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邓小平改革方法论

邓小平改革方法论PDF格式文档图书下载

政治法律

  • 购买点数:14
  • 作 者:周振国 程家明等著
  • 出 版 社: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7
  • ISBN:7202020947
  • 标注页数:403 页
  • PDF页数:421 页
图书介绍:暂缺《邓小平改革方法论》简介

查看更多关于邓小平改革方法论的内容

图书介绍

目 录 1

总 论 1

第一章 当代中国改革的实践和理论 1

第一节 当代中国改革的时代背景 2

一、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 2

二、当代世界的科技革命潮流 5

三、中国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7

第二节 当代中国改革的历史进程 11

一、改革的起步和试验阶段 12

二、全面改革、重点突破阶段 17

三、整体推进、配套改革阶段 22

第三节 当代中国改革的理论创造 25

一、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飞跃 25

二、改革实践的理论基石 27

三、邓小平关于改革的理论 30

第二章 邓小平改革方法论的形成及其科学体系 35

和研究方法 35

第一节 邓小平改革方法论的形成 35

一、邓小平改革方法论形成的主观条件 36

二、邓小平改革方法论形成的实践条件 39

三、邓小平改革方法论的理论来源 41

第二节 邓小平改革方法论的科学体系及其 45

特征 45

一、邓小平改革方法论科学体系的核心 45

二、邓小平改革方法论科学体系的内容 47

三、邓小平改革方法论的特征 54

一、邓小平改革方法论的研究对象 56

究方法 56

第三节 邓小平改革方法论的研究对象和研 56

二、邓小平改革方法论的研究方法 58

三、研究邓小平改革方法论的意义 60

认识篇 63

第三章唯实认识方法 63

第一节 唯实认识方法的确立 63

一、僵化认识方法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认识方法 64

二、唯实认识方法与僵化认识方法的对立 66

三、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立了唯实认识方法的 69

基础 69

第二节 唯实认识方法的基本特征和基本 71

原则 71

一、唯实认识方法的特征 71

二、唯实认识方法的基本原则 73

三、唯实认识方法的意义和作用 77

第三节 唯实认识方法的实现条件 78

一、不断解放思想,发挥持续的创造精神 78

二、提高认识主体的素质,包括提高各级领导、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三个层次认识主体的素质 80

三、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民主集中制 81

四、改革上级向下级层层集权的领导体制 82

第四章矛盾分析方法 84

第一节 矛盾分析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的灵魂 84

一、矛盾分析方法的含义 84

二、矛盾分析方法的原则 85

三、矛盾分析方法的功能 88

第二节 对我国现阶段社会基本矛盾的深入 89

分析 89

一、分析我国现阶段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揭示改革经济体制的必要性 90

盾,揭示改革政治体制的必要性 92

二、分析我国现阶段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 92

三、分析我国现阶段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特殊性, 93

揭示改革的必然性,确定改革的道路和方法 93

第三节 对我国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分析 98

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和认识的发展 98

二、生产和需要的矛盾成了我国现阶段社会主要 99

矛盾 99

三、解决我国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 101

第四节 特色分析:矛盾分析方法的具体运用 103

一、社会主义一般——社会主义特殊——中国特色 103

社会主义 103

二、市场经济一般——市场经济特殊——中国社会 108

主义市场经济 108

现代化 112

三、现代化一般——现代化特殊——中国社会主义 112

第五章 系统分析方法 118

第一节 系统分析方法的特征及其在改革方法论 118

中的地位 118

一、矛盾分析与系统分析 118

二、系统分析方法的特征 120

三、系统分析方法在改革方法论中的地位 121

第二节 整体性分析 122

一、改革系统的整体性特征 122

二、整体性分析的基本要求 123

三、立足整体,正确认识和处理全局和局部的关系 126

第三节 结构性分析 127

一、改革系统的结构性特征 127

二、结构性分析的基本要求 129

三、正确处理经济体制改革与其他改革的关系,优化系统结构 130

第四节 相关性分析 132

一、改革的相关性特征 133

二、相关性分析的基本要求 133

三、为改革创造良好的国内外条件 134

实践篇 137

第六章战略决策方法 137

第一节 科学的战略决策 138

一、正确的决策原则 138

二、有效的决策方法 143

三、科学的决策程序 148

第二节 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 149

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 150

二、实现战略目标的战略步骤 156

第三节 基本路线和总体布局 160

一、基本路线的形成及其内容结构 160

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 163

三、基本路线和总体布局的制定对指导改革的方法论意义 167

第七章探索试验方法 170

第一节 摸着石头过河 170

一、摸着石头过河的要义阐释 170

二、摸着石头过河的实践诠释 175

三、摸着石头过河的意义探究 177

第二节 在试验中探索 179

一、改革没有现成的模式 179

二、建立试验点和试验区 183

三、建立试验点和试验区的方法论意义 186

第三节 探索试验方法的一般原则 187

一、谨慎从事和敢于开拓相结合 187

二、勇于实践和重视理论相结合 188

三、不怕犯错误与避免犯大的错误相结合 189

第一节 典型经验的寻求 190

第八章典型示范方法 190

一、典型的含义 191

二、依靠群众实践发现典型 194

三、依靠群众实践抓典型的理论依据 198

第二节 典型经验的总结 199

一、典型经验总结的目的 200

二、典型经验总结的方法 202

三、典型经验总结的要求 207

第三节 典型经验的推广 210

一、典型经验推广的方法 210

二、典型经验推广的条件 214

三、典型经验推广过程中的纠偏艺术 215

第九章循序渐进方法 218

第一节 闯与稳相结合 218

一、改革要放胆地干,要有闯和冒的精神 219

二、改革要走一步看一步,步子要稳 222

三、闯与稳的纠偏艺术 225

第二节 重点突破 227

一、改革从农村突破 227

二、改革重点的转移 232

三、重点突破的指导原则 235

第三节 整体推进 237

一、整体推进目标的确定 237

二、整体推进的过程把握 241

三、整体推进的三条原则 243

第十章对立面结合方法 247

第一节 对立面结合方法的理论依据和实践 247

意义 247

一、对立面结合方法的含义和理论依据 247

结合方法的运用 250

二、毛泽东和我们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对 250

三、对立面结合方法对改革的实践意义 252

第二节 对立面结合的方法论原则 255

一、揭示和扩大对立面的共同趋向 255

二、限制对立面的斗争 257

三、调整对立面的斗争 260

四、对立面结合的方法论原则在处理对抗性矛盾中的运用 262

第三节 两手抓 两手都要硬 265

一、邓小平关于“两手抓”的论述 265

二、“两手抓”的关键在于结合起来一起抓 268

三、“两手抓”工作方法的多方面运用 271

第十一章利益调节方法 275

第一节 改革与利益调整 275

一、改革必然引起利益关系的调整 275

二、利益调节的必要性 276

三、利益调节的原则 280

四、利益调节的意义 285

第二节 利益调节的经济方法 287

一、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可分配总量 287

二、建立和完善合理的分配制度 288

三、制定和实施合理的经济政策 292

四、健全利益调节的经济法律、法规 295

第三节 利益调节的思想教育方法 295

一、利益调节需要社会主义人文精神 295

二、利益调节的思想教育内容 296

三、运用正确的方法进行思想教育 298

第十二章宏观控制方法 301

第一节 改革与控制 301

一、体制改革是控制模式的转换 301

二、改革运行过程需要宏观控制 306

三、宏观控制的原则 308

第二节 国家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 313

调控 313

一、国家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 313

必要性和可能性 313

二、宏观调控的新思路 318

三、宏观调控的方法和手段 320

第三节 实现宏观调控的条件 325

一、加强中央权威 326

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328

三、增强经济实力 330

第一节 审时度势 把握机遇 332

一、宏观思考,发现机遇 332

第十三章改革的指导艺术 332

二、总体设计,抓住机遇 336

三、用好机遇,发展经济 339

第二节 一以贯之稳中有变 341

一、坚持原则,一以贯之 341

二、适应发展,稳中有变 344

三、以“不变”制约“变”,以“变”完善“不变” 346

第三节 胸中有数 掌握火候 349

一、注重数量分析,准确把握事物发展的度 350

二、掌握事物发展的不平衡性,波浪式推进各项 352

工作 352

三、注意掌握分寸,把握事物转化的火候 354

评价篇 359

第十四章改革评价的主体和标准 359

第一节 人民群众是改革评价的主体 359

性 360

一、改革认识主体、实践主体和评价主体的一致 360

二、改革评价主体的价值观念及其变迁 364

三、改革评价主体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引导 365

第二节 “三个有利于”是改革评价的根本 367

标准 367

一、“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提出及其哲学依据 367

二、“三个有利于”标准是改革评价的根本标准 370

三、正确理解“三个有利于”标准 372

第三节 改革评价的历史尺度与价值尺度 374

一、以生产力为标准的历史尺度 375

二、以主体需要为准绳的价值尺度 376

三、二重尺度的整合是改革评价的基本要求 377

第一节 改革评价的原则 380

一、求实原则 380

第十五章改革评价的原则、指标和方法 380

二、党性原则 382

三、整体性原则 383

四、群众利益原则 386

第二节 改革评价的指标 387

一、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是改革评价的基础性指 387

标 387

二、综合国力是改革评价的根本指标 388

三、人民生活水平是改革评价的终极指标 389

四、社会稳定是改革评价的重要指标 390

第三节 改革评价的方法 390

一、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评价方法 391

二、改革的正价值与负价值相抵的评价方法 392

三、领导、专家和群众相结合的评价方法 395

四、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相结合的评价方法 396

后记 401

查看更多关于邓小平改革方法论的内容

相关书籍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