分 189

第七表 农业区域的等级 191

第八表 主要农业区域的特性 192

52 划分中国农业区域的几个阶段 194

53 东部的农业区域 196

对于区划系统的意见 198

附录:中国农业现状区划系统(草案) 199

第九章 中国的农业生产 205

透视 205

农村发展的背景 207

54 主要水利工程 210

第九表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造林面积 214

55 主要种植防风林地区 215

农业生产的提高 220

56 数种农作物的北进 223

57 1957年粮食作物生产分布情况 224

‘大跃进’以来的农业生产 225

第十表 1949-1960年的农业生产 225

第十一表 1957-1966年(西方估计)的粮食产量 227

第十二表 1961-1966年的谷物产量估计 229

附录一:1966年的一些农业数据 230

附录二:关于中国输入谷物的说明 230

第十章 工业部门 232

58 中国农村和城市生活的相互渗透 233

起点 234

新工业蓝图的设计 236

第十三表 生产品与消费品 238

工业化的条件 239

第十四表 预算收入的来源 241

前夕:对‘大跃进’前工业发展的评价 243

第十五表 1952-1957年数种工业部门的产量 244

第十六表 1953-1957年各工业部门平均年增率 245

‘大跃进’ 246

59 主要经济区域 249

‘跃进’的教训 250

60 工业化的阶段(一) 254

61 工业化的阶段(二) 254

中国的工业经济:它的空间布局 255

62 1960年前后的工业能力(以省为单位) 258

63 1960年前后的工业能力 259

中国的工业经济:产量与前途 260

64 轻工业:1960年前后的能力 261

统计黑暗中的一些摸索 263

65 石油工业 265

66 中国的钢铁工业 267

67 工业化程度 268

‘两条腿走路……’ 269

第十一章 运输和中国生活空间的整体化 274

透视 274

运输工业:传统部门和现代部门 275

铁路:‘钢网’ 277

【d】交通与人口的格局 278

68 经济的整体化:1949年和1963年铁路通达地区 278

69 中国铁路系统(六十年代中期) 279

公路和水道 280

70 公路和水道(六十年代初期) 281

71 经济的整体化:六十年代中期铁路、公路及空中航线可到达地区 282

空中航线:缩短距离 283

72 1960年的中国航空网 284

第十二章 人口:地区分布 287

乡村地区 287

73 四川市集区域的空间与时间分布 288

第十七表 人口密度与市集面积 290

74 1958年湖南现代化的各区 291

乡间型态的改变 292

市集社区和人民公社 293

城市 294

75 1953年主要城市 295

都市人口的膨胀 296

76 1953年其他城市 298

77 百万大城(六十年代初期) 299

78 北京 301

79 北京地区的交通 302

第十三章 中国:人口过剩还是人口不足? 304

80 近几世纪的人口增长 305

观点 306

1953年人口调查:歧异这点 307

81 人口结构的对比 308

第十八表 中国人口的增长(只包括大陆) 309

人口的革命:历史的背景和决定因素 310

一些经济含意 311

‘计划生育’还是‘自由放任’ 314

未来 316

第十四章 对中国知识资源的重新估价 318

一些配景 319

奠立基础 323

82 中国知识资源的发展 324

第十九表 专业部门的高等教育(1960年) 327

第二十表 工科与农科的学生人数 327

趋向社会主义教育的新观念 328

半工半读学校:教育的‘两条腿走路’ 332

第十五章 总结:‘待尘埃落定之后……’ 335

附录:中国环境的基本单位 344

83 中国自然区域 349

84 中国自然环境的基本单位 353

参考书目 355

查看更多关于中国大地的变迁的内容

相关书籍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