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图书
李鸿章全书  十九世纪中华官场第一人

李鸿章全书 十九世纪中华官场第一人PDF格式文档图书下载

综合图书

  • 购买点数:94
  • 作 者:朱玉泉主编
  • 出 版 社: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9
  • ISBN:720602999X
  • 标注页数:4442 页
  • PDF页数:4506 页
图书介绍:暂缺《李鸿章全书:十九世纪中华官场第一人》简介

查看更多关于李鸿章全书 十九世纪中华官场第一人的内容

图书介绍

生平综览卷 1

国史本传 3

《清代人物传稿》中的生平传略 21

《淮系人物列传》中的生平传略 34

《清史和近代史人物论稿》中的生平传略 53

中国近代史上的关键人物 66

以“圣道”为护符的李鸿章 124

为 政 卷 157

第一章 建万年不拔之基 157

第一节 三千余年一大变局 157

一、千古大变局 157

三、变局冷思考 160

二、首先在于“变” 160

第二节 外敦和好,内要自强 164

一、图强自治之要 164

二、治标探源之策 167

三、自强和局之观 168

第三节 内变法度 171

一、穷则变,变则通 171

1.首倡变法 171

2.关注日本 173

二、稍变成法 173

1.变法自强 173

2.下手之方 175

3.有倡无和 176

1.图一时之安 177

2.封建卫道士 177

三、败落变法 177

3.殊途亦异归 179

第四节 忠君忠义 183

一、事君唯矢一诚 183

1.以实心办实事 183

2.三千里外封侯 183

二、继正统树新异 184

1.攘外必先安内 184

2.自强者尽自立 188

1.恪守封建纲常 191

三、忠诚坚忍为清 191

2.不敢存有二心 192

3.奉慈禧为圣主 194

第五节 求实求是 198

一、寻研义理为本 198

1.精深经学之道 198

2.承继曾师衣钵 198

二、理学经世致用 200

1.中体西用至理 200

2.天不变道亦不变 204

第六节 窥权取仕计谋 207

一、取悦于慈禧老佛爷 207

二、左右逢源八方讨好 209

第一节 为官之道 218

一、“义”尽臣子 218

1.尽心在官 218

第二章 为政箴言 218

2.斋志以终 220

3.位高责重 223

二、“吏”精图治 225

1.廉正为官 225

2.表率有方 228

3.振兴吏治 229

4.宦兴本淡 230

1.做官当有实权 234

三、“权”为官之本 234

2.官宜理分内事 247

3.视国事如家事 260

4.权不外移 293

5.善用权谋 301

6.权重震主 313

第二节 治民之法 319

一、应治以严深 319

1.民乱为心腹之害 319

2.多赦不可治民 360

3.徒法不能治民 387

1.民命至重 393

二、辅以恩泽 393

2.勤求民事 415

3.遗爱在民 实惠及民 437

4.与民宜安 456

5.毋欺民心 485

三、民情可用 518

1.无事听其自然 518

2.官正而民心归 540

3.课吏以治民为本 555

4.上下一心,何事不可为 568

一、攘外必先安内 602

1.以霸道之策治民 602

第三节 兴国之策 602

2.肢体之患不可虑 610

3.大张挞伐振皇威 611

4.大难之端须早弥 622

二、古无久而不弊之法 642

1.不可率由旧章 642

2.修明前圣制度 651

3.破积习图振兴 661

4.肃纲纪振人心 667

三、不伤国体无碍大局 672

1.不损其体统 672

2.无减其尊严 699

一、曾李初相会 711

第一节 曾李结缘起仕途 711

第三章 宦海沧桑 711

二、师承曾文正 715

三、初涉青云路 719

第二节 扶摇直上握权柄 726

一、新任苏抚 726

二、节制两湖 733

三、移督直隶 742

1.俯首恭顺为知己 759

一、老佛爷戏耍李鸿章 759

第三节 仕途多险谁主宰 759

2.知己变成替罪羊 762

3.恩师难敌老女人 768

二、老佛爷怒施李鸿章 773

1.做官惟修颐和园 773

2.上怒惹得人苦恼 779

三、无可奈何欲退途 787

1.无声反抗 787

2.激流勇退 793

1.双李交恶苦事臣 801

四、老太监也耍“重臣” 801

2.顺水人情共荣辱 807

第四节 秋风宝剑孤臣泪 815

一、回光返照重握权 815

1.养闲京国 815

2.东山复起 817

3.老而弥滑 820

1.徒呼奈何 828

二、民族屈辱中升迁 828

2.自蹈危机 832

3.鬼使神差 835

三、荣辱与共含笑去 837

1.荣宠辱骂集一身 837

2.又一个“全权代理” 861

3.时至矣,吾去矣 868

第五节 留得美谈在人间 875

2.教士入内地须归中国官约束 878

第一章 与兵事相始终 907

治 军 卷 907

第一节 师其所能,夺其所恃 908

一、师夷长技 908

二、夺其所恃 915

第二节 内靖乱萌,外御强侮 918

一、保和局 918

二、守疆土 922

第三节 变易兵制,讲求军实 929

一、整顿绿营 930

二、建设新式陆军 933

第四节 大治水师 946

一、制驭日本 948

二、购铁甲图自强 951

三、融汇中洋 954

四、溟渤门户 955

第五节 海战惟恃船炮,陆战惟恃枪炮 969

第一节 治军制器 977

一、非疆吏不能治军 977

1.不纳溃勇 977

第二章 治军箴言 977

2.治军张驰结合 982

二、制器与练兵互为表里 985

1.久废操演,于义天取 985

2.练兵制器乃自强之策 988

三、治军三要:筹饷、练兵、制器 991

1.治军以操练纪律为要 991

2.筹办团练为用兵不易之法 997

四、练兵之要,制器为先 1008

1.取法西洋以自强 1008

2.无铁甲船即无自强 1013

3.船坚尤须炮利 1036

五、练兵必先简器 1050

1.铁甲船关系军国大计 1050

2.练军当师西法 1056

3.不拘一格求人才 1061

第二节 用兵之道 1069

一、兵贵神速 1069

1.慎重布置 1069

2.能守而后能和 1072

1.用兵须虚实奇正互用 1079

二、虚实互用 1079

2.知己知彼 1088

3.购船选将 1094

三、用兵不可过久 1101

1.乘胜追歼 1101

2.兵事不可一日不防 1108

3.取其法不必取资外洋 1114

四、步队太多实无用 1123

1.求才最重 1123

2.兵民不宜相仇 1130

第三节 战略战术 1148

1.察轻重缓急而为之 1148

一、声东击西 1148

2.声东击西 1152

二、出奇制胜 1155

1.相机拦剿 1155

2.合围猛歼 1159

三、四面兜击 1173

1.四面兜击 1173

2.合力痛击 1185

四、步步为营 1192

1.剿抚兼施 1192

2.纵横合击 1199

五、穷追猛打 1206

1.一鼓作气 1206

2.左右兜逐 1213

1.战必争先 1222

六、战必争先 1222

2.切勿平地浪战 1227

第四节 筹建水师 1231

一、人才为水师根本 1231

1.人才为水师根本 1231

2.北洋创练海军,帆船必不可少 1232

3.治兵之要选将为先 1233

2.海军战备首重选才 1235

1.学堂为水师根本 1235

二、学堂为水师根本 1235

3.遣学生赴英法学习造船驶船之法 1236

三、以铁甲制重洋 1238

1.裁师船以养轮船 1238

2.筹办船坞自修船舰 1241

第五节 防务为先 1247

一、守疆土保和局 1247

1.畿防至关重要 1247

2.师船为海防根本 1257

3.炮队为防军根本 1260

二、筹饷为筹防之本 1263

1.筹饷为筹防之本 1263

2.北洋防务极关紧要需饷尤殷 1282

三、办防最先 1287

1.防务关系最重 1287

2.慎重海防图自强 1292

第六节 抚用客将 1297

一、贼无尽歼 1297

1.凡贼无尽歼之理 1297

2.驾驭西兵 1299

二、对洋人不必假以重权 1307

1.对洋人不必假以重权 1307

2.师敌所能 1309

三、取法西洋精益求精 1315

1.拟练洋枪队 1315

2.取法西洋 1318

一、饷需为军上命脉 1322

1.开源节流 1322

第七节 后勤保障 1322

2.饷需为军上命脉 1331

3.严惩挪延军饷者 1353

二、裁军节饷顾大局 1356

1.饷匮兵乏,有碍大局 1356

2.军需实报实销 1366

3.兵饷宜互相咨照 1374

1.生于末世运偏消 1377

第一节 起家军旅 1377

第三章 军事漫记 1377

一、帮办安徽团练 1377

2.同仇义奋起兵业 1381

3.辗转兵间无所就 1387

二、投身湘军幕府 1388

1.时转命随投湘幕 1388

2.此君难与共患难 1390

3.赖立功名重出山 1395

三、操练淮勇新军 1396

1.险阻艰危当尝之 1396

2.新军初创难重重 1401

1.猛剿捻妄图自强 1404

四、督师剿捻 1404

2.新帅猛烧三把火 1406

3.伸秦师而抑淮勇 1411

五、筹建北洋海军 1413

1.府廷嘈杂议海防 1413

2.意匠经营治水师 1418

3.镜月水花梦难圆 1430

第二节 战事荣辱记 1433

一、勇敌日寇捍台岛 1433

二、胜法人不败而败 1442

三、忍辱负重战金湾 1447

四、败日军旅顺遭遣 1456

五、威海之战遗臭名 1466

六、北洋水师的覆亡 1482

第一章 成败功过半君子 1519

外 交 卷 1519

第一节 主权观念与外交思想初步形成 1522

第二节 “外须和戎”的外交方针 1533

第三节 惟有谨守约章 1546

第四节“以夷制夷”的外交策略 1552

一、各国均沾 1553

二、联俄制日 1554

三、依靠外国调停 1556

第五节 媚外思想述评 1560

一、联俄亲俄 1560

二、关照法国 1563

三、甲午堕落 1564

第二章 外交谋略 1571

第一节 外交箴言荟要 1571

一、外争主权 1571

1.利与人其权须我操 1571

3.地方官不管洋人,于法不合 1593

4.立法禁制拒美使 1605

二、外须和戎 1611

1.释前仇而敦永好 1611

2.把握忠信笃敬四字 1621

3.总是以议和为是 1625

4.勿伤中日和好之谊 1637

5.以了事为要义 1641

6.不因小节误和局 1651

7.勿着急免伤和气 1657

8.同舟共济者尚能鉴其苦衷 1663

三、以夷制夷 1673

1.相牵制联俄拒日 1673

2.牵法人勿使进步 1680

3.莫若令各国均沾 1683

第二节 外交会谈节略 1688

一、马关奇耻 1808

1.负重命东渡受难 1808

第一节 荣辱签约记 1808

第三章 外交散记 1808

2.屈和未行先被刺 1815

3.连退让惟惊叹奇 1823

4.一生事业扫地无余 1833

二、斗俄蒙辱 1838

1.喜周游误入他圈 1838

2.无所获衔恨不忘 1841

三、庚辛遗恨 1848

1.老来失计亲豺狼 1848

2.荣辱笑骂含恨去 1855

1.专使记略 1867

第二节 历聘欧美记 1867

一、聘俄记 1867

2.俄轺记略 1872

3.俄国庆典记略 1876

4.俄使报聘记略 1880

二、聘德记 1881

1.德轺日记 1881

2.德轺绪论 1891

3.和轺小志 1893

4.比轺小志 1895

三、聘法记 1899

1.法轺日记 1899

2.法轺杂论 1902

四、聘英记 1904

1.英轺载笔上 1904

2.英轺豫论 1933

3.英轺载笔下 1936

4.英轺伟论 1956

5.英轺后论 1966

五、聘美记 1987

1.美轺载笔 1987

2.美轺附论 1998

3.归轺新论 2001

六、傅相游历各国日记卷下 2007

第一章 办新政创奇业 2035

洋 务 卷 2035

第一节 求强思想 2036

第二节 求富思想 2041

一、必先富而后能强 2042

二、官督商办 2046

1.官为之倡和官为扶持 2046

2.官总大纲 2047

3.盈亏无涉与官 2048

三、只准华商附股搭办 2051

1.给洋务企业以专利权 2051

2.行业垄断的恶劣作用 2054

1.稍分洋商之利 2058

四、与洋商争利 2058

2.息争均利 2061

第三节 对外通商思想 2069

一、新的通商观念 2069

二、开辟通商口岸 2071

三、关税乃自主之权 2074

第四节 富强相因思想 2081

一、倡导改革科举 2081

二、直抨科举制度 2084

三、易管制以变科目 2085

1.开艺科课西学 2086

2.扩充洋学 2088

一、洋务思想产生的时代意义 2095

第五节 洋务思想评价 2095

二、洋务自救的评价 2096

三、洋务“新政”的局限性 2100

第二章 洋务语鉴 2105

第一节 变局观 2105

一、三千余年—大变局 2105

二、穷则变,变则通 2108

三、一变再变而蒸蒸日上 2113

四、人才随风气为转移 2118

五、国际上没有外交 2125

一、兴矿务 2137

1.办矿以开利源 2137

第二节 求富观 2137

2.开矿为富强根本 2147

二、办商务 2155

1.维商局以保中国权利 2155

2.办商局以扩利源 2166

3.上不亏国,下不病商 2180

4.华商赴外,以争外国 2192

5.官商相济 2207

三、修铁路 2256

1.铁路为富强要图 2256

2.铁路为当务之急 2267

四、创电报 2281

一、修法度 2297

1.法贵精详 2297

第三节 求强观 2297

2.自强须早计 2322

二、选人才 2341

1.激励人才图自强 2341

2.培储人才须出洋 2352

3.习西学为自强至计 2368

4.设学堂以育人才 2373

5.有器尤须有人 2380

三、制利器 2392

1.仿造西洋军火 2392

2.练兵与制器 2434

3.军火当求精利适用 2446

4.新式军火,惟尚精利 2456

第三章 洋务杂记 2507

第一节 洋务运动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条件 2507

一、洋务运动产生的历史背景 2507

二、洋务运动产生的物质基础 2510

三、洋务运动产生的思想条件 2513

四、洋务派的形成 2515

第二节 对李鸿章所办洋务“新政”的评价 2520

一、李鸿章所办洋务“新政”破产的原因 2520

1.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作用 2520

2.近代化企业管理方式的制约 2521

3.封建顽固势力的反对和破坏 2521

4.资本主义列强的侵吞和压迫 2523

二、对李鸿章所办洋务“新政”的评价 2524

三、历史的教训 2533

第三节 李鸿章主办的求强工业 2535

一、江南制造总局 2535

二、金陵机器局 2537

三、天津机器局 2539

四、对李鸿章所办军用工业的分析 2540

第四节 李鸿章主办的求富企业 2550

一、轮船招商局 2550

二、开平矿务局 2557

三、上海机器织布局 2561

四、漠河矿务局 2565

五、天津电报总局 2568

六、唐山胥各庄铁路的修建与天津铁路公司的成立 2571

第五节 洋务运动述评 2579

一、洋务运动研究的回顾 2579

二、近年来洋务运动史研究综述 2598

三、洋务运动与晚清政局 2608

四、洋务运动与抵御外国侵略 2621

修身处世卷 2633

第一章 修身养性 2633

第一节 俭、敬、恕、谦,立身之本 2633

一、俭定恒久 2633

二、敬以持躬 2634

三、恕以待人 2635

四、谦退深远 2636

第二节 忍、正、静、勤,立身之源 2638

一、含垢忍尤 2638

1.忍默静镇 2638

2.从容、深沉、勿急 2640

3.廉正自恃 2641

4.勿骄勿夸 2643

5.少耽逸乐 2646

6.不要钱不怕死 2646

7.苦志忍守待转气运 2647

1.正人君子接谨当事 2648

二、正己正人 2648

2.顺情理则以情理待之 2649

3.服膺劳苦 2650

4.耄不倦勤固自可敬 2650

5.鞠躬尽瘁 2653

6.从容养望 2654

三、静以立身 2655

1.立身常作退步想 2655

2.吃苦受气分内事 2656

3.不见不闻 2657

4.不占分毫之私 2657

5.墨守师训 2658

7.怡养天和 2659

6.息心将养 2659

四、勤能补拙 2660

1.挺经之道 2660

2.不以偏心自弃 2662

3.稳慎自立 2662

4.戒慎悚惧 2663

5.廉朴治事 2664

6.通透柔远 2665

7.不敢独高 2666

8.苦命苦磨 2666

第三节 养生保健,祛病延年 2669

一、养生秘诀 2669

二、祛病有术 2671

三、养生大忌 2673

四、导引养行 2674

第二章 为人处世 2677

第一节 待人处世 2677

一、待人以诚 2677

1.至诚待人 2677

2.小心事友 2679

3.得寸则寸,得尺则尺 2682

4.不与同人发难 2685

二、事君以忠 2688

1.不可恃宠而骄 2688

2.大义常存于心 2693

3.高而不危 2696

4.非为一人之私 2700

三、尽心处世 2704

1.始终其事 2704

2.审慎持重 2708

3.矢志不移 2711

4.审时度势 2714

四、处世之道 2716

1.垂念勋旧部民 2716

2.处世当为天下计 2718

3.不以虚文靡费为尊显 2721

4.求名当求万世名 2723

一、首在知人 2729

第二节 知人论世 2729

二、官以人重 2732

三、世艰局危 2737

四、时世和为贵 2741

第三节 师友情深 2745

一、师恩深重 2745

二、交友推诚 2753

三、故交难忘 2760

四、情意拳拳 2777

第四节 孝悌亲情 2786

一、事亲行孝 2786

三、家室闱事 2815

四、家书 2825

二、尊兄爱弟 2866

第三章 李鸿章交往录 2877

第一节 李鸿章与曾国藩 2877

一、由师生到僚属 2878

二、助生建淮军 2881

三、曾规李随 2886

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2890

第二节 李鸿章与左宗棠 2896

第三节 李鸿章与西太后 2909

一、奴才的驯顺 2909

二、盗火者的悖逆 2911

三、不再唯命是从 2915

第四节 李鸿章与曾纪泽 2917

一、南辕北辙思想异 2918

二、殊思异路的斗争 2920

三、求和派与强硬派 2926

四、排挤打击长相斥 2931

第五节 李鸿章与刘铭传 2934

一、师生情深 2934

二、同僚之谊 2937

三、情投意合 2941

第六节 李鸿章与翁同龢 2945

一、翁李仇隙 2945

二、师门渊源 2946

三、三角情缘 2949

四、翁李私谊 2952

第七节 李鸿章与清流派 2956

一、和战之争 2956

二、有倡无和 2959

三、特殊关系 2962

第八节 李鸿章与马建忠弟兄 2966

第九节 李鸿章与薛福成弟兄 2979

第十节 李鸿章与中国首批留美学生 2991

一、留学海外的拓荒者 2991

二、留学生的保护者 2995

三、留学生的重用者 3000

四、留学事业的远行孤独者 3001

第十一节 李鸿章与伊藤博文 3004

一、不同凡响和识见有异 3004

二、取法西方和其“道”不同 3010

三、根本差别和客观处境 3016

文 教 卷 3025

第一章 新其貌,而不新其心 3025

第一节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3027

一、中体西用思想的形成 3027

1.深厚的传统文化素养 3027

2.初步接受西学 3028

3.中体西用思想的基本内涵 3029

1.对中国贫弱的新思考 3031

二、中体西用思想的完善 3031

2.思想上的前进与行动上的倒退 3033

3.文化思想买办化 3036

第二节 洋务教育思想 3039

一、洋务教育思想的确立 3039

1.教育思想的转型 3039

2.教育思想的近代化 3041

二、洋务教育思想的根本缺陷 3043

1.无意突破旧体制 3043

2.一切服务于军事 3044

第三节 恢复和维护旧的文化教育体制 3048

一、自觉恢复旧体制 3048

1.旧体制加强的主要体现 3050

二、旧文化教育体制的加强 3050

2.李鸿章的上乘表现 3051

三、文化思想的倒退 3053

第四节 属性、地位和作用的评价 3055

一、中体西用思想的历史必然性 3055

二、中体西用思想的历史作用 3056

1.对近代文化思想的积极作用 3056

2.对近代文化思想的消极作用 3058

三、批判三阶段理论 3063

1.不符合历史实际 3063

2.本质是落后和保守的 3066

四、中体西用思想的历史地位 3069

1.为学之道贵在“恒” 3071

一、学如鸟数飞 3071

第二章 文化教育箴言 3071

第一节 治学之道 3071

2.学无常师 3076

3.经学致用 3079

二、读书写字至老不倦 3082

1.读书诀窍 3082

2.书当必传千百年 3083

3.道器之理 3089

三、振兴文教 3093

1.多读古人书 3093

2.勿空谈而忘实践 3103

3.不必钻于文学科目 3115

1.学成效国 3127

一、为我所用 3127

第二节 取法西学 3127

2.兼习经史 3134

二、师彼长技 3142

1.洋学实逾华学 3142

2.精益求精 3150

3.期开风气 3161

评点 卷 3167

第一章 李鸿章身后荣哀录 3167

第一节 挽联 3167

挽联一 3167

挽联二 3167

挽联五 3168

挽联三 3168

挽联四 3168

挽联六 3169

挽联七 3169

第二节 挽诗与感怀诗 3170

一、黄遵宪挽诗四首 3170

二、胡思敬感怀诗 3171

三、周馥感怀诗 3172

四、袁世凯感赞“纯忠”作七律 3172

五、俞樾建祠题对联 3172

第三节 吴汝纶伤作祭文 3173

第四节 上谕四道 3175

一、谕赐祭文 3178

第五节 谕赐祭文四首 3178

二、谕赐入祀贤良祠祭文 3179

三、谕赐表忠良祠祭文 3179

四、谕赐再祭文 3180

第六节 御制碑文二通 3181

一、御制碑文 3181

二、御制表忠祠碑文 3182

第七节 奏建专祠疏 3183

一、河南奏建专祠疏 3183

二、浙江奏建专祠疏 3184

三、上海奏建专祠疏 3187

四、江宁奏建专祠疏 3190

五、山东奏建专祠疏 3192

六、合肥奏建专祠疏 3193

七、苏州奏建专祠疏 3193

八、天津奏建专祠疏 3195

九、京师奏建专祠疏 3197

第二章 朋僚心目中的李鸿章 3199

第一节 曾国藩评说李鸿章 3199

一、天资于公牍最相近 3199

二、深为佩服之才 3199

三、堪膺封疆之寄 3200

第二节 左宗棠评说李鸿章 3202

第三节 吴永谈李鸿章言行风范 3203

第四节 言其忠诚,不可同日而语——容闳讥议李鸿章 3205

第五节 功满天下的三朝元老——陈夔龙谈李鸿章 3206

第六节 待皖人最厚而排他人——胡思敬批评李鸿章 3207

第七节 尽服李鸿章廉洁——梁士诒评说李鸿章 3209

第八节 任艰驭远,前古无有——吴汝纶评介李鸿章 3210

第三章 名人评点李鸿章 3211

第一节 维新之同志——康有为评李鸿章 3211

一、不能为非常之英雄 3216

二、扶大厦之将倾者 3218

三、晚清之新学家 3222

四、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 3224

第二节 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梁启超四评李鸿章 3226

第三节 勋业所昭,信可垂诸史册——袁世凯备崇李鸿章 3236

第四节 中堂佐治,天下幸甚——孙中山评点李鸿章 3241

第四章 学者笔下的李鸿章 3253

第一节 学术界关于李鸿章等人物评价的状况 3253

一、关于晚清时期一些人物的评价问题 3253

二、近些年来近代史人物评价的若干问题 3261

第二节 众说纷纭话忠臣 3279

一、是功臣而不是大臣 3279

二、刽子手和卖国贼 3280

三、万恶的民贼 3288

四、洋务运动的先导 3294

五、中国铁路事业的开创者 3309

六、维新之同志 3326

七、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第一代核心人物 3345

八、外交界的前辈和领袖 3361

九、一个有眼光的政治家 3362

十、力辩“一生功过在和戎” 3362

十一、应积极评价李鸿章的十年专利 3371

十二、新世纪的英雄 3377

十三、为李鸿章走“红运”泼冷水 3382

十四、近代史上的“多面人” 3385

第五章 海外评点李鸿章 3393

第一节 台湾学者的李鸿章研究 3393

一、研究概况 3393

1.晚清政治的灵魂人物 3403

二、学者评点 3403

2.悲壮的“牺牲品” 3407

3.生平以天下为己任 3413

4.鸿章生时致众毁 3414

5.清季的不可多得之才 3414

6.商务外交的创始者 3415

7.是一代人才而德望不足 3416

8.呜呼,可谓“忠”矣! 3417

9.无疵可指的忠臣 3418

10.是非曲直全评说 3418

第二节 英国学者对李鸿章的研究 3424

第三节 日本学者德富苏峰对李鸿章的评价 3432

第四节 美国学者眼中的李鸿章 3435

一、儒家务实的爱国者 3435

二、一个评价 3462

三、全世界在19世纪最独特的人物 3480

四、远比他同时代的人物具有更大的影响力 3480

五、写李鸿章的传记就等于写中国19世纪的历史 3482

第五节 俄国期刊关于李鸿章的述评 3483

相关文献卷 3491

第一章 相关著述汇编 3491

第一节 李鸿章传序 3491

二、《中国近代史》绪言 3494

三、《历聘欧美记》名序 3497

1.林乐知序 3497

2.李瀚章序 3500

3.碧萝仙序 3501

四、《李鸿章新传》绪言 3502

五、《序言——写李鸿章年谱的前后》 3507

第二节 李鸿章年谱 3515

一、《李鸿章年谱》凡例 3515

二、《李鸿章年谱》谱别 3516

三、《李鸿章年谱》正文 3517

四、《李鸿章年谱》结论 3552

第三节 李鸿章判牍集萃 3556

第四节 李鸿章批札 3605

第一节 李鸿章思想补记 3617

一、李鸿章的国防思想 3617

第二章 相关论文宝典 3617

二、甲午战前李鸿章的实力思想 3624

三、李鸿章的海防思想及其变化 3634

四、李鸿章的心态与洋务运动的得失 3653

五、李鸿章的改革主张与实践 3661

六、李鸿章的人才思想 3672

七、李鸿章对外国军事人才的使用观 3682

八、李鸿章的“和戎”观 3707

第二节 李鸿章与淮军 3724

一、关于淮系军事官僚集团的几个问题 3724

二、淮军的后勤制度及其保障 3736

第三节 李鸿章与中国近代化 3746

一、李鸿章与中国铁路 3746

二、李鸿章和甲午时期的铁路建设 3750

三、李鸿章与中国电讯事业 3765

四、李鸿章与近代矿业 3774

五、李鸿章和北洋海防 3782

第四节 李鸿章与中国近代史 3794

一、李鸿章在驰禁时期的禁烟活动 3794

二、李鸿章中法战争中主和的动机 3804

三、李鸿章甲午主和的若干因素 3814

四、李鸿章与《中日修好条规》 3819

五、李鸿章在义和团运动时期 3830

六、李鸿章与庚子事变 3841

第五节 李鸿章与中外名人 3850

一、李鸿章与俾斯麦 3850

二、李鸿章与大久保利通 3860

三、李鸿章与曾纪泽 3873

第一节 诗·赋·序 3884

一、诗 3884

第三章 书文经典 3884

二、赋 3901

三、序 3912

第二节 铭·记·律 3923

一、铭 3923

二、记 3933

三、律 3940

第三节 经·碑·表 3947

一、经 3947

二、碑 3957

三、表 3967

第四章 全集拾遗 3974

第一节 奏稿 3974

第二节 朋僚函稿 4052

第三节 教堂函稿 4070

第四节 海军函稿 4084

第五节 译署函稿 4093

第六节 电稿 4109

第五章 史料考究 4362

第一节 李鸿章访美考 4362

第二节 李鸿章家书辨伪 4366

第三节 李鸿章在湘幕 4387

第四节 李鸿章死因质疑 4394

第五节 李鸿章与安徽会馆 4396

第六节 李鸿章的遗折考 4404

第七节 李鸿章与蚕池口教堂迁移案 4407

第八节 李鸿章购买铁甲考 4420

附 录李鸿章研究书目及论文索引 4432

一、研究书目 4432

二、主要论文索引 4434

一、《李鸿章——中国四十年大事记》绪论 34917

查看更多关于李鸿章全书 十九世纪中华官场第一人的内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