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业技术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  上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 上PDF格式文档图书下载

工业技术

  • 购买点数:17
  • 作 者:李柱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计量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4
  • ISBN:15210·370
  • 标注页数:587 页
  • PDF页数:602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章 互换性与标准化概论 1

1-1 互换性 1

一、互换性的意义 1

二、互换性分类 1

三、互换性在机械制造中的作用 2

四、互换性生产发展简史 3

1-2 公差与配合的基本概念、术语及定义 5

1-3 标准化 13

一、标准化的意义 13

二、标准化的基本原理 13

1-4 优先数和优先数系 15

一、优先数系的原理和数学特征 16

二、优先数系的优点 18

三、优先数系的应用 20

第二章 测量技术概论 23

2-1 测量技术的意义 23

2-2 计量单位与国际单位制 (SI) 24

一、测量方法分类 27

2-3 测量方法与测量器具的分类 27

二、测量器具分类 30

2-4 测量器具的基本度量指标 31

一、分度间距与分度值 31

二、示值范围与测量范围 31

三、灵敏度与灵敏限 31

六、测量力 32

2-5 被测的量在测量过程中的转换 32

五、滞后误差 32

四、示值误差与示值变动性 32

一、机械转换 33

二、气动转换 36

三、光学转换 37

四、电学转换 41

2-6 测量误差来源与测量技术的基本原则 42

一、测量误差的来源 42

二、测量技术中的基本原则 44

2-7 测量技术发展概况 56

一、历史与现状 56

二、现代几何量测量技术的特点 57

第三章 误差理论及其应用 58

3-1 概述 58

3-2 概率与数理统计的基本知识 60

一、概率的基本概念 60

二、随机量的分布特性参数 62

三、随机量的分布律 67

3-3 概率与数理统计在公差配合中的应用 84

一、间隙与过盈的概率,独立随机量之和的分布 84

二、统计公差 87

3-4 测量误差与测量结果的处理 89

一、随机误差的处理与评定 89

二、系统误差的消除 97

三、粗误差的判别与剔除 102

四、直接测量结果的处理 108

五、间接测量结果的处理 111

六、不等精度测量结果的处理 115

七、组合测量结果的处理 117

八、测量计算中的有效数字及其处理 119

3-5 相关分析 121

一、相关分析的基本概念 123

二、直线相关 123

三、多个量的相关 128

五、相关分析应用举例 129

四、曲线相关联系 129

3-6 随机过程及其数据处理简介 130

一、随机过程及其特征量 130

二、平稳随机过程的特征量 133

三、随机过程的简化处理 139

3-7 时间序列方法 140

一、时间序列方法的基本知识 140

二、ARMA(n,m)模型的特性 143

三、最佳预测 147

四、建模 150

第四章 尺寸公差与圆柱结合的互换性 158

4-1 概述 158

4-2 公差制发展的历史概况及基本结构分析 158

一、公差与配合的萌芽 158

二、初期公差制 159

三、旧公差制 160

四、国际公差制 165

五、关于我国公差制的修订 169

4-3 标准公差系列 171

一、公差单位 171

二、公差等级 173

三、尺寸分段 174

四、尾数化整规则 177

4-4 基本偏差 177

一、基本偏差的意义与代号 177

二、轴的基本偏差的计算 179

三、孔的基本偏差的计算 182

4-5 常用尺寸段的公差与配合 190

一、轴、孔公差带 190

二、配合 191

三、新旧国标公差与配合对照 194

4-6 大尺寸的公差与配合 194

一、大尺寸公差与配合的特点 194

二、大尺寸的公差单位 198

三、大尺寸的孔、轴公差带 199

四、配制配合 200

4-7 小尺寸的公差与配合 201

一、小尺寸公差与配合的特点 201

二、轴、孔公差带 204

4-8 未注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 206

4-9 公差与配合选择综合分析 207

一、公差与配合选择的意义、原则与方法 207

二、基准制的选择 210

三、公差等级的选择 214

四、配合选择 216

五、标准温度与热变形 218

六、装配变形 221

七、尺寸分布特性对配合的影响 223

八、精度储备 224

九、新旧国标过渡问题 226

一、概述 227

二、设计计算基本公式 227

4-10 间隙配合的选择与计算 227

三、选择配合的近似图解法 239

四、干摩擦,半液体摩擦轴承及直线运动导轨的极限功能间隙的计算 241

五、间隙配合计算与选择实例 241

六、用类比法选择间隙配合的补充分析 245

4-11 过盈配合的选择与计算 249

一、概述 249

二、极限过盈的计算 253

三、小尺寸及大尺寸过盈配合的计算 259

四、使用过程中引起过盈变化的因素 263

五、计算与选择过盈配合实例 266

六、计算与选择过盈配合的图表法 270

七、提高过盈配合强度的建议 272

4-12 过渡配合的选择 274

第五章 长度测量及其器具 277

5-1 长度基准 277

一、端面基准--一量块 277

二、线纹基准 287

一、游标类量具 289

三、长度的尺寸传递系统 289

5-2 机械量仪 289

二、测微螺旋副类量具 290

三、杠杆、齿轮传动类量仪 291

四、利用弹性元件作放大机构的量仪 294

5-3 光学量仪 295

一、光学杠杆类量仪 295

二、测长仪 300

三、测长机 304

四、工具显微镜 305

五、投影仪 308

六、光波干涉类量仪 309

5-4 电学量仪及传感装置 311

一、电感式量仪 311

二、电容式量仪 314

三、光电脉冲计数刻线尺 315

四、光栅式位置检测装置 315

五、感应同步器 316

六、磁栅式位置检测装置 317

5-5 激光干涉仪 319

一、激光测长仪 319

二、双频激光干涉仪 321

5-6 气动测量 322

一、低压水柱式气动量仪 323

二、浮标式气动量仪 324

三、薄膜式气动量仪 325

四、水银柱差压式气动量仪 326

五、带差动测头的波纹管气动量仪 327

六、引射式气动测量系统 327

5-7 三坐标测量机 328

一、三坐标测量机的布局类型 328

二、三坐标测量机的测量系统 329

三、三坐标测量机的应用 330

5-8 小尺寸测量 336

一、小尺寸测量的特点 336

二、小轴直径测量 338

三、小孔直径测量 343

5-9 大尺寸测量 348

一、大尺寸测量的特点 348

二、大直径的测量 349

三、大长度的测量 353

第六章 形状和位置公差 354

6-1 概述 354

二、形位公差及其公差带 355

6-2 基本概念和术语 355

一、零件的要素 355

三、形位公差采用公差带概念的特点 356

四、理论正确尺寸和几何图框 356

五、基准 356

六、局部实际尺寸和作用尺寸 357

七、理想边界 358

八、公差原则 359

6-3 形状公差 363

6-4 位置公差 366

一、位置公差分类 366

二、位置公差的主要特点 367

三、定向公差 367

四、定位公差 373

6-5 跳动公差 376

6-6 基准 379

一、基准及基准要素 379

二、三基面体系 380

三、基准目标 381

四、基准要素的类型 382

五、基准的选择 383

6-7 相关原则的应用 387

一、包容原则的应用 387

二、最大实体原则的应用 388

三、最小实体原则的应用 396

6-8 用位置度限制孔的轴线的位置误差 397

一、位置度公差注法的特点 397

二、延伸公差带的应用 402

三、位置度公差值与尺寸公差值的换算 403

四、位置度公差用法举例 404

6-9 形状和位置公差的选用 407

一、形位公差项目的选择 407

二、形位公差值的确定 408

6-10 形状和位置公差标准和发展概况 411

7-1 基本概念 413

第七章 形状和位置误差的测量 413

7-2 形状误差的测量 415

一、直线度误差的测量和评定 415

二、平面度误差的测量和评定 420

三、圆度误差的测量和评定 435

四、圆柱度误差的测量和评定 443

五、轮廓度误差的测量 444

7-3 位置误差的测量 445

一、概述 445

二、平行度误差的测量和评定 445

三、垂直度误差的测量和评定 451

四、倾斜度误差的测量 459

五、同轴度误差的测量 461

六、对称度误差的测量 462

七、位置度误差的测量 462

一、圆跳动误差的测量 465

二、全跳动误差的测量 465

7-4 跳动误差的测量 465

第八章 表面粗糙度及其测量 467

8-1 基本概念 467

8-2 评定基准及评定参数 469

一、评定基准 469

二、评定参数 471

三、新国标简介及评定参数的数值系列 483

8-3 表面粗糙度的选用 486

8-4 表面粗糙度特征代〔符〕号及其标注 490

一、比较法 492

8-5 表面粗糙度的测量 492

二、光切法 493

三、干涉法 497

四、针描法 500

五、激光在表面粗糙度测量中的应用 503

六、光点扫描法 506

七、印模法 507

八、新的在线测量技术 509

9-1 滚动轴承精度等级及其应用 510

第九章 滚动轴承与孔、轴结合的互换性 510

9-2 滚动轴承直径的公差带 512

一、滚动轴承内径和外径的公差带 512

二、滚动轴承平均直径 (dm或Dm) 公差带的特点 513

9-3 滚动轴承配合 514

9-4 滚动轴承配合的选用 517

一、负荷类型 517

二、其他因素 523

9-5 滚动轴承与轴、轴承座孔配合对轴承径向游隙的影响 528

9-6 滚动轴承的检验 528

9-7 滚动轴承公差国际标准简介 535

一、滚动轴承公差国际标准修订概况 535

二、ISO492-1981向心轴承公差标准介绍 536

第十章 量规与光滑工件尺寸的检测 540

10-1 光滑极限量规 540

一、量规的基本概念 540

二、泰勒原则及其应用 541

三、量规公差 542

四、光滑极限量规国家标准 543

五、量规管理 549

10-2 直线尺寸量规 550

一、整体式直线尺寸量规 551

二、台阶式直线尺寸量规 553

三、带表式直线尺寸量规 554

10-3 综合量规 555

一、检验原理 555

二、综合量规的基本尺寸 556

三、综合量规的公差带图 557

四、综合量规的公差数值 559

五、量规公差带的位置参数 560

六、设计示例 563

10-4 工件的测量验收 571

一、测量误差与误判概率 571

二、两点量法与泰勒原则 576

三、工件的测量验收 582

查看更多关于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 上的内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