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
音乐社会学概论  当代社会音乐生产体系运行研究

音乐社会学概论 当代社会音乐生产体系运行研究PDF格式文档图书下载

艺术

  • 购买点数:14
  • 作 者:曾遂今著
  • 出 版 社: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7
  • ISBN:7503915404
  • 标注页数:432 页
  • PDF页数:453 页
图书介绍:全书构架新颖别致,清晰流畅,论述深入全面,且富有独立见解。该书致力于我国音乐社会学的学科建设,力求体现出这门学科具有中国特色。在第一章中,分门别类地介绍了古今中外的音乐社会观,广征博引,资料丰富,信息量大。第二章论述了中国音乐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学科结构、学科职能和研究方法等,这是全书的重点之一。全书另一显著的特色是实践性。作者在书中也力求避免不着边际的空泛言辞,而是努力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这在社会音乐的“听众论”、“传播论”、“流行论”、“商品论”等章节中表现得尢为突出。

查看更多关于音乐社会学概论 当代社会音乐生产体系运行研究的内容

图书介绍

引言 1

第一章 音乐社会学学科认识论 1

第一节 中国古代音乐思想中的音乐与社会 2

一、原始社会中的音乐社会观 3

二、先秦时期的音乐社会观 5

三、秦以后时期的音乐社会观 18

第二节 西方早期音乐思想中的音乐与社会 30

一、古希腊罗马时期的音乐社会观 31

二、中世纪的音乐社会观 34

三、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社会观 38

四、17世纪以后的音乐社会观 41

第三节 音乐社会观与音乐社会学 49

一、音乐与社会双向联系中的“静”与“动” 51

二、国外音乐社会学研究对象观 55

二、国外某些音乐听众分类成果述评 58

第二章 中国音乐社会学学科建设论 71

第一节 中国音乐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73

一、音乐社会运动过程概览 73

二、音乐社会学研究音乐的横向运动与综合运动 77

一、音乐社会学学科内部结构 82

第二节 中国音乐社会学的学科结构 82

二、音乐社会学学科族系结构 86

第三节 中国音乐社会学的学科职能 87

一、思想观念上的科学认识职能 89

二、音乐建设中的科学实践职能 90

三、音乐发展中的科学预测职能 92

第四节 中国音乐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93

一、中国音乐社会学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论 94

二、中国音乐社会学对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借用 96

三、中国音乐社会学研究方法中应认识的几种关系 102

第三章 社会音乐生产论 107

第一节 社会音乐生产的本质 108

一、适应社会精神需求的音乐生产 109

二、富于创造性的音乐生产 114

三、非盈利性、非商品性的音乐生产 117

一、音乐创作生产 119

第二节 社会音乐生产的结构 119

二、音乐唱奏生产 124

三、音乐传播生产 127

四、音乐伺服生产 130

第三节 社会音乐生产内部环节的动力分析 133

一、社会音乐生产内部环节的动力运行模式 135

二、社会音乐生产的良性运转 138

三、社会音乐生产的非良性运转 144

第四章 社会音乐听众论 152

第一节 中国音乐听众分类的理论思考 154

一、音乐听众分类问题在当代的提出 154

第二节 中国音乐听众分类的实际操作 162

一、中国音乐听众所处的地域特点与社会特殊群体 163

二、音乐听众的年龄分布特点 164

三、音乐听众所具备的主体条件 166

四、中国音乐听众分类的系统图 169

一、当代社会音乐听众的整体趋势 174

第三节 中国音乐听众的宏观观察 174

二、现代传媒条件下出现的特殊群体 179

第五章 社会音乐传播论 193

第一节 音乐传播的概述与功能 194

一、音乐传播--“传必求通” 195

二、音乐传播四项基本功能 196

第二节 民间音乐传播与音乐传播的基本模式 197

一、音乐传受双方对音乐信息的“共享” 198

二、音乐传播原始形态的特性 199

第三节 乐谱媒介与音乐传播 207

一、乐谱媒介的历史回顾 207

二、乐谱媒介带来音乐传播性质的变化 211

第四节 声音记录、电子媒介与音乐传播 212

一、唱片媒介 212

二、无线电广播媒介 214

三、电视媒介 216

第五节 当代音乐传播的五种形式 217

一、“(1+2+3)+6”式音乐传播 218

二、“1+2+6 式音乐传播 219

三、”1+2+3+6“式音乐传播 220

四、“1+2+3+4+6”式音乐传播 222

五、“1+2+3+4+5+6”式音乐传播 223

第六章 社会音乐流行论 228

第一节 音乐流行的概念和分类特征 229

一、什么是音乐流行 230

二、两种类型的音乐流行现象 233

三、两种音乐流行形态的相互转换 235

一、音乐流行现象的内因结构 237

第二节 音乐的流行模式分析 237

二、音乐流行模式的三环制约图 239

三、音乐流行的激发与抑制 242

第三节 音乐流行强度的测定 244

一、“比尔博德”流行度统计表 245

二、阿尔比特伦公司流行测定法 249

三、尼尔森公司流行测定法 250

四、心理反等级流行测定法 252

第七章 社会音乐商品论 263

第一节 音乐与音乐商品 264

一、什么是音乐商品 264

二、音乐商品价值内涵的两个方面 267

三、音乐商品的特殊性 268

第二节 音乐商品的历史进化与发展 272

一、音乐--商品价值零值时期 272

二、音乐商品--商品价值萌芽、发展时期 275

三、音乐商品--商品价值膨胀时期 281

第三节 音乐商品的分类 289

一、流动型音乐商品 290

二、冻结型音乐商品 292

三、隐伏型音乐商品 294

四、媒体型音乐商品 295

第四节 音乐商品的社会参与 296

一、音乐商品与社会音乐生产 296

二、音乐商品与音乐传播 302

三、音乐商品与音乐流行 308

四、音乐商品与音乐听众 310

第八章 音乐职业论 320

第一节 社会音乐生产结构衍变发展中的音乐职业 322

一、原始社会的音乐“职业“考察 323

二、奴隶社会的音乐职业概略 326

三、欧洲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音乐职业 334

四、中国封建社会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的音乐职业 342

第二节 当代中国的音乐职业 351

一、50年代新型的职业音乐团体 351

二、团体型音乐从职人员 353

三、20世纪90年代中国音乐家职业活动的双向特点 358

四、个体型音乐从职人员 363

第三节 音乐从职人员的社会功能 367

一、音乐从职人员的社会功能概述 368

二、音乐从职人员的社会作用强化期 371

三、音乐从职人员的职业道德 379

第九章 社会音乐批评论 393

第一节 音乐批评的科学依据 394

一、音乐批评的感性阶段 395

二、音乐批评的理性阶段 396

第二节 音乐批评的科学功能 398

一、科学的音乐批评是促成音乐传播运动中”传必求通“结果的有效保证 398

二、科学的音乐批评是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舆论手段 399

三、科学的音乐批评是音乐生产活动中进行艺术竞争的有效监督 400

四、科学的音乐批评是一切音乐现象价值评估的公正天平 401

第三节 音乐批评的科学标准 401

一、对音乐社会功利价值的评价 403

三、对音乐作品和谐性的要求 404

二、对音乐作品普遍性的要求 404

四、对音乐作品独特性的要求 405

第四节 音乐批评的科学方法 405

一、音乐批评的社会观察 406

二、音乐批评的分析 408

三、音乐批评的科学抽象 409

附录一:本书主要参考文献与资料 413

附录二:本书各章引用相关概念、术语一览 422

后记 430

查看更多关于音乐社会学概论 当代社会音乐生产体系运行研究的内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