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桓台县志

桓台县志PDF格式文档图书下载

历史地理

图书介绍

目录 1

第二章 建置隶属 47

第一章 地理位置 47

第一编 建置 47

第一节 境域 49

第三章 境域区划 49

第二节 区划 50

第四章 县城 55

第五章 乡镇 56

第一节 村名由来 65

第六章 村庄 65

第二节 村名演变 66

第一节 地层 73

第一章 地质 73

第二编 自然环境 73

第三节 地质构造 74

第二节 岩浆岩 74

第二节 地貌类型及分布 76

第一节 地貌特征 76

第二章 地貌 76

第一节 气候特征 78

第三章 气候 78

第二节 日照太阳辐射 79

第三节 气温 80

第五节 降水 82

第四节 地温 82

第七节 湿度和蒸发 84

第六节 气压和风 84

第九节 灾害性天气 85

第八节 能见度 85

第十节 物候 86

第一节 地表水 87

第四章 水文 87

第二节 地下水 91

第一节 土壤类型及分布 92

第五章 土壤植被 92

第二节 各类土壤的性态特征 93

第三节 各类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 94

第四节 土壤养分 96

第五节 植被 97

第一节 土地资源 98

第六章 自然资源 98

第二节 水资源 99

第三节 生物资源 100

第一节 旱灾 101

第七章 自然灾害 101

第四节 矿产资源 101

第二节 涝灾 106

第六节 虫灾 110

第五节 风灾 110

第三节 雹灾 110

第四节 雷暴灾 110

第七节 震灾 112

第一节 人口增减 115

第一章 人口增减与分布 115

第三编 人口 115

第二节 人口分布 118

第三节 人口密度 119

第二节 性别构成 121

第一节 民族构成 121

第二章 人口构成 121

第三节 年龄构成 122

第四节 行业、职业构成 123

第一节 人均占有耕地 125

第三章 人口与耕地、粮食 125

第五节 姓氏构成 125

第二节 人均占有粮食 126

第二节 文化素质 127

第一节 身体素质 127

第四章 人口素质 127

第二节 家庭 128

第一节 婚姻 128

第五章 婚姻家庭 128

第二节 节制生育 129

第一节 晚婚晚育 129

第六章 人口控制 129

第三节 优生优育 130

第一节 封建所有制 134

第一章 农业生产关系变革 134

第四编 农业 134

第二节 农民所有制 136

第三节 集体所有制 139

第四节 全民所有制 142

第一节 农业生产结构 143

第二章 农业经济结构 143

第二节 种植业内部结构 144

第三节 劳动力与土地生产率 149

第五节 主要农产品生产成本 150

第四节 农畜产品商品量与商品率 150

第六节 收益分配 151

第三章 综合农业区划 152

第一节 粮食作物 155

第四章 种植业 155

第三节 蔬菜 157

第二节 经济作物 157

第一节 耕作制度 159

第五章 农技农艺 159

第三节 品种改良 160

第二节 整地改土 160

第四节 栽培技术 162

第五节 肥料施用 163

第一节 农具 164

第六章 农具农机 164

第二节 农业机械 165

第四节 农机管理 168

第三节 农机人员 168

第一节 农业病虫害种类 170

第七章 农作物病虫害及防治 170

第三节 病虫害防治 172

第二节 病虫害天敌 172

第一节 林木种类及分布 173

第八章 林业 173

第二节 植树造林 174

第三节 果树种类及分布 175

第四节 果树栽培管理 176

第一节 畜禽饲养 178

第九章 畜牧业 178

第二节 饲草饲料 179

第三节 畜禽品种改良 180

第四节 畜禽疾病及防治 182

第二节 养殖 184

第一节 水域资源 184

第十章 渔业 184

第三节 捕捞 185

第一节 水井 189

第一章 水利建设 189

第五编 水利 189

第二节 沟渠 190

第三节 闸涵 191

第四节 排灌站扬水站 192

第五节 引黄工程 193

第一节 提水灌溉 195

第二章 农田灌溉 195

第三节 灌溉节能 197

第二节 河水灌溉 197

第一节 河道治理 198

第三章 排涝防洪 198

第二节 涝洼治理 201

第三节 防汛抗洪 202

第一节 设施管理 203

第四章 水利管理 203

第二节 用水管理 204

第一节 建筑行业 210

第一章 建筑实力 210

第六编 建筑业 210

第三节 技术装备 211

第二节 建筑队伍 211

第四节 建筑工程 212

第一节 私人经营 213

第二章 经营管理 213

第二节 集体经营 214

第三节 经济效益 218

第一节 土木工程建筑业 219

第三章 建筑业门类 219

第二节 线路、管道和设备安装业 232

第三节 勘察设计业 234

第一节 古代典型建筑 236

第四章 典型建筑工程 236

第二节 近代典型建筑 237

第三节 现代典型建筑 238

第一节 个体手工业 245

第一章 工业所有制 245

第七编 工业 245

第二节 集体工业 246

第三节 公私合营工业 247

第一节 企业结构 248

第二章 工业经济结构 248

第四节 全民工业 248

第二节 行业结构 249

第三节 投资结构 250

第四节 技术结构 251

第五节 产品结构 254

第一节 工业管理体制 255

第三章 工业企业管理 255

第二节 企业管理体制演变 256

第三节 经济效益 257

第一节 电力工业 258

第四章 工业体系 258

第二节 机械工业 264

第三节 食品工业 267

第四节 纺织工业 271

第五节 化学工业 273

第六节 建筑材料工业 275

第七节 金属工业 277

第八节 造纸、印刷工业 278

第十节 服装、制鞋工业 280

第九节 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工业 280

第十二节 工艺品加工业 281

第十一节 制革工业 281

第十三节 烟花、鞭炮加工业 282

第一节 私营和个体商业 292

第一章 商业所有制 292

第八编 商业 292

第二节 集体商业 294

第三节 国营商业 295

第一节 经营网点 296

第二章 商品购销 296

第三节 农副产品收购 297

第二节 商品购进 297

第五节 商品销售 300

第四节 废旧物资收购 300

第六节 物资 305

第七节 商品储运 308

第八节 经营管理 309

第一节 饮食业 312

第三章 饮食服务业 312

第二节 服务业 314

第一节 粮油收购 317

第四章 粮油购销 317

第二节 粮油销售 320

第三节 粮油价格 322

第四节 粮食储存 323

第一节 农村集市贸易 325

第五章 集市贸易 325

第三节 物资交流会 328

第二节 城镇专业市场 328

第一节 出口商品收购 329

第六章 对外贸易 329

第二节 出口商品基地建设与加工 331

第一节 道路 335

第一章 交通线路 335

第九编 交通邮电 335

第二节 公路 336

第五节 桥涵 338

第四节 铁路 338

第三节 水路 338

第一节 运输工具 342

第二章 运输 342

第二节 公路运输 344

第四节 水路运输 346

第三节 铁路运输 346

第五节 搬运装卸 347

第一节 公路养护 349

第三章 交通管理 349

第六节 运输管理 349

第二节 交通监理 350

第四章 邮电机构 351

第一节 邮政网路 352

第五章 邮政 352

第二节 邮政业务 353

第一节 电话 354

第六章 电信 354

第二节 电报 356

第一节 城区总体规划 361

第一章 城乡建设规划 361

第十编 城乡建设环境保护 361

第二节 文化建筑 363

第一节 县机关建筑 363

第二节 乡村建设规划 363

第二章 公共建筑 363

第三节 交通车站建筑 364

第一节 道路 365

第三章 市政建设 365

第四节 医疗卫生建筑 365

第五节 商业、服务建筑 365

第二节 桥梁 366

第四节 排水 367

第三节 供水 367

第八节 住宅建设 368

第七节 厂房建设 368

第五节 照明 368

第六节 供气供暖 368

第一节 市容管理 369

第四章 城区管理 369

第三节 绿化管理 370

第二节 卫生管理 370

第一节 乡(镇)驻地建设 371

第五章 乡村建设 371

第四节 建筑管理 371

第五节 设施管理 371

第一节 土地管理 372

第六章 房地产管理 372

第二节 农村建设 372

第三节 租赁 373

第二节 公房管理 373

第一节 环境污染 374

第七章 环境保护 374

第二节 环境监测与治理 380

第三节 环境管理 382

第一节 管理体制 387

第一章 计划管理 387

第十一编 经济管理 387

第二节 工农业计划管理 388

第四节 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管理 392

第三节 流通计划管理 392

第二节 统计调查与服务 393

第一节 统计制度 393

第二章 统计管理 393

第一节 用工制度 394

第三章 劳动力管理 394

第三节 知识青年下乡 395

第二节 劳动力调配 395

第五节 工资奖金 396

第四节 职工培训 396

第六节 劳保福利 397

第一节 财政体制 399

第四章 财政管理 399

第二节 财政收入 400

第三节 财政支出 401

第二节 税务征收 405

第一节 税务体制 405

第五章 税务管理 405

第一节 金融企业 411

第六章 金融管理 411

第二节 货币 414

第三节 存款储蓄 418

第四节 信贷 422

第六节 债券 427

第五节 保险 427

第七节 会计核算与结算 428

第一节 市场管理 429

第八章 工商行政管理 429

第七章 审计 429

第二节 工商企业登记管理 430

第四节 个体工商业管理 432

第三节 商标、广告、合同管理 432

第一节 物价体制 433

第九章 物价管理 433

第三节 物价调整 434

第二节 物价演变 434

第二节 计量管理 437

第一节 计量演变 437

第十章 标准计量管理 437

第三节 工业品标准化管理 438

第一节 组织建设 441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桓台地方组织 441

第十二编 政党群团 441

第二节 中共桓台县委 445

第三节 党员代表大会 447

第四节 党员教育 449

第五节 干部管理 450

第六节 纪律检查 451

第七节 统一战线 453

第八节 党的中心工作 454

第九节 精神文明建设 457

第二章 中国国民党桓台地方组织 458

第一节 工人组织 460

第三章 群众团体 460

附:中国三民主义青年团 460

第二节 农民组织 462

第三节 青年组织 464

第四节 妇女组织 466

第五节 少年儿童组织 468

第六节 工商业联合会 469

第七节 科学技术协会 470

第二节 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473

第一节 参议会 473

第十三编 政权政协 473

第一章 人民政权 473

第三节 人民选举 474

第四节 县人民代表大会 476

第五节 县人大常务委员会 479

第三节 桓台县人民政府 482

第二节 桓台县抗日民主政府 482

第二章 人民政府 482

第一节 长桓临益四县边区行政联防办事处 482

第四节 区乡人民政府 487

第一节 施政方式 488

第三章 政务政绩 488

第二节 政务活动 489

第三节 人事 491

第四节 民政 493

第五节 信访 502

第一节 县政协历届会议 503

第四章 人民政协 503

第六节 侨务 503

第七节 地名管理 503

第二节 县政协常务委员会议 505

第三节 主要活动 506

第一节 清末县署 508

第五章 清代、民国县署、县政府 508

第三节 国民党政府 509

第二节 国民政府 509

第四节 基层政权 510

第五节 咨询机构 511

附:日伪桓台县公署 511

第一章 公安 515

第一节 公安机关 515

第十四编 政法 515

第二节 政权保卫 516

第三节 治安管理 521

第四节 刑事侦查 527

第五节 监所管理 528

第六节 消防 529

第一节 刑事检察 531

第二章 检察 531

第三节 经济检察 532

第二节 法纪检察 532

第五节 控告、申诉检察 533

第四节 监所检察 533

第一节 刑事审判 534

第三章 审判 534

第二节 民事审判 535

第三节 经济审判 536

第一节 法制宣传 537

第四章 司法行政 537

第三节 律师 538

第二节 调解 538

第五章 清代、民国警察局 540

第四节 公证 540

第二节 八路军中国人民解放军 545

第一节 军事机构 545

第十五编 军事 545

第一章 人民武装 545

第三节 民兵 547

第二节 义务兵 551

第一节 志愿兵 551

第二章 志愿兵义务兵 551

第二节 抗日战事 552

第一节 捻军、义和团战事 552

第三章 重大战事 552

第三节 解放战争战事 554

第二节 清军团练 556

第一节 捻军义和团 556

第四章 清代、民国募兵征兵 556

第一节 募兵 556

第二节 征兵 556

第五章 清代、民国武装 556

第三节 保卫团国民党政府军 557

第四节 地主武装 558

第二节 幼儿园 564

第一节 县学书院私塾 564

第十六编 教育 564

第一章 学校 564

第三节 小学 565

第四节 中学 568

第五节 中等专业学校 571

第六节 业余学校 572

第七节 电视大学 573

第一节 教师来源 574

第二章 教师队伍 574

第二节 教师素质 575

第四节 教师待遇 576

第三节 教师培训 576

第二节 教学管理 578

第一节 教学研究 578

第三章 教育管理 578

第三节 教学设施 580

第四节 教育经费 581

第五节 勤工俭学 582

第六节 校舍 583

第二节 科普机构 587

第一节 科研机构 587

第十七编 科学技术 587

第一章 科技组织 587

第三节 四级农科网 588

第一节 专业科技队伍 589

第二章 科技队伍 589

第三节 科技咨询 590

第二节 科技情报 590

第二节 群众性科技队伍 590

第三章 科技服务 590

第一节 科技宣传 590

第四节 科技引进推广 591

第一节 获奖项目 592

第四章 科技成果 592

第二节 成果选介 595

第一节 地震监测 596

第五章 地震、气象测报 596

第二节 气象测报 597

第一节 戏剧 601

第一章 戏剧电影 601

第十八编 文化 601

第二节 电影 603

第一节 文学创作 604

第二章 群众文化 604

第三节 舞蹈杂耍 606

第二节 音乐曲艺 606

第四节 美术书法摄影 608

第五节 剪纸雕刻苇编 610

第一节 报刊出版 611

第三章 出版发行 611

第六节 灯展焰火 611

第一节 广播 612

第四章 广播电视 612

第二节 图书发行 612

第二节 电视 613

第二节 图书 614

第一节 档案 614

第五章 档案图书 614

第一节 谚语 615

第六章 民间文学 615

第二节 歌谣 616

第三节 传说轶闻 617

第四节 诗词选录 619

第七章 编史修志 620

第一节 历史文化遗址 621

第八章 古迹遗址 621

第二节 古城台基遗址 623

第一节 华严寺 624

第九章 古建筑 624

第三节 古贤遗迹 624

第四节 渔洋祠冯氏住宅 625

第三节 “四世宫保”砖坊 625

第二节 忠勤祠 625

第一节 古墓 626

第十章 陵墓 626

第五节 五贤祠 626

第六节 高氏住宅 626

第二节 革命烈士陵园纪念地 627

第一节 忠勤祠碑林 628

第十一章 石刻 628

第二节 碑碣墓志 629

第三节 石刻造像 630

第一节 石器 631

第十二章 重要文物藏品 631

第四节 古书画 633

第三节 陶瓷器 633

第二节 铜器 633

第一节 防疫保健 637

第一章 预防 637

第十九编 卫生体育 637

第二节 公共卫生 645

第一节 医疗机构 649

第二章 医疗 649

第二节 医疗队伍 651

第三节 设备 653

第四节 医疗技术 655

第五节 医疗制度 659

第六节 医德 660

第一节 中药 662

第三章 医药 662

第二节 西药 664

第三节 药政管理 665

第一节 群众体育 666

第四章 体育事业 666

第二节 学校体育 668

第三节 体育设施 670

第四节 体育竞赛 671

第五节 人才培养和输送 674

第一节 居民收入 677

第一章 居民收入消费 677

第二十编 民俗方言 677

第二节 居民消费 678

第二章 道德风尚 680

第二节 生活习俗 683

第一节 生产习俗 683

第三章 传统习俗 683

第三节 岁时习俗 685

第四节 婚丧习俗 686

第六节 恶习除治 689

第五节 礼仪习俗 689

第一节 语音 691

第四章 方言 691

第二节 词汇 698

第三节 语法 707

第四节 标音举例 710

第二节 天主教 712

第一节 佛教道教 712

第五章 宗教 712

第三节 基督教 713

第一章 人物传 717

第二十一编 人物 717

英名录 740

第二章 桓台县革命烈士 740

附录 771

一、重要文献 771

二、重要考略 784

三、旧志序言 787

本志编纂始末 791

查看更多关于桓台县志的内容

相关书籍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