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语言文字
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PDF格式文档图书下载

语言文字

  • 购买点数:12
  • 作 者:上海教育学院编
  • 出 版 社: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0
  • ISBN:7232·98
  • 标注页数:334 页
  • PDF页数:344 页
图书介绍

引言 1

一、中学语文教师学习“古代汉语”的目的 1

二、《古代汉语》的内容和体例安排 1

词义部分 6

第一章 从形体推求字义 6

第一节 字形与字的本义 6

第二节 从字形推求字义的重要工具书《说文解字》(简称《说文》) 10

一、关于《说文》 10

二、《说文》五百四十部的排列原则 12

三、各部之内的体例安排 14

四、《说文》篆字的说解 15

1.解释字义 16

2.分析字形 17

3.关于注音 22

4.关于“阙” 23

五、关于《说文》的查检 24

附录一 许慎《说文解字叙》 24

一、从楷书偏旁推求字义的局限性 30

第三节 从楷书偏旁推求字的意义范畴 30

二、从偏旁推求字的意义范畴举例 33

1.人部及其有关的部 33

2.与人体有关的部 35

3.与房屋、都邑、地理等有关的部 44

4.有关器物等类的部 48

三、部首与异体字 51

四、形似偏旁辨误 52

1.“礻”与“衤” 52

2.“欠”与“攵” 52

3.“氵”与“冫” 53

4.“?”与“?” 53

5.“月”(肉)与“月” 54

第二章 语音和词义 55

第一节 注意语音和词义的关系 55

第二节 关于通假用法 58

一、通假用法的几种常见情况 58

1.借字为本字的声符,或借字与本字有共同声符 59

2.借字与本字之间虽无共同声符,但今天读音仍然相同或者相近 65

3.借字与本字在古代虽然同音、音近,但今天已不易看出这种语音上的联系了 68

二、关于掌握通假字的几点意见 70

1.根据古书注解 70

2.参照其他材料或结合文句上下文考察 71

3.关于通假字与古今字 72

第三节 有关通假字的一些基本音韵知识 73

一、反切 73

二、字母 75

附录二 三十六字母所代表的声母,以及它们的发音部位、发音方法表 77

附录三 三十六字母古今读音对照表 78

附录四 上古声母分类及常用字归类表 81

三、韵部 85

附录五 上古韵部十一类二十九部及常用字归部表 90

第三章 关于确切掌握词义 95

第一节 古义与今义 97

一、形同而词义全异 97

二、形同而词义似同实异 101

三、形同而词义有同有异 104

第二节 音节和词义 109

一、不要误合单音词 109

二、不要误拆连绵词 113

三、正确辨认偏义复词 115

第三节 具体词句具体分析 117

一、参照语句结构 117

二、结合上下文句内容 119

三、注意词义的历史特点 120

四、注意特殊用法 124

第四章 常用实词辨析举例 126

一、军、师、旅、兵、卒、士、徒、甲、胄、介、干、戎、乘 126

二、征、伐、侵、袭、攻、讨、诛、戮、徇、略、胜、克、败、负 132

三、步、趋、走、行、奔、赴、亡、追、逐、及、适、去、就 137

四、视、见、观、望、顾、示、察、听、闻、聪、明 142

五、告、诉、谓、说、言、语、辞、谢、让、责 148

六、操、持、执、秉、拔、举、振、拱、奉 152

七、怜、爱、体、戚、忧、恤、虑、计、谋、图、虞 156

八、罢、敝、穷、困、衰、微、给、赡、完、备、显、著 159

九、江、河、池、塘、防、山、丘、陵、阳、阴 164

十、都、邑、城、市、鄙、宫、室、屋、舍、馆、亭、阁、阶、除 168

十一、年、岁、稼、穑、饑、饥、饿、厌、饱、盗、贼、偷、窃 173

十二、斗、釜、锺、斤、钧、寻、常、度、量、权、衡 177

十三、身、躬、体、股、肱、指、踵、武、领、颈、项、脰、牙、齿 181

十四、文、字、知、识、书、籍、简、策、注、疏 185

第一章 实词用法 190

语法部分 190

第一节 名词用作状语 191

一、表示方式、状态 191

二、表示对人的态度 192

三、表示所用的工具 193

四、表示处所、时间 194

五、表示其他关系 196

第二节 有关动词用法的几个问题 198

一、其他实词用作动词 198

二、动词的使动用法 201

三、动词的意动用法 205

第三节 数量词用法 207

一、关于数量词修饰名词的问题 207

二、数词修饰动词 209

三、虚数、分数、倍数 212

第四节 代词 214

一、人称代词 215

二、指示代词 228

三、疑问代词 232

第二章 虚词用法 239

第一节 副词 239

一、几个用法上值得注意的副词 239

二、否定副词 247

三、表敬副词 249

四、两个特殊副词“相”和“见” 250

第二节 介词“以”、“于”、“为”、“与”用法 252

一、“以” 252

二、“于” 259

第三节 连词和复句 263

三、“为” 264

四、“与” 267

(一)连词 268

一、“而” 269

二、“且” 273

三、“则” 275

四、“虽”(“虽然”) 277

五、“然”(“然而”、“然则”) 278

六、“因” 281

(二)复句 283

一、并列关系 283

二、顺承关系 283

三、进层关系 284

四、因果关系 285

五、选择关系 285

六、让步关系 286

七、假设关系 287

八、转折关系 289

第四节 助词和句子语气 290

一、语气助词 290

二、特殊助词“者”、“所”用法 308

第三章 关于句法的几个问题 316

第一节 句子和句子成分 316

一、判断句问题 316

二、被动的表示法 320

三、宾语置于动词之前的几种情况 323

四、省略 327

第二节 常见的句式 330

一、“无乃……乎” 330

二、“得无……乎” 331

三、“不亦……乎” 331

四、“何以……为” 332

五、“如……何”(“奈……何”、“若……何”) 333

六、“何……之有” 333

查看更多关于古代汉语的内容

相关书籍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