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五千年中外文化交流史  第4卷

五千年中外文化交流史 第4卷PDF格式文档图书下载

历史地理

  • 购买点数:18
  • 作 者:李喜所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2
  • ISBN:7501214956
  • 标注页数:644 页
  • PDF页数:656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章 绪论 1

一、民国时期中外文化交流大发展的社会历史背景 1

二、民国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主要途径 3

三、民国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内容与特点 7

四、本书的基本思路和研究重点 10

第二章 中美文化交流 16

一、留美生与中美文化交流 16

1.留美教育概况 16

2.留美生与科学民主思想的传播 25

3.留美生与中美科技交流 30

4.留美生与中美人文社会科学交流 39

二、杜威与中国 49

1.杜威的中国之行 49

2.杜威来华与实用主义哲学思潮的形成 57

3.杜威与科学民主思潮的传播 66

4.杜威实用主义与中国学术研究 70

5.杜威教育理论的传播 78

6.杜威教育理论与中国学制改革 84

三、胡适与中美文化 91

1.全面吸收新大陆文明 91

2.传播实用主义 95

3.倡导文学革命 102

四、美国传教士与教育医疗事业 107

1.美国在华传教事业的发展 107

2.教会大学的繁荣 112

3.司徒雷登与燕京大学 121

4.教会医疗事业 126

五、中美文学艺术交流 129

1.引进美国文学 129

2.美国戏剧、电影艺术的传入 135

3.民国时期来华的美国作家 139

4.轰动新大陆的梅剧演出 147

六、美国的中国学研究 151

1.传统汉学研究硕果累累 151

2.现代中国学研究的确立 155

一、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苏俄及其文化的介绍 159

1.十月革命的巨大震动 159

第三章 中苏文化交流 159

2.走向红光里 161

3.从东北到庶联 167

4.苏联见闻录 171

二、苏联:中国引进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渠道 173

1.瞿秋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73

2.赴苏留学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79

三、中苏文学艺术交流 190

1.俄苏文学在中国 190

2.中苏文化交流的使者--曹靖华、萧三 202

3.中苏电影交流 217

4.鲁迅与中苏版画交流 225

5.徐悲鸿访苏与中国画展 230

6.梅兰芳访苏与京剧的演出 232

四、俄苏的汉学研究 238

1.史学研究 238

2.文学研究 240

3.艺术、哲学、汉语及其他 246

1.罗素的中国之行 248

第四章 中英文化交流 248

一、罗素与中国 248

2.“我愿为中国竭尽微诚” 255

3.罗素与中思想文化界 261

二、中英文学交流 268

1.蓬勃发展的英国文学翻译 268

2.莎士比亚戏剧在中国 276

3.英国作家来华 282

1.留英发展历程 286

三、留英学生与中英文化交流 286

2.留英生对祖国科技的贡献 293

3.留英生与中英人文社会科学交流 300

四、英国的汉学研究 306

1.英国汉学研究的发展 306

2.李约瑟的早期来华活动和著述 310

第五章 中法文化交流 316

一、留法勤工俭学与中法文化交流 316

1.留法勤工俭学的兴起 316

2.法国文化氛围下的勤工俭学生活 327

3.传播中国文化 336

4.留法勤工俭学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338

二、中法文学艺术交流 347

1.蓬勃发展的法国文学翻译 347

2.傅雷等法国文学翻译家的卓越贡献 353

3.法国文坛对中国文学的了解 362

4.以法国为代表的西洋美术对中国美术的影响 365

5.徐悲鸿等留法画家学习西方绘画的杰出成就 368

6.冼星海留法归来后的贡献 375

1.法国的汉学研究机构 382

三、法国的汉学研究 382

2.法国著名汉学家及其汉学研究 385

四、法国教会教育在中国 389

1.法国在华教会学校的中小学校教育 389

2.法国在华教会学校的高等教育 393

第六章 中德文化交流 399

一、德国哲学在中国的传播 399

1.康德哲学在中国 399

2.黑格尔哲学的传播 406

3.引进叔本华与尼采 410

4.奥伊肯、杜里舒与中国 417

二、德国的文学艺术与中国 420

1.译介德国文学 420

2.传播德国音乐 425

3.介绍德国美术 427

三、中德教育科技交流 431

1.在华德国人的教育科技活动 431

2.中国学生赴德留学 434

3.留德生与中德文化交流 441

1.德国汉学学科的建立 449

四、德国的汉学研究与中国文化在德国的传播 449

2.沟通中德文化的卫礼贤 452

3.福兰克、佛尔克等人的汉学研究 458

4.库恩的中国古典文学翻译 462

第七章 中日文化交流 465

一、甘苦参半的留日学生运动 465

1.负笈东渡 465

2.忍辱负重学文化 472

1.日语词汇对现代汉语的影响 477

二、中日文学艺术交流 477

2.日本文学译介及其对中国文坛的影响 480

3.日本戏剧与中国戏剧界 492

4.梅兰芳与中日戏剧文化交流 498

5.日本美术与中国美术界 502

6.日本音乐与中国音乐界 506

三、日本思想界学术界对中国的影响 510

1.日本无政府主义学说在中国的传播 510

2.马克思主义思潮对中国的影响 518

3.中国社会学萌芽与日本学术界的关系 523

四、日本的汉学研究 525

1.遍及全国的汉学研究团体和机构 525

2.汉学研究的重要成就 531

3.汉籍的日译 534

第八章 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 539

一、中印文化交流 539

1.泰戈尔:中国新知识界的嘉宾 539

2.国际大学中国学院 549

3.中国学者对印度文学的译介和研究 555

4.中国学者对印度佛教和印度哲学的研究 562

5.赴印的中国留学生与学者及来华的印度留学生与学者 566

6.印度的中国学 568

7.印度援华医疗队 569

二、中朝文学友谊与交流 571

三、中国与东南亚的文化交流 587

1.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在东南亚 587

2.东南亚华侨华人与文化交流 588

3.郁达夫、胡愈之等文化界人士在东南亚 596

4.20世纪上半期的东南亚研究 598

四、中国与阿拉伯的文学交流 599

五、中加文化交流 603

1.教会的“社会福音”传教事业 603

2.几位著名的传教士 608

3.加拿大医疗队在中国 618

附录一:民国时期中外文化交流大事年表 623

附录二:主要参考文献 635

后记 643

作者简介 644

查看更多关于五千年中外文化交流史 第4卷的内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