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反不正当竞争法例解与适用

反不正当竞争法例解与适用PDF格式文档图书下载

政治法律

  • 购买点数:18
  • 作 者:孔祥俊 张步洪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8
  • ISBN:7800564983
  • 标注页数:616 页
  • PDF页数:629 页
图书介绍

完善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若干问题(代前言) 1

第一章 反不正当竞争法概述 1

第一节 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法律特征 1

一、行为法属性 1

一、完善的必要性 2

二、诸法合体性与行政干预性 2

三、补充性 4

二、完善的可能性 5

四、不确定性 6

三、完善的主要问题 6

五、概括加列举的立法体例 7

第二节 反不正当竞争的配套规章与行政解释 8

一、配套的行政规章 8

二、行政解释 10

第三节 反不正当竞争的地方性法规 11

一、对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细化性规定 11

二、对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补充性规定 15

三、细化及突破性规定的原因及启示 18

第四节 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行政执法 20

一、行之有效的执法措施 20

二、大量案件的查处 21

三、执法队伍的建设 22

四、行政执法的国际影响 22

第五节 行政规章与行政解释的法律地位 23

一、行政规章的法律地位 23

二、行政解释是有权解释 28

第六节 行政执法中的误区与对策 34

一、认识误区举要 35

二、法律操作性的相对性与行政裁量权 37

三、法律授权不可能“大而全、小而全” 43

四、地方性立法不能作茧自缚 45

五、几点对策性结论 47

第二章 反不正当竞争法的适用范围 49

第一节 适用于哪些不正当竞争行为 49

一、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界定 49

二、法定主义与一般条款的分歧 50

三、有限的一般条款:现行规定的理解 53

四、一般条款:完善适用范围的立法取向 57

第二节 “经营者”的法律解释 63

一、法律界定的两个要点 63

二、两个角度的不同理解 64

三、从主体资格角度的解释 66

四、根据行为(经营行为)解释的主体(经营者) 70

第三节 经营者的范围 77

一、法人 77

二、其他经济组织 78

三、个人 90

四、对经营者理解上的几个误区 91

五、责任主体必须具有责任能力 94

第四节 涉外案件的法律适用 94

一、巴黎公约的国民待遇原则 95

二、TRIPS的最惠国待遇原则 100

第三章 市场混淆行为 101

第一节 市场混淆行为概说 101

一、市场混淆行为的概念和特征 101

二、禁止市场混淆行为制度比较 102

三、我国禁止市场混淆行为的制度 113

第二节 我国现行规定的由来和现状 116

一、现行规定的修改过程与立法意图 116

二、立法体例上的问题及完善方案 118

第三节 假冒他人注册的商标行为 128

一、假冒他人注册商标的含义 128

二、法律的适用与立法的完善 132

三、未注册商标的保护问题 136

四、“知名”是竞争法保护商标的要件 139

第四节 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和装潢的仿冒行为 140

一、概念的界定 140

二、知名商品的含义、特征与认定标准 141

三、相同或近似使用及其认定标准 165

四、引起误认(混淆)的认定 173

五、侵害客体:商品的名称、包装和装潢 179

六、主观要件:仿冒行为人的故意 183

八、构成混淆的制造、销售及其他相关行为形态 184

七、商品标示保护的“度” 184

九、与相关法律的适用关系 186

第五节 使用他人企业名称或姓名的行为 191

一、企业名称或者姓名的界定 191

二、企业名称或者姓名的混淆行为 192

第四章 虚假表示与虚假宣传行为 194

第一节 禁止虚假宣传的立法理由 194

一、商品宣传的一般意义与竞争意义 194

二、禁止虚假宣传的立法根据 195

一、巴黎公约及反不正当竞争示范法的规定 196

第二节 虚假宣传的立法例比较 196

二、英美法系国家的法律规范 200

三、大陆法系国家的法律规范 205

第三节 商品宣传方式 208

一、宣传商品的三种方式 208

二、广告的内涵与外延 209

三、“在商品上”的宣传方式 213

四、“其他方法”的界定 214

一、现行立法体例的问题 219

第四节 虚假表示与虚假宣传的合一性问题 219

二、如何进行完善 222

第五节 第5条第4项的前后关系 223

一、手段与目的关系的理解 223

二、并列关系的理解 225

三、本书的见解 227

第六节 “引人误解的虚假表示”与“引人误解的表示” 229

一、引言 229

二、两者的基本关系 229

三、我国的“作引人误解的虚假表示”如何理解 235

一、国外的立法、学说和判例 237

第七节 “引人误解”的判断标准 237

二、判断标准(原则)分析 239

三、商品表示内容歧义的引人误解问题 245

四、实际受骗和可能受骗与引人误解 246

第八节 伪造或者冒用质量标志问题 247

一、质量标志的界定 247

二、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行为 248

三、伪造或者冒用名优标志行为 250

第九节 产地及伪造产地的认定 254

一、引言:众说纷纭话产地 254

二、产地、产地标示的概念与意义 255

三、产地标示的基本类型 259

四、各国有关产地标示保护的立法例 262

五、产地与国际公约上原产地的关系 265

六、产地的具体认定:国外的标准 267

七、我国产地认定的最终形成地原则及产地的具体类型 270

八、产地与厂址的关系 276

九、附论:如何认定产地的欺诈行为 277

第十节 虚假表示与虚假宣传的行为类型例解 281

一、对商品质量的虚假宣传 282

二、对行为主体(经营者)的虚假宣传 288

三、对商品价格的虚假宣传 291

四、对商品数量的虚假宣传 301

五、对赠品的虚假宣传 302

六、诱饵广告 305

七、荐证广告 308

八、比较广告 316

九、消极不表示与引人误解的真实表示 320

第十一节 虚假表示(宣传)行为的法律责任 322

一、法律责任转致适用产品质量法的问题 322

二、不能适用产品质量法的虚假表示行为的责任确定 326

三、利用广告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的法律责任 328

第五章 商业贿赂行为 332

第一节 商业贿赂行为的理解和认定 332

一、商业贿赂是一种不正当竞争行为 332

二、法律规定的由来及三层含义 335

三、商业贿赂的含义和要件 337

四、商业贿赂行为的主体 340

五、商业贿赂行为的财物手段和其他手段 342

六、“帐外暗中”不是商业贿赂的一般要件 349

第二节 回扣 350

一、回扣的法律概念 350

二、回扣的法律要件 352

四、回扣与一般商业贿赂的区别 362

三、回扣与折扣的区别 362

第三节 附赠与商业贿赂 365

一、在商业贿赂中规范附赠的原因 365

二、附赠的概念和特征 366

三、作为商业贿赂行为的附赠 367

第四节 佣金与商业贿赂 368

一、佣金与商业贿赂的关系 368

二、佣金的概念和法律特征 369

一、折扣与商业贿赂的关系 370

第五节 折扣与商业贿赂 370

二、折扣的概念和类型 371

第六节 商业贿赂的法律责任 375

一、商业贿赂的行政处罚 375

二、违法行为一并处理问题 380

第七节 禁止商业贿赂规章的制定背景和精神 381

一、暂行规定的制定背景和意义 381

二、暂行规定的基本内容 383

三、依法定性与执法政策的关系 385

一、保护商业秘密的立法理由 387

第一节 商业秘密的法律保护 387

第六章 侵犯商业秘密行为 387

二、保护商业秘密的立法例 391

三、我国保护商业秘密的立法与实务 392

第二节 商业秘密的含义和构成要件比较 397

一、美国法上的商业秘密 398

二、英国法上的商业秘密 408

三、德国法上的商业秘密 411

四、日本法上的商业秘密 412

五、墨西哥法上的商业秘密 415

六、我国台湾法上的商业秘密(营业秘密) 416

七、TRIPS和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中的商业秘密 418

八、反不正当竞争示范法上的商业秘密 420

第三节 我国商业秘密的含义 421

一、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定义性规范 421

二、商业秘密与专有技术 422

第四节 商业秘密的法律性质 423

一、国外有关商业秘密性质的学说 423

二、我国商业秘密的法律性质 426

二、商业秘密的权利主体的范围 429

一、商业秘密的权利主体 429

第五节 商业秘密的权利人 429

三、技术秘密的归属主体 430

四、商业秘密的其他权利人 432

第六节 商业秘密的消灭 433

一、消灭的事由 433

二、消灭的法律后果 435

第七节 我国商业秘密的构成要件 438

一、概述 438

二、新颖性和相对秘密性:“不为公众所知悉” 439

三、价值性:“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 443

四、实用性:“具有实用性” 444

五、秘密性:“采取保密措施” 445

六、商业秘密的构成要件例解 448

第八节 商业秘密的范围: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 464

一、信息及作为商业秘密的信息 464

二、技术信息 468

三、经营信息 468

四、商业秘密与公共利益的冲突 477

第九节 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类型 478

一、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类型比较 478

二、我国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类型 485

三、以不正当手段获取商业秘密的行为 491

四、对不正当取得的商业秘密的披露等行为 493

五、来源正当但使用等不正当的行为 493

六、恶意或重大过失第三人的获取、使用或披露行为 496

第十节 侵犯商业秘密的法律推定与保全措施 498

一、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的推定:配套规章的重大突破 498

二、司法实践中的推定做法 499

三、法律推定的一般原理 507

四、侵犯商业秘密行为法律推定的合理性 508

五、行政执法中的保全措施 509

第十一节 劳动(雇佣)关系与商业秘密保护 510

一、概说 510

二、商业秘密与受雇人的一般知识、经验和技能 511

三、保密义务与保密协议 513

四、竞业禁止问题 518

第十二节 侵犯商业秘密的法律责任 527

一、外国法上的救济? 527

二、我国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的法律责任 533

第一节 行业垄断与行政垄断行为概说 545

一、立法过程中的争论 545

第七章 四类限制竞争行为 545

二、法律的规定 546

第二节 行业垄断行为 548

一、公用企业和其他经营者的界定 548

二、限制竞争行为的类型 556

第三节 行政垄断行为 560

一、行为特征和法律责任 560

二、实践做法及其启示 563

第四节 搭售及附加其他不合理条件的行为 565

一、法律规定及权威性解释 565

二、搭售是垂直非价格限制竞争行为的一种形式 566

三、搭售的条件、类型和法律后果 569

第五节 低于成本价销售行为 570

一、低于成本价销售行为的理解和认定 570

二、低于成本价销售行为的法律责任 572

三、低于成本价销售行为与倾销行为 573

第八章 不正当有奖销售行为 575

第一节 有奖销售及其类型 575

一、现行有奖销售界定的解释 575

二、完善有奖销售的界定 576

三、有奖销售的类型 579

一、有奖销售的立法例 581

第二节 立法例比较及我国的立法选择 581

二、我国的立法选择 585

第三节 不正当有奖销售行为的类型 589

一、当前有奖销售的发展态势 589

二、不正当有奖销售行为的法定类型 593

第九章 商业诋毁行为 597

第一节 概说 597

一、商业信誉的界定 597

二、禁止商业诋毁行为的立法理由 597

一、巴黎公约及反不正当竞争示范法的立法例 598

第二节 立法例比较 598

二、一些国家的立法例 600

第三节 我国商业诋毁行为的构成要件与法律责任 601

一、商业诋毁行为的构成要件 601

二、法律责任 602

三、构成要件与法律责任例解 602

第十章 串通招标投标行为 607

第一节 招标投标的界定 607

一、招标投标的概念 607

三、招标投标与拍卖的区别 610

二、招标投标的法律性质 610

第二节 串通招标投标行为的类型 612

一、禁止串通招标投标行为的由来 612

二、串通招标投标行为的法定类型 613

第三节 串通招标投标案件的类型和特征 616

一、串通招标投标案件的类型例举 616

二、串通投标案件的特征 620

第四节 串通招标投标行为的法律责任 621

一、“中标无效”的法律性质 621

二、罚款的适用及其不足 622

三、责任主体的确定及其问题 623

第十一章 监督检查 625

第一节 一些国家的行政执法机关 625

一、美国的联邦贸易委员会 625

二、德国的联邦卡特尔局 632

三、日本的公正交易委员会 633

四、从行政权力强化的国际趋势看执法机关的地位 634

第二节 我国的监督检查部门 646

一、现行法律规定的监督检查部门 646

二、涉及到产品质量法的监督检查问题 649

三、“其他部门”除外规定的严格控制问题 652

四、地方性法规或规章另外确定监督检查部门问题 654

五、厘清职权范围与避免多头执法问题 656

第三节 监督检查权述评 658

一、监督检查部门的职权 658

二、监督检查权评析 659

三、附随于检查权的搜查权 662

第四节 从行政权力的重塑看监督检查权的强化 662

一、我国行政权力的强化和弱化 662

二、监督检查部门法律地位的定位 666

三、监督检查机关的行政权 667

四、监督检查机关的准立法权 669

五、监督检查机关的准司法权 673

第十二章 法律责任 683

第一节 法律责任概说 683

一、法律责任的含义 683

二、反不正当竞争法上的法律责任 683

第二节 民事责任 685

一、民事责任的一般根据 685

二、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民事责任评析 686

三、不正当竞争行为民事责任类型 688

一、行政违法、行政责任与行政处罚 690

第三节 行政责任 690

二、行政处罚的种类 695

三、行政处罚的适用 697

四、责令停止违法行为的性质和适用 705

五、法院能否行使处罚权 709

第四节 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刑事责任 712

一、刑法有关刑事责任的规定 712

二、刑事责任与行政责任的适用关系 712

第五节 行政告诫(劝告)制度 718

一、三则案例与一则通知的启示 718

二、行政指导制度的一般原理 722

三、反不正当竞争执法中的行政告诫(劝告) 725

四、如何建立行政告诫或行政劝告制度 728

附录 731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 731

关于禁止有奖销售活动中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若干规定 738

关于禁止公用企业限制竞争行为的若干规定 740

关于禁止仿冒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若干规定 742

关于禁止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的若干规定 745

关于禁止商业贿赂行为的暂行规定 748

关于禁止串通招标投标行为的暂行规定 751

后记 753

查看更多关于反不正当竞争法例解与适用的内容

相关书籍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