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中国民政思想史

中国民政思想史PDF格式文档图书下载

政治法律

  • 购买点数:19
  • 作 者:孟昭华等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0
  • ISBN:7801464168
  • 标注页数:652 页
  • PDF页数:680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介绍了自夏商和西周时期起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中国民政思想史。并介绍了与民政事务有关的思想家和实践家的事迹。

查看更多关于中国民政思想史的内容

图书介绍

绪言 1

第一章 夏商和西周时期的民政思想 13

第一节 上帝的权威、祖先的崇拜及行为规范 13

第二节 天命主义的禳弭思想与巫术救灾活动 16

第三节 西周的宗法制度 18

第四节 西周的礼治思想 19

第五节 西周及其以前的人口思想 21

第六节 周公旦的敬天、明德、保民思想 25

一、周公旦生平 25

二、敬天 26

三、明德 27

四、保民 28

第二章 春秋时期的民政思想 31

第一节 轻天重民的社会思潮 31

第二节 管仲 32

一、管仲生平 32

二、关于知民心、顺民心的论述 33

三、四民定业与人的社会化的主张 34

四、论社会道德伦理规范 36

五、国富与民生说 37

六、“九惠之教” 39

七、地方基层组织与其社区功能 40

第三节 老聃 41

一、老聃生平 41

二、消除社会冲突办法——寡欲、无知、知足 42

三、治理社会的方策——愚民、无为 44

四、社会控制方法——弱用之术 45

五、社会稳定机制——无为、不争、不战 48

六、理想的社会模式 49

第四节 孔丘 50

一、孔丘生平 50

二、维护社会秩序的途径——“礼治”与“正名” 51

三、社会道德规范的核心——仁 54

四、人际伦理关系的行为规范 55

五、避免贫富不均,实行惠民政策 56

六、“为政以德”,反对单纯暴力统治 58

七、轻天而重人 60

八、理想的社会模式 62

第三章 战国时期的民政思想 65

第一节 墨翟 65

一、墨翟生平 65

二、社会生活观 66

三、社会组织观 67

四、社会问题 68

五、社会控制办法 69

六、社会整合的步骤和方法 71

七、理想的社会模式 72

第二节 孟轲 75

一、孟轲生平 75

二、性善论与其伦理思想 76

三、论君臣、君民关系 78

四、社会交往准则 80

五、社会分工 82

六、社会问题与整合方案 83

七、理想的社会模式 86

第三节 庄周 87

一、庄周生平 87

二、论人的社会价值观念 88

三、处世态度与社会交往 89

四、整合社会方案 91

五、理想的社会模式 93

第四节 杨朱尹文宋? 95

一、杨朱尹文宋?事略 95

二、以“为我”与“贵己”为核心的杨朱社会思想 96

三、杨朱论“为我”主义的社会功能 99

四、宋?、尹文的社会思想 101

第五节 荀况 102

一、荀况生平 102

二、欲望论 103

三、性恶论 104

四、社会群体论 106

五、论“礼”的社会功能 107

六、社会整合措施 109

七、理想社会论 110

第六节 韩非 112

一、韩非生乎 112

二、性恶论 113

三、论人际关系本质 114

四、社会变迁论 116

五、社会控制论 117

六、“民众财寡”说 119

七、理想的社会模式 120

第七节 公孙鞅 122

一、公孙鞅生平 122

二、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123

三、耕战思想 124

四、法治思想 126

五、人口思想 127

六、基层社会组织设置 131

第八节 李悝 132

一、李悝生平 132

二、尽地力说 132

三、平籴备荒政策 133

第九节 晏婴 134

一、晏婴生平 134

二、以民为本说 134

三、赈灾济民 135

四、正视祷雨禳灾之无益 137

第四章 秦汉时期的民政思想 138

第一节 李斯 138

一、李斯生平 138

二、坚持师今,反对师古的主张 139

三、加强中央集权,推行郡县制的主张 140

四、极端法治主义主张 141

第二节 汉初黄老思想 142

一、战国时期的黄老思想 142

二、汉初黄老思想的流行 144

三、黄老思想的主旨 146

四、黄老之学的历史作用 148

第三节 刘邦 150

一、刘邦生平 150

二、西汉初年的休养生息政策 151

第四节 陆贾 153

一、陆贾生平 153

二、无为论 153

三、社会变迁论 154

四、理想的社会模式 155

第五节 贾谊 156

一、贾谊生平 156

二、总结秦朝灭亡的原因 157

三、论汉初社会问题 158

四、仁政论 160

五、增加农业人口的主张 162

六、论胎教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163

七、论社会整合及社会理想 164

第六节 晁错 165

一、晁错生平 165

二、强本抑末论 165

三、徙民实边说 167

第七节 刘彻 168

一、刘彻生平 168

二、发展农业生产,推行代田耕种方法 169

三、兴修农田水利,治河堵口救灾 170

四、进一步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划分全国为十三州部 170

五、抚慰军队,祭奠英烈 173

第八节 董仲舒 174

一、董仲舒生平 174

二、封建纲常说 175

三、限田去奴婢的主张 177

四、理想的社会构想论 178

第九节 司马迁 179

一、司马迁生平 179

二、历史演变论 180

三、社会结构论 182

四、德化论与无为论 183

五、社会规范与社会控制论 184

六、欲望论 185

七、贫富论 186

第十节 刘安 187

一、刘安生平 187

二、人性论 188

三、社会演变论 190

四、理想社会说 192

五、无为政治论 194

第十一节 刘向 195

一、刘向生平 195

二、“二本”、“分地”、“均平”等社会政治主张 196

三、妇女的生活行为“标准”论 198

第十二节 杨雄 199

一、杨雄生平 199

二、人性与人的社会化说 200

三、论社会进化与封建纲常和“法度”、“礼义”并重的社会整合思想 200

第十三节 王吉 202

一、王吉生平 202

二、婚姻人口观 202

第十四节 崔寔 203

一、崔寔生平 203

二、辟土振人之说 204

第十五节 王莽 205

一、王莽生平 205

二、政治上的复古改制思想 205

三、王莽时期的社会问题 206

第十六节 刘秀 207

一、刘秀生平 207

二、释放奴婢与禁止残害奴婢 208

三、裁并郡县,整饰行政管理体制 209

四、度田按户、控制豪强 210

第十七节 班昭 211

一、班昭生平 211

二、禁固妇女的封建理论 211

第十八节 王充 213

一、王充生平 213

二、对礼俗迷信的批判 214

三、人性论 215

四、“禀性”之说 216

五、论社会变迁与社会整合 218

第十九节 王符 219

一、王符生平 219

二、“德政加于民”的主张 220

三、社会批判 222

四、论人的社会化 224

五、社会平等说 225

六、实边及使人口与土地相适应的主张 226

七、论社会整合 226

第二十节 王景 229

一、王景生平 229

二、黄河灾害与王景治河 229

三、王景治河及其成就 230

第二十一节 《太平经》 231

一、《太平经》概要 231

二、人类社会生存基础说 232

三、社会平等说 233

四、财产公有论 234

五、人人劳动,自食其力的主张 235

六、人与人的关系 235

第二十二节 张衡 236

一、张衡生平 236

二、地震及其地震仪 237

第二十三节 仲长统 237

一、仲长统生平 237

二、对当时社会矛盾的批判 238

三、论社会改革 240

第二十四节 徐干 241

一、徐干生平 241

二、解决土地兼并和奴婢等社会问题的主张 241

三、《中论》与其人口论述 243

第二十五节 《白虎通德论》 244

一、《白虎通德论》概要 244

二、“三纲六纪”说 245

第五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政思想 247

第一节 曹操 247

一、曹操生平 247

二、人口观 248

三、人寿观 248

四、屯田积谷,养军济民 249

五、厚待军士,鼓舞士气,安祭阵亡,优恤家属 250

第二节 傅玄 251

一、傅玄生平 251

二、对清谈之风的批判 251

三、“去私”、“息欲”、“明制”的主张 252

四、精减官吏,发展农业生产的主张 254

五、人口流徙与分民的主张 254

第三节 王弼 256

一、王弼生平 256

二、尊卑有序说 257

三、礼法社会功能说 257

四、社会控制说 258

五、社会变迁说 260

第四节 嵇康 261

一、嵇康生平 261

二、欲望论与养生论 261

三、“名教”治乱论 263

四、社会整合及理想社会观 264

第五节 鲍敬言 265

一、鲍敬言生平 265

二、君主有害论 265

三、论社会问题产生的根源 266

四、理想的社会模式 267

第六节 葛洪 269

一、葛洪生平 269

二、社会控制论 269

三、社会进化论 271

第七节 陶渊明 272

一、陶渊明生平 272

二、理想中的世外桃园 272

第八节 皇甫谧 274

一、皇甫谧生平 274

二、重视人口数字 274

三、研究人口增减原因 275

第九节 李冲 276

一、李冲生平 276

二、人口思想与“三长制”的主张 276

第十节 周朗 277

一、周朗生平 277

二、大力增殖人口的主张 278

三、妥善安置流民的主张 279

四、加强对人民教化的建议 279

第十一节 郭祖深 280

一、郭祖深生平 280

二、僧尼还俗、增加农业人口的主张 280

第十二节 范缜 281

一、范缜生平 281

二、《神灭论》及其对佛教、丧葬习俗的冲击 282

第十三节 颜之推 283

一、颜之推生平 283

二、家庭伦理观 284

三、人口观 291

第十四节 元宏 292

一、元宏生平 292

二、发展农业生产,颁发均田令 293

三、强化基层政权,改行三长制 295

四、全面改革鲜卑旧俗,加速封建化 297

第六章 隋唐五代时期的民政思想 299

第一节 杨坚 299

一、杨坚生平 299

二、加强中央集权,创立三省六部体制 300

三、简化行政区划,推行州县二级制 301

四、继续实行均田制,减轻租赋徭役 302

五、大索貌阅,编整户籍 302

六、兴建仓储,救灾赈济 303

第二节 杨尚希 305

一、杨尚希生平 305

二、建议改革行政区划体制 305

第三节 傅奕 306

一、傅奕生平 306

二、反对佛教,主张增殖人口 307

第四节 李世民 308

一、李世民生平 308

二、“矜恤民困”的“重民”思想 309

三、偃武修文的治国方针 310

四、贞观集团与重民举贤的政治观 313

第五节 刘晏 315

一、刘晏生平 315

二、增加人口的主张 315

三、扩大人民就业的机会 316

第六节 姚崇 317

一、姚崇生平 317

二、排斥巫术迷信,坚决灭蝗救灾 317

第七节 王通 319

一、王通生平 319

二、兴王道,正礼乐 319

三、爱民厚生 320

四、以清静无为为本的治国方略 321

第八节 王梵志 323

一、王梵志生平 323

二、少生少养论 323

三、提高人口素质的主张 324

四、反对夫权思想,抨击打骂妻子行为 324

五、吃素戒杀 325

第九节 李峤 325

一、李峤生平 325

二、论加强户口管理与减少人口隐漏 326

第十节 杜佑 327

一、杜佑生平 327

二、系统收集和整理中国古代人口资料,介绍人口管理沿革 327

三、户口人丁论 328

第十一节 陆贽 329

一、陆贽生平 329

二、“域人”之说 330

第十二节 白居易 331

一、白居易生平 331

二、论人口、土地对封建统治者的重要性 332

三、人口、土地均衡论 333

四、增加农业人口,压缩“游惰”人口的主张 333

五、改革厚葬习俗 334

第十三节 《无能子》 334

一、关于《无能子》一书的情况 334

二、“裸虫”之说 335

第十四节 韩愈 337

一、韩愈生平 337

二、论人性 337

三、论社会问题 339

四、革除弊政的主张 340

五、论社会整合与理想社会 342

第十五节 柳宗元 344

一、柳宗元生平 344

二、社会改革思想 344

三、维护中央集权的郡县论 346

四、社会控制论 348

第十六节 刘禹锡 349

一、刘禹锡生平 349

二、论社会关系与处世态度 349

第十七节 谭峭 351

一、谭峭生平 351

二、论社会问题 352

三、论社会的不稳定性和社会冲突 353

四、论处世态度 355

五、论社会整合 356

六、理想的社会构想 358

第十八节 柴荣 360

一、柴荣生平 360

二、发展农业生产与减轻民困 360

第七章 两宋元朝时期的民政思想 363

第一节 李觏 363

一、李觏生平 363

二、礼论 363

三、社会起源论 365

四、社会批判论 367

五、增加农业人口,减少非农业人口的主张 368

六、“驱游民”说 369

七、理想社会论 370

第二节 王安石 373

一、王安石生平 373

二、环境决定人性,“性不可善恶言” 374

三、论“改易更革” 376

四、论生财理财 378

五、论“无为而有为”的统治术 379

六、发展农田水利,防御自然灾害 380

七、施行保甲法,加强基层政权建设 380

八、关于人口质量的见解 381

第三节 司马光 382

一、司马光生平 382

二、爱民政策 383

第四节 苏轼 384

一、苏轼生平 384

二、人口的多寡不能决定一国的贫富论 385

三、调剂人口密度的“均民”之说 385

第五节 程颢、程颐 387

一、二程生平 387

二、两宋理学思潮及理学的基本论题 388

三、关于封建制度的论述 389

四、关于封建道德的论述 390

五、关于人性的论述 391

六、理学家的妇女、婚姻道德观 392

七、“酌古变今,均多恤寡”的主张 394

第六节 朱熹 394

一、朱熹生平 394

二、封建理学国家观与封建制度论 395

三、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优劣比较及对集权分权的意见 398

四、人性论 399

五、天理即道德论 400

六、社会改革论 402

第七节 叶适 403

一、叶适生平 403

二、限制君权与重民思想 403

三、谋求改革的功利思想 405

四、调整人口密度与实行“迁民”的主张 406

第八节 陈亮 408

一、陈亮生平 408

二、论物质生活资料与人口生息之关系 409

三、压缩人口构成中消费人口比例的主张 409

第九节 马端临 410

一、马端临生平 410

二、人口质量说 410

三、论赋税与人口统计关系 411

第十节 邓牧 412

一、邓牧生平 412

二、抨击君主专制统治 413

三、“至德之世”的理想社会 414

第八章 明代民政思想 416

第一节 刘基 416

一、刘基生平 416

二、“天地之盗”说 417

第二节 丘濬 417

一、丘濬生平 417

二、增加人口论 418

三、加强人口管理,正确掌握人口数量的主张 419

第三节 王守仁 421

一、王守仁生平 421

二、“良知”、“天理”说 421

三、社会控制论 424

四、社会组织论 427

第四节 徐光启 428

一、徐光启生平 428

二、人口增加论 429

三、“均民务本”,合理分布人口的主张 430

第五节 潘季驯 431

一、潘季驯生平 431

二、四任总河的始末与治河减灾的贡献 432

第六节 宋应星 436

一、宋应星生平 436

二、论生活资料不足与经济制度、人口的关系 437

第七节 东林党 438

一、东林党人的兴起 438

二、道德救世,敦厚风俗 439

三、严惩贪官,取缔矿监税使 441

四、恤穷民,体富民 441

第九章 清代民政思想 443

第一节 黄宗羲 443

一、黄宗羲生平 443

二、人民为国家主人论 444

三、均田、减赋和“工商皆本”的主张 445

四、封建制与郡县制结合,实行地方分治的主张 446

第二节 康熙 447

一、康熙生平 447

二、反对民族分裂,维护国家统一和捍卫领土主权反击侵略的爱国主义思想 448

三、民本思想 451

四、土地政策与农本思想 455

五、灭蝗治水等科学救灾防灾减灾思想 459

六、加强行政区划管理,领导绘制全国地图 463

七、注重军民关系,奖励军功,抚恤阵亡 465

第三节 龚自珍 466

一、龚自珍生平 466

二、社会改革论 467

三、“平均论”和“农宗论” 468

四、反对鸦片输入,坚决主张禁烟 470

五、解决人口经济问题的对策 470

第四节 魏源 472

一、魏源生平 472

二、社会进化论 473

三、因势变法论 475

四、社会改革的若干主张 476

第五节 唐甄 477

一、唐甄生平 477

二、对封建君主专制的批判 477

三、“彼我同乐”的平等思想 478

四、“众惟邦本”的“富民”主张 479

第六节 顾炎武 481

一、顾炎武生平 481

二、论社会矛盾 482

三、风俗论 483

四、郡县论 484

第七节 靳辅 485

一、靳辅生平 485

二、治河减灾的经过与成就 485

第八节 洪秀全 487

一、洪秀全生平 487

二、社会平等论 488

三、社会批判论 489

四、理想社会论 490

第九节 洪仁玕 493

一、洪仁玕生平 493

二、《资政新篇》的基本思想 494

三、反对封建专制,批判神权和礼教 495

第十节 林则徐 496

一、林则徐生平 496

二、反对侵略,坚决抗战的爱国思想 497

三、“用民心、恃民力、纾民力”的民为邦本思想 500

四、维新改良思想的先驱 502

第十一节 徐鼒 504

一、徐鼒生平 504

二、重本抑末论 505

第十二节 包士臣 506

一、包士臣生平 506

二、“庶为富基”说 507

第十三节 洪亮吉 508

一、洪亮吉生平 508

二、“治平”说 508

第十四节 李塨 510

一、李塨生平 510

二、制产养民说 511

第十五节 谭嗣同 512

一、谭嗣同生平 512

二、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忧国忧民的爱国思想 513

三、冲决封建君主专制的民主自由思想 514

四、“人满”之说 516

第十六节 康有为 517

一、康有为生平 517

二、社会改革论 518

三、托古改制论 520

四、历史进化论 522

五、理想社会论(从《人类公理》到《大同书》) 523

第十七节 严复 525

一、严复生平 525

二、社会进化论 526

三、社会改革论 527

第十八节 梁启超 529

一、梁启超生平 529

二、“禁早婚”说 530

第十九节 章炳麟 533

一、章炳麟生平 533

二、社会进化论 534

三、理想社会论 535

第二十节 薛福成 537

一、薛福成生平 537

二、“机器养民”说 537

第二十一节 汪士铎 540

一、汪士铎生平 540

二、“人多之害”说 540

第二十二节 王韬 543

一、王韬生平 543

二、“重民”说 543

第十章 民国时期的民政思想 546

第一节 孙中山 546

一、孙中山生平 546

二、民族主义思想 548

三、民权主义思想 551

四、民生主义思想 553

五、人口思想 555

第二节 廖仲恺 557

一、廖仲恺生平 557

二、对马尔萨斯人口论的批判 558

第三节 李大钊 559

一、李大钊生平 559

二、忧国忧民,誓报国仇 560

三、唯民主义与反对封建专制的人民民主主张 561

四、革除封建陋俗,彻底解放妇女的主张 563

第十一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期间的民政思想与民政实践 564

第一节 毛泽东、朱德、陈毅、邓小平、江泽民等无产阶级革命家及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民政思想的论述 564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后诸多民政工作的成功实践 574

一、土地问题和土地改革 579

二、政权建设事务与基层政权组织建设 581

三、禁烟禁毒 592

四、解放妓女、改造游民、处理旧中国遗留的社会问题 595

五、优抚安置 597

六、救灾救济 601

七、勘定行政区域界线 613

八、社区服务 618

九、社会福利事业 622

十、社会福利生产 628

十一、开辟向社会筹集资金发展福利事业的渠道 635

十二、创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637

十三、婚姻管理 639

十四、殡葬改革 642

十五、社团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管理 644

第三节 论社会主义民政工作的基本任务及其本质特征 647

查看更多关于中国民政思想史的内容

相关书籍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