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二战后中苏  中俄  关系的演变与发展

二战后中苏 中俄 关系的演变与发展PDF格式文档图书下载

政治法律

  • 购买点数:11
  • 作 者:王奇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0
  • ISBN:7302038651
  • 标注页数:258 页
  • PDF页数:268 页
图书介绍

前言页 1

引言 1

第一章 奠定新型中苏关系的序曲(1945年-1949年) 4

一、战后中国国内阶级关系的变化 5

(一) 二战后中国国内阶级关系的变化 5

(二) 二战后国际形势对于中国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5

二、苏方所奉行的原则及对中国革命斗争的支持 6

(一) 苏方所奉行的原则 6

(二) 苏方对中国革命斗争给予支持 7

(三) 中苏经贸往来与文化交流 11

三、中苏两党矛盾已露端倪 13

第二章 新型中苏关系——友好、合作的战略同盟的确立(1949-1955年) 16

(一)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及其他协定的签定——中苏关系的发展上一新台阶 17

一、中苏在政治领域的友好合作关系 17

(二) 始终如一地建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大的席位,这即是要际上、政治上的声援,又是道义上、原则上的支持 20

(三) 朝鲜战争,中苏为捍卫世界和平而斗争 20

(四) 苏方延长把长春铁路(满洲铁路)权益移交给中国和对旅顺港共同管理的期限 21

二、中苏在经济领域的友好关系 21

(一) 贸易与贷款——全新的社会主义经济关系和信贷关系 21

(二) 苏方向中方提供科学技术援助 23

(三) 合营、移交及赠予——中苏经济合作的又一体现 24

三、中苏文化交流 25

第三章 新型中苏关系的延缓与双边关系发生曲折的内外因素(1956年-1959年) 28

一、中苏经济合作在继续 28

二、苏共二十大、中共八大与中苏关系发展的转折性效应 30

(一) 苏共第二十次代表大会(1956年2月14日到25日) 31

(二)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1956年9月) 35

(一) 波兰、匈牙利危机及中方的反应 36

三、国际形势的变化与中苏关系 36

(二) 12国莫斯科宣言与中方的立场 37

(三) 中东危机与中苏北京会谈的成果 39

(四)中美苏三国关系对中苏关系的影响 41

(五) 中印边界冲突与苏方的态度 41

四、中国国内形势与中苏关系 42

(一) 人民公社和“大跃进”运动与苏共对运动的态度 42

(二) 炮击金门与苏方的立场 42

(三) 西藏事件及中苏关系的变化 43

(四) 没有达成协议的赫鲁晓夫北京之行 44

第四章 中苏冲突时期的重要内容之一:中苏论战(1960年-1964年) 46

一、含沙射影式的论战的开始 46

(一) 争论的问题 46

(二) 争论的环境 48

(一) 引发中苏论战重新开始的三件大事:苏南恢复友好关系、古巴危机和中印战争 57

二、苏共《公开信》发表的前前后后,中苏论战向公开化,尖锐化转变 57

(二) 召开新的国际会议的建议和共产党会议 59

(三) 中苏再度论战的准备 60

(四) 《公开信》问世的前前后后 65

三、中苏之间的公开论战在逐步加剧 86

(一) 中苏公开论战在继续 86

(二) 罗马尼亚进行调停尝试 94

(三) 中苏论战重拾升势 95

(四) 中方拒绝苏方的建议 96

(五) 中苏论战的进一步加剧 100

第五章 中苏两党之间的关系彻底破裂,并逐步进入全面对抗时期(1964年-1969年) 102

一、勃列日涅夫时期初期的中苏两党关系——总体趋势在延缓、矛盾分歧在加深 103

(一) 赫鲁晓夫的下台与中苏关系的短暂改善 103

(二) 19国共产党莫斯科会议的前前后后 105

(三) 中苏之间的对立在加剧 109

二、中国“文化大革命”初期的中苏关系——两党关系彻底破裂,并逐步向国家关系中引申 116

(一) 北京的抗议游行示威活动及中苏政府的彼此驱逐行动 116

(二) 苏方批评中国外交政策并首次由官方对毛泽东进行攻击 118

(三) 新的抗议示威活动及中苏政府的又一次互相驱逐行动 121

(四) 苏方谴责毛泽东和“文化大革命” 125

(五) 苏联商船被驱逐事件 127

(六) 中国拒绝参加庆祝十月革命50周年大会 128

(七) 中苏两国对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事件的不同立场 129

第六章 中苏冲突时期的又一重要内容:边界争端与武装冲突(1960年-80年代初) 132

一、中苏边界问题的提出、争论与冲突 133

(一) 中苏边界问题的提出及就边界问题所进行的争论 133

(二) 中苏边界发生争端事件,直至武装冲突 136

(一) 中苏边界谈判和中苏边界再度紧张 141

二、谈谈打打成为中苏边界争端问题的主要特点 141

(二) 中苏边界谈判的恢复与新的边界冲突事件 149

三、中苏边界谈判因国际局势发生变化而暂告中断 153

(一) 国际局势的变化与中苏边界会谈的暂时中断 153

(二) 中苏双方在边界问题上的新表示 154

(三) 蒙古在中苏边境争端问题上的倾向性态度 156

第七章 国际关系新格局对中苏两国关系发展的影响(60年代末-80年代初) 159

一、中美关系的突破及其对中苏关系的影响 160

(一) 中美关系向正常化轨道发展 160

(二) 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的基础 164

(三) 中美关系实现正党化和苏联的反应 168

(四) 中美两国签订经济军事和军事协定及苏方的反应 174

(五) 台湾问题是制约中美关系发展的关键因素 177

二、亚州地区形势的新变化及对中苏关系的影响 181

( 一) 印度、巴基斯坦战争及其中苏两国的反应 181

(二) 中苏双方的对日关系——亚洲地区的重点关注对象 184

(三) 东南亚地区的紧张局势——中苏分歧的重要因素之一 187

(四) 苏军入侵阿富汗——中苏分歧的又一个重要因素 189

三、中国与欧洲国家发展新型关系及其对中苏关系的影响 192

(一) 中国与罗、南、阿关系的新变化及对中苏关系的影响 192

(二) 中国同西欧国家改善关系及对中苏关系发展的影响 196

第八章 毛泽东逝世前后中苏两国关系的发展(70年代-80年代) 200

一、70年代前半期的在苏关系 201

(一) 中苏关系发生起伏,但争论与对抗仍是主流 201

(二) 中国国内政局出现不稳定因素及中苏关系再度恶化 206

二、毛泽东逝世以后的中苏关系 211

(一) 毛泽东逝世后中国国内政局的变化 211

(二) 苏、中领导层的调和态度与双方的争论并存 211

(三) 中苏关系逐步向稳定的方向发展 220

三、同期中苏经济关系的发展状况 227

第九章 中苏关系向正常化的轨道迈进(80年代) 230

一、改善中苏关系的势头及其存在的障碍 231

(一) 勃列日涅夫在塔什干发表讲话——改善中苏关系的新姿态 231

(二) 改善中苏关系所存在的障碍 232

(三) 中苏举行副外长级磋商 234

二、勃列日涅夫逝世后中苏关系正常化的进展情况 234

(一) 勃列日涅夫逝世与中苏关系 234

(二) 中苏之间继续举行谈判 236

(三) 安德罗波夫逝世与中苏关系 239

三、中苏经贸往来 241

四、中苏关系实现正常化 243

结束语 247

参考文献 255

后记 258

查看更多关于二战后中苏 中俄 关系的演变与发展的内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